鄭祖良

鄭祖良(1914—1994)

鄭祖良是嶺南近現代重要的建築活動家、嶺南現代園林設計與建設的核心人物,也是一位現代建築理論倡導者與理論家。

人物履歷

1914年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現中山市)。1930年進入廣東省立專門學校的工科土木系學習。1933-1937年就讀於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建築工程系,畢業後先後在勷勤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兵工署、重慶市工務局等任職。1941年開始,分別與夏昌世、黎掄傑、莫伯治、鄭昭等在數個不同的建築師事務所合作。1952-1978年,任廣州市建設局工程師,其中於1953年聯合創辦廣州市建築設計院,是廣州市建築學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1978-1985年任廣州市園林局工程師。

人物生平

曾與夏昌世、莫伯治先生有長期的合作關係,把現代建築藝術和嶺南傳統庭園元素有機地融合起來,創作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新意、多姿多彩又具有強烈地方風格的現代園林和建築作品。
其園林規劃設計結合城市蓄洪排澇、公共遊憩及城市綠化系統組織,通過因地制宜與靈活自然的規劃布局,創造了廣州園林建設的傳世典範。為嶺南現代城市園林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我國園林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得到國內學界的高度讚譽。
此外,鄭祖良還主持數十項園林建築設計,創作了如文化公園園中園、雙溪別墅甲座、聽雨軒、德國園博會“芳華園”等一大批優秀嶺南園林建築作品。鄭祖良在園林建築小品“亭”的選址和設計上的獨到功力,更令其在行內有“亭王”的美譽,設計建成各類亭子逾百座。
同時,鄭祖良一生致力於現代建築和園林理論的研究和傳播,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的堅定支持者和踐行者,從青年時代起直至71歲高齡,先後創辦或主編《新建築》、《新市政》、《廣東園林》、《南方建築》多本學術期刊,發表數十篇相關的學術專論和叢書,為建築和園林的學術研究傾注了畢生的心血與熱情,對嶺南現代建築與園林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1985年後移居美國,1994年在美國逝世。

個人作品

●文化公園品石軒(1952)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1954)
●二沙頭體育公園(1956)
●廣州動物園(1958)
●流花湖公園(1958)
●東湖公園(1958)
●荔灣湖公園(1958)
●蘭圃(1959)
●白雲山鄭仙岩(山頂公園,1964)
●雙溪別墅甲座(1964)
●白雲山松風軒(1964)
●華南植物園水榭(1965)
●文化公園園中園(1980)
●流花湖公園音樂茶室(1981)
●芳華園(1983)
●麓湖公園與白雲山風景區規劃(1984)
華南植物園水榭
龍洞琪林,1986年“羊城八景”之一,位於廣州龍洞華南植物園的東北角。這裡,清澈的湖水平靜無波,連綿的落葉杉樹依水而生,樹影相襯,構成一道美妙的風景。湖邊的一處水榭建築依水而建,別致優雅,為遊客提供了休憩和遮風擋雨的場所。站在水榭的飄台上,呼吸迎面而來的新鮮空氣,林風清新,心曠神怡。
這一小小的水榭建築,是嶺南第二代建築大師鄭祖良在上世紀60年代的作品,雖說只是公園裡的一個建築小品,卻一直被視為融合了西方現代主義和地方特色的嶺南園林建築的典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