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北伐

鄭成功北伐

十一年,鄭成功下漳州、同安、南安、惠安。 十三年,鄭成功擊退清軍三路進攻,進而攻福州、羅源、寧德等城。 十八年正月,鄭成功決心進取台灣,以作為新的抗清基地。

簡介

公元1659年(己亥年)六月,鄭成功為招討大元帥,張煌言為監軍,
鄭成功
二軍聯合大舉北伐,先後攻破瓜州鎮江。此時張煌言建議鄭成功先守瓜、鎮二城,遏止清軍援兵,以對南京形成包圍之勢,但鄭未能聽從,而是率師進攻南京。鎮守南京的清朝江南總督假意投降,以作緩兵之計。張煌言率領少量兵力到安徽蕪湖,扼制上流,並且收復了徽州寧國池州太平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當地人民望見他的將士衣冠,無不感動流涕。鄭成功由於對南京城圍而不攻,反被清朝援兵所敗,只得退師回廈門。而張煌言的隊伍則被清軍圍困於安徽,孤軍無援。及至戰敗後,張煌言只得棄舟登岸,退伏山谷,變服夜行,沿途到處都有士民做他的嚮導,甚至連和他僅有一面之交的人,也在暗中幫助他,引導他由安徽、浙江賓士二千餘里,直達海濱。

背景

明王朝即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清兵入關,李自成起義軍退守陝西。張煌言看到國家民族處於危亡之中,便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抗清義軍。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組織起來抗清的寧波人民推舉張煌言到台州迎接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張煌言被魯王任命為翰林院編修、兵部給事中。於是,以紹興為中心,張煌言聯絡了浙江各地的義師,樹起了抗清的旗幟。福建方面,鄭芝龍等人擁立了唐王朱聿鍵於福州,建元隆武。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軍攻陷浙江福建,魯王被迫退守舟山群島,
南明
張煌言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桂王朱由榔在華南稱帝,任命張煌言為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福王弘光政權被清軍消滅後,鄭成功與張煌言分別領導的兩支武裝部隊就成為當時沿海一帶最重要的抗清力量。在抗清鬥爭中,張煌言表現出了堅定不移的氣節和頑強的鬥爭精神,在極端困難的形勢下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戰鬥。他在一六四七年至一六五九年的十三年時間裡,先後發動出師長江的北伐戰爭八次。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一六五九年與鄭成功聯合進行的北伐。這次北伐連下四府三州二十四縣,一時大江南北,義師蜂起,使清朝的統治受到極大的震動。只是由於鄭成功未能聽從張煌言的意見,輕敵而延誤戰機,北伐很快就以失敗告終。張煌言的部隊被清軍衝散,他只得變服易姓,輾轉回到浙東,以圖再舉。到一六六二年四月,永曆帝在昆明殉難,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也被消滅了。緊接著鄭成功又病死於台灣。九月,魯王死於金門。同時,清朝為了隔斷海中各島的義師和沿海居民的聯繫,實行了遷界的政策。在萬分艱苦的情況下,張煌言孤立無援,只得解散義師,自己隱退到一個小島上。公元1664年7月,因叛徒的出賣,張煌言不幸被捕,九月,慷慨就義於杭州鳳凰山下。張煌言不僅是一個抗清的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位著述豐富的文學家,其詩文著作有《奇零草》、《冰槎集》、《採薇吟》、《北征紀略》等。但是在有清一代,張煌言的詩文集被清廷嚴厲查禁,僅有手抄稿本傳世,流行不廣,因此他並不以詩文名世。並且他的文名也被其抗清志士的英名所掩蓋。實際上張煌言是一位有高度思想藝術成就的詩人。他的作品貫穿著他的抗戰意志,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

經過

清順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於東南沿海抗擊清軍之戰爭。
三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鍵封鄭成功為忠孝伯,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委其鎮守閩贛界上大定、大安等關。六月,鄭成功回安平鎮(今福建晉江安海鎮)探母。不久,清軍自仙霞關長驅直下福建,殺隆武帝,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降清。十一月,鄭成功於安平誓師抗清。四年初,鄭至廣東南澳募兵數千,鄭芝龍舊屬、隆武朝遺臣及閩浙沿海抗清之士紛集鄭成功麾下。五年秋,鄭成功被永曆帝朱由榔封為威遠侯,後又晉封漳國公。鄭成功起兵後,先在閩南沿海向清軍發起進攻,攻海澄,圍泉州,克同安;後移師粵東,占揭陽、普寧、惠來等縣。七年八月,鄭成功由粵東揮師返閩,從鄭聯兄弟手中奪占廈門、金門。從此,金、廈便成為鄭成功抗清基地。鄭成功在廈門整編軍隊,分中、左、右、前、後五軍,軍下設鎮,每鎮轄兵1200人。十一月,鄭成功奉旨南下勤王。清福建巡撫張學聖獲悉廈門兵力空虛,便於八年三月,與泉州總兵馬得功、漳州總兵王邦俊,統兵襲廈門。守將鄭芝莞不戰而逃,清軍輕取廈門,搶掠大量財帛米粟而去。四月,鄭成功兵返廈門,增築炮台,勁旅防守,無私賞罰,重振兵勢。
八年至十三年,鄭成功以金、廈為基地,為奪取漳(州)、泉(州),在閩浙粵沿海與清軍展開拉鋸戰。鄭成功于海澄磁灶及漳浦兩敗清漳州總兵王邦俊;於同安小盈嶺擊敗福建陸路提督楊名高,攻占漳浦。
九年,鄭成功占海澄、平和、詔安、長泰,圍困漳州達半年之久。
十年,鄭成功一面遣張名振、陳輝等率戰船百艘,恢復浙直州縣,於舟山擊敗清軍;一面于海澄擊退清軍進攻。十一年,鄭成功下漳州、同安、南安、惠安。
十二年,鄭成功下仙遊,福州省城驚恐。為適應作戰需要,鄭成功再次整編軍隊,編陸軍為72鎮,水師為20鎮,創新操法,訓練軍隊。同時,健全政權機構,改廈門為“思明州”,並以大規模海上貿易養兵自給。
十三年,鄭成功擊退清軍三路進攻,進而攻福州、羅源、寧德等城。在此期間,清廷對鄭成功剿撫兼施。除當地清軍外,先後於八年遣固山額真金礪、十一年遣定遠大將軍世子濟度、多羅貝勒巴爾處渾、固山貝子吳達海、固山額真噶達渾,進剿福建。同時,先後4次與鄭成功和談,遭鄭拒絕。
十四年至十六年,鄭成功改變取漳、泉為基業的方針,傾全力北伐南京。
十四年七月,鄭成功率大軍北上,先後攻占浙江黃岩、台州(府治今定海),及台屬太平、天台、仙居、海門等地。福建總督李率泰乘虛占領鄭軍要地閩安鎮(今屬福州)。鄭成功急棄台州南下回救,閩安已失,便抵廈門。為解除北伐後顧之憂,鄭成功兩次派兵攻破鷗汀寨,攻克粵東澄海。
十五年春,鄭成功調各提鎮舟師回廈門,訓練營伍,並選壯勇者5000人編入左右武衛、虎衛親軍,戴鐵面、穿鐵甲,專立於陣前砍馬足,號稱“鐵人”,由左虎衛陳魁統率。五月十三日,鄭成功留黃廷、洪旭、鄭泰守廈門,自統甘輝等北征,有戰船數乾艘,甲士17萬,鐵人8000,號稱80萬,揚帆北上。六月,克浙江平陽、瑞安,進圍溫州,全浙震動。七月,至舟山。八月,抵羊山(今浙江嵊泗西南海中大、小洋山)遇颶風,覆舟50,漂沒官兵8000。鄭成功拒絕返回廈門的建議,於浙東沿海休整。十六年四月,鄭成功再次北上,由浙東沿海過舟山,攻崇明,然後溯江而上,先占瓜洲,再奪鎮江。鄭成功命周全斌、黃昭守鎮江;遣張煌言、袁起震招撫江南、江北,入蕪湖吸引清軍;於七月四日親自督師,直取南京。初七日,軍至觀音門,分兵圍困南京。清順治帝以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同索洪、賴塔等,增援江南;由雲貴凱鏇之梅勒章京噶褚哈部,由荊州(今湖北江陵)直抵江寧(今南京);城內清軍亦加緊備戰。七月二十三日,南京城內清軍突然向鄭軍進攻。鄭軍力戰不敵,遂棄瓜洲、鎮江出海。八月,鄭成功率餘部轉攻崇明不下,回師浙閩;九月初回至廈門。
十七年,清廷封洛托為安南將軍,偕尚書車克、內大臣達素、都統索渾同往。洛托與靖南王耿繼茂合師進攻金(門)廈(門),使鄭成功難以立足。十八年正月,鄭成功決心進取台灣,以作為新的抗清基地。時台灣被荷蘭殖民者占領,在海外貿易上與鄭方曾發生尖銳矛盾。三月至十二月,經激戰,鄭成功占領台灣,從而使該島擺脫殖民統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