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牟

鄒牟是古代高句麗國家的第一代王,為高句麗國家的興旺發達奠定了基礎。

人物介紹

高句麗國始祖--朱蒙
最早記載於中國南北朝歷史書‘北史’中。
三國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後的歷史為主,而後來的北朝魏書又追述了高句麗開國的神話。所以在北史之前的歷史記載中並沒有朱蒙極其兒子的故事。
兩千年前,北扶餘王子朱蒙歷盡艱險,來到今遼寧桓仁地區,建立了中國古代東北地方政權高勾麗國,朱蒙成為高句麗第一代國王,被高句麗奉為始祖,桓仁則成為高句麗700年基業的肇興之地。
朱蒙,又稱東明、鄒蒙、鄒華、眾解等,北夫餘人,朱蒙本是北夫余的一位王子,父說是天帝子解慕漱,其母叫柳花夫人,傳說是河伯的女兒,後為夫余金蛙王的婢女。關於朱蒙降世,許多史料都有神話般的記述。一日,柳花“為夫余王閉於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後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厭惡大卵,先後把它丟給狗和豬,狗豬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馬避之”;拋在荒野,群鳥又以羽毛呵護。夫余王又用刀割,“不能破”。無奈,只好還給了柳花。柳花把它放在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這個男兒,便是朱蒙。這則似乎荒誕的神話,實際上反映了高句麗人對日神的崇拜。
朱蒙幼時便善於狩獵,“年甫七歲,巋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射技本領。朱蒙一詞,便是夫余語言的音譯,意即善射,和 朝鮮語朱蒙一詞同義。夫余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遊戲,此試射技高低。然而他們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長子帶素認為“朱蒙非人所生,將有異志”,請求夫余王除掉他,免生後患。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視。夫余王未聽帶素之言,但卻給了朱蒙一個微賤的活計,讓他餵馬。朱蒙很有心計,特意將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馬餵肥。國王不察,挑選肥馬自乘,瘦馬給了朱蒙。一次,國王舉行田獵,有意刁難善射的朱蒙,僅僅給了他一支箭矢,朱蒙箭矢雖少,射獲卻多,於是又引起了諸位王子和大臣的嫉恨,預謀殺害他。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訴了朱蒙,勸他快些逃走,並鼓勵他說:“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與其遲留受苦,不若遠適而有為。”朱蒙聽了母親的話,遂與夫餘人烏伊、摩離、陝父三人逃出北夫余,向東南奔走。
途中,一條大水橫阻了去路,追兵在後,“浴濟無梁”,朱蒙於是向水神禱告,說:“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於是魚鱉並出,搭起了一座浮橋,朱蒙過河後,魚鱉突然消失,追兵無法渡過河去,只好作罷。魚鱉浮橋,顯系神話,卻反映了高句麗人信奉水神的宗教觀念。朱蒙所渡的大河,名叫淹滯水,又作掩施水、奄利水等,即今流經吉遼兩省的渾江。
過河後,朱蒙和烏伊等三人來到一處毛屯谷的地方(今桓仁境內),遇見了穿戴不同的三人,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納衣,一人穿水藻衣,這三人可能代表著當地不同經濟形態的三個部落,麻衣者應以農耕為主,納衣者應以狩獵為主,水藻衣者應以漁業為主。朱蒙得此三人,非常高興,分另賜姓克氏、仲室氏、少室氏,並說“我方承景命,欲啟之基,而遇此三賢,豈非天賜乎!”於是根據三人特長,“各任以事”。朱蒙又率領大家前行,來到卒本川(今桓仁下古城子),見此地“土壤肥美,山河險固”,於是準備立都,但未急於修建宮室,只在沸流水(今富爾江)旁結廬而居,國號高句麗。關於朱蒙建國之地,《魏書》等史籍作紇升骨城:“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紇升骨城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它與卒本城(桓仁下古城子)都是高句麗早期城址,兩者均是高句麗創國初期的都城,高句麗國王平時居於平地上的卒本城,戰時則居於高山之巔的紇升骨城。
朱蒙建國當年,“四方聞之,來附者眾”。為了鞏固政權,朱蒙對周邊民族和部落開始征伐。首先,攘斥了鄰近的靺鞨部落,靺鞨退縮畏服,不敢進犯。一天,朱蒙忽見沸流水中有菜葉隨波漂下,猜知上流肯定有人,於是假作狩獵,前去尋找,果然找到了沸流國。沸流國國王松讓出來相見,對朱蒙說:“寡人居處偏僻之地,不曾見過君子,今日邂逅,不亦幸乎?但不知你從哪來此?”朱蒙回答說:“我是天帝之子,現在紇骨升城立都。”松讓欺他“立都日淺”,打算把高句麗納為屬下的附庸之國。朱蒙非常氣憤,兩人爭辯不已,於是進行射技較量,來決勝負,松讓最終不敵朱蒙,只好認輸。次年六月,“松讓以國來降”,被封為多勿候。朱蒙建國第六年十月,派遣烏伊、扶芬奴率兵北伐,攻打太白山東南荇人國,“取其地為城邑”。十四年十一月,又命扶尉伐北沃沮,“滅之,以其地為城邑”。通過一系列征討,朱蒙政權不僅行到了初步穩定,疆域也得到了拓展,為高句麗日後勢力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朱蒙建國之初,未建宮室,待到國力稍強,便開始了建設。朱蒙三年春三月,“黃龍見於鶻嶺”,秋七月,青赤色的祥雲又“見鶻嶺南”,受此瑞兆的暗示,次年七月,“營作城郭宮室”,這座城郭,便是紇升骨城。
朱蒙十四年,其母柳花在夫余逝世。夫余王金蛙以太后禮安葬,又立神廟祭祀。十月,朱蒙遣使出訪夫余,饋贈方物,報答夫余王的恩德。
朱蒙在夫余時,曾聚禮氏女為妻,生一子,名類利,後為高句麗第二代王。到卒本後,又娶一妻(召西奴),生二子,名沸流、溫祚(父親是解夫婁庶孫優台),後南下建百濟國,皆在作為。
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朱蒙逝世於卒本東崗,葬龍山,時年40歲。朱蒙死後,高句麗人(大武神王)在卒本川立廟祭祀,號始祖廟或東明王廟,後來的國王繼位後,大多前去拜謁。

文化遺產

早在紀元以前,江河之間征戰逐漸平息,中原大地正是秦漢更替——西漢王朝初建,實行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周邊一些弱小的民族和部落逐漸發展起來。
在東北第二松花江流域,古老的夫余族得到發展。夫余族人民安居樂業,與鄰近部族相安無事。只是夫余王解夫婁老年無子,使得王室、臣民憂虎。儘管多次祭祀山川諸神,仍無子嗣。一天,老王解夫婁乘馬外出散心,在鯤淵看見一對大石,相對流淚。老王十分奇怪,命隨從搬開大石,其下有一隻金蛙,忽作人言,對老王恭敬如臣子。老王大喜:這是上天賜給我的子嗣。於是命人帶回收養,並稱之為金蛙,不久,便立金蛙為太子。
後來,謀臣阿蘭弗對老王講,上天派人告我,東海之濱有一個地方叫迦葉原,土地肥美,宜種五穀,可以遷都。於是,老王率部東遷至長白山南麓的迦葉原——這就是歷史上的東夫余。
老王死後,金蛙繼位。一次金蛙出遊,在長白山南優渤水畔遇見一女子。女子講述了自己的身世:“我是河伯的女兒,名叫柳花,與兄弟們出遊,遇見一個男子,自稱是天帝的獨生子解慕漱。把我引誘到鴨綠江邊的一個小屋裡,住了一段,這個男子就走了,再也沒回來。父親母親責備我無媒私從於人,把我謫居到這裡。”金蛙王聽後大異,收留了柳花,並把她幽閉在屋中。柳花在屋中被太陽所照,避之不成,因而有孕。一日生下一個很大的肉蛋,金蛙不悅,命人扔到外邊餵豬餵狗,可是豬狗都不吃。又命人扔到大路上,牛馬到此避開不踩。最後,把肉蛋扔到荒郊野外,卻有許多飛鳥前來用雙翼覆蓋保護。金蛙十分驚奇,用劍剖之,肉蛋不破。於是交還母親柳花。柳花用皮毛裹好放在屋中溫暖處。有一天,一個男孩破殼而出,聰穎可愛,骨表英奇。父母大喜過望。男孩長到七歲,與常人迥異身材高大,勇武過人。能自制弓箭,百發百中。夫餘人稱善射者為朱蒙,於是都稱他為朱蒙
朱蒙英勇善射,為人謙和,深得金蛙王之愛,欲傳位於他。引起諸王子與大臣的忌恨,密謀殺害朱蒙。柳花聞之忙告訴朱蒙:“有人要加害你。以你的雄才大略,到哪都能成就大業。何必留在這裡等死呢!趕快遠遠地走吧。”於是,朱蒙找到好友烏伊、摩離、陝父三人同行。諸王子與大臣得知,率兵緊緊追趕。朱蒙等逃到淹(虎)水(今渾江),白浪滔天,無橋無船,追兵不遠。朱蒙驚恐之中大呼:“我是天帝的兒子,河伯的外孫。神龜快為我搭起浮橋,送我過河!”只見河中一隻大龜率領一群烏龜口銜蘆葦水草,破浪而來,轉眼之間搭起一座浮橋。朱蒙及朋友平安渡河,浮橋立解,追兵只好望水興嘆!
朱蒙與朋友慢慢行走,在沸流谷卒本地方停了下來,與當地高句麗部族居民和睦相處。並在卒本西面的山上築城建國,稱為高句麗國。至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保留著一座高句麗山城,當地人稱五女山城。據說這就是當年朱蒙渡江後營造的山城。山下流過的富爾江就是當年的沸流水。江兩岸還保留著高句麗時代的古墓。

東明聖王

朱蒙。傳說中高句麗的開國國君。約公元前37年,在沸流水(今富河)畔之紇升骨(今桓仁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國。《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載:
始祖東明聖王,姓高氏,諱朱蒙(一雲鄒牟,一雲眾解(眾牟))。先是,扶餘解夫婁老無子,祭山川求嗣。其所御馬至鯤淵,見大石,相對流淚。王怪之,使人轉其石,有小兒,金色蛙形。(蛙,一作蝸。)王喜曰:“此乃天賚我令胤乎!”乃收而養之,名曰金蛙。及其長,立為太子。後,其相阿蘭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將使吾子孫立國於此,汝其避之。東海之濱有地,號曰迦葉原。土壤膏 宜五穀,可都也。’”阿蘭弗遂勸王,移都於彼,國號東扶餘。其舊都有人,不知所從來,自稱天帝子解慕漱,來都焉。及解夫婁薨,金蛙嗣位。於是時,得女子於太白山南優渤水,問之曰:“我是河伯之女,名柳花。與諸弟出遊,時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誘我於熊心山下鴨綠邊室中,私之,卽往不返。父母責我無媒而從人,遂謫居優渤水。”金蛙異之,幽閉於室中。為日所炤,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炤之。因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許。王棄之,與犬豕,皆不食,又棄之路中,牛馬避之,後棄之野,鳥覆翼之。王欲剖之,不能破,遂還其母。其母以物之,置於暖處,有一男兒,破殼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歲,岐槧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扶餘俗語,善射為朱蒙,故以名雲。金蛙有七子,常與朱蒙,其伎能皆不及朱蒙。其長子帶素言於王曰:“朱蒙非人所生,其為人也勇,若不早圖,恐有後患,請除之。”王不聽,使之養馬。朱蒙知其駿者,而

高句麗建國神話

始祖東明聖王姓高,名朱蒙(又名鄒牟或象解)。夫余王解夫婁年老無子,向山川祭祀,希望能求得一個後嗣。他所乘的馬在鯤淵看到一塊大石後,相對流淚。王覺得很奇怪,命人搬開石頭後一看,有一個長得像金蛙模樣的小孩。王大喜說:“這是上天賜給了我一個了不起的兒子”於是便抱回撫養,並給孩子起名叫金蛙,金蛙長大後立其為太子。
此後國相阿蘭弗說:“以前天神曾降臨說:日後要讓神的子孫在這裡建國,所以你們避開到別處去吧。東海之濱有個叫迦葉原的地方,那裡土壤肥美,適合種五穀,可以在那裡定都。”阿蘭弗終於說服了國王,把都城遷到了那裡,國號改為東夫余。
在夫余的舊都來了個來歷不明自稱是天帝的兒子叫解慕漱的人,並在那裡定了都。解夫婁死後,金蛙繼承了王位。此時,金蛙在太白山南麓的優渤水遇一女子,問其來歷,女子說:“我是河伯的女兒,名叫柳花。我和幾個弟弟外出遊玩時,有一男子自稱是天帝的兒子叫解慕漱,將我引誘到熊心山下鴨綠江邊的家中,在滿足了私慾後便一去不復返。我父母因為我不經媒人便將身許人,遂把我流放到了這優渤水。”
金蛙覺得奇異,便將女子幽閉在家中。陽光照在女子的身上,女子起身避開,陽光也跟著照過去。於是,女子有了身孕,生下了一個有五升大的卵。金蛙王把卵扔給了狗和豬,狗和豬皆不食。又把卵扔到了路上,牛和馬避之而過。後來,又把卵丟到了曠野上,鳥用羽翼護住卵。金蛙王想剖開那個卵,但是因為難以弄破,最後把卵還給了母親柳花。柳花用東西裹住卵,放到暖和的地方,一個小男孩便破卵而出。小孩外表英俊,七歲時就已經和普通的孩子迥然不同。他自己能做弓和箭,百發百中。按照夫余的習俗,稱善射的人為朱蒙,所以給他起名叫朱蒙
金蛙王有七個兒子,他們和朱蒙一起玩耍,但是他們的本領和才能都不及朱蒙。大兒子帶素金蛙王說:“朱蒙非人所生,為人勇猛,如不早作計畫,只恐會有後患,請父王除掉他。”但金蛙王不聽帶素的話,讓朱蒙飼養馬匹。
朱蒙在仔細觀察馬匹後,給駿馬少餵飼料,讓其瘦下來,卻把駑馬餵得膘肥體壯金蛙王選肥的馬自己騎,把瘦的馬給了朱蒙
在野外打獵的時候,因為朱蒙善射,所以給他的箭也少,但是朱蒙打到的獵物卻最多。王子和幾個大臣又謀劃要殺死他,朱蒙的母親私下裡對他說:“國家裡的人以後都要加害於你,憑你的才能和謀略到哪兒都能有所作為,與其留在這裡受辱,不如遠走高飛,做一番大事業。”
朱蒙於是與烏伊、摩離、陝父等三人為友,一起逃到了淹水(又名蓋斯水,在今鴨綠江東北)。他們想要過江,但江上無橋,因為害怕追兵將至,朱蒙對江水說:“我是天帝的兒子,河伯的外孫。現在逃命途中,追兵將至,我該如何是好?”此時魚和鱉浮出水面,搭成了一座橋。朱蒙等人安全渡江後,魚和鱉馬上散去,以至於後面的追兵只能望江興嘆。
朱蒙行至毛屯谷(《魏書》上說是普述水)遇到了三個人,一個人穿著麻衣,一個人穿著衲衣,另外一個人穿著水藻衣。朱蒙問他們:“你們是什麼人?姓什麼叫什麼?”穿麻衣的人說叫再思,穿衲衣的人說叫武骨,穿水藻衣的人說叫默居,他們都沒有說姓。朱蒙給再思賜姓克氏、武骨賜姓仲室氏、默居賜姓少室氏,並對眾人說:“我現在受天命要創建國家,正巧遇到這三位賢人,這豈不是上天恩賜我的嗎?”朱蒙按照他們各自的才能,將事情分別委任給他們,並和他們一起到了卒本川(《魏書》上說是到了紇升骨城)。
看到那裡土壤十分肥沃、山河險固,本想定都在那裡,但由於無暇建造宮殿,只是在沸流水旁結廬而居,定國號為高句麗,從此“高”成了姓氏(一雲朱蒙到了卒本扶餘,國王無子,覺得朱蒙非尋常之輩,於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朱蒙,王去世後,朱蒙繼承了王位。)此時朱蒙二十二歲,新羅始祖赫居世21年的甲申年。

廣開土王碑上記載的高句麗建國神話

“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夫餘,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聖德。□□□□□。命駕巡幸南下,路由夫餘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我連葭浮龜。”應聲即為連葭浮龜。然後造渡,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不樂世位,因遣黃龍來下迎王。王於忽本東岡,履龍頁升天。”(很久以前始祖鄒牟王初建國家。鄒牟王為北夫余天帝之子,母親是河伯的女兒。卵破開後降生到世上,鄒牟王的出生充滿了聖德。□□□□□。鄒牟王駕車馬巡幸南下,路遇名為“奄利大水”的江,王站在渡口上說:“我是天帝的兒子,母親是河伯的女兒,我叫鄒牟王。為了我讓蘆葦相連、烏龜出水。”話剛落地,蘆葦便連在一起,烏龜浮出水面,鄒牟王於是渡江而過。在沸流谷忽本西邊的山上建立了王都。因為不以世間的王位為樂,天上遣黃龍下來迎接鄒牟王。王在忽本東邊的山坡上,腳踏龍頭升天而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