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的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

《鄉土中國的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是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志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鄉土中國的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 鄉土中國的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
《鄉土中國的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主要內容:研究以桂北侗鄉搶花炮活動為案例探討了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與社會的基本關係,論證了這類體育對國家認同、整合社會、增強民族自信之間的互動關係,這對新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少數民族體育的研究有開闢新視野的理論價值,對我國少數民族體育的發掘整理有指導作用。以社會學、人類學相關論述為研究的學理依據,探討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的博士論文前此未及見。

作者簡介

李志清,1961年3月生,廣西桂林人。1977年考入廣西師範大學,攻讀生物學;2002年考入上海體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6年獲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博士學位。現為廣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授、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廣西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市體育局社會科學決策諮詢項目和廣西教育廳研究項目,在《體育科學》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

目錄

序一
序二
第一章導論
一選題的緣起及意義
(一)研究緣起
(二)研究意義
二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相關學科的借鑑
(一)節慶儀式的意義——社會文化人類學的有關理論(二)研究視角、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三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說
(二)研究假設
(三)研究視角
(四)本書框架及寫作說明
(五)創新點
四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一)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二)資料來源及其分析解釋
(三)參考文獻與研究對象的說明
五桂北侗鄉簡介
第二章儀式中的搶花炮
一搶花炮概述
二侗鄉的儀式傳統——搶花炮儀式的本土文化環境(一)祭“薩歲”:祈福(二)開“薩歲門”:禳災
(三)走響、踩台:除煞
(四)新寨橋:凝聚人心的公益活動
(五)認苗父:化解民族爭端的喜劇
(六)炸彈鍾:靈物崇拜的遺風
三搶花炮的儀式過程
(一)儀式過程概述
(二)田野調查點的搶花炮儀式
四搶花炮儀式的文化解讀
(一)花炮信仰
(二)願望表達
(三)聖福流動
(四)社會秩序的宣示
五小結與討論
儀式化——少數民族體育實現功能的擴展
第三章族際交往中的搶花炮
一溯源:廣東搶花炮
(一)侗族地區方誌的記載
(二)廣東、香港搶花炮的記載
二落戶侗鄉:成為族際共享的體育娛樂
(一)在商業繁榮中誕生
(二)具備族際交往的先天優勢
(三)文化交流:廣東、香港已丟失的文化基因在侗鄉展現活力三民族團結的符號建構(一)廣東民俗——侗族搶花炮
(二)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比賽項目
四小結與討論
儀式性民間體育——族際交往的橋樑和族際共享的文化第四章民間傳承中的搶花炮一社會心理基礎
(一)信仰同時務實——信而不迷的精神狀態
(二)人人享有同等的權利與義務——原始民主的思想觀念(三)常與非常的轉換——鄉民的生活節律(四)相對封閉的社區與自由戀愛的傳統——浪漫的擇偶(五)山里人消費得起的精神文化——本土化的娛樂與狂歡二經濟基礎(一)新中國成立前:多樣性的經濟來源
(二)新中國成立初至改革開放以前:經濟來源變得單一(三)改革開放以後:廣開來源渠道(四)當前的困境
(五)解決問題各有思路
三組織基礎
(一)老人協會:傳統的組織資源
(二)花炮籌委會:隨社會背景而變幻政治色彩
(三)青年花炮會:村落象徵資本的重新分配
四小結與討論
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的傳承——傳承和再生產地方性知識,全景展觀鄉土社會面貌第五章國家與社會框架下的搶花炮一伴隨國家政治的幾度沉浮
(一)新中國成立初的停辦與恢復
(二)“火紅的年代”中傳統的斷裂
(三)“三自一包”:元氣初步恢復,花炮隨之恢復
(四)“四清”與“文化大革命”:精神與物質雙重貧困中花炮沉寂(五)改革開放:政治寬鬆,生活改善,恢復搶花炮二民間儀式與國家意識形態的博弈
(一)暗喻式表達
(二)見機行事、斬而不奏
(三)傳說版本的選擇性宣傳
三 民間社會與國家權力的互動
(一)民間組織的合法性尋求
(二)花炮節,官辦還是民辦?
(三)地方的發展:民間與政府的共謀
四 小結與討論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的頑強生命力第六章現代背景下的搶花炮第七章結語
附錄
附錄1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民族傳統體育著作目錄
附錄2新寨橋慶典期間村民樂捐活動組圖
附錄3調查日記二則
附錄4馬安慶功百家宴訪談
參考文獻
致謝
補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