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現代]

郭興[現代]

郭興,河南輝縣人,1924年1月生,1940年9月參加革命,1941年1月入伍,1942年2月入黨。曾任師長,北疆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親自組織指揮過輝縣“孟莊戰鬥”、“董屯戰鬥”、汲縣“塔崗戰鬥”、林縣“陸嶺戰鬥”、朝鮮“1089.6高地戰鬥”等大小戰鬥上百次。。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原型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郭興郭興

郭興,河南輝縣人,1924年1月生,1940年9月參加革命,1941年1月入伍,1942年2月入黨。曾任師長,北疆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親自組織指揮過輝縣“孟莊戰鬥”、“董屯戰鬥”、汲縣“塔崗戰鬥”、林縣“陸嶺戰鬥”、朝鮮“1089.6高地戰鬥”等大小戰鬥上百次。
電影《平原游擊隊》中“雙槍隊長”“李向陽”的原型之一就是原北疆軍區司令員、正軍職離休幹部郭興。當年,帶領武工隊在河南北部平原抗日的郭興被評為“一級殺敵英雄”,受到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等首長的通令嘉獎,他的武工隊也被命名為“郭興模範武工隊”。 如今已80歲高齡的郭興並不願意稱自己為“李向陽”的原型:“李向陽融合了我們很多敵後武工隊隊長身上的特點,我不能一個人獨占榮譽!”但當英雄的記憶被喚醒時,當年像“李向陽”那樣雙槍殺敵的豪情又回到這位耄耋老人的臉上。  

經歷

1940年的一天夜裡,參加“百團大戰”的一支八路軍隊伍恰巧路過郭興的家鄉河南省輝縣,目睹過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罪行的郭興瞞著父母加入了八路軍隊伍,時年他才只有16歲。   

讀過幾年書的他聰明機敏,很快得到軍隊領導的賞識,第二年他就被派回家鄉組建敵後武工隊,並出任武工隊的隊長。臨行前,軍隊領導派給他2個戰士、2支槍、3發子彈,並下達“作戰指標”:一年內要組建起一個連的兵力,並要消滅105個敵人,這其中除偽軍外要包括5名日軍。剛滿17歲的他對完成這個“指標”充滿了信心。

聰明的郭興利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在消滅日偽軍的同時逐漸武裝起自己的隊伍,他自己挑選了兩支從偽軍手中奪取的手槍別在腰上,成了一位“雙槍隊長”,敵後武裝隊也慢慢由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40多人。由於害怕遭到襲擊,日軍往往是百餘人一起出城“掃蕩”,相對比較弱小的武工隊不敢貿然進攻。眼看一年的期限就要到了,消滅5個日軍的目標還遠沒有完成,郭興有些按捺不住了:“衝進城去,殺他幾個!”

此年12月份的一天中午,郭興化裝成日軍小隊長,騎上高頭大馬,和兩個隊員“威風凜凜”地來到日軍盤踞的一座縣城。當時,城門邊,有一個日軍帶著2名偽軍正在站崗,見“小隊長”騎著高頭大馬過來,忙不迭地敬了個軍禮。郭興拔出雙槍,不等那名日軍反應,“啪!啪!”兩聲,那名日軍的腦袋已開了花。站在旁邊的2名偽軍還沒搞清楚怎么回事,已被郭興的2名隊員擊斃。

郭興他們衝進城內,快馬加鞭向城內日軍總部衝去。時值日軍中午休息,一些日本兵在街上閒逛,他們多數都沒帶槍,只在腰裡別一把刺刀。郭興策馬快跑,手拿雙槍,和2名隊員一起,見日軍就打。 隨後郭興他們就向該城的後門跑去,也同樣是見著街上的日軍就開槍,打得他們死的死、傷的傷,短短20多分鐘,整個縣城內已被搞得人仰馬翻。等日軍反應過來時,郭興他們已跑出縣城,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從此,日軍一聽到武工隊就膽顫心驚,郭興的名字也在那片土地上流傳開來。

“電影中的李向陽使雙槍,那是百發百中。我沒那么厲害,我也就是10發7中吧!這在當時已經被叫做‘神槍手’啦!李向陽畢竟是電影人物,但電影《平原游擊隊》中火燒敵人糧倉的故事倒是與我的經歷很相似。”  1943年夏天,日軍在太平洋戰事已出現了節節敗退的局面。為供給前方,河南的日軍在郭興敵後武工隊所在地區採取強取豪奪的方式,搜颳了10萬多斤糧食,準備運往太平洋戰場。這時,武工隊接到上級命令,“不能讓敵人運走一粒糧食”。  一日,郭興和3名隊員化裝成“日本鬼子”,趕著一輛裝滿雜草的馬車來到了日軍的糧倉前。  

 七八名光著膀子的日偽軍正在划拳喝酒,身著日本軍裝衝進來的郭興又用日語大喊一聲:“立正!”這些偽軍被眼前這“皇軍”的氣勢鎮住了,馬上站成了一排。郭興的隊員用手中的日本刺刀把這些偽軍趕到了一個房間,並鎖上了門。接著,郭興他們卸下馬車上的雜草、煤油和炸彈。一邊向日軍糧食上潑灑煤油,一邊將一個又一個炸彈埋進了糧食里。扔下點燃的火把後,郭興他們就立即撤離了現場。不一會兒,糧庫上空就冒起了滾滾濃煙,日軍的整個糧倉變成了一片火海。“轟!轟!轟!”糧倉內的炸彈不斷爆炸,日軍不敢靠近,只能眼睜睜看著軍糧被燒光。  

《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神出鬼沒、足智多謀,而現實中的“雙槍隊長”郭興也同樣是“詭計多端”。1943年8月份,八路軍一二九師發動了一場戰役,重點打擊占領河南省林縣和輝縣北部的日偽軍。在戰鬥過程中,偽軍一部被我軍包圍,輝縣城內的一百多名偽軍得到命令後連夜趕去增援。身為輝縣抗日民主政府公安隊隊長的郭興則受命牽制這股偽軍的行動,打破他們的增援計畫。 是夜月黑星稀,郭興帶著6名隊員悄悄埋伏到增援敵人必經之路一側的玉米地里,不遠處則是一個日軍的炮樓。按說郭興他們所處的位置並不好,一旦開戰,他們可能兩面受敵,但為了牽制增援的敵人,郭興別無選擇。他們剛埋伏好,不遠處已傳來雜亂的腳步聲。一名隊員靠近郭興低聲說道:“他們人太多了!要是咱們的大部隊在這裡就好了。”“大部隊?”郭興若有所思地低聲說,“對,我們有大部隊!”郭興回頭看了看不遠處日軍的炮樓,迅速制定作戰計畫:“等他們全部走過去後,咱們分兩個方向打。你們4個人向炮樓的日軍射擊;我們3個人向路上的偽軍開槍。咱們做媒人,給他們接個頭。” 幾分鐘後,待最後一排偽軍走過去,郭興壓低聲音喊道:“打!”7個人分別向兩個方向的敵人開火,突如其來的槍聲一下讓路上的偽軍連滾帶爬躲進玉米地。炮樓上突然又槍聲大作,玉米地里的偽軍驚慌地叫道:“八路!八路!炮樓裡頭有八路!”他們被迫還擊起來。看到敵人雙方接上了火,隊員們緊隨郭興悄悄撤離了。但敵軍雙方卻一直打到天亮才停下來。等槍聲停下來時,被圍困的偽軍已被八路軍全部消滅。  

在這之後,郭興帶領的武工隊越戰越勇,就像電影裡那樣,好戲連台。比方說,在飛馳的火車上抓鬼子、深入敵巢抓“舌頭”、夜炸洋橋、火燒城隍廟、西王莊截糧、智擒漢奸“賈大頭”、攻打高家莊等許多漂亮戰鬥,都是武工隊的傑作。這使武工隊的名聲越來越大。當時民眾中流傳著“郭興武工隊,偽軍見了求饒,鬼子見了害怕”、“郭興今夜要誰的命,等不到五更天”等許多誇獎武工隊的順口溜。

抗日戰爭勝利後,郭興又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最後駐守新疆。1988年,郭興從北疆軍區司令員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後,回到了昔日打“鬼子”的戰場——自己的家鄉河南洛陽。

元末武將

元末時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與弟郭英從朱元璋起兵,有戰功。

經歷

郭英明初將領。祖籍山東巨野,後遷到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兄郭興從朱元璋起兵,甚見親信,令值宿帳中,呼為郭四。跟隨朱元璋克滁、和、採石、太平,戰鄱陽湖,征武昌,克淮安、安豐,皆有功,遂進指揮僉事。從大將軍徐達定中原,又從常遇春定山西,取關中,克定西,晉河南都指揮使。1380年(洪武13年),升前軍都督府僉事,又以從傅友德征雲南有功,13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歷大小百餘戰,傷痕遍體,未嘗以疾辭。又因寧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備受太祖恩寵,諸功臣莫敢望。建文時,從耿炳文、李景隆伐燕師,無功,戰事結束後罷官歸第。1403年(永樂元年)卒,葬於巨野城北郭家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