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榮

郭愛榮

郭愛榮,1974年出生於山東濟南,因患先天性脊椎裂下肢殘疾,大專文化。

基本信息

簡介

郭愛榮,女,1974年9月出生,山東平陰人,因患先天性脊椎裂下肢殘疾,中醫專業專科學歷。

自幼愛好寫作,14歲開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表散文作品,部分作品收錄於《殘陽如火》一書,縣文聯會員。

2008年開始擔任某殘疾人網站管理,曾做過新浪UC時報網路記者,有網站前台管理及團隊管理經驗,溝通力強,擅長論壇板塊策劃、晚會節目策劃、人物通訊、現場報導、散文、小說等的創作。

成長經歷

幼年時光

1974年9月,郭愛榮出生於平陰縣一個閉塞的小山村,父親曾參加對台炮戰,後轉為武警公安部隊戰士,母親是一所國小的民辦教師。她的出生曾經給父母和家人帶來歡欣和喜悅,八個月的時候,母親發現,在她腰部的一個小包越來越大,按上去軟軟的,而且她的腳也和其他孩子不一樣。

父母焦急地將她抱到濟南的部隊醫院,醫生診斷,她得的是先天性脊椎裂,腰部的包塊里就是膨出的脊髓脊膜,將來很有可能下肢癱瘓。開始,父母決定聽從醫生的,儘早給她手術治療,但是由於當時醫學技術手段有限,手術前簽字時,聽著醫生對各種可能出現的不良後果的解釋,特別是有可能造成痴呆等後遺症,母親的汗水漸漸順著臉頰流下,小愛榮竟然將醫生桌上的一把紙扇抓起遞到母親手裡,看看聰明的孩子,母親毅然決然抱起她走出醫院,她相信,只要孩子心智聰慧,肢體的殘疾算不了什麼,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把她養大成人。

從此,每天坐在教師門外的地上聽母親講課就成了愛榮幼年的美好時光,下課時,學生們喜歡來哄哄她,並且教她認字和算數,沒有歧視也沒有嘲笑,她在知識和讚賞中一天天長大。六歲的那一年,母親辭去教師的工作,她正式作為一名學生坐進了教室。因為上學前就掌握了國小一年級的基本課程,老師經常讓她作為“小老師”帶領大家讀書、認字。

夢想起飛

國小三年級,愛榮的第一篇作文得了90分,新來的老師漸漸發現她的寫作能力總是高出同學一截,就逐漸將她的作文推薦給一些小學生作文刊物。四年級時,有一個全鄉的作文朗誦競賽,由於愛榮身體條件有限,老師沒有讓她去,而是由另一名女同學帶著她寫的作文去參賽,那一刻,愛榮有些傷心,也有些高興,因為畢竟老師選中了她的作品。

進入國中後,在班主任李道顯老師關心和輔導下,愛榮將更多的業餘時間投入到寫作中,1987年的冬天,她寫的散文《我們是大山的兒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那一天,李老師將一台收錄機擺放在講桌上,教師內外擠滿了同學和校友,每個人都屏住呼吸,當播音員念出“郭愛榮”的名字時,掌聲在校園裡久久的迴蕩。

愛榮喜愛的寫作的事情被縣文化館的創作員雷慶龍了解後,這位多年來幫助縣內多名殘疾人走上文學道路的老師給她寄來了文學專業書籍,並且不斷地用書信幫她修改作品、指導寫作技巧。不久後,在一次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殘疾人之友》節目舉辦的徵文活動中,她的散文獲得了紀念獎,在全縣的建國三十周年徵文比賽中,她又獲得了三等獎,更多的作品在本地市縣級報刊雜誌發表,1992年,她被縣文聯吸收為會員。

人物事跡

義務針灸

中學畢業前,郭愛榮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寫作是自己一生的追求,而生活又是現實和殘酷的。由於病痛的折磨,她一次次從醫院進出,1988年春天,她接連進了三次手術室,還是沒有實現獨立行走的夢想,而那些素不相識的醫生對她的關心和照顧讓她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了崇敬,為了給更多和自己的一樣的人解除病痛,也為了自己能有一技之長立足於世,她決定暫時放棄對文學的追求,選擇了醫學專業。

學醫的路艱辛而漫長,1993年,中專畢業後,因為工作無著落,她一直在家過著孤獨無助的生活。有一天,父親從自己的單位帶回一個人,那個人是建築工,幹活的時候忽然牙疼起來,吃了藥效果也不好,父親想起愛榮在學校學過針灸,就把他帶回家。愛榮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那位叔叔扎了針,一小時後,那位叔叔竟然說不疼了,愛榮自己心裡也沒底,“真的不疼了?”“不疼了。”那一刻,愛榮的心興奮地像只小兔子,第一次看到自己可以幫助別人,她感到了自己生存的價值和希望。

此後的兩年中,愛榮義務為鄉親針灸五、六千人次,她的事跡也先後被《大眾日報》、《齊魯晚報》、《濟南日報》、山東電視台、《心橋》雜誌等媒體報導,大家親切的稱她為“平陰的郭海迪”。

1995年,郭愛榮開始了繼續求學的經歷,1999年夏天,經過在濟南市中醫院的臨床考核和論文答辯後,她終於拿到了由山東中醫藥大學頒發的專科文憑。

網路助殘

2008年初,生活漸漸安定的郭愛榮用自己的積蓄買了一台電腦,為了重拾自己的文學夢想,她先在新浪開通了部落格,每天工作之餘書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同時可以練筆。她沒想到,自己的博文不但偶爾可以被推薦到新浪相應論壇版塊,2008年的奧運期間,她的一篇博文還在新浪網和《法制晚報》社聯合舉辦的徵文中被評為三等獎,得到一筆稅後400元的獎金。之後,陸續有媒體記者通過部落格聯繫到她,她的文章和新聞報導也相繼被《心理與健康》雜誌和《中國殘疾人》雜誌等刊發。

走進網路,她也第一次看到有那么多和自己有著共同愛好的殘疾人,而很多殘疾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比自己更加貧瘠和無奈。就這樣,她開始跟隨一些殘疾人朋友走進殘疾人網站和論壇,一年中,她和其他殘疾人志願者一樣,從公益論壇版主到殘疾人文學論壇總管理,為殘疾人民間事業的發展兢兢業業,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也體驗著來自殘疾人兄弟姐妹的鼓舞和感動。

2009年春節過後,她在中國殘疾人網站看到一篇報導,由於報導中的主人公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一位朋友,並且報導中插的那張照片還是她親自拍下的原創,所以對這篇報導特別關注,順著報導上標註的作者名字和來源,她注意到新浪竟然有一個叫“UC時報”的版塊。懷著試試的心情,她將自己寫的一篇報導作為“見面禮”發在那個UC時報,很快,就有幾位編輯表示,寫得不做,建議她申請做見習記者,不久後她又被正式吸收為記者。

其實,郭愛榮走進UC時報,除了練習寫作能力,更看重這裡是一個可以宣傳殘疾人事跡的陣地,因為在新浪UC,活躍著很多有才華的殘疾人朋友,也有很多自強自立的榜樣,他們通過在網上學習各種知識、從事兼職工作、擔當網路志願者角色等等,實現了在現實無法實現的夢想,展示著殘疾人的才華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如果自己可以把網路中這些殘疾人的事跡整理出來,同樣也可以帶給更多還在殘疾的陰影中徘徊的殘疾人兄弟姐妹鼓舞和啟迪。

在她的報導中,有“逆境中綻放生命的”腦癱人,也有殘疾人互助互愛的輪椅朋友,一些殘健互助的故事更是感動著無數的新浪網友。後來,隨著時報的一些變化,她雖然離開了那裡,但還是時常想起新浪聊天室的殘疾朋友,並偶爾回去看看他們。

人物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