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堂村

郭堂村

郭堂村位於梁山縣城南郊,東靠梁山拳鋪工業園區,西與東楊集村相連,北與魚王莊村接壤,南與吳莊、後樓為鄰,隸屬於梁山縣拳鋪鎮管轄。全村總面積25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23公頃。

基本信息

地名來歷

郭堂村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9年)建村。郭氏祖郭善人建有七聖堂廟,郭堂村由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郭堂村郭堂村
郭堂村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生產小麥、玉米、蔬菜、花卉、苗木、果品。農田林網10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41%。

郭堂村交通便利。220國道從村東穿過,工業園區4條主幹道路在村內交織。該村建有山東梁山金線嶺商貿城、山東梁山園林綠化工程公司等企業,是投資興業的理想場所。

2000年,全村共有550戶,總人口203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5‰,現有張、劉、楊、孟、王、秦、段、崔、尚、呂、賈、房、孔、邱、朱、李凡16個姓氏,以張、劉兩姓人口居多,均為漢族。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4萬元,1978年為32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70萬元,人均純收入3120元。一、二、三產業比為15∶24∶61。完成社會固定資產總額2800萬元,全村純收入475萬元。

1988年以來,該村連續12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1995年被市政府授予濟寧市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1997年村黨支部被山東省委授予全省先進黨支部稱號。

大事記

郭堂村郭堂村
1944年,郭堂村解放。
是年5月,村民張奉香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初,郭堂村建立了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張奉香。
1946年9月,國民黨還鄉團對村里革命組織和幹部進行瘋狂報復,把農民自衛隊隊長崔緒卓綁到場院,塞入鍘口。面對敵人的鍘刀,崔緒卓寧死不屈,威懾敵人,保衛了全村黨員幹部的生命安全。
1948年9月,中共冀魯豫邊區區委在郭堂村張氏祠堂大院召開地委專署機關幹部和各地區所屬縣縣委書記、縣長會議,參加會議人數200餘人,會期15天。會議由冀魯豫邊區趙健民、徐運北、萬里等領導同志主持,會議總結了游擊戰爭的經驗,確定了今後各項工作的重點,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一次重要會議。
1951年3月,張奉環組織7戶農民建立了全村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3年2月,全村成立了5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12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購買了10部水車,打磚井12眼,改善了生產條件。
1963年7月,購買2台140柴油機和粉碎機,解決了民眾磨麵問題。
1965年,建小磚窯1座,軋花房1處,小型麵粉加工廠1處。
1975年,架設高低壓農電線路4公里,安裝50千瓦變壓器1台,用電戶占全村總戶數的70%。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建起21孔大型磚窯1座,水貂養殖場1處。
1983年,投資15萬元對村辦國小進行校舍改造,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
1986年,實施村莊規劃,開通2條15米寬東西大街、5條8米寬的南北街,總長1800米,全村共拆除民房270間。
1987年,組織民眾投工6.3萬個,改造澇窪荒鹼地33.3公頃,興建高標準魚塘11個,計10公頃。
1988年,建起日加工2.5萬公斤小麥的麵粉廠1處。
1989年,投資25萬元建起包括村委會辦公樓、人口學校、燈光球場等農民文化科技大院。
是年7月,濟寧市委書記王玉璽來郭堂村視察。
郭堂村郭堂村
1990年,村委會投資35萬元,購置了80千瓦變壓器3台、100千瓦變壓器1台、30千瓦變壓器2台、大型發電機組2台,架設高壓線路4公里,滿足了民眾的用電要求。
1991年,在國道兩側,新建大型加油站1處。
1992年,建蠶繭收烘站1處。
1993年4月,對村內2000米街道鋪設了柏油路面,安裝了路燈。
1994年5月,市委書記王修智來村視察。
1995年,建良種肉雞孵化廠1處,提供雞苗、飼料配方、技術等服務。
1997年8月,副省長吳愛英來村視察花木公司。
1998年,郭堂村被濟寧市政府列為世界銀行第二期貸款項目開發區。投資40萬元,新打機井30眼,建井房30座,建橋涵閘10座,修砂石路3000米,植樹2萬棵,進一步改善了生產條件。
2000年5月,原中顧委委員趙健民,在濟寧市委副書記王潤廷、濟寧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忠健的陪同下,來到郭堂村,並與一起戰鬥過的老村幹部、老房東進行了座談。

經濟發展

郭堂村郭堂村
第一產業建國前,糧食畝產不足80公斤。1951年3月,張奉環回響黨的號召,帶領7戶農民成立了全村第一個互助組。1953年2月,全村先後辦起了5個初級社。1956年12月,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從1956年到1969年,全村共打井20眼,修水渠5000米,購進2台柴油機和抽水機、新式水車18部,水澆地面積達到80公頃,畝產達到300公斤,多次受到中共梁山縣委、縣政府的表彰。

1970年至1977年,村里共投資40萬元,投工6萬個,整平土地55.5公頃,架設高低壓線路2公里,打機井15眼,改革耕作方式,選用優良品種,畝產突破千斤關,糧食總產150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了大包乾為主的生產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84年糧食畝產達到了700公斤,比1978年增加200公斤。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全村統一購進大型懸耕機4台、秸稈還田機2台、大型收割機3台、彌霧機18台。民眾購買拖拉機30台、抽水機50部。在農業生產上實行了統一耕作、統一播種、統一澆灌、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收割打軋。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千公斤關,總產達到280萬公斤。

郭堂村郭堂村
1990年以來,先後建起花卉、苗木繁育基地25公頃,主要生產各種盆花、盆景、綠化苗木等產品,每年向市場供應花卉、盆景、綠化苗木180萬株,產品銷往全國10多個省、市和地區。發展蔬菜8公頃,優質桑園25公頃,建起了高標準的魚塘11.3公頃。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67萬元。

第二產業郭堂村的工業始於60年代,當時建有小型磚瓦廠、棉花加工組、木業加工組各1處,從業人員63人,收入不足3萬元。受極左路線的影響,時乾時停,生產很不正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支部一班人搶抓機遇,奮力開拓,從80年代開始先後建起了大型磚窯、水泥預製廠、煤球廠、加油站、飯店、麵粉廠等10餘家企業,年產值超過150萬元,創利稅30萬元,為集體增收12萬元。2000年,全村工業從業人員達到513人,實現工業總產值250萬元,創利稅90萬元。

第三產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郭堂村黨支部為壯大集體經濟,加快民眾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靠近220國道的優勢,籌資730萬元沿路建起了高標準商貿樓房351間,並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本地和周邊民眾承包經營。建起山東梁山金線嶺商貿城,形成了一個以糧油、飼料、果品、花木等農副產品為主的綜合性市場。發動民眾建起了加油站、停車場、飯店,硬化了市場內的路面。2000年底,市場內擁有各類商業網點105家,從業人員198人,年產值120萬元,為壯大集體經濟和民眾致富奔小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由於該村交通便利,全村運輸業得到了長足發展。2000年,全村共擁有汽車、拖拉機、機動三輪車等運輸車輛200餘輛,運輸能力達1600噸。1995年,成立了建築公司,建築業從業人員達到180人,工程覆蓋10多個省市,優質工程率達到98%以上,年產值達到200萬元,創利稅109萬元。2000年,第三產業產值達到596萬元,利稅230萬元。

社會進步

郭堂村郭堂村
文教科技解放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不足17%。建國後,逐步改善了辦學條件。1947年建起了郭堂完小。1983年投資15萬元對國小進行了校舍改造,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的歷史,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先後有63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學本科5名、大專24名、中專34名。

1989年,投資25萬元興建高標準的科技文化大院,內設農民科技學校、法制學校、人口學校、青年民兵婦女之家、圖書室、閱覽室和燈光球場等;成立了農民業餘劇團;興建了中國梁山聚義武校,在校師生達400餘人。經常組織民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村里家家安上了電視,50%的戶訂閱了科技報刊,村規劃了精神文明宣傳一條街。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實行了婚事儉辦、喪事簡辦,倡導了文明新風尚。多次被省、市、縣評為農民教育先進單位,被濟寧市命名為民眾文化體育活動先進單位。

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人均糧食50公斤左右,人均純收入20元左右。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民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純收入250元,人均糧食150公斤。1982年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120元,人均存款3000元,90%以上的戶住上了高標準的磚瓦房。全村共擁有機動車輛330餘輛,電話400餘部,彩色電視機300餘台,全部安裝了有線電視。

村莊建設

郭堂村郭堂村
解放前,村莊街道不規整,房屋多以土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建國後,村民住房逐步改變為磚石結構,特別是80年代以後,逐步發展成鋼筋水泥結構為主。從1993年開始,對村莊街道進行了重新規劃,共建起高標準住房1200餘間,人均住房面積超過30平方米。規劃出15條大街,鋪設了柏油路面,安裝了路燈,修通了下水道,民眾的生活環境整潔優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1980年村里興辦了幼稚園,實行兒童免費入園。對村裡的孤寡老人,實行集體供養。70歲以上老人免交“三提五統”,全部由集體負擔;60歲以上老人免出義務工。從1999年連續3年免除民眾30%的“三提五統”。建起了高標準的衛生室服務樓,購置了醫療器械和設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

組織建設

郭堂村郭堂村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4年5月,張奉香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名共產黨員。1945年3月,建立第一屆村黨支部,張奉香任書記。解放戰爭期間,全村有38名青年參軍,有120名村民參加了支前隊伍,有4人在戰鬥中犧牲。

第二屆支部委員會書記張奉環,第三屆支部委員會書記劉兆華,第四屆支部委員會書記劉奉桂。1985年11月,張以林擔任第五屆支部委員會書記。黨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1995年,被山東省委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連續12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被濟寧市政府授予“模範村”“八五”期間兩個文明建設百家功勳單位稱號,被梁山縣委授予“五好村”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5年5月,建立了郭堂村農民協會,會長劉於石,村長張作才。在村政權的帶領下,民眾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張奉環任社長。1958年9月,設立郭堂生產大隊,轄12個生產小隊,先後由張奉環、劉兆提、張以高擔任大隊長。1968年9月,成立郭堂大隊革命委員會,張以高任主任。1984年12月,建立郭堂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張以高,委員7人,下設8個村民小組。2000年,郭堂村村委會由9人組成,主任張以高,副主任張保峰民兵連長張龍玉,治保民調主任張以臣,婦代會主任馬雲芬。

人物簡介

張以高1942年10月生,郭堂村人。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11月任郭堂大隊大隊長,1968年8月任郭堂大隊革命委員會主任,1985年1月任郭堂村委會主任至今。團結帶領村委會一班人,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結合本村實際,帶領民眾開拓進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先後開挖溝渠30條,長2.5萬米,修水泥渠1.5萬米,建橋涵閘45座,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積極帶領民眾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桑園25公頃,建起占地25公頃的園林綠化工程公司,開挖魚塘11.3公頃,農田林網達到100公頃。帶領民眾興建了金線嶺商貿城,辦起了飲食服務、糧油加工、建築建材等工副業項目。2000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107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3120元。1991年、1995年、2000年先後3次被濟寧市政府授予“模範村委會主任”稱號。

張以林1953年8月生,郭堂村人,高中文化。1973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12月退伍。198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黨支部一班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領民眾艱苦創業,從改善生產條件入手,狠抓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先後創辦了花木公司、種雞場、麵粉加工廠、水泥預製廠等企業,興建了山東梁山金線嶺商貿城,組建了山東梁山金嶺實業總公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公益事業,科技教育、計畫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在全縣名列前茅,多次被市、縣授予農村優秀黨支部書記、模範共產黨員等稱號,並被評為市級勞模。1992年被縣委任命為梁山縣拳鋪鎮黨委副書記,現任梁山縣拳鋪鎮人大主席。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