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笛

郝笛

據2001年報導稱:“郝笛酷愛文物考古,尤其對中國古代盔甲有獨到的研究。他現為中國文博學會年齡最小的會員;撰寫過《發現魚腸劍後的探索》、《棘幣初探》等若干論文;應邀參加過大型考古挖掘工作;如今被不少古玩文物店聘為顧問。”2014年根據記者探訪,確定為炒作。 被冠以“中國考古第一大家”,但知名收藏人士馬未都稱“不知道這個人”。 很多報導說郝笛為北大歷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劉雄明確表示:“當然不是。” 第一個採訪報導郝笛的天津《每日新報》魏孝民:“他是一個商人,不是神。” 針對“神文”提及的學術成就,@汗青微博指出:“《發現魚腸劍後的探索》、《棘幣初探》,沒有任何刊載信息,核心期刊里沒有,普通搜尋引擎里也沒有任何刊載信息,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從我對古兵器學術論文的關心,我推測,一,可能完全不存在;二,了不起是報屁股上的豆腐乾文章。”

基本信息

人物軼事

郝笛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帶他去故宮。看著琳琅滿目的皇家收藏,平時沉默寡言的郝笛竟指著展品說:這個把朝代寫錯了,那個把工藝給寫錯了。父親嗔怪地說:小聲點兒!小孩子家,你懂啥?一位一直默默跟著他們的老人忍不住說:“喔……我原來是這裡面的。這是您的孩子嗎?我跟他聊會兒行嗎?”

老人和郝笛聊得特別投入,還不時在紙上記著什麼,他神情肅穆地對父親說:“你可要好好培養孩子啊!這孩子可不一般。他剛才說得都對。”前幾個月,天后宮出土了一些清朝乾隆年間的瓷器碎片。由於郝笛在天津的考古界小有名氣,有人便讓郝笛鑑定。郝笛將瓷器碎片分成3堆。然後說:“昨天的報紙登錯了,這堆是康熙年間的、這堆是雍正年間的、這堆是乾隆年間的……這裡可能是一個祭祀壇。”細心的郝笛還在挖掘現場看到一塊石碑,反覆查看後,對爸爸說出自己的推斷:石碑右上角有鑿痕……我肯定石碑右上角有“大明年間”的字樣,“明”是清朝最忌諱的字,凡帶“明”字的都要毀掉,當時民工們翻修時發現了石碑,肯定害怕,不知如何處理。他們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把“明”字鑿掉……3件瓷器中有碗、酒杯、香碗,也是民工迷信,發現關帝的東西,把它毀了,認為得罪了神靈,於是回家精心找了幾樣瓷器,簡單地設了臨時祭祀壇祭祀……

郝笛一有空閒,就經常出門,到河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山西、北京等地,帶著資料、帶著課題去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北京的琉璃廠、潘家園等地經常有他的身影

成長收藏

少年鑑賞家

2001年11月30日,天津紅橋區復興路工地文物發掘現場,十幾位考古專家仔細端詳著一塊剛出土的鐵疙瘩,沒有人能說明白它的來龍去脈。“這是清鹹豐年間福建寶福局鑄造的鐵錢,因為工藝粗糙沒有流通,就運到天津當炮砂。”一個15歲孩子的話讓大家嗤之以鼻:“那時都是銅錢,哪來的鐵錢!”“再往下挖應該還會有炮彈。”10分鐘後果然挖出一顆直徑4厘米的鐵炮彈。

這個孩子就是當年已名震大半箇中國的天才考古少年郝笛,後來天津的許多大型考古挖掘現場都邀請他到場。10歲起,他收藏考證古代盔甲,現在是國內外此項研究的頂級專家;12歲,他破解了困擾中國考古界2000年的謎題“白金三品”和“魚腸劍”,初步確立了在中國考古界的地位;13歲,他成為中國文博學會專業委員會年齡最小的會員;他的藏品價值過億,是中國古錢幣、古銅鏡、古兵器戈最大的收藏鑑賞家;他的鑑定結果往往決定著幾百甚至上千萬元額度的大宗文物交易。

2014年古錢幣專家、天津市錢幣學會理事王宗發揭穿,很多都是他的研究,郝迪關於古錢幣的一些言論,都是他發表在文章里的東西。“考古是一個特殊的專業,專業考古隊有他們的規章制度,工作非常嚴謹,有些甚至是保密的,絕對不會隨便邀請外人去參加鑑定。”王宗發說。據了解,王宗發對古錢幣研究造詣很深,名氣很大,但即便如此,也從未接到過考古隊的邀請。

收藏界名人

八九歲時賺了17萬元

在鑒寶界,郝笛頗像一座無人能夠看懂的古物,充滿懸疑與傳奇。

10歲以前,郝笛一直住在瀋陽道附近的爺爺奶奶家。在父親郝文敏的記憶里,5歲時郝笛就開始迷戀文物了。

郝笛自小有著同齡孩子身上少見的安靜,而且智商奇高,父親需用計算器計算的百位數加減法,他張口就能說出結果,給他買的玩具他看都不看一眼。

上學以後,郝笛常常深夜才回家,問他,就說去看朋友了。什麼朋友能玩到這么晚?家人把電話打過去,朋友竟是位70多歲的老人,那時他的身邊都是這樣的朋友。

瀋陽道上的老人們後來說,6歲起,郝笛就已是文物市場上頻繁的買家了。7歲時,他就花7000元錢買回一把青銅劍。

10歲那年爺爺去世了。晚上,郝笛靜靜走進來,跪在靈堂前,4個多小時後,郝文敏一覺醒來發現兒子還跪在那兒,一推,孩子已僵住了。當醫生的媽媽趕過來,看到兒子的腿都紫了,揉了3個多小時,孩子的腿才會動。喪事辦完後,郝文敏覺得應該跟兒子好好談談,郝笛哇的一聲哭出來:“是我害死了爺爺,他不該死那么早,他把你給他的醫藥費全拿給我買文物了……”郝文敏大吃一驚,那時他的生意很順,每個月都給患糖尿病的父親三五千甚至上萬元錢。到那時,郝笛購買文物已花去40多萬元,其中還有他自己賺到的第一筆錢。郝笛對父親講起八九歲時,一處工地挖出一批碎瓷片,他一包包背回家,攢了4麻袋。之後一片片拿到市場上去賣,他懂行,誰也騙不了他,一共賣了17萬元。7800多枚古銅鏡,幾乎是現有存世總量的1/3,大多是那時他從文物市場淘來的。

10年來,每到爺爺忌日那天,郝笛都水米不進,以此作為對給他幫助最多的爺爺的紀念。

司馬南:你讓我重新認識了世界

天津老作家、收藏家王鵬就住在郝笛家樓上。他清楚記得,郝笛7歲那年,自己的老師——一位錢幣收藏大家聞訊找到郝笛,隨身帶來幾本收藏冊,3000多枚古幣,3分多鐘,郝笛合上錢冊,“有7枚不對,仿的。”老先生驚得目瞪口呆,那7枚一般學者拿放大鏡都鑑定不準的仿品是他故意夾進去試探郝笛的。那時,郝笛已是名震京津的古錢幣研究“神童”了。

郝文敏最初見識到兒子的厲害時兒子還不到9歲。那年在洛陽博物館,他不經意跟身邊一個館員說起自己是郝笛的父親,呼啦圍過來幾位研究員,一個副館長還不住叮囑他:“好好培養,你兒子可了不得。”有一年,郝文敏帶著兒子去參觀故宮博物院,小郝笛邊看邊說:“這個年代不對,那個工藝寫錯了。”郝文敏直攔孩子別亂講,旁邊一位老者說:“他說得對,我能和他聊聊嗎?”邊聊,老人還不住地記錄,後來,有人告訴郝文敏,那位老人就是文物名家、末代皇叔溥佐先生。

11歲時,曾有人問郝笛“憑什麼給人家鑑定文物的真偽?”郝笛說:“很簡單,老的東西都有神韻,像圍棋的黑白子一樣分明。”“什麼是韻?”“一種感覺,很微觀,說不出來,肯定不是唯物的東西,上千年了能沒有神韻嗎?”滿座失聲。

逃課“壞”學生

上國中時,郝笛常常逃課,躲在家中或圖書館研究考古和歷史書籍,《二十五史》、《銅元詳考》、《中國古幣》……一學期下來,郝笛在學校的考勤只有幾個星期。12歲,發現了“白金三品”和“魚腸劍”後,他撰寫出《發現魚腸劍後的探索》、《棘幣初探》等多篇論文。

是真的嗎?最先趕來求證的安徽電視台記者足足數了一天一夜,郝笛家幾乎包含了中國曆朝歷代的錢幣共有167800枚,古兵器戈、青銅劍3000多把,盔甲10多副……

小山似的古錢幣堆在屋中,天津一位記者隨意從中抽出一枚,坐在沙發里的郝笛只一瞥:“東西漢之間流通的新疆龜茲無紋錢,是目前發現最小的幣。”再抽一枚,“西漢早期的榆莢半兩錢,厚0.2毫米,是中國最薄的古錢幣。”山東電視台導演許凡和他打賭,把他帶進山東博物館庫房,隨便指出一件,他能滔滔不絕講上幾十分鐘。

反偽鬥士司馬南帶著專家找到16歲的郝笛,從高古玉到瓷器到盔甲到陶器,郝笛講得專家時而連連點頭時而輕輕搖頭:“這個,我們還沒有涉足過……”臨了,司馬南拉著郝笛的手說:“你讓我重新認識了世界,理解了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句老話。”

西北列車上的刀光劍影

客座鑑賞家

專家說:“能與郝笛對話的古錢幣專家,全國不到10人。”很早,郝笛就已是全球數十家博物館最資深和權威的客座專家了,從北京、台北故宮博物院到海外收藏界,從京津到西北到江南,郝笛被當做大師一樣尊崇和膜拜,一件文物只要郝笛看過了,沒有人再懷疑它的真偽和價值。

在武昌一個農家的炕頭,郝笛匍匐在一件件古器具旁,嘴裡不住叨念著:“對,對,都對。”然後用手一指牆角、地當中幾個盆碗:“這個,這個,不對,仿的,還有那個,修補過……”賣家直喊冤:“你得給我證明,這可不是我仿的,否則,我在圈裡還怎么吃飯啊。”“都是早仿的,你也沒這個本事。”臨了,郝笛看一眼兩家:“結了,你們誰給錢?”郝笛是賣家託了幾層關係請來的,但他絕不會因為誰的面子偏袒誰。“我付錢,但我絕不可能給你3%。”買家開口了:“我會付給你5%。”那筆交易的最終額度是700多萬,那一年,郝笛14歲。如今,從港台到內地一大批企業家、演藝界大腕等文物買家,都以能請到郝笛做鑑定作為是否收購的標準,他的結論往往決定著6位甚至7位數的大宗交易。“郝笛一到,我馬上打款,價錢不是問題。”買賣兩家都清楚,郝笛現在的酬金是成交價的10%。

青海、甘肅、寧夏、陝西……每年寒暑假,郝文敏都得帶著兒子去淘寶、鑒寶。

一是一二是二,文物不說假話,郝笛也從不說假話,郝笛是鑒寶界有名的“鐵包公”,這使他在圈子裡既讓人愛又遭人恨。

去年初,應一位大人物的邀請,郝文敏陪同兒子乘上了開往西北的列車。凌晨2點多,一個光頭大漢輕輕拍醒了郝文敏,郝文敏心頭一緊。“光頭”帶著他走進臥鋪席,裡面坐著4個面露凶光的黑大漢。

一個年齡稍長些的傢伙開口了:“我們哥幾個已經被郝笛逼得快吃不上飯了,前面幾次就算了,這次務必請他抬抬手,不然,你們的僱主也可能把我們‘做了’,這個是我們的一點意思。”黑大個指指地上一個鼓囊囊的塑膠袋。“我試試吧,你也知道郝笛的脾氣。”郝文敏回去推醒了兒子,不一會他又返回了臥鋪,來去四個回合,郝笛說了,堅決不行。“如果郝笛答應,這次交易的7位數利潤可以全部給他,留我們哥幾個的性命,也留你們一家5口的性命,讓郝笛掂量著辦吧。”4個黑大漢怒目相對,硬座車廂里,幾個打手也站起身,腰間露出明晃晃的刀子。“我不去了,這批貨我不去看了。”到下一站,郝笛和父親下車返回了天津,寧可不看也不說假話,這是郝笛最大的一次讓步。

針鼻大的電鋸痕

五大道一對下崗夫妻背著一包祖上傳下來的東西展轉找到郝笛,孩子要上大學了,學費得10萬元,接連找了幾個買家,最高的給5萬,少的5000元。郝笛很快把東西分成三堆:“這件值35萬元,那兩堆不值錢,加一塊一萬左右。”郝笛又給了他們3個聯繫方式:“告訴他們,說我看過了。”夫妻倆千恩萬謝,郝笛一分錢不收:“你們不是收藏家,也不是文物販。”事後,郝文敏埋怨兒子:“你怎么不花10萬自己買下來,沒看出來嗎,他們其實就想要10萬元錢。”郝笛說:“這種錢我永遠不會掙。”

21歲的郝笛有著“中國考古第一大家”的美譽,他也是第一個敢用照片鑒寶的人,而且從未失過手。不久前,蘇北山區一位農民給他寄來幾張照片,他在自家院裡打井時挖出了一個小銅盒。郝笛看了興奮不已,接連說了幾個“珍貴,太珍貴了。”原來那是只有記載沒見實物的秦朝衡器。他撥通那位農民的電話:“你的東西太珍貴了,實在難以做價,再別給別人看了,那會很危險的。你去找某博物館的吳館長,說我看過了,他能給你300萬。”

台灣故宮博物院一位專家也因此和他成了朋友,常常電郵些照片給他,讓他幫助做鑑定。去年夏,這位專家領著大陸幾位考古專家來找郝笛,這次他帶來了一件高古玉方樽,他們都已看過了,只想讓郝笛點下頭。郝笛端詳了一會,用他慣常的老練語氣說:“沒錯,玉是高古玉,仿的,也不是現在仿的,是在民國時期,你拿去拍賣,別人也能當真的買。百密一疏,形制和紋飾我先不說,最明顯的內壁上有一處電鋸痕。”幾人拿放大鏡一瞧,果然有一處針鼻大小的電鋸痕。

有關郝笛鑒寶的傳奇在文物界傳得神乎其神,有人說,他親眼見過,一個被罩住的青銅鼎只露出針鼻大的小眼,郝笛竟能鑒出它的真偽。

秦皇祖父下人墓出土的殉葬爐灶,漢代的陶罐……兩室一廳的郝笛家每面牆壁都擺著滿滿當當的博古架,地上堆滿了銅鏡、高古玉,牆上釘滿青銅戈、劍……郝文敏說,郝笛的收藏共有一萬多個品種,總數量超過15萬件,這裡僅是他收藏的1/10。太豐富了,一位日本漢學家看過郝笛的收藏,開出1億多元人民幣的天價要買:“這些收藏足可以建4箇中型規模的博物館。”郝笛說他的東西中很多並沒有太高的經濟價值,但如果現在不收藏保存起來,後人再想研究它時恐怕就找不到實物了

桌上的鐵盆里留著一個吃剩的包子,這天爸爸花2元錢給他買了頓午飯,郝笛剛吃過,現在剛睡了會,22日晚他在那台舊電腦前忙著寫他的《中國古幣大全》,又只睡了6個小時;臥室兼書房裡只有一張長沙發,誰也說不清,他有多少年沒睡過床了;多年來,郝笛簡樸得近乎慳吝,父親給他20元錢讓他買雙鞋,他花3元錢在地攤上買回兩隻形號不同的旅遊鞋,左腳44碼,右腳43碼,那雙鞋他一穿就是好幾年;校服穿到拉不上拉鏈,對於生活,郝笛只有一個要求——越簡單越好……指著桌上的6枚古錢,郝笛說那是他剛從一個日本漢學家手中收購來了,花了360萬元人民幣。

坐在那堆古文物中,郝笛常常把弄著其中的一件,甚至一整天坐著不動,不說一句話。有些日韓的漢學家來拜訪,每次和他們談完話,郝笛都會沉悶好幾天:“他們對中國古幣的研究很多地方超過了我們……”

誰也說不清,在這個外人看來還是個大孩子的心裡,有著怎樣豐富的世界。有人說,對文物他生來就有種使命感;有人說,他生下來就已是個5000歲的老人。

只喜歡古董

1985年3月26日,郝笛出生在天津一戶普通人家。父親長年在外經商,母親則是天津一家醫院的醫生。

童年的郝笛不喜歡說話,但智商奇高。父親需要用計算器計算的多位數加減法,郝笛居然隨口就能說出答案,而且一點不差。驚喜的父親當時就給他計畫好了將來,去北京,讀清華讀北大。可惜,夢想永遠只是夢想。郝笛除了不愛說話,不喜歡跟小朋友玩耍,他似乎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帶他去遊樂場、去公園,甚至帶到小男孩最喜歡的玩具櫃檯,他還是無動於衷。

5歲的一天,父親帶郝笛一起去菜場買菜,路過一個文物攤。郝笛居然一下子跑過去,擺弄起人家的古錢幣。父親嚇唬他:“別弄別弄,弄壞了,小心把你賠給人家。”可是郝笛卻好像沒有聽見,一點也不搭理父親,沒辦法父親只好將他暫時託付給擺攤人。結果本來就沒有帶過幾天郝笛的父親居然在買完菜回家的時候忘了這回事,等菜做得七七八八,爺爺開始找郝笛的時候,父親才驚出一身冷汗,孩子丟了。帶著一絲僥倖,父親找到那個文物攤,郝笛居然還趴在那裡,目不轉睛地盯著那幾個古錢幣,攤主說,他已經一動不動快四個小時了,從來沒有看到如此有耐性的小孩。

或許就是從那天起,郝笛開始接觸文物,他常常一個人溜到離家不遠的文物市場,一待就是一個下午。父母有時候找,溺愛孫子的爺爺就到處找理由給孫子開脫。多年之後父親偶然遇見文物市場最受人尊敬的一個老者,老者恨恨地對父親說:“你不是一個好父親,你知不知道,我抱你兒子的次數遠遠多於你。”這時候,父親才知道當初孩子常常失蹤是做什麼去了。文物市場的櫃檯特別高,5歲的孩子根本看不到,老人便幫郝笛準備了一個高凳,每次來的時候郝笛都爬到那個凳子上,在櫃檯邊一趴就是好幾個小時。但郝笛常常被人東趕西趕,試想有誰喜歡只看不買的客人呢?更何況那時候的郝笛都不到6歲,誰相信這么大的孩子會收藏文物呢?

然而事情恰恰出乎意料,就是這孩子後來幾乎成了這個文物市場最頻繁的買家。其實5歲的時候,郝笛已經開始收集古錢幣了,7歲時,他就花了7000塊買了一把青銅劍。

忍飢挨餓3年沒吃早午飯

幾年以前,郝笛的父親以為他是個不聽話的孩子--“當時我越來越不能理解郝笛的各種稀奇古怪的行為,讀書心不在焉,從來不看書,成績中下。憤怒的時候,我甚至都把他的書包扔出了家門。”

直到有一天,老師打來電話,郝笛在體育課上暈倒了,“孩子的體質太差,需要補充營養。”父親很奇怪,每天晚上郝笛都會像小餓狼一樣吃得很多呀,而且郝笛的母親是醫生,家裡一直是注意營養搭配的,這是怎么回事呢?父親才知道郝笛在學校不吃早飯和午飯已經很久了,怪不得每天晚上回家就跟餓死鬼一樣地吃,原來他吃一頓要抵三頓呀。

晚上,父親叫來郝笛問他到底是怎么回事?這段日子早飯和午飯的錢都用到哪裡去了?郝笛這才從自己的床底下拿出一小包東西,裡面全是文物的碎片和大大小小的古錢幣。郝笛告訴父親為了買這些東西,自己已經3年沒有吃早飯和午飯了,有時候餓了就去撿同學吃剩下的饅頭啃兩口。父親很吃驚,緊盯著兒子有點憔悴的面容,久久不能平靜。一個人堅持3年只吃一頓飯,這需要多大的決心?這時候,他發現自己真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天晚上,父親告訴郝笛要買東西缺錢只管開口,家裡給錢。

郝笛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和古董在一起,只要一回家,他肯定首先去看看自己的寶貝古董。晚上他最喜歡躲在自己的房間裡跟自己心愛的古董對話,有時候甚至直到凌晨。

一次,父母出去辦事很晚回來,開門後發現家裡漆黑一片,只有郝笛的房間裡透出一絲微弱的光。警覺的父親沒開燈就直接衝進郝笛的房間,四處都是黑乎乎的,只有房子中間有一點像“鬼火”一樣微微跳動的藍光!郝笛呢,郝笛在哪裡?父親心裡一急,腳下一滑,差點踩到一個東西。“爸爸,我在這裡呢。”原來郝笛坐在地上,正頭也不回地注視著那點“鬼火”。這時,母親也進來了,剛要開燈就被郝笛制止了。父母以為出了什麼大事,緊張地蹲下身子和郝笛一起觀察那“鬼火”。離近了,才發現,原來地上放著一個只有大拇指那么大,直徑不到一厘米的小油燈。

原來郝笛正在感受五百年前,窮人家點油燈的生活,並且他父母回來之前,他已經計算過了,這個小油燈如果裝滿可以燒1個小時。“很神奇吧,原來以前的油燈還可以用來計時。”

郝笛家裡沒有床。困了,他就在沙發上躺一會兒。偷偷問郝笛的父親怎么不買個床,“這孩子,自從我們搬走了,就一直睡沙發,不喜歡換新的東西,他覺得浪費。”

從上學到畢業,郝笛經常向家裡要錢買文具,父親每次都很痛快地給他,然而每次翻他書包的時候,都會發現只有鉛筆頭。父親知道他又把買文具的錢省下去買文物了,只好自己買了一大把鉛筆給他準備著。

多年以來,郝笛一直堅持,生活越簡單越好,只有生活簡單了才能省出更多的錢和精力,做複雜的考古工作。父親曾經問過他,簡單的標準是什麼?

郝笛回答:“就算把我放到森林裡,什麼也沒有,我也能生活。”

媽媽從菜市場回來說,西紅柿真便宜,結果郝笛愛上了西紅柿湯。吃了幾年,才發現原來他並不愛吃。那一日,媽媽從菜市場回來說,洋白菜真便宜。晚上問郝笛最喜歡吃什麼,居然是洋白菜。這時,父母才發現原來郝笛是什麼便宜就吃什麼。

幾年前,父親發現郝笛的鞋子破了,腳趾都露了出來,就給他20塊錢讓他去買雙鞋。依父親對自己孩子的了解,20塊的鞋對郝笛來說已經是很奢侈了,這么多年,他都不願意買新衣服,穿來穿去都是讀書時的校服。

沒一會,郝笛回來了,真買了“兩隻”旅遊鞋,還穿在腳上。但是怎么看過去,怎么不對勁,大小不一樣,式樣也不一樣。原來,郝笛一出門就看到一個小販在對面的街邊堆了一堆鞋吆喝,發現新大陸的郝笛問小販什麼樣的最便宜,小販翻了半天,找出兩隻,告訴他,給3塊吧,郝笛回答就2塊錢了。“這么便宜還還價,算了,賣給你。”最後真的只收了2塊錢。左腳44碼,右腳43碼,這鞋一穿又是幾年,而且還是郝笛惟一一雙拿得出手的、非正式場合不穿的鞋子。

想起一句老話,性痴者志凝,白痴者啥都信,用它來形容郝笛和信這篇文章的人真的是太貼切不過了。

如此充滿了YY小說色彩的人物傳,這么明目張胆的放出來真的好嗎。

你們是要捧殺他呢?還是要製造又一個“哈佛圖書館自修室牆上的訓言”呢?【後人勿刪】

爭議

“5歲開始迷戀文物,八九歲就賺了17萬元,12歲發現‘白金三品’和‘魚腸劍’、撰寫出《發現魚腸劍後的探索》《棘幣初探》等多篇論文,21歲身家過億……”

這是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瘋傳”的一篇“神文”。在這篇標題為《震驚:他生下來就已經5000歲神童郝笛,21歲身家過億》的“神文”中,天津一名叫郝笛的年輕人被冠以“天才考古少年”的稱號。不過,不少網友一邊轉發,一邊發出質疑聲,有的乾脆在標題後面寫上“求戳穿”。“天才”郝笛到底是何方神聖?記者多方聯繫郝笛未果,但找到了“發現”郝笛的記者、熟識郝笛的文物專家,通過他們,戳穿了一些“神話”,大致“考證”出一個“不是什麼神”的郝笛。

他是一個商人,不是“神”

其實自2002年起,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媒體對郝笛進行報導。在可以查到的訊息源中,最早的報導來自天津《每日新報》,於是記者赴天津,輾轉聯繫到了第一個採訪報導郝笛的記者魏孝民。魏孝民稱,2001年他給郝笛拍了一個圖片新聞,網上流傳的很多郝笛在家中研究收藏品的照片都是他拍的。

作為為數不多採訪過郝笛的記者,魏孝民對郝笛的印象是,“挺有城府,不像同齡的孩子。面對採訪鏡頭,一點都不緊張。”

魏孝民稱,報導郝笛的想法,源自他與天津市文博學會民間收藏專業委員會會長何志華的一次聊天。“何大爺說協會有個喜歡研究古幣的孩子,我一聽挺感興趣,就聯繫採訪了。一開始我覺得這孩子年齡小、愛好收藏,挺好的,可沒想到出名後就和過去不一樣了,不單純了。”據魏孝民介紹,郝笛後來熱衷一些經營活動,口碑也就大不如前了。“他父親是一個商人。至於郝笛,他是人,一個商人,不是什麼神。”

事實上,1985年出生的郝笛,現在已年近30。但在每隔幾年就會出現的各種傳奇故事裡,他一直是少年。

7月11日,記者在天津文廟博物館院內見到了何志華,一聽記者想了解關於郝笛的事情,他長嘆了口氣。“我都十幾年沒見著他了。”何志華對他的評價是:“就是對古錢幣熱愛,談不上天賦,不可能有與生俱來的天才、神童。”

七八歲就給故宮文物挑錯?

與何志華、魏孝民相比,古錢幣專家、天津市錢幣學會理事王宗發認識郝笛時間要更早些。

“神文”稱,2001年11月30日,天津某文物發掘現場,十幾位考古專家沒能說明白一塊剛出土的鐵疙瘩的來龍去脈。一籌莫展之際,16歲的郝笛出現了,並說:“這是清鹹豐年間福建寶福局鑄造的鐵錢,因工藝粗糙沒有流通,就運到天津當炮砂!再往下挖還會有炮彈。”10分鐘後果然挖出一顆直徑4厘米的鐵炮彈。

“那些都是我研究出來的。他關於古錢幣的一些言論都是我發表在文章里的一些東西,那些文章我都給他看過。”王宗發苦笑道。

“神文”里還提到,郝笛收藏了大量古錢幣,“20萬餘枚銅錢,且無一重複”。“可笑,不可能!這都是外行話。銅錢是古代流通貨幣,鑄造時都是一提一提鑄造的,不可能20萬餘枚,無一重複。”王宗發說。

“有些報導說,郝笛七八歲時就在故宮博物院給文物挑錯了,這純粹是胡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他的文物知識從哪來?”王宗發對此質疑。王宗發的質疑也得到了知名收藏人士馬未都的贊同,“稍正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瞎扯,文物鑑定是一個技術活,你沒有一定的積累,幾歲就能怎樣怎樣,怎么可能?!”

很多報導說郝笛為北大歷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資源學院文物學院院長劉雄明確表示:“當然不是。”劉雄告訴記者,他也是在微信上才看到郝笛,“文物鑑定學是博物學的範疇,沒有神童也沒有神話”。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