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故居

郁達夫故居

郁達夫故居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大學路場官弄63號,是1933年4月郁達夫為暫避國民黨的政治迫害,從上海舉家移居杭州時購置的寓所。故居由當時學人馬君武題為“風雨茅廬”,由郁達夫自己設計,分正屋與後院兩部分,進大門,兩側有五、六間平房,有三間正屋坐北朝南,正中間為客廳,結構原狀,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故居簡介

故居郁達夫故居
1933年,郁達夫積極從事進步文化活動,因受到國民黨當局的警告和監視,離開上海杭州避難,於1936年春建成的新家,是一幢結合中西建築風格、清麗典雅的磚木小樓。

全國抗戰爆發後,郁達夫毅然告別“風雨茅廬”,義無反顧地輾轉福州、武漢等國內多個城市,並奔赴南洋投入抗日鬥爭。他以筆作槍、主編多個文藝副刊,發表了400多篇抗日救國文章,並化名趙廉,利用各種機會掩護和支持華僑及印尼人民的抗日活動。

1945年8月29日,因身份暴露,郁達夫在印尼蘇門達臘被日本憲兵逮捕,後被秘密殺害,成為抗日戰爭最後一位被害的文化戰士。

1938年12月,郁達夫前往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等報紙副刊。在此期間,寫了大量號召海外華僑團結愛國、支援國內抗戰的文章,並發動義演義賣獻金、獻物,將所得寄回國內。1942年撤退至印尼蘇門答臘。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2002年以來,對郁達夫故居進行了修繕。故居一層正廳陳列著豐子愷、王苗子、茅盾魯迅郁達夫等人的題字及畫作;二層書房(郁達夫自命名為“夕陽樓”)陳列有郁達夫的手跡、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證書和他生前用過的部分物品。

建築結構

故居由當時學人馬君武題為“風雨茅廬”,由郁達夫自己設計,分正屋與後院兩部分,進大門,兩側有五、六間平房,過天井,有三間正屋坐北朝南,正中間為客廳,有後軒。

廳東西為臥室,三面迴廊。正院與後院以磚牆相隔,後院建平屋三間,為書房與客房。

內有假山點綴,林木參差,環境幽雅。現在此宅猶存,結構原狀,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主人

郁達夫雕像郁達夫雕像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反法西斯文化戰士,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和作家。

1913年9月隨長兄郁華(曼陀)留學日本,1922年回國後在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任教外,主要從事文學活動,出版了《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等五百餘萬字的著作。曾與郭沫若、成仿吾等創立進步文學團體“創造社”,並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

1930年與宋慶齡等發起組織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同年又與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8年底,應新加坡《星洲日報》社之邀,編輯副刊《晨星》,並被公推為華僑文化界抗敵工作團團長。

1942年2月,日軍攻占新加坡前夕,與胡愈之等流亡蘇門答臘避難,化名趙廉,集資開設趙豫記酒廠,藉以掩護抗日文化人士,並營救印尼人民和當地華僑。

1945年8月29日,被日軍憲兵秘密殺害。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