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樹

那樹

《那樹》是台灣著名散文家王鼎鈞的名作。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稱客觀地敘述大樹的故事,表達情意儘量節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長,讀者可以從字裡行間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來。下面從課文的主旨、思路章法和語言特色等方面作一些分析。

原文欣賞

那棵樹立在那條路邊上已經很久很久了。當那路還只是一條泥濘的小徑時,它就立在那裡;當路上駛過第一輛汽車之前,它就立在那裡;當這一帶只有稀稀落落幾處老式平房時,它就立在那裡。

那樹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但是堅固穩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認識那棵樹的人都說,有一年,颱風連吹兩天兩夜,附近的樹全被吹斷,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樹屹立不動,而且據說,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這真令人難以置信,據說,當這一帶還沒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陸上颱風緊急警報聲中,總有人到樹幹上漩渦形的洞裡插一炷香呢。

那的確是一株堅固的大樹,黴黑潮濕的皮層上,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像生鐵鑄就的模樣。幾丈以外的泥土下,還看出有樹根的伏脈。在夏天的太陽下挺著頸子急走的人,會像獵犬一樣奔到樹下,吸一口濃陰,仰臉看千掌千指托住陽光,看指縫間漏下來的碎汞。有時候,的確連樹葉也完全靜止。

於是鳥來了,鳥叫的時候,幾丈外幼稚園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於是情侶止步,夜晚,樹下有更黑的黑暗;於是那樹,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舖過來,高壓線一千碼②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所有原來在地面上自然生長的東西都被剷除,被連根拔起。只有那樹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連根須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之下,但樹頂仍在雨後滴翠,有新的建築物襯托,綠得更深沉。公共汽車在樹旁插下站牌,讓下車的人好在樹下從容撐傘。入夜,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里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濕,也很有詩意。那樹被工頭和工務局裡的科員端詳過計算過無數次,但他依然綠著。

計程車像飢蝗擁來。“為什麼這兒有一棵樹呢?”一個司機喃喃。“而且是這么老這么大的樹。”乘客也喃喃。在車輪揚起的滾滾黃塵里,在一片焦躁惱怒的喇叭聲里,那一片清陰不再有用處。公共汽車站搬了,搬進候車亭。水果攤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閒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園也要搬,看何處能屬於孩子。只有那樹屹立不動,連一片葉也不落下。那一蓬蓬葉子照舊綠,綠得很有問題。

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它們的傳統是引頸受戮,即使是神話作家也不曾說森林逃亡。連一片葉也不逃走,無論風力多大。任憑頭上已飄過十萬朵雲,地上疊過二十萬個腳印。任憑那在枝丫間跳遠的鳥族已換了五十代子孫,任憑鳥的子孫已棲息每一座青山。當幼苗長出來,當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說:“你綠在這裡,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啊!所以那樹,冒死掩復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功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對準樹幹撞去。於是人死。於是交通專家宣判那樹要償命。於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這次屠殺安排在深夜進行,為了不影響馬路上的交通。夜很靜,像樹的祖先時代,星臨萬戶,天象莊嚴,可是樹沒有說什麼,上帝也沒有。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與樹為鄰的老太太偏說她聽見老樹嘆息,一聲又一聲,像嚴重的哮喘病。伐樹的工人什麼也沒聽見,樹緩緩傾斜時,他們只發現一件事:本來藏在葉底下的那盞路燈格外明亮,馬路豁然開曠,像拓寬了幾尺。

屍體的肢解和搬運連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見地上有碎葉,葉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綠著。它果然綠著生、綠著死。緩緩的,路面染上旭輝;緩緩的,清道婦一路揮帚出現。她們戴著斗笠,包著手臂,是樹的親戚。掃到樹根,她們圍著年輪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風雨圖,估計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個說,昨天早晨,她掃過這條街,樹仍在,住在樹幹里的螞蟻大搬家,由樹根到馬路對面,流成一條細細的黑河。她用作證的語氣說,她從沒見過那么多螞蟻,那一定是一個螞蟻國。她甚至說,有幾個螞蟻像蒼蠅一般大。她一面說,一面用掃帚劃出大移民的路線,汽車的輪胎幾次將隊伍切成數段,但秩序毫不紊亂。對著幾個睜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現出鄉村女子特有的豐富見聞。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於是弱小而堅韌的民族,決定遠征,一如當初它們遠征而來。每一個黑鬥士離巢後,先在樹幹上繞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捨。這是那個鄉下來的清道婦說的。這就是落幕了,它們來參加樹的葬禮。

兩星期後,根被挖走了,為了割下這顆生滿虬須③的大頭顱,劊子手貼近它做了個陷阱,切斷所有的動脈靜脈。時間仍然是在夜間,這一夜無星無月,黑得像一塊仙草冰。他們帶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鎬來,帶工作燈來,人造的強光把舉鎬揮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樓的窗簾上,跳躍奔騰如巨無霸。汗水超過了預算數,有人懷疑已死未朽之木還能頑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車輛改道,幾個以違規為樂的機車騎士跌進去,抬進醫院。不過這一切都過去了,現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么一棵樹,更沒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

①倒坍(tān):倒塌。

②碼:英美制長度單位。1碼合3英尺,等於0.9144米。

王鼎均照片王鼎均照片

③虬(qiú)須:捲曲的鬍子。這裡指樹根。

作者簡介

王鼎鈞,台灣散文家,當代著名華文文學大師。山東臨沂市蒼山縣蘭陵人,1925年生。14歲開始寫詩,16歲寫成《評紅豆詩人的詩》。1949年去台灣,1978年後移居美國紐約。

從1951年起,開始從事廣播劇創作,同時為各報撰寫雜文專欄,並從事舞台劇和小說創作。同時也開始撰寫探討小說技巧的理論文章。

抵台初,從事文學創作,1953年至1954年間,在台灣“文藝協會”主辦之“小說研究班”,從事小說創作之研究,並開始從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之工作。在台期間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大林出版社)《人生觀察》(1965年1月,文星書店)《長短調》(1965年9月,文星書店)《世事與棋》(1969年10月,驚聲文物公司)《情人眼》(1970年12月,大林書店)《碎玻璃》(九歌出版社)《靈感》(九歌出版社),小說《單身漢的體溫》(1970年3月,大林出版社)《透視》(大江出版社)《王鼎鈞自選集》(1975年,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鍾》(1980年,爾雅出版社)。寫作技法《文路》《講理》《作文七巧》及《作文十九問》,1976年曾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年選》(巨人出版社,台北)。

從1950年開始,在台灣廣播公司管理資料,後來擔任編審和節目的製作,直至1975年退休。除此之外,他曾於1963年至1966年,擔任《聯合報》“人間”副刊主編,並擔任過幼獅公司期刊部的總編輯。後任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高級研究員,擔任編寫美國兒童閱讀中文之教材。

王鼎鈞的創作內容很廣,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隨筆、雜文、小品、電視劇、影評、小說批評等等。抒情散文--《情人眼》(情話)、《碎琉璃》、《靈感》、《左心房漩渦》、《心靈分享》、《活到老,真好》、《海水天涯中國人》、《山里山外》、《看不透的城市》《人生三書》、《人生觀察》。小品文--《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意識流》、《隨緣破密》、《千手捕蝶》。雜文--《人生觀察》、《長短調》、《世事與棋》。創作理論--《文路》、《小說技巧舉隅》、《廣播寫作》、《講理》、《短篇小說透視》、《文藝批評》、《文藝與傳播》、《文學種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文藝評論--《兩岸書聲》、《滄海幾顆珠》。自傳回憶錄--《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稱客觀地敘述大樹的故事,表達情意儘量節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長,讀者可以從字裡行間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來。下面從課文的主旨、思路章法和語言特色等方面作一些分析。

全文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第1段到到第5段):描寫早期的大樹。作者在這部分寫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人類“友善”的情況。概括地說寫了三方面的內容。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態,佝僂,但堅固穩定,繁密茂盛,這是粗看時的容貌;它有黴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身像生鐵鑄就,這是細看時的容貌。大樹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站立在泥濘的馬路邊,周圍有幾處老式平房,一片破敗、荒涼景象,此情此景遠離現代文明。大樹對人類大有功德:面對肆虐的颱風屹立不動,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成為生命界蔑視和抗擊颱風的榜樣;有人到樹身的洞裡插一炷香,祈求平安,獲得心理安慰;在炎熱的夏天,它撐開千掌千指托住陽光,給行人陰涼和清靜,給鳥兒棲身之所;在夜晚,給情侶們以溫馨的感覺;它還“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擴張著蔭庇的面積,滋潤著周圍更多的泥土,為人類帶來更多的福利。總之,大樹狀貌不凡,實為世間珍奇之物,又代表著一種古老的田園風光,一種平和、安詳的精神;大樹通人性、講人情,不見其利己,只見其利他,甚至有某種特殊神性,自久遠的年代以來靜靜地、默默地庇護著人類。

第二部分(從第6段“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到第8段“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寫近期的大樹。在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現代文明對大樹生存的負面影響,造成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難以調和的矛盾。首先寫了大樹與外界環境的矛盾衝突。高壓線、公寓、公路、公共汽車、計程車……接踵而來,大樹領地古老的田園風光一去不復返了,大樹自身也淹沒在滾滾黃塵里和焦躁惱怒的喇叭聲里,“那一片清陰不再有用處”,也就是說人們竟然質疑大樹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寫了大樹自己內心的矛盾衝突。作者假定大樹有感覺、知覺,有靈魂、性情,所以引發大樹的深刻自省。大樹一方面明知早晚面臨引頸受戮的命運,另一方面又不可能遷徙逃亡,只能“效死”於泥土,“綠著生,綠著死”。但即使這樣,大樹仍默默地作貢獻,在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包圍之下,連根須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後顯出蔥蘢滴翠,綠得深沉;在比貓步還輕的毛毛細雨中,醞釀著詩意,“冒死掩復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由此可以看出大樹除無私奉獻的精神之外,還有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品性。

第三部分(從第9段“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到結束):描寫現時的大樹。此前是對大樹的一般性敘述;到了這一部分,文章轉為具體描寫,作者對大樹的最終命運作了關鍵性的描述,並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恨之情。這是全文寫作重心所在,大致寫了四件事:一是醉漢駕車出事,二是電鋸鋸倒樹身,三是清道婦講述螞蟻國故事,四是挖樹根、平路面。這幾件事本身具有隱含的傾向性、思想性。首先,這幾件事似是前後相關聯,有順承關係,但是後三件事竟由醉漢駕車生禍這一事而來,顯得頗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批判態度。其次,電鋸鋸倒一棵親近人類善待人類的大樹,有違仁義之心,“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這樣的描寫真慘不忍睹;借清道婦之口講述螞蟻國大搬家,“它們來參加樹的葬禮”,充滿悲壯的氣氛,從動物王國里也看出惻隱之心。動物王國的惻隱之心也是作者的惻隱之心。此情此景,不須特意點明,讀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蘊,但文章中帶有傾向性的字詞語句更能表達作者命意、文章主旨,也就是說作者情不自禁地表達了憤恨、悲哀之情,儘管表達得含蓄,例如把鋸樹說成“屠殺”,說成“葬禮”,把鋸樹人說成“劊子手”等就是例證。

本文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以描寫和敘述為主,少有議論,這一思路和寫法的特點值得認真品味。有關大樹之事可述者甚多,文章僅述大樹有益於人類的情況和被人類所伐倒的情況,從矛盾對立的兩方面寫,具有深刻的意蘊;按時間敘述,越是久遠的敘述得越簡略,越是近期的敘述得越詳細;將大樹的具體形象描寫放在文章較前的位置,意在先給讀者一個鮮明的和整體的印象;中間穿插一些傳說,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添了趣味性;寫大樹的早期、近期和現時的分段,都有較為明顯的語言標誌,即第二部分開頭有一“但是”轉折,表明另一種相反或矛盾對立的情況將要講述,由早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近期的大樹,第三部分開頭說“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表明某一具體事件將要講述,由寫近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寫現時的大樹;文章最後寫道:“現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么一棵樹,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以敘述結尾,不作議論,好像“平淡無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隱隱地透出一種悲哀、幽怨和憤恨的情緒。總之,文章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是因為大樹的經曆本來就具有感人心魄、啟人深思的特質。

本文語言特點,是生動、老練、簡潔。有許多生動活潑的寫景狀物,成為文中的“亮點”,如寫大樹的形態,“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動感都很強,絕非文學新手所能為之;又如寫入夜後的大樹,“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里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濕,也很有詩意”,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可謂神來之筆,寫出了細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獨特感覺。作者文學功底、語言功底良好,愛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臨萬戶,天象莊嚴”,“日月光華,周道如砥”等,都是作者化用文言又加進自己造句技巧,來表達全新的思想感情的語句;再如講述樹的命運,“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這樣的短句比比皆是,都是用簡省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豐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二、問題研究

1.作者命意是什麼?

總的說來,作者似在表達一種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樹命運引發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簡單,其實有一定的複雜性。作者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正如課本里的有關資料所說:“文明砍伐了叢林,卻蓋起不見天日的大廈;文明驅走毒蛇猛獸,卻製造市虎;文明消滅瘴癘瘟疫,卻散布原子塵;文明消滅了人體內的寄生蟲,卻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劑……”這顯然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質疑,可以作為我們理解課文主題的一個重要參考。如此一來,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印象:作者反對人類文明,主張回到過去田園生活時代。實際上作者的頭腦並不簡單地執著於一條思想路線,而是辯證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說,他對人類文明的兩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話:“人類以他最傑出的才智,最艱辛的奮鬥,最漫長的過程,衝出洪荒,握緊文明,難道現在後悔了嗎?不,我們決不後悔,人類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於肺炎和猩紅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人類可以在一天走完從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業四海,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人類可以一小時做完從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從各方面改善生活,沒有什麼可後悔的。對付文明造成的災害,是用進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來作者只是反對文明發展的負面影響,對文明進步主要還是持肯定態度的。

2.文章有哪幾處引用故事發生地的人的傳說,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本文主要由作者以第三人稱作全知全能的敘述,但有幾處是引用他人的話敘述,那就是:“而且據說,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據說,當這一帶還沒建造新公寓之前……”還有兩處借婦人之口說出一些事,也相當於“據說”,一處是“與樹為鄰的一位老太太偏說她聽見老樹嘆息”,另一處是清道婦“用作證的語氣說,她從沒有見過那么多螞蟻,那一定是一個螞蟻國”。總起來看這幾處引用的話的內容,它們都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事情不確定,也許確是作者道聽途說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讀者難以相信,如“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確定性,可以自由地寫來,盡情地抒發感想,如對清道婦的傳言,作者就抒發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這些引用的傳說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深化主題的作用。

3.如何理解“螞蟻國”里的事情?

這也是作者引用當地人的傳說,很難料定事情的真假。這是文章中最為奇特的事情,給文章帶來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細緻地描寫“螞蟻國”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於:一、動植物有預知的能力,比人類還更有靈感;二、創造一種悲壯氣氛,表明動植物世界有友愛,而人類有時極其缺乏友愛,形成鮮明對比。作者懷著敬意來寫這件事,字裡行間帶著深情,如“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讓人看到老樹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於是弱小而堅忍的民族,決定遠征,一如當初它們遠征而來”,把螞蟻國民認作一個民族,就像人類一樣的民族,顯然是懷著敬意的。

練習說明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那樹具有怎樣的價值和品格,最後遭遇怎樣的命運;對那樹,作者和交通專家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你是怎么看的?請就此展開討論。

本題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認真的思考,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抓住課文的主旨,與同學共同探討,表達個人的看法。

那樹經久屹立,目睹著大地的滄海桑田,給人以邈遠的歷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災禍面前“毫髮”未損,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幟;最重要的,它綠化大地,蔭庇百鳥,護佑人類,只願給予,從不索取,無私地奉獻,表現了高尚的品格;它還有預知自己命運的功能,在自己面臨殺戮時,也要保護自己體內的螞蟻國民,讓其遷徙,表現一種愛心。

本題內有兩個對比的意思,一是那樹具有高尚的品格,對人類有著巨大的價值,可遭遇悲慘的命運;一是作者對那樹懷有深情,認定大樹的價值和品格,可是交通專家卻認為有害無益。

二、品味下列語句,探討括弧中的問題。

設計此題,意在訓練對關鍵語句的揣摩能力,培養語感。回答這些問題要結合上下文乃至全文的語境進行。

1.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舖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所有原來在地面上自然生長的東西都被剷除,被連根拔起。

(這與那樹“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須形成什麼關係?表現了作者什麼態度?)

“一里一里舖過來”“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其來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極緩,兩相對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長發展極為遲緩,而人類文明的發展極為迅速。自然界各物種在人類的破壞性開發面前,顯得極其脆弱,是一種嚴重的不對稱。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有時是好事,但有時也會是壞事,有可能人為地造成自然界生態失衡。作者沒有直接表達類似的思想,但我們可以揣摩其心理,應該能體會得到上述意思。

2.於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

(讀“咬”“骨粉”和“呻吟”這幾個詞語有怎樣的感受?從課文中再找出幾個類似的詞語進行品味。)

“咬”表現出了人類的殘忍,“骨粉”表現了大樹的可憐和“呻吟”表現了大樹的無奈,這都是描寫性、形象性很強的詞語,再現了一幅人類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圖景。“咬”給人以視覺的感受,“骨粉”訴諸視覺,“呻吟”則訴諸聽覺,都給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來這幾個詞語不應當用於此情此景,但作者富於創造性,故意用這幾個詞語來描景寫意,表達對伐樹人的憤恨,所以它們在這種特殊的語境中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類似於這樣表達憤恨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還有一些,如倒數第一段,“為了割下這顆生滿虬須的大頭顱”,“劊子手貼近它做了個陷阱”,“切斷所有的動脈靜脈”“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

3.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於是弱小而堅忍的民族,決定遠征,一如當初它們遠征而來。每一個黑鬥士在離巢後,先在樹幹上繞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捨。

(想像“依依不捨”的場面,說一說螞蟻和大樹互相傾訴了什麼,作者為什麼要描寫這種特異現象。)

螞蟻和大樹互相傾訴了什麼,可以由學生自己去自由想像,並鼓勵富有創造性的想像。至於作者為什麼描寫這種特異現象,可以參看課文說明中問題研究的“如何理解‘螞蟻國’里的事情”。

三、大地上最悅目的顏色是綠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體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許多地方的綠色正逐漸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樹,耳聞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斷地倒下,你面對人類,有什麼話要說?

設計此題,意在結合課文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這是一道語文練習題,但又超出語文的範疇,而上升到大語文教育的層面。回答這道題,可以緊扣課文,也可以拋開課文,暢談個人感想。此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表現在:一、題目是從課文生髮開來的,答案的範圍應當涉及課文又要超越課文;二、答題須藉助聯想和想像,意在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思維,這種思維訓練既屬於語文的又是一般性的思維訓練;三、回答時應該充滿感情,不要光是追求思考的準確和語言的無誤。

教學建議

一、充分挖掘課文各方面的資源。本文是台灣散文的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許多專家的好評,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值得認真揣摩品味。本課的教學,應充分挖掘課文的各方面的資源,也就是說既要把課文當做語文材料來學習,又要把它當作認識自然、透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教科書來學習。其中有多種價值,如思想價值、情感價值、審美價值、文學藝術價值、語言文字價值……都值得認真學習和運用發揮。

二、朗讀時注意把握感情分寸。本文思想深刻,感情不太張露,所以朗讀時感情不宜過於強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餘味。

三、回答“研討與練習”的第三題,最好讓學生有所準備,即先有所思考,而不是現場即興發言,現想現說。可以準備一些發言材料,對當今人與自然關係的新觀念作一些了解(如果了解有困難,可以由老師提示);也可以準備一些數據,展示環境變化的歷史和現狀。如果有可能,不妨舉辦一次主題班會或研討會,或結合綜合性學習來進行。

四、以“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衝突”為主題寫一篇小練筆。

賞析

本文選自《20世紀中國散文英華. 台港澳卷》(孟慶鵬)

本文通篇用擬人化的手法,給人以沉重的悲劇感,是這篇作品較成功的特點。這悲劇感正是作者通過“立在那條路邊上已經很久很久”的老樹的最後遭遇,象徵性地向人們表達了一種強烈的現代意識:現代科學的高度發展,那使人與自然距離愈來愈遠的科學技術,正在以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同步速度,剝離著人類生活的最後一層詩意。儘管有些人把這種遺憾當做守舊,閉在每一個人身邊的事,而會多少表現出遲鈍或懈怠。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就在人們身邊,在通衢一側的角度,向人們展示了作者的焦慮和不安。筆法細膩樸實,感情沉滯凝重。

擬人化的筆法由遠及近,從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從生動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擬,最後賦予“那樹”以真實的性靈,讓真實的性靈敲擊著讀者的感知:“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綠在這裡,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難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綠,才賦予了人類生存的天地嗎?它不但賦予人生存,更賦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陽光”,在酷暑中灑下一片濃陰;“於是鳥來了”,才帶來了孩子們的歡樂;“於是情侶止步”,在樹的蔭庇下生長著自己的愛戀;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它也默默地站在那裡,“讓下車的人好在樹下從容撐傘”;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長自己。在這“別的東西延伸得更快”的時代,它還在“冒死掩復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這幾組從不同視角描摹“那樹”的文字,細膩樸實,側重用比喻、借喻的方式,寫出老樹默默的生命之綠,它的自然生存給人們帶來的福蔭。如果造化有知,它將會怎樣向人們訴說呢?

但是,“樹沒有說什麼,上帝也沒有”,人類卻宣布“那樹要償命”了!文章從這裡完全進入了直接的擬人化描寫。細膩的筆觸則顯現了感情的沉滯,使“那樹”的死亡形象十分凝重:“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造化之神在沉默中蘊含著悲憤,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劇氣氛:“星臨萬戶,天象莊嚴”,“老樹嘆氣,一聲又一聲”。作者的筆在譴責之中,帶有一股辛辣,“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這辛辣中更暗喻著特有的社會醜惡。尤其那清道婦的敘說,形成了一筆生動的寓言式的描述,賦予“那樹”以真實的性靈:“昨天早晨樹還在”,“住在樹幹里的螞蟻大搬家”,“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於是,“每一個黑鬥士在離巢後”,都“表示了依依不捨”。終於在那個“月黑殺人夜”,“通靈”的樹完結了自己最後的悲劇。這個很難說不是真實的寓言,更充溢著作者的同情和哀婉,也強化了擬人的修辭效果。

人們一向歌頌著大自然的賜予是無私的奉獻,從來沒想到過這是人類無意識的掩蓋了對大自然的掠奪。散文中,寫那在強光下揮動的利斧和十字鎬映在“路面上”“窗簾上”的巨大陰影,不正象徵著災難的魔影嗎?人們在城市中擠走了最古老也最長久的最後一簇綠陰,那依靠生命之綠才得繁衍的性靈,離災難還遠嗎?

(選自《中國散文鑑賞文庫·當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談王鼎鈞的散文(樓肇明)

由於散文文體是一種特殊的品類,有廣義和狹義之區分,它的變革往往並不局限在純粹的職業的散文圈子內。如果說,陳之藩開闢了一片散文新思維的空間,復興這一文體作為思想載體的古典地位,而新的審美規範的建樹和開拓,不得不讓位給純粹的文藝家去完成。人們熟悉作為散文革新家的余光中的名字,而另一位也許藝術成就更大、境界更為深沉博大的旅美華文散文家王鼎鈞,則是為大陸讀者所知不多和相當陌生的了。余、王二氏均屬創造了散文陽剛之美的作家。倘若我們能平心靜氣地如同審視中華古典散文的傳統那樣審視現代散文的傳統,那么,現代散文作家中究竟有幾位能像莊子、韓愈、蘇東坡那樣,擁有泰山日出、雷霆萬鈞的陽剛氣象?!台灣散文原本承襲了周作人一派,周氏又承襲晚明小品遺風。畢竟有一種衰敗傾頹、夕陽歸鴉的氣象。是故,王鼎鈞和余光中在散文文壇崛起,且不論其思想傾向上還有哪些毛病,他們兩人那狂洋恣肆、突兀崢嶸的想像力和排山倒海、閱兵方陣般駕馭文字的能力,將散文的陽剛之美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沒有理由加以拒絕的。余、王二氏,藝術風格和心理氣質上存在差異,余為雄健豪放,王則沉鬱頓挫;余將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情感內涵及表達方式上,王則更為關注民族審美心理、文體體式之變異,及散文容量空間的拓展上。但他們兩人可謂珠聯璧合,共同為完成對現代散文傳統的革新,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石。

粗略地講,王鼎鈞在散文審美變革中的貢獻有三。其一,對人的研究,特別是從審美角度,把人放在歷史風雲激盪的漩渦里加以表現,可謂是王鼎鈞貫串自己一生全部創作的主線。他緊緊抓住人的兩大系統:生物層次和社會層次的交匯滲透,人作為靈與肉,精神與欲望的雙重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互為依存,互為制約的。他從中剝離、並有聲有色地描繪了美與醜、悲與喜錯綜複雜的圖畫。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人的“欲望”的雙重性,它一方面是發展社會物質文明的驅動力,另一方面“慾壑難填”又造成無可估量的破壞;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是導致人性墮落的罪因。不僅《欲》《網中》這一類篇章讓我們領悟到作家的深邃哲思和良苦用心,在《那樹》《青紗帳》中,也同樣能看到這一思想在不同側面上的延伸和闡發。前者寫象徵物質文明進步的城市的擴展,人和事卻事與願違地破壞踐踏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後者雖然寫抗日戰爭年代的故事,但它的核心基礎,仍然是欲望的善惡二重性,但在藝術揭示中,則戒拒了任何一種政治的或道德的說教,也有效地規避了以往思維中那種二值判斷的習慣,而於複雜中求真、求善、求美。其二,從美感思維的形態上看,王鼎鈞對傳統中單向度的“樂感文化”,持重新評估與自覺批判的態度。他筆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情愫抒發,無不具有一種拂逆傳統欣賞心理的悲劇美,帶有雙重苦難的性質(時代苦難和承襲傳統文化心理墮力而帶來的苦難)。美不是苦難和因襲的重擔,而是在這種重壓下被扭曲卻不能被摧毀、被泯滅的人性。他筆下的悲劇,終是與懲罰和毀滅的主題,美醜為鄰的主題相綰結。但這種懲罰毀滅的主宰者不是西方文學裡至高無上的神。他也不曾從邪惡和廢墟中去發掘令人戰慄的美。王鼎鈞說:由於“時代把我摺疊了很久,我掙扎著打開”,因此他要從歷史“水成岩的皺摺里想見千百年的驚濤拍岸”,就“用異鄉的眼,故鄉的心”來審視和表現一切。“用異鄉的眼”來審視“故鄉的心”,對於作為“故鄉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對於中國現代散文“內文本”的遷徙、變異,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其三,舉凡散文這一包孕極廣的體裁的各類體式,雜文、小品、敘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詩,王鼎鈞無一不能,都有開創性的建樹。在文體上,結構與文調大開大闔,快速、銳利、錯落,時而空靈,時而平實,時而拙樸古雅,時而詼諧俚俗,融悲愴和幽默,繁華與恬淡為一爐。他將小說中的人物情節結構引進敘事散文中來;用音樂家譜寫“交響詩”和“四重奏”結構樂章的辦法組織長篇抒情散文;為了擴大散文以小見大的容量,他將一般的寓意象徵,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體的象徵,換句話說,他筆下的意象和象徵,每每有一種哲學上本體論的味道。在想像的方式上,他還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輸入以前,就不時採用超現實主義手法,抒情中常常錯雜進奇警的幻覺和錯覺,其寓言體小品中,局部和細部是寫意的,整體和全局上又每每是寫實的。這種寫意和寫實的交融,是他開發了潛意識深度世界奇幻寶藏的一大收穫。

(選自《王鼎鈞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本文是書的序言)

教學設計

【基本構想】

1、感受“那樹”的形象。了解大樹的歷史、大樹的外表、大樹的貢獻、大樹的命運,並由此引發自己的思考。

2、領悟深沉的情感、深刻的主題。從文字表面讀,作者是在表達對大樹命運的痛悼哀憐;深入研讀,更多的是對人類科技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人類的文明與文明帶來的負面影響等矛盾的思考。但是,這種思考卻是非常含蓄地流淌在文字底層的,需要引導學生透過那些具體描寫性的文字去領會,去思考。

3、重視語言學習,品味作者含蓄而有節制的、不動聲色的語言表達方式,探究一些哲理性句子的深刻意味。

【教學設計】一、導入

大家在讀文學作品時,更喜歡讀喜劇作品還是悲劇作品?可以舉例來說說嗎?(讓同學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錯,喜劇帶給我們的是輕鬆、愉悅的情感體驗,自然會受到大家歡迎,而且,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會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上演的也是一幕幕的喜劇,這樣,生活該有多么美好幸福啊!但是,不容否認的是,“悲劇”所帶來的震撼、思考和啟發卻要比喜劇大得多、多得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那樹》,寫的就是一棵大樹的悲劇命運。(出示課題)

二、結合預習中蒐集到的資料,介紹作者王鼎鈞

三、整體感知

1、根據初讀的體驗,說說對大樹的印象。

句式:“這是一棵的大樹,因為課文第段中這樣說‘’。”

提示:可以從大樹的歷史、外形特點、價值、品格、命運等方面去思考。

2、你能不能從課文中讀出作者對大樹的感情?舉一、二個句子來印證。

四、自主探究

1、不管遭遇如何,在樹的一生中,有一點一直沒變,是什麼?這一點有沒有讓你聯想到了一些人或事?

2、作者為什麼要一再寫到它的“綠”、“照舊綠”、“綠著生,綠著死”呢?

五、再讀課文,理解主題

1、你認為作者希望借這棵大樹的命運表達什麼樣的主題呢?

2、在大家自由發表看法的基礎上,幻燈片出示三種“解讀”,說說你認同哪一種?

⑴大樹的命運引發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人教社《教師用書》

⑵王鼎鈞的《那樹》,庇蔭人類、護衛大地,可其後卻被人類基於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盡的下場,表面看來固然是老樹一生實際的寫照,但回響到人類社會,老樹的堅固穩定,何嘗不是傳統文化根深葉茂的表征?奈何時移事遷,在西風東漸、國人盲目崇洋的心態下,傳統文化亦不免於被折枝刨根、砍伐殆盡的命運。

──台灣《國文教學手冊》

⑶沉鬱頓挫,蒼涼老辣,這就是王鼎鈞,凜然令人想起周鼎漢碑。我猜想他必定清癯枯勁,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樹,離開大陸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島更是生不逢時,七跌八撞,遍體鱗傷,拚命死走,唯恐走死,因為憤懣,所以寡合,於是出走,終於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萬里外寂寞鄉落日樓頭孤鴻聲里更加想念他的楊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國,禁不住寄那樹長嘆:啊,“故鄉要你離它越遠它才越真實,你閉目不看才最清楚!”

──《那樹》主旨再探

六、“我發現,我質疑”──語言品味

放聲朗讀自己認為精彩的部分,細細品味語言,說說自己新的發現和新的問題。

七、現實體驗

人和自然是一對矛盾體,又是一對需要和諧發展的統一體,遺憾的是,人們常常會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忘了後者。在你的印象中,有沒有人類為了自己的發展而破壞了自然環境的現象呢?說出來與大家交流。

【資料連結】

螻蟻壯歌①

金馬

興許是染上了人類容易“自視過高”的通病,我自幼對螻蟻之類的小生靈,曾長期瞧它們不起。

記得在1965年的一次座談會上,當話題轉到生物界時,吳晗同志說:“我看螞蟻的小小王國,就很有趣,能不能寫成一本書呢?”我當時聽了,心裡覺得好笑:區區螻蟻,何足掛齒!

後來,倒是一位英國老殖民主義者的言論刺激了我對蟻國的興趣,因為他竟把開發中國家統統誣衊為“螻蟻之國”,於是,我不免產生了一個興味很足的念頭:我倒要看看這個小小的昆蟲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貶斥的那般沒有出息,探索一下它們到底是在怎樣鋪排著自己的生活。

此後不久,我陪朋友到香山暢遊,漫步來到雙清,只見對面石壁上蠕動著一條長長的黑線,好奇心驅使我向前仔細查看,發現原來是一隊螞蟻正背負著種種食物搬家呢。我的朋友正好有豐富的生物學知識,看到我認真的神情,湊趣說道:“這是螞蟻發現巢穴面臨威脅,正在緊張地備戰呢!”我不禁佇立良久,看著這“猝然臨之而不驚”的小生靈,竟比臨戰的人類顯得還要鎮靜,不由得生了憐愛之情。

隨後,我不知不覺地真的關心起這小小的生靈來了。法布爾所揭示的螞蟻王國的內幕,書刊雜誌上有關螞蟻世界的趣聞、故事,我都讀得饒有興味。連我自己也不解的是:不論碰上從哪方歸國的朋友,我都忘不了在談話之間詢問一句:“那兒有關於螞蟻的趣聞嗎?”這個怪問題,常常使得對方不解其中滋味。記得有一次,當我問到一位暢遊南美洲後歸國的作家,不料他卻大為動容,說道:“喔,你也知道這蟻國的壯歌嗎?我真乃三生有幸,這次親眼目睹了一幕永難忘懷的情景。”

接著這位朋友追述了在南美洲一個森林邊緣發生的故事:那一天,由於遊客的不慎,臨河的一片草叢起火了,順著風勢遊走著的火舌活像一串紅色的項鍊,開始圍向一個小小的丘陵。這時,一位明眼的巴西嚮導忽然向我們叫道:“一群螞蟻被火包圍了!”我們隨著他指點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縮小著的包圍圈裡已經變成了黑壓壓的一片。“這群可憐的螞蟻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裡惋惜地想著。火神肆虐的熱浪里已夾雜著螞蟻被焚燒而發出的焦臭氣味。可萬萬沒想到,這區區的弱者並沒有束手待斃,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圍滾去。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著,並不斷發出外層螞蟻被燒焦後身體爆裂的聲響,但是蟻團卻不見縮小,顯然,這外層被灼焦的蟻國英雄們至死也不鬆動絲毫,肝膽俱裂也不放棄自己的崗位。一會兒,蟻團衝進了河流里,隨著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小層薄薄的煙霧……

我聽著這則蟻國發生的真實故事,像聽著一曲最悲壯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螞蟻,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還要輕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類往往也要遭到重大傷亡的火災面前,竟然能如此沉著、堅定、團結一致,不惜個體犧牲,以求得種族的生存,其鬥爭的韌性,其脫險方式的“機警”,又是如此無以復加地感人,怎能不發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來?

漸地,我自己感到原先那種認為“螻蟻之命,何足掛齒”的想法,實在是太無知、太淺薄了。

螞蟻──這小生靈就是這樣闖進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開始進一步追尋著它們的生命軌跡,開始探索它們在生存鬥爭中那些足以使生命發光的東西。

原來,我以為螞蟻雖然是昆蟲世界的大力士,它們十分善於採擷大自然的精英,強化自己的肌體,但是,它們也只能戰勝昆蟲世界中的相對弱者,而在強大的生物,如哺乳動物面前,卻總是被踐踏、被捕食的對象。然而,來自墨西哥熱帶森林的蟻國新聞,卻打破了我這固有的評價。

那裡有一種螞蟻叫做劫蟻,又名“遊行蟻”或“食肉游蟻”。它們往往形成十萬到十五萬之眾的大家族。它們晝憩夜襲。奇妙的是:當它們晝憩時,可以相互鉤結成一個中空的大圓球,把尊貴的女王,可愛的幼蟻和眾多獵獲物圍在裡面加以保護;當它們夜襲時,則全體出動,鋪排開寬達五米的橫隊,由體大剽悍的大齶兵蟻衛護,浩浩蕩蕩地威武行進。一路之上,只要是避之不及的大小動物,均屬劫蟻大軍圍攻、消滅之列。不論是兔、鼠、雞、犬,抑或是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難免於難。據說,著名德國旅行家愛華斯,在墨西哥一家鄉村旅店裡,就曾經遭受過劫蟻大軍的夜襲,雖未喪生,卻嚇得幾乎靈魂出竅。

牛、羊對劫蟻來說不可謂不威武,巨蟒於劫蟻來說不可謂不龐然大物矣!但若喪失警覺竟可淪為劫蟻盤中之餐;劫蟻的個體,不可謂不形微區區,不可謂不渺小孱弱兮,然而萬眾一心,不畏龐然大物,不自菲弱小,而能叱吒森林,雲遊四方,所向無敵。

真是區區螻蟻,可謳壯歌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