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文廟

邢台文廟

正德元年(公元1506),又修建了文廟靈星門,並加築甃泮池石橋。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要建築,位居於全廟的中心。 邢台文廟大成殿保存完好,被河北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簡介

順德府(邢台)文廟順德府(邢台)文廟
邢台文廟,唐代稱文宣王廟,宋、元時統稱孔廟,明、清稱順德府文廟,文廟的始建時間,據《順德府志》載:“建自唐,尋廢”。邢台在唐初已為上州,按朝廷規定,必須建立相應規模的文廟。此廟在唐末荒廢后,宋代多次維修。到了元朝建國之初,忽必烈提倡尊孔,“詔修天下孔廟”。於是,順德府文廟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得到重修。明朝天順四年(公元1460)和成化六年(公元1470),又曾先後兩次,由知府親自主持擴修文廟大成殿。正德元年(公元1506),又修建了文廟靈星門,並加築甃泮池石橋。到了明神宗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進士出身的嵩縣人王守誠做順德府知府,到任不久即倡議“拓地擴修文廟”,加築了四周的圍牆,遂使邢台文廟的規模漸臻完備。入清以後,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又於文廟靈星門左右增建門樓,氣勢更加宏朴。
民國時期的順德府文廟,周圍樹木茂密,濃蔭蔽日。自廟門向北依次建由玉振坊、奎文閣、泮橋、碑亭、大成殿等建築。後來其他建築年久失修日漸毀壞,唯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解放後文廟舊址曾先後做為邢台師範和邢台地區行署駐地。1981年河北省撥款修整,面貌一新,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地市合併後為市政府辦公場所。雖幾易其主,因大成殿被列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以保存完好。

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要建築,位居於全廟的中心。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建造在一個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台基之上。通體七楹,面闊二十一米;前後三跨,進土十五米。單脊歇山頂,飛檐四起,檐下斗拱三跳六

鋪,脊上二鴟吻東西對列,整個大殿造型,莊嚴肅穆。 大成殿是文廟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時代,也是知識分子設饌祭孔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各府、縣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學童入學和年青知識分子考中秀才後,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 邢台文廟大成殿保存完好,被河北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10月,邢台孟氏宗親聯誼會“尊孔尊孟,倡導儒家”,利用文廟這一儒家文化的紀念場所,使儒家文化在邢台得以恢復和延續。近幾年每到孔子的誕辰日(9月28日)、孟子的誕辰日(陰曆四月初二)都要在文廟大成殿舉行紀念活動。經過多方努力,現在大殿門頭上的“大成殿”匾額,已經掛起。殿內的孔子、孟子塑像或畫像正在恢復中。

欞星門

欞星即古代天文學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 欞星門指的就是天門,所以宮室、祭祀建築(如天壇)、壇廟和陵寢建築都設有欞星門。孔廟設門名靈星,喻尊孔如同尊天。欞星門是邢台文廟建築中軸線上的第一道牌坊門,由3組木坊組成,式樣簡潔,氣勢宏偉,建於唐代,正德年間重修,雍正年間於順德府文廟靈星門左右增建門樓,氣勢更加宏朴。解放後拆毀,現多方努力擬修復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