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卡水壩

邁卡水壩

麥卡水壩位於加拿大境內哥倫比亞河(Columbia)上游,在加拿大哥倫比亞省雷夫爾斯托克市以北135km處。工程以發電為主,同時還承擔為下游電站調節水量和防洪的任務。擋水大壩為斜心牆土石壩,最大壩高244m。水庫總庫容247億m3;電站總裝機容量261萬kW。工程於1965年9月動工,1976年12月首批2台機組投入運行,工期約11年。壩址位於落基山西部山嶺起伏的冰川地帶中,為較寬的\"U\"形河谷,河谷兩岸山坡陡峻。基岩為前寒武紀晚期變質岩,主要岩石是雲母頁岩、大壩 花崗片麻岩。兩岸大部分為薄層砂、礫石、冰磧土和山麓堆積物所覆蓋,山坡上、特別是右岸常見有岩石露頭。岩層一般傾向下游,傾角20°~30°,有許多小斷層,其中大多數為堅硬、脆性糜棱岩所充填,岩石除了靠近地表的以外,都比較密實。河谷底部沖積層厚達27.45m,其中上部15.25m中夾有大量粉砂透鏡體。另有18.3m很密實的冰川沉積層,局部下伏有薄層礫石,礫石層以下為基岩。地震烈度為7~8度。   

大壩名稱

MicaHydropowerStation

地理水文

壩址位於落基山西部山嶺起伏的冰川地帶中,為較寬的"U"形河谷,河谷兩岸山坡陡峻。基岩為前寒武紀晚期變質岩,主要岩石是雲母頁岩

大壩大壩

花崗片麻岩。兩岸大部分為薄層砂、礫石、冰磧土和山麓堆積物所覆蓋,山坡上、特別是右岸常見有岩石露頭。岩層一般傾向下游,傾角20°~30°,有許多小斷層,其中大多數為堅硬、脆性糜棱岩所充填,岩石除了靠近地表的以外,都比較密實。河谷底部沖積層厚達27.45m,其中上部15.25m中夾有大量粉砂透鏡體。另有18.3m很密實的冰川沉積層,局部下伏有薄層礫石,礫石層以下為基岩。地震烈度為7~8度。壩址控制流域面積2.13萬km2,年平均徑流量18億m3。實測最小流量60m3/s,實測最大洪水3650m3/s。平均流量590m3/s。水庫正常蓄水位754.9m,最大可能洪水超高3m,最低水位707.6m,水庫總庫容247億m3,有效庫容148億m3。設計洪水按可能最大洪水7000m3/s設計。
編輯本段樞紐布置
工程主要包括大壩、右岸地下廠房、左岸泄水底孔、中孔泄洪洞和溢洪道等。

大壩構造

斜心牆高土石壩,壩頂高程762.5m,頂長792m,頂寬33.5m。上游壩坡1∶2.25;下游壩坡上部為1∶1.5,下部為1∶2。壩軸線稍向上游彎曲,曲率半徑為305m。防滲心牆布置在壩中心部位,微向上游傾斜,迎水面坡1∶0.4,背水面坡1∶0.1,採用冰磧土作為心牆防滲料。此外,為防止壩的上部發生裂縫,在心牆頂部上下游側增加一段較厚的過渡層。過渡料為壓實砂卵石或塊石,壩殼料取自壩址開挖料。壩體體積為3211萬m3,其中心牆料約350萬m3。左岸設有岸邊溢洪道,進口用3孔12.2m×12.7m弧形閘門控制,最大泄量4250m3/s。陡槽斷面為矩形,上游段寬43m,向下游逐漸縮窄,經240m後收縮至21m,再向下寬度不變。陡槽底板襯砌厚61cm,用錨桿與基岩聯結。陡槽底板下設排水系統,縱向排水廊道寬1.2m、高2.1m,並與溢流堰的灌漿廊道相通;橫向排水系統,沿水流方向每隔6m設一道。

左岸泄水底孔

左岸2條直徑13.7m的導流隧洞在後期改建為泄水底孔和中孔泄洪洞。泄水底孔的主要任務是在水庫蓄水過程中為下游供水。在180m水頭下,洞內流速將達52m/s左右。為了降低流速,避免洞底空蝕破壞,採用了有壓消能工,並在洞內修建2座混凝土塞,間隔104m,上游塞長49m,下游塞長37m。在上游塞內裝3根鋼管,按"品"字排列,各由2扇2.3m×3.5m高壓平板滑動閘門控制。在下游塞內裝3根鋼管並排布置,分別由1扇閘門控制。水流進入上下游混凝土塞之間的擴散室,在這裡摻混消能。流速可由52m/s降至35m/s。3孔最大泄量達850m3/s。"孔板"使隧洞底板處於"超空穴"狀態,免受蝕損,是工程水力學方面的重要創新。

中孔泄洪洞

中孔泄洪洞的任務有3項:輔助表面溢洪道泄洪;降低庫水位;在有效庫容範圍內向下游供水。主要組成部分包括進水渠;76.25m高的進水塔,塔內設2條矩形水平管道,各由一扇3.05m×5.5m的定輪平板閘門控制;一條直徑9.15m用混凝土襯砌的傾斜式明流隧洞;隧洞出口處的挑流鼻坎等。自庫水位至反弧段以下的水流最大落差達197m,最大泄量1040m3/s,最大流速達50m/s。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為防止空蝕破壞,在進口閘門下游和反弧段末段將下游斷面突然擴大,分別形成高2.75m和4.5m的挑坎,使水流自由射出,並在自由射流處布置斷面為17.76m2的通氣洞,讓自由射流的邊界摻氣後,再與下游洞壁接觸。

地下廠房

麥卡水電站採用地下廠房,主廠房埋深245m,寬24.5m、高44m、長236m,6條壓力管道直徑8m、長270m;變壓器室寬12.5m、高12.2m、長183m,2條尾水隧洞寬15.2m、高18.3m、長361m和457m。主廠房靠近水庫,單機單洞引水。最終裝機6台,總裝機容量達261萬kW。水輪機為混流式,最大水頭180m,最小水頭127m,平均水頭170.7m,單機額定容量43.79萬kW,轉速128.6r/min。發電機為傘式,每台額定出力43.5萬kW。

工程施工

麥卡壩採用隧洞全年導流,1965年9月開始打導流洞,2年完成。1967年11月截流,1968年5月圍堰完成。1969年3月大壩開始施工,1972年11月大壩完成,1973年3月29日水庫開始蓄水。岸坡和河床部分的基礎開挖和清理共開挖岩石約46萬m3及覆蓋層230萬m3。壩體填築量3211萬m3,工期約45個月,大壩填築年、月、日平均強度分別為820萬、115萬、4.1萬m3,年、月、日最高填築強度為1000萬、140萬、6.1萬m3。高峰施工人數1620人,造價1.36億美元。地下廠房開挖量約74萬m3,工期16個月,高峰施工人數1500人,月平均強度為4.4萬m3,最高月強度為5.9萬m3。水電站每千瓦造價約200美元,總造價約5.2億美元。

2條導流隧洞布置在左岸,圓形斷面,直徑13.7m,長度分別為893m和1093m,採用混凝土襯砌,隧洞及其進出口總開挖量達115萬m3。導流隧洞設計流量4250m3/s,相當於百年一遇洪水。施工中曾出現3640m3/s。修築了上下游兩座圍堰之後,於1967年11月截流。設計截流流量為570m3/s,實際為230m3/s。上、下游圍堰均採用雙戧截流,在兩條堆石堤之間倒冰磧土閉氣,直至堰身高於水面並形成鋪蓋,然後就採用常規的碾壓填土法將圍堰繼續加高至最終高程。在每座圍堰的內截流堤坡腳設定了一排管井,用以攔截圍堰下面沖積層中的滲水。圍堰與壩體相結合,上游圍堰高出河床30.5m,上、下游圍堰共填築76.5萬m3,在冬季施工,五個月完成。每一鋪層厚25cm,碾壓4遍,在含水量為8.7%的情況下(最優含水量為9.4%),乾密度達2.1t/m3。在基礎上1m以內,要求含石最大粒徑不超過8cm,含水量要比最優含水量高1%~3%,達到心牆主體同樣的密度。對砂卵石內壩殼採用10t振動平碾,層厚30cm,碾壓4遍;在外壩殼和水位升降區層厚60cm,碾壓4遍;內壩殼在靠近心牆6m以內,層厚15cm,碾壓2遍。對砂卵石料的含水量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根據需要增減。砂卵石實際壓實後的乾密度平均為2.36t/m3(試驗室為23.7kN/m3)。對壩殼堆石部分與砂卵石同樣碾壓。壩坡護面塊石規定從1.5~3m的高度拋卸,不需碾壓。一般氣溫在0℃以下不填料,心牆在次年春天開始施工時,必需等到面部30cm已完全解凍。大壩主要施工機械375台,裝料機械為8台斗容10.7m3的前翻式裝載機和73台120t底卸式拖車,石方開挖一般採用風動履帶鑽車鑽孔,孔徑64mm,每班進尺100m。麥卡壩每日兩班,每班10h。每周工作6d。

地下廠房的施工特點是:使用大型專用施工機械,採用控制爆破和預裂爆破;利用噴錨支護作為永久支護。地下廠房施工共配備3350台大型施工機械。洞室開挖多採用分層鑽爆法。

世界著名大水壩

水壩,是攔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調節流量的擋水建築物。可形成水庫,抬高水位、調節徑流、集中水頭,用於防洪、供水、灌溉、水力發電、改善航運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