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國

遼陽國,《遼陽鄉土志》,《遼陽縣誌》均有元代“遼陽國”的記載,因而,多年來,人們一直以為元代遼陽曾經封國。筆者最近經過對相關史料的考證,得出元代遼陽不曾封國的結論,現提出,以就教於方家。

一、地方典籍以及詩文中關於“遼陽國”的記載 成書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遼陽鄉土志》以及刊印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的《遼陽縣誌》,為遼陽先賢白永貞先生領銜纂輯,是迄今為止關於古代遼陽歷史文化最為權威的著作。兩部志書“名宦”卷“多爾濟”條均提及“遼陽國”。 《遼陽鄉土志》:“多爾濟原本朵兒只,穆呼哩六世孫。事母至孝,喜讀書,不屑事章句,於忠君愛民之事深為究心。文宗二年⑴襲位,之國遼陽。順帝至元四年⑵,穆呼哩五世孫乃蠻台以賂得為國王,乃除多爾濟為遼陽行省左丞。以安靖為治,民用不擾。至正七年⑶,拜右丞,復為遼陽國王。” 《遼陽縣誌》:“多爾濟《金史》朵兒只,穆呼哩原作木華黎六世孫,托克托原作脫脫子也。事母至孝,喜讀書,不屑事章句,於忠君愛民之事深為究心。文宗二年襲位,之國遼陽。順帝至元四年,穆呼哩五世孫乃蠻台以賂得為國王,乃除多爾濟為遼陽行省左丞。以安靖為治,民用不擾。至正七年,拜右丞,九年,復為遼陽國王。” 兩書均提到元太師、國王木華黎六世孫多爾濟任遼陽國王之事。其“之國遼陽”和“復為遼陽國王”的表述,毫無疑問地表明作者對遼陽在元代曾經封國的認同。而由於兩書編者白永貞在遼陽文史界的巨大影響,這種說法從此被許多人所接受。 還有一處記載似乎更加驗證了這一說法。《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五“名宦三”“多爾濟”條:“多爾濟,蒙古人,穆呼哩六世孫,托克托子也。幼備宿衛。喜讀書,於古君臣忠君愛民之道多所究心。文宗二年,襲國王位,扈蹕上都,詔便道至遼陽之國。順帝至元四年,奈曼台以賂故得為國王,除多爾濟遼陽行省左丞相。以安靖為治,民用不擾,境內綏寧,後遷河南行省右丞相,為政一如在遼陽時。至正七年,拜右丞相。九年,復為國王,之國遼陽。” 此外,在有元一代關於遼陽的詩詞中,也不乏“遼陽國”的名詞出現。如元代後期著名詩人乃賢在一詩中就提及“遼陽國”。 《送劉碧溪之遼陽國王府文學》 松亭嶺上雪霏霏,五月行人尚裌衣。 日暮草根黃鼠出,雨晴沙際白翎飛。 名王禮幣來青海,弟子玄歌近絳幃。 太乙終憐劉向苦,高車駟馬遲君歸。 詩題中“王府文學”一詞為官名。查《辭海》“文學”條四,“官名。……又隋唐以後,太子及諸王下亦置文學。明清廢。”可見,文學為太子府及諸王府屬吏。這樣,“遼陽國王府文學”的提法似乎使得遼陽國的存在顯得更加無可非議。那么,遼陽終元一代是否封國呢? 二、與“遼陽”有關的封國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查遍宋濂的《元史》和柯劭文的《新元史》,無論是《列傳》還是《諸王表》,都沒有遼陽封國的記載。那么,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認定元代遼陽曾經封國呢?這還要從與遼陽有關的封國談起。 先看一看“東道諸王”中成吉思汗諸弟的封國情況:“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時節,哥哥弟弟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貴。⑷”大約在1214年成吉思汗南征金國之前,分封了諸弟之地。簡言之,大弟拙赤合撒兒,分封到闊連海子(呼倫湖)和海剌兒河之北,也里古納河流域;與斡赤斤封地相近。二弟合赤溫子按赤台,分封到金邊牆附近,合蘭真沙陀與兀魯灰河(今東烏珠穆沁旗烏里勒吉河)地區。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分封到蒙古最東部,捕魚兒海(貝爾湖)哈剌哈河流域至海刺兒河之地。同父異母弟別里古台,分封到斡難河與怯綠連河中游一帶⑸ 東道諸王中,拙赤合撒兒、合赤溫、別里古台三王封地在嶺北行省。只有成吉思汗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封地在遼陽行省境內,並為東道諸王之長。帖木哥斡赤斤後人襲遼王和壽王,但封地並不在遼陽路,而是在遼陽路以北的泰寧路和開元路南等地區。雖然在1226年遼王耶律薛闍撤藩後,“遼左之地命斡赤斤鎮守”⑹。其後,又與別里古台分別控制遼東、遼西兩地,在蒙元初期直接控制和影響著遼左地區,但其王府卻從未建在遼陽路,當然就更談不上建在遼陽縣了。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東道諸王中成吉思汗諸弟之封國與遼陽沒有直接的聯繫,不能由此得出“遼陽國”的結論。 再看看東道諸王“五投下”的封國情況: 札剌亦兒、弘吉剌、亦乞列思、忙兀、兀魯兀五部很早就歸附成吉思汗,“當開創之先,協贊大業”。聲名顯赫,功勳卓著,成吉思汗因“命其子孫各因其名為氏,號五投下。⑺” 1217年西征前,成吉思汗將後來中書省與遼陽行省交接的地區分封給五部。“隨著蒙古勢力的向南擴張,札刺亦兒部的分地也逐漸移至遼陽行省的西南部及其以西地區。⑻”其他如木華黎後人“自遼西宿衛”以及“還鎮遼西”的史料,也充分證明了忽必烈時期,札刺亦兒部已由上都開平附近遊牧於遼西地區。弘吉剌部有四處封地,其一“以應昌(路)、全寧(路)兩地為中心,占有西剌木倫河上游以南,至錫林郭勒、達來諾爾之間的土地,即今內蒙昭烏達盟之大部地區”;其二“相當於今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奈曼旗等地”;其三“相當於今西烏珠穆沁旗的東南部及克什克騰旗的東北部”;其四“相當於今翁牛特旗的西南部至敖漢旗一帶”⑼。亦乞烈思部分地“當在今科爾沁右翼前旗、右翼中旗、扎魯特旗、科爾沁左翼後旗、懿州等地,即今西遼河中游南北地區。其北界,約以今洮兒河為界,與後來的泰寧王分地相鄰。⑽”兀魯部、忙兀部“占有從懿州至老哈河間的大寧與廣寧府兩路的北部,亦即今大凌河中游以北地區,北鄰亦乞烈思部,南接札刺亦兒部,西近弘吉剌部。⑾此後,雖然郯王、陽翟王、西平王、昌王等部民有居於遼陽行省者,但都是擔任鎮戍任務的部民,泰寧王分地也在遼陽路以北很遠地區。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了乃顏叛亂後,在上述地方分別設立了宣慰司或路,由遼陽行省和中書省管轄。應昌路、全寧路屬弘吉剌部,寧昌路屬亦乞列思部;上都路元初為札剌亦兒部、兀魯郡王營地。當然,後來札刺亦兒部移居遼陽行省的大寧路。 從以上九“兀魯思”封地情況看,雖有一些諸王封地在遼陽行省,但沒有一處封地在遼陽路範圍內。況且,多爾濟為木華黎後人,只能因襲木華黎家族封爵,包含木華黎在內的札刺亦兒部封地不在遼陽路範圍內,就可以得出結論,遼陽不曾封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