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阜新市

遼寧阜新市

阜新市位於內蒙古高原和東北遼河平原的中間過渡帶,屬遼寧西部的低山丘陵區。全區呈現長矩形,中軸斜交於北緯42°10′和東經122°00′的交點上。東西長170千米,南北寬84千米,總面積10445平方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轄海州、新邱、清河門、細河、太平五個市轄區,彰武縣和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口192萬。阜新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初步探明有38種礦藏,礦產地228處。其中煤的儲量較大,資源儲量達10億多噸。石灰石、珍珠岩、膨潤土、花崗岩的儲量也十分豐富,螢石、矽砂、沸石的儲量居遼寧之首,黃金儲量尤其可觀。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地形山脈

阜新市位於遼寧省的西北部,與省會瀋陽市直線距離147.5 公里。往南經錦州可直下京、津;北上經通遼可到霍林河礦區;東達瀋陽及遼東沿海城市;西至朝陽、內蒙古赤峰,是遼寧西部的交通要道。阜新全境呈矩形,中軸斜交於北緯42°10′和東經122°00′交點上,斜臥方向是東北一西南向。全境東西長184.3公里,南北寬84公里,總面積10445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海拔最高點為西北部的烏蘭木圖山,831.4米;海拔最低點為東南部的十家子鄉南甸子村,48.5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延伸,西南部的醫巫間山從其構造體系看延伸較遠,尾部形成剝蝕平原,在繞陽河西岸匿跡。小松嶺從西南向 阜新地區延伸,在錦州地區為高丘陵狀態,到阜新地區後即成尾部。努魯兒虎山山脈也是從西部向本區延伸,該山多陰山向構造(即緯向構造),到阜新地區亦成尾部。由於這些山地的尾部在阜新地區相會,地形骨架構造形成錯綜複雜的格局。

水文概況

細河

是大凌河下游左側最大支流。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他本扎蘭鄉東北東駱駝山(清初名摩該波羅山)北坡牌樓營子村附近。經阜新市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東梁鄉、伊嗎圖鄉、臥鳳溝鄉以及清河門區的蔡家屯入義縣,在復興堡進入大凌河,全長113公里,總流域面積2932平方公里,比降0.002-0.001。上游他本扎蘭鄉楊家荒村以上超過0.0059,河寬160—300米。

繞陽河

遼代稱錐(珠)子河,清代初名岳陽河,又稱鷂鷹河,蘇巴爾哈河,是遼河中下游主要水系之一。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扎蘭營子鄉察哈爾山(海拔592.1米)少等皋村一帶。往東南經新民、黑山和台安縣,於盤山縣城西入雙台子河進入渤海,總流域面積10360平方公里,全長290公里。繞陽河流經阜新地區中部,由北而南跨24個鄉,340個村,流域面積3534平方公里,是阜新地區流域面積最大的水系。繞河流域土地肥沃,是重點糧油產區。阜新地區內主流自發源地以下長120公里,平均比降0.0026,河寬200至400米。繞陽河中下游穿越大鄭、高新、沈山、溝海鐵路和沈承公路,並有遼河油田、遼河化肥廠及遼寧省中部平原商品糧基地等。

柳河

是遼河中下游右側的多沙河流。遼、金、元代時稱羊腸河,清代名楊檉木河、楊(陽)什穆河、養息牧河(蒙語虎爾幾河),清代後期彰武鎮南河段稱新開河,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時期始通稱柳河。幹流鬧德海以上有3條主要支流,都在哲里木盟。南支流扣河子河(古稱庫昆河、扣肯河、厚很河;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亦稱北大河),上遊河段多黃土丘陵,源出奈曼旗雙山子山(海拔546.6米)東坡朝陽溝。往南經四家子村,轉東過扣河子、格爾林鄉八家子村匯南來的阿哈來河,過白音他拉村北,往東在石門子攔沙堰東2公里納鐵牛河,往東在張家窪子村北2公里納養息牧河,流長122公里,流域面積2413平方公里,是阜、彰兩縣與庫倫旗界河,系柳河洪水泥沙主要來源。北支養畜牧河北接科爾沁沙地,南為沙化漫崗,長年有地下徑流補給,源出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打鹿山(別名達錄山,海拔502米),往北經長稿村,折而東行過三道窪村,經樹林子村、嘎海山與三家子攔沙堰,在上烏蘭好收村西2.5公里入扣河子河,流長105公里,流域面積853平方公里,合流後水勢增大,始稱柳河(上鳥蘭好收西合流處至鬧德海水庫壩址,河長16公里)。中支鐵牛河(別名烏根稿河、勿可稿河、烏刻爾其老河),源出內蒙古庫倫旗西畜山(海拔508.7米)東北坡,往東經哈葉敖為木村、馬營子村,在老虎洞村東北納庫倫河,過白廟子攔沙堰,往東南在勿可稿村東北2公里入養息牧河,全長56.6公里,流域面積365.7平方公里。

牤牛河

清初名土爾壤河,是大凌河中游左側的多沙河流。阜新地區河段自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於寺鄉套尺營子村至化石戈鄉大南台子村長達34公里,隔河與北票縣相鄰。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西北部的於寺鄉、太平鄉、化石戈鄉和大五家子鄉、八家子鄉、紫都台鄉的部分土地為其支流控制,多黃土丘陵,溝壑密度l-3公里/平方公里。植被達50%多,但多是幼林,水土流失嚴重,平均每平方公里泥沙流失量達1640噸。牤牛河東側於寺鄉的楊家窩堡、官營子等村附近有局部平原,水草茂盛,是阜新市畜牧業基地之一。

秀水河

於彰武縣東北,源出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東南13公里後蒙滾達巴村附近沙丘坨甸。經彰武縣、法庫縣,於新民縣東北平坨子進入遼河,流長142公里,總流域面積3009平方公里。主支老窩堡河源出彰武縣四合城鄉東北部沙丘窪地,自西樹林西南過木頭營子東南1.5公里入科爾沁左翼後旗五家子河,河長9.8公里以下為兩縣(旗)界河,再往南匯三官營子河,於前古力板花村東南進入康平縣張家窯水庫,界河段流長7.2公里。

養息牧河

在遼、金、元時代名羊腸河,清初稱楊檉木河,原“與庫昆河匯,又南流入柳條邊彰武台門之西”入遼河。據考察1886年左右在彰武鎮北滿頭村附近改道往南,過兩家子鄉的長坨子村入新民縣,始形成今之柳河,原養息牧河故道在彰武鎮北淤塞。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彰武縣建治後即於城東疏浚地河,使“匯歸養息牧河”,連同原有支流:頭、二、三道河,雙徐河(亦稱葦子溝河)組成今養息牧河(即《奉天通志》記載的五道河),其幹流在二遭河子鄉王包鋪以下仍經養息牧門入新民縣,過彰武台門西在新民縣東北平坨子進遼河。養息牧河流域分布在柳河以東與大四家子鄉、葦子溝鄉一帶低山丘陵間的平原窪地,總流域面積1861平方公里,全長129公里,比降0.0007-0.0015,實測最大洪水1290秒立方米(1969年9月3日小荒地站),平均含沙量5.1公斤/立方米,年均徑流量0.87億立方米(1955-1985年)。彰武縣境內幹流長73.1公里,乾支流分布在14個鄉86個自然村,控制面積1552平方公里,占彰武縣面積的41.7%。

氣候概況

阜新氣候屬於北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阜新市的四季是以候平均氣溫高於20℃為夏季,低於3℃為冬季(全國標準:高於22℃為夏季,低於10℃為冬季)。介於二者之間的氣溫分別為春、秋季。

冬季 冬季是四季中最長的季節,從11月6日至翌年3月13日,為146天(閏年為147天),基本上是結凍期。.根據氣溫變化,冬季可分為初冬(11月初至11月底),候平均氣溫由3℃降到-5℃。土壤開始結凍,蟄伏,人著棉裝,城市供暖。隆冬(12月初至翌年2月底),候平均氣溫降至-5℃以下,冬至到立春間候平均氣溫低-10℃;日最低氣溫的極值就出現在這個時期,是一年最冷的時候,降水稀少,空氣乾燥,有時風雪襲人,戶外活動艱難。晚冬(2月底至3月下旬),候平均氣溫由-5℃升到3℃,雖是微寒結冰期,但人們在戶外活動增多,備耕開始繁忙。

春季 春季從4月1日至6月10日,為71天。4月初候平均氣溫回升到3℃以上,西南風增強,野草吐綠,樹木萌動,河流融水,土壤漸漸解凍,水稻、蔬菜和春小麥開始育苗播種。早春時候,時有冷空氣侵入,氣溫變化大。4月下旬氣溫升至10℃以上,河流解凍,終雪,可聞雷聲,大田作物播種進入高潮。到5月初,終霜,花開葉綠,春意盎然。

夏季 夏季從6月11日至9月5日,為87天。6月中旬候平均氣溫升至20℃以上,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7月中旬到8月中旬為盛夏,降雨集中,高溫高濕。從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易出現洪澇災害。但個別年份,盛夏時一旦受副熱帶太平洋高壓控制,則久晴無雨,可出現35℃以上的酷熱天氣,如1952年6月18日至27日連續10天無降水,22-25日有3天最高氣溫達35℃以上。

秋季 秋季從9月6日至11月5日,為6l天。9月上旬(白露前後)候平均氣溫降至20℃左右,由暖轉涼,是秋收大忙時節。從9月末至10月初,秋風勁,樹葉落,初霜,初結冰。10月上旬,青蛙絕跡,燕南歸,霜降前後氣溫驟降,草枯樹禿,花卉凋零。

土地資源

阜新市是土地資源較富庶的地區。土地總面積為15532477.8畝。其中,市轄城區(海州、太平、新邱、清河門區)共224329.9畝,細河區(市郊區)510437畝,彰武縣5461661.9畝,阜新蒙古族自治縣9336049.2畝。全市人均占有土地8.56畝,居遼寧省之首;人均耕地3.37畝,居全省第二位,僅次於鐵嶺市。

礦產資源 阜新地區礦藏資源多,儲量大。初步探明,有38種礦藏,礦產地228處之多。其中,煤的儲量較大,資源儲量有10億多噸。鐵礦石、矽砂、石灰石、沸石、珍珠岩、螢石、膨潤土、花崗岩的儲量也十分豐富,其中螢石、矽砂、沸石的儲量居遼寧省內之首。著名的藥用麥飯石儲量豐富,瑪瑙石的儲量也很大,特別是黃金儲量可觀,阜

基本市情

中文名稱:阜新

外文名稱:Fuxin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遼寧省

下轄地區:海州區、太平區、細河區、新邱區、清河門區、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彰武縣。

政府駐地:海州區中華路東段

電話區號:0418

郵政區碼:123000

面積:10445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北溫帶季風性氣候區;

語言:國語、蒙古語

車牌代碼:遼J

經濟建設

綜述

阜新人在創造古代文明之後,又創造了現代的輝煌。全國“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阜新就有4個。海州露天煤礦是全國第一座現代化露天煤礦,阜新礦區是全國四大主力礦區之一,阜新發電廠曾是亞洲第二大的火力發電廠,由此阜新成為“煤電之城”。建國53年來,共生產煤炭5.3億多噸,發電1500多億度,為年輕的共和國做出了重大貢獻。阜新的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毛澤東同志親自為阜新發來嘉勉電。朱德同志兩次視察阜新,胡耀邦同志、朱鎔基同志先後來阜新視察,李鵬同志60年代曾任阜新發電廠廠長。江澤民在“中國工業四十年”展覽會上參觀了阜新礦務局的展位。

阜新科技力量雄厚,境內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是一所有12個院系58個專業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有4個部級重點實驗室,是博士、碩士授予單位,教學、科研實力雄厚。以“綠色”為品牌,以科技為先導的遼寧阜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全國首批21個國家農業園區之一。阜新有眾多的科技、文化、體育人才遍布全國各地。阜新又是全國“竟走之鄉”和全國首批籃球城。

阜新農業資源優勢突出,是遼寧和全國糧食、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農村人均占有耕地5.6畝,糧食、牛、羊人均生產量均居全省首位。

阜新本著經濟、城市、環境同步建設的原則,開展城市建設,平坦的街路,彩虹似的長橋、寬敞的廣場,優美的小區,茵茵的綠地、樹木、花草、公園,體育場館規劃布局合理,讓人賞心悅目。阜新是全國綠化先進市,森林城建設試點市,全國防風固沙造林重點地區。章古台固沙造林生態自然保護區擋住了南侵的風沙,創造了人類的奇蹟。阜新“城在林中立,人在樹中行,”天藍水清空氣新鮮,正是“市添新容人增壽,更有華章續後篇。”

投資環境

阜新處於東北區和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地帶,與環渤海的黃金海岸山水相依。經濟發展與這一區域的北京、天津、瀋陽、大連、錦州等有較強的互補關係。阜新經濟既以這些地區為廣闊的市場,又以這些城市為視窗走向國內外市場。同時由於阜新的礦產、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又是這些地方依託和發展的重要夥伴。阜新經濟的發展還可以輻射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參與東北亞地區的邊境貿易。隨著環渤海地區的加速發展、遼西外向型經濟的加速開發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阜新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地利”優勢。

阜新的供電、供熱、供水、供氣得天獨厚,能源充足,又有新的水源開發,四季實行全日制供水。阜新交通暢達,鐵路線可直達北京、天津、瀋陽、大連,通往全國各地。高等級公路至省會瀋陽170公里,至錦州港148公里。阜新至北京全部是高速公路,從阜新到北京只需5個小時,可謂“千里京城一日還”。到出海口僅50分鐘,使阜新成為了名符其實的沿海城市。阜沈高速公路將在“十五”期間建成,又將進一步拉近與遼寧中部城市的距離。瀋陽桃仙機場,為阜新創造了便捷的空中通道。海上可通過大連、錦州、營口港出行。

交通運輸

到2003年,全市公路總里程31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公里,一級公路16公里,二級公路600公里,三級公路2275公里,四級公路210公里,等外公路8公里,公路密度為30.44公里/百平方公里,列全省第9位。從總體布局看,全市公路網已基本形成。但是公路整體水平及通達深度仍然不高,黑色路面里程比重和二級以上公路比重過低。目前,全市幹線公路592公里,縣級公路561公里,鄉級公路1956公里,到2002年底,全市68個鄉鎮全部通油路,836個行政村通公路748個,通油路335個,但還有88個行政村沒有通公路,501個行政村沒有通油路。

阜新火車站原有站舍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2005年6月,總投資1600萬元的阜新火車站站舍改造工程正式開工,工程採用原址整體重建的方式建設。經過中鐵九局四公司數百名建設者近6個月的施工建設,新站舍主體工程於2005年11月中旬完工並投入使用。

新建的阜新市長途客運站為一級客運站,位於海州區迎賓大街,與阜新火車站遙相對應。總投資4210萬元,其中省投資1610萬元,其餘資金由地方自籌。總占地面積18020平方米,其中停車場占地7900平方米,站前廣場占地245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748平方米,其中站房主體建築面積7268平方米,機修車間建築面積1480平方米。主體候車廳及售票大廳為二層建築,站務辦公樓為六層建築。

阜新交通便利,橫貫市內有新義線、大鄭線,還有正在建設的巴新鐵路、京瀋客運專線、阜溝鐵路、開阜鐵路等等。

風景名勝

阜新有被考古專家譽為“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的8000年前查海文化遺址,199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堪稱“東北一絕”的海棠山國家森林公園,那裡有260多尊藏傳佛教摩崖造像;有以沙山、碧水、森林而聞名遐邇的大清溝風景區;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風情和風俗及素稱“東藏”的瑞應寺。

查海遺址博物館風景區

該景區位於阜蒙縣沙拉鎮,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992年,設4個展室、一個全景畫館。查海遺址總面積為3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聚落址,距今7600年,加樹輪校正超過8000年,是人類從遊牧轉向定居到形成村落的開始,堪稱“中華第一村”。1987年至1994年間,在8000平方米範圍中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上千種,發掘了半地穴式房址55座、墓葬12個及大量的窖穴、灰坑。其中,玉玦等玉器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真玉製品,被譽為“世界第一玉”;龍紋陶片把中華民族崇拜龍圖騰的歷史向前拉長了3000年,被譽為“華夏第一龍”。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因此將阜新譽為“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海棠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該景區位於阜蒙縣大板鎮,地處醫巫閭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遼寧省十佳森林公園之一,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巧妙結合、融為一體的典範。普安寺始建於清康熙十二年(1683),道光賜匾額,與瑞應寺並稱藏傳佛教東方中心。現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267尊,最高的5米,最小的僅30厘米,姿態殊異,影像傳神,鬼斧神工,曠古奇絕,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譽為中國東方“民族文化瑰寶”。由三座山峰形成的999米臥佛形象逼真,其軀幹上由裸岩組成的“壽”字線條清晰, 遒勁有力,為“東藏”名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海棠山四季分明,風光旖旎,春賞山花,夏觀雲海,秋看紅葉,冬踏瓊雪,四時景各異,其樂俱無窮。

大清溝水庫旅遊景區

位於彰武縣境內的西北部,距縣城五十公里。與內蒙古哲里木盟庫倫旗相鄰,北與內蒙古大清溝自然保護區接壤,東與省級彰武縣清溝自然保護區相接南與彰武縣大冷鄉程溝村相連,總面積9448畝,其中水面2600畝,海拔高度為130--235之間。這條溝長几十里,溝深五十到一百五十米,溝的波度二十到二十六度,溝底五十到一百五十米,溝頂寬二百到八百米。這條溝的源頭在內蒙古哲盟科左右旗。溝內百餘種,各種植物達七百種左右,其中木本植物百種以上。按自然分布基本形成了以水曲柳、蒙古櫟、大果榆為代表的三個植物群落。藥植物二百餘種,觀賞植物三四十種以上,一年四季花開不斷,赤橙黃綠青蘭紫真是五彩繽紛、百花齊放。碩果滿支的南蛇藤,其紅果黃萼,素有北國梅花之稱。纖維植物分布也很廣。野生果樹資源也不少,生野菜植物資源也較豐富。此外,還有猴頭、雲芝、黑木耳、磨菇等真菌山珍植物資源。

瑞應寺風景區

該景區位於阜蒙縣佛寺鎮,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康熙親題匾額,並封一世活佛為“大清東部蒙古老佛爺”。道光賜四世活佛行政印章,寺廟屬民800多戶,僧人3000多名,是東北地區唯一享有“政教合一”管理特權的寺廟,是清代八大國廟之一。瑞應寺三面環山,臥谷十里,大雄寶殿、大召 寺、長壽塔、祈願殿、活佛宮、哲學院等藏式佛教建築群與佛寺水庫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渾然天成,是蒙古族東部地區著名的朝拜聖地,素有“小布達拉宮”美譽,民間稱“東藏”。目前,在瑞應寺持戒修行的七世活佛是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僅有的六位活佛之一,每年來這裡進香、請活佛摩頂祈求家庭合睦、事業騰達、親人平安的信眾絡繹不絕。

海州礦山公園風景區

海州露天煤礦2005年關閉,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礦山公園,是世界上罕見的集旅遊、考察、科普於一體的工業遺產旅遊資源,也是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的新亮點。曾是“一五”時期全國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是亞洲第一、世界聞名的現代化大型露天煤礦,為共和國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電鎬作業場面先後為1954年B2郵票和1960年五元人民幣圖案,北京世紀壇300米甬道石壁上刻有海州露天礦誕生日。在一百多年的開採歷程中,海州露天礦創造了無數箇中國乃至世界上的“第一”,堪稱中國現代工業活化石。

那木斯萊自然保護區 新可望成為國內後起的黃金重要產地。那木斯萊又叫“那木斯蓮矮”,蒙語意為“開蓮花的泡子”。它位於彰武縣四合城鄉境內,是遼寧省彰武縣那木斯萊蓮花泡自然保護區核心部位。這裡景色秀麗,尤以盛產蓮花而著稱。來此遊覽,既可以飽覽大漠風光的粗獷,又能領略水鄉秀色的嫵媚,真可謂一舉兩得。登上那木斯萊管理所的二層小樓舉目遠眺,可見遠山含黛,沙丘逶迤,過渡地帶特有的自然風光盡收眼底。在綠樹白沙的懷抱中,千餘畝水面波光粼粼,猶如鑲嵌在沙海中的珠璣。當熱心的船工搖動雙槳,小木船咿咿呀呀地把你送向荷花深處,你仿佛進入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境。那一株株從微山湖引進來的紅蓮、白蓮、當地產的古蓮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或怒放、或含苞、或結蓬,千姿百態,煞是好看。

阜新經濟

阜新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帶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風多雨少,為半乾旱地區。太陽輻射,光照條件優越;降水和熱量雖少,但分配較好;秋季晝夜溫差較大,有利於農作物乾物質形成和積累。水旱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總土地面積1536.7萬畝,農村人口平均占有土地15畝。每個勞動力擔負耕地14.4畝。各種自然資源豐富。據阜新煤田的形成,以及在阜新、彰武兩縣、細河區出土的披毛犀牛骨等化石證明,在遠古時期阜新地區森林茂密,水草肥美,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阜新地區很早以前就是東北少數民族遊牧生息之地。農業生產活動有悠久的歷史。據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考古發現的原始時期的大量石刀、石鎬、石磨盤、石磨棒等農業生產工具,充分證明;遠在76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裡的居民就已經開始套用簡陋的石制工具,從事艱苦的原始農業生產。

農村經濟全面大發展,糧豆總產量在近5年連續突破了10億公斤。1994年糧豆總產量達13.1億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95年在遭受各種嚴重自然災害情況下,糧豆總產仍達到11.2億公斤,比1978年增長2.4倍。農村改革16年年均糧豆總產量為6.83億公斤, 改革前16年年均總產增長91.3%。1995年全市有林面積、林木蓄積量分別為402萬畝和 564萬立方米,分別比1978年提高47.5%和121%;畜牧業有了長足發展,1995年豬牛羊的飼養量分別達到196.2萬頭、29.6萬頭和79.2萬隻,鄉鎮企業總產值、利潤分別由1978年的0.523億元和0.081億元,分別增長到1995年的17.2億元和1.98億元; 淡水養魚總產量由1978年的205噸提高到1810噸。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經過“七五”和“八五”期間的建設和改造, 使我市的工業結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經濟實力大幅度增強。在能源工業穩步發展的前提下, 逐步形成了包括機械、化工、電子、建材、紡織、輕工、醫藥等一批工業群體。至1995年,全地區有鄉及鄉以上工業1326戶,比1985年增加280戶;現有職工26.4萬人,固定資產原值79.4億元,固定資產淨值52.4億元。199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達44.4億元, 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1.9%,比1979年增長3.2倍。現工業產品有近千個主要品種,其中原煤、 發電量、封閉母線、壓鑄機、萬噸飼料加工成套機械、特種功率半導體模組、晶閘管、 電容器、聚四氟乙烯樹脂、氯乙酸、鋼絲繩運輸帶、玻璃、水泥、棉紗、毛條、粗紡呢、 羊絨紗、熱交換器生產母機、塑膠加工機械、農膜、塑膠製品、DYJ系列油加熱器、高檔白酒等產品在全省占有一定比重,有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培育大中型骨幹企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經過重點培植和發展, 逐步形成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並在該市經濟發展中居主導地位。尤其是近幾年對促進我市工業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到1995年,我市大中型企業已由 1978年的18戶增加到52戶。其中大型企業11戶,中型企業41戶。在52戶大中型企業中,國有企業45戶,股份制企業1戶,集體企業6戶。52戶企業中,中省直企業4戶,地方企業48戶,其中地方工業企業44戶。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地方工業,是阜新工業迅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近十年,全市共投資35億元, 其中地方工業投資21.1億元 ,集中用於地方工業骨幹行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擴大拳頭產品的生產能力。外向型經濟方興未艾,出口創匯大幅度增長,這是阜新工業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歷史名人

張三豐

一代宗師張三豐,原名君寶,出生於阜新。從元、明兩代的各種歷史記載看,張三豐生於遼東的懿州城。張三豐的祖父自稱是道教祖師之一的張陵的後人,於宋末攜家眷來到遼東。他的父親在元太宗時曾經入仕,後來歸隱。他的母親就是在懿州城生活時生下了張三豐。

牛玉儒

(1952-2004)牛玉儒,遼寧阜新人,人民的好公僕,生前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委書記。因過度勞累,積勞成疾,於2004年8月14日在北京病逝,終年52歲。

王占君

殘疾人著名作家。創作了《白衣俠女》、《契丹蕭太后》、《保全司令》、《隋煬帝》等幾十部長篇小說和電影電視劇。

狂狷

當代荒誕派文學代表作家,本名唐偉,光明日報網路人文書之《五行山下》、《八卦爐中》作者,作品入選《中國當代優秀小說選》、《國家歷史》,另著有《和氏璧傳國玉璽與阜新瑪瑙》、《大俠蕭峰是阜新人》等文,其質疑李敖的文章《疑竇叢生的大師》在網易論壇創造了1億7千多萬次瀏覽量。

石金峰

(1948-)遼寧省阜新人。曾任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邱崗

(1913-1988),遼寧省阜新縣人,解放軍《八一》雜誌社社長、《解放軍報》副總編輯。

龐龍

阜新籍歌手,代表作《兩隻蝴蝶》《家在東北》《杯水情歌》《吹眼睛》《你是我的玫瑰花》等。

黃曉娟

(1962-)2001年被特招入伍,成為瀋陽軍區前進文工團一名演員,黃曉娟從小能歌善舞,後就職於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曾經與趙本山、潘長江等合作小品,多次登上央視春晚。

白清雲

(1913-1989)蒙醫專家。又名雲丹扎木蘇。蒙古族。自幼隨父學醫。後在當地行醫。中國第一個蒙醫教授。善治婦科、兒科疾病,後以治療腎病綜合症馳名。

瑪拉沁夫

(1930-)作家。蒙古族。歷任《內蒙古文藝》編輯,內蒙古文化局副局長,《民族文化學》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有短篇小說集《花的草原》,長篇小說《茫茫的草原》,電影文學劇本《草原上的人們》、《祖國啊,母親》等。

賀樹峰

(1982-)電視劇《鄉村愛情》《鄉村愛情2》《鄉村愛情故事》《鄉村愛情交響曲》飾演男一號謝永強。

楊秀麗

(1983-)北京奧運會女子柔道78公斤級冠軍。

草原英雄姐妹

龍梅(1952-)和玉榮(1955-)在暴風雪中為公社保護羊群,造成終身殘疾。1966年,龍梅、玉榮兩姐妹被授予“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榮稱號。

遲小秋

(1965--)當代京劇名家,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

陳曉麗

(1982年2---)出生地:遼寧阜新 遼寧衡業女籃隊員 中國女籃主力中鋒,在2004—2005、2005—2006連續兩屆WCBA聯賽中,陳曉麗蟬聯最有價值球員稱號以及獲得WCBA總決賽MVP殊榮。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12月31日,阜新市下轄5個市轄區,一個縣和一個自治縣。總面積10445平方千米,人口192萬。

能源資源 阜新煤的儲量豐富,年產量一直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現已探明含煤面積825平方公里。阜新石油、煤層氣、天然氣儲藏量可觀。阜新正在利用這些能源優勢,尋求合作夥伴,繼續開採煤炭資源,改造擴大電力工業,開發煤層氣、天然氣、石油資源。旅遊資源阜新境內有雄偉陡峭的烏蘭木圖山、駱駝山、大青山、青龍山、海棠山;有蜿蜒曲折的繞陽河、柳河;養息牧河、牛河、細河;有遠近聞名的大青溝水庫、巨龍湖水庫、鬧德海水庫、佛寺水庫;有橫貫塞北的“三北”防護林;有馳名中外的章古台固沙造林。豐富的資源,廣闊的水面,坦蕩的草場,茂密的森林,豐腴的土地,使阜新猶如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遼西古老而美麗的大地上。

地名由來

阜新市名源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地設定的阜新縣。其含意有二說。一說是“山阜日新”,一說是“物阜民豐,煥然一新”,當為此地物產豐富、人民逐年興吐之意。1940年置市時,以此得名。

歷史沿革

她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生息繁衍,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華夏第一龍”,被國內外考古學界稱譽為“玉龍故鄉”,坐落在境內的查海古人類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村”。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已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蘇秉琦先生,親筆為查海文化遺址提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阜新又是藏傳佛教的東方傳播中心。清康熙皇帝親筆題匾的瑞應寺,屬藏式廟宇建築風格,以其雄偉、規模宏大,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雍和宮的主持和部分喇嘛多來自瑞應寺,瑞應寺的“曼巴扎倉”為蒙醫藥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普安寺遺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是藏傳佛教東方中心唯一保存下來的民族瑰寶。現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態各異的佛像集歷史、藝術、欣賞價值於一身,堪稱天下奇觀,是中國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藝術珍品。境內新近發掘的關山遼墓群為遼代中晚期貴族墓葬典型代表,全國僅見。墓葬中出土的壁畫,百科全書式的全面反映了遼代的社會生活,考古價值極高。此外,戰國時期燕山城、武當道教創始人張三豐故里、千佛山等多處文化遺址,構成了阜新獨具特色的景觀。

阜新是“玉龍故鄉”,是中華第一村,現有的查海遺址就是說明,從中發現過恐龍化石。另外阜新的海棠山有山石浮雕,全是佛像,在中國的浮雕參考記錄中是排列在前幾位的,很有參考價值。阜新除了“煤電之鄉”的雅稱外,還有“競走之鄉”、“籃球之鄉”的雅稱。阜新雖小,也有名人從這裡走出來,原國家總理李鵬就曾在阜新發電廠任過廠長。

西周和東周春秋時期,今阜新市屬幽州地域,有山戎、東胡人活動於此。

東周戰國時期,燕長城橫貫今阜新境內,燕長城以北仍屬東胡,南部介於燕國遼西、遼東兩郡之間。

秦代,今阜新市為秦地,分屬遼東、遼西郡。在燕長城以北處為東胡族轄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匈奴大敗東胡,今阜新市屬匈奴左地。

西漢,今阜新市屬於漢王朝的幽州刺史部,仍為匈奴左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王朝打敗匈奴,今阜新市屬烏桓地。

東漢,今阜新市南部屬漢王朝的幽州刺史部,北部為東部鮮卑遊牧地。

三國,今阜新市北部屬東部鮮卑(東接扶餘,西鄰拓跋鮮卑),南部屬魏地。

西晉,泰始十年(274年),今阜新市北部屬鮮卑慕容部,南部、西南部屬西晉平州昌黎郡。太康十年(289年)慕容歸附於晉,拜為鮮卑都督,今阜新市全境均屬慕容部管轄。

東晉十六國,今阜新市先後為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等幾個更替的割據政權占據。

東晉成康元年(335年)時,今阜新市大部屬前燕昌黎郡,北部小部分(今彰武最北部)地區屬契丹轄地。前秦時,今阜新市大部為前秦昌黎郡平州轄境,北部地區為契丹轄地。後燕時,今阜新市北部屬契丹轄地,南部為後燕昌黎郡所轄。北燕時,今阜新市南部為平州轄地,北部為契丹所轄。

南北朝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契丹族臣附於北魏,並向南徙,今阜新市逐漸為契丹駐牧地。南北朝170年間,今阜新市為契丹轄地。

隋代今阜新市北部為契丹轄地,南部屬隋王朝的燕郡(郡治今義縣)。

唐代唐滅隋後改郡稱州。唐太宗貞觀初,今阜新市北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及彰武縣境)屬契丹轄地;南部屬唐河北道北部的營州(卅治在今朝陽市)。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駐牧地區設定松漠都督府(府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西北部)。今阜新市北部為松漠都督府轄,南部仍屬營州。

遼初,今阜新市屬上京道。

在整個北宋、遼南北對峙時期(960一1127年),今阜新地區一直屬遼國轄境。遼將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漢人、渤海人遷入本地,作為奴隸分給契丹貴族,令他們築城。這種貴族領地城邑叫“頭下軍州”,系契丹貴族的私人州城。遼代這樣的頭下軍州置於今阜新地區的有徽州、成州、懿州、歡州、壕州、渭州、順州等。在這些城址中,成州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的二女兒晉國長公主岩母繭的私城,建於遼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遺址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紅帽子村境內。懿州是遼聖宗三女燕國長公主槊古的私城,建於遼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

元初,境內設懿州路。元世祖至元六(1269年)十二月設東京總管府,將懿州路降為東京支郡。其所領的埭州、靈山縣、同昌縣併入順安縣,後廢順安縣併入懿州。故金、元懿州同為一地。至元十七年(1280年)懿州又改屬遼陽路。至順元年(1330年),今阜新市北部一部分(今彰武縣一部分)在中書省寧昌路轄境(治所在今法庫、彰武兩縣之間);今阜新市南境為廣寧府路轄地;中間大部分地區屬遼陽行省遼陽路(治所在今遼陽市)。境內有懿州、豪州等建制,並有洪州、驛安等驛站。至正二年(1242年)正月,復升懿州為路,並劃大寧路轄的興中州和義州歸懿州路轄。懿州在元代成為政治、軍事重鎮,遼陽行省在至元、皇慶和至正年間三次從遼陽移治懿州。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今阜新市境內的懿州設廣寧後屯衛,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廣寧以北大片地區(含今阜新市全境)。同年,明朝又在境內西北部設營州左屯衛,隸屬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年),營州左屯衛遷治順義縣(今北京順義縣)。永樂八年(1410年)廣寧後屯衛遷治義州(今義縣)。明正統、景泰年間,今阜新縣境地屬泰寧衛;今彰武縣境地屬福余衛。

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蒙古兀良哈部落的首領善巴率部歸順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詔編所部佐領,善巴任札薩克,轄阜新地區西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崇德元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清封善巴為達爾漢鎮國公。崇德二年(1637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建土。默特左翼旗,後隸屬於卓索圖盟。土默特左翼旗的疆域:東至樂陽河(今繞陽河),西與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陽、北票)交界,南至柳條邊牆,北至庫昆河(今北大河)。

順治初,清廷在今彰武縣境置官牧場,名楊檉木牧場,屬盛京禮部。清廷將牛、羊以 “蘇魯克”制給牧民放牧,故亦稱蘇魯克牧 場。牧場設總管,兼管地方行政。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左翼 旗賓圖郡王及土默特左翼旗貝勒奉旨獻部 分旗地為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牧養地,蘇 魯克牧場疆域擴大,並改名為養息牧場。養 息牧場成為盛京三大牧場之一。牧場大致走 向是:北以庫倫旗為鄰,南以邊牆與新民縣 相隔,東鄰科爾沁賓圖王轄地(以今石椿子、 黃花甸、藍家窩堡一線為界),西以繞陽河、 蘇巴爾哈河與土默特左旗為鄰。乾隆十五年(1750年),經朝廷議準,養息牧場總管改由盛京將軍管轄。從清初到嘉慶年間的150多 年,養息牧場頗為興盛。至嘉慶九年(1804 年),養息牧場已有蒙古牧民3530人。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允許在養息牧場試墾。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禁招墾,牧場境內人口驟增,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已有村屯84個。

清乾隆三年(1738年),設塔子溝廳(治所今凌源),位於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塔子溝廳析置三座塔廳(治所今朝陽),並於鄂爾土板(今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設巡檢衙門,管理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實行蒙、漢分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三座塔廳為朝陽縣,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由朝陽縣管理。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十五日,清朝廷批覆,在養息牧地區設定彰武縣,隸新民府,縣治設於橫道子(今彰武鎮)。彰武縣因地處清代柳條邊彰武台邊門外,故以“彰武”命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熱河都統錫良上奏清朝廷請在土默特旗境建阜新縣。實行縣旗並存,蒙漢分治體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由朝陽縣析置阜新縣。派王維墉去鄂爾土板試署,阜新縣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朝哈爾哈、唐圖哈拉哈旗部分地域的漢民事務,歸朝陽府所轄。阜新縣衙設在鄂爾土板(今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山鎮)。以“物阜民豐,煥然一新”語意,取“阜新”二字為縣名。清宣統三年(1911年)移縣治於水泉(今阜新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彰武縣為奉天省轄。

城市榮譽

·20世紀60年代“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海州露天礦(現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

·20世紀60年代“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阜新發電廠(原第四任國務院總理李鵬 曾出任過該廠廠長)

·亞洲最大的礦山公園——阜新海州礦國家礦山公園

·20世紀60年代被國家煤炭部和國家廣電總局共同授予“煤電之城”的榮譽稱號

·20世紀80年代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競走之鄉”榮譽稱號

·2000年國家體育總局授予阜新市為“全國首批籃球城”的榮譽稱號

·玉龍的故鄉——中國·阜新

·瑪瑙之都——中國·阜新

·液壓之都——中國·阜新

·風電之城——中國·阜新

文物古蹟

聖經寺

聖經寺,蒙古族喇嘛教寺廟。位於彰武縣城東北百華里的大四家子鄉扎蘭營子村。東北與康平、東南與法庫居鄰。始建於清道光21年(1841年)。坐基於龜山山脊之上,四周八山環繞。

創建人一世信持喇嘛包.甘曹扎蘭畢(朝陽人),秉承施主賓圖郡王旨意,奔走四方,募化資金籌建,原計畫建九九八十一間,因故只建成78間。彩壁輝煌的78間三層樓閣正殿,一層(誦經殿)、二層(藏經殿)的梁、柱、斗拱雕刻精美細緻,色彩鮮艷;三壁(除北壁牆)牆皮(內外牆)彩繪壁畫殿野,畫有栩栩如生的《轉生圖》、《八卦.天文圖》、四大天王釋迦牟尼佛、天王佛、護法神與民間傳說“青牛白丫”等傳奇故事。山門3間(扒毀),左、右齋房14間(扒毀),廚房7間(扒毀)和配院多間(喇嘛宿舍),山門前一對石獅與旗桿(拔毀)轉經樓等,占地二萬平方米建築群,取名扎蘭廟廟章,《混元佛門》。寺廟建築風格局部仿西藏的布達拉宮,屬鋯鋼式建築。

光緒27年(1901年),二世喇嘛包.甘曹圖戈傑以廣積經卷盛名於世,喇嘛達512名,正殿東北建白塔兩座(毀於“文革”時期),更廟名為《聖經寺》,傳延至今。1988年,聖經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瑞應寺

瑞應寺,蒙古族人稱“葛根蘇木”,俗稱佛喇嘛寺。位於阜新市西南22公里處的阜蒙縣佛寺鎮佛寺村。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規模。皇帝賜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瑞應寺”匾額。該寺歷經三個世紀的建設,築有大雄寶殿、祈願殿、活佛宮、四大扎倉和外五廟,並建有萬尊萬佛林環立於寺區的傳經道。在方圓十餘里的山谷中,遍布樓台殿閣,松柏參天,寺院錯落,街道縱橫,布局合理,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喇嘛寺院,其間有六代活佛相傳,實行了政教合一的管理體制,最興盛時期喇嘛達八百多戶,三千多名,與普安寺並列稱藏傳佛教東方中心,民間素有“東藏”之稱。

清真寺

清真寺建於清鹹豐八年(1853年),原址在清河門雙廟街路南。分內外兩層院落。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清真寺被“造反派”當“四舊”砸毀。1985年搬遷到北山東部,重建清真寺,建築面積為1000平方米。

查海遺址

位於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鎮查海村西南約2.5公里處醫巫閭山西麓,屬繞陽河支流源地,系丘陵地帶,溝壑發育。遺址即坐落在一自然坡度約5—7度左右的漫丘南坡上。1982年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到1993年已進行過5次的發掘,發掘面4000餘平方米,揭露出房址30餘座,復原陶器近200件,還有石器,豬骨,鹿骨及農作的碳化物等,尤其是出土了玉器和龍紋陶片。以測定,這個遺址的絕對年代為距今 7600左右,這是目前遼寧以至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 新石器時代遺址。

懿州城

懿州城是保存最完好的遼城,位於阜新市東北70公里處,它現在的名字叫塔營子村。古城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土築城垣,周長4600多米。該城西、北兩面城牆遺址尚存,約高1~2米。北面城牆長約80米,西面城牆約100米。城內另套有一座與之平行的土築城垣,早年清晰可辨,因村民取土,現在僅存100米左右長的土棱,可為懿州城曾經擴展的明證。城址東半部現為塔營子村,西半部為農田。農田中央立有古塔。該塔與瀋陽塔灣地區的白塔相似,均為遼代佛塔。該塔為磚石結構,共分13級,底座原有蓮花等圖案,因歲月流逝,現已沒有了。塔中部分為8面,每面均雕有佛像。寶塔原有“金頂”,現已坍塌。全塔殘高38.14米,是我省現存較完整的遼代古塔之一。近年來,該城址遼、金、元三代的文物出土頗多。這裡增挖出來一塊遼代的官印,上面刻著契丹文。現在,在三清宮遺址上還立著一塊“薛田碑”,碑文已經模糊了,但估計至少是元代的文物。

海棠山摩崖造像

俗稱喇嘛洞,位於阜新市東南,坐座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板鄉境內,距市區22.5公里。它以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石刻造像堪稱中國一大奇觀,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摩崖造像在海棠山遊覽區內,這裡風景秀麗、山勢險峻、峰巒疊障、松柏青翠、古松參天、怪石嶙峋,野生杜鵑和奇花異草與精美神奇的摩崖造像互相渾映,別有情趣,更為獨具特色。

道光八年(1828年),來自西藏普安寺四世活佛丹畢道爾吉,利用海棠山的天然岩石崖壁主持鐫刻摩崖造像,其文字有蒙、藏、滿、漢四種,50餘處,在國內罕見。內容為咒文、真言、贊語、鐫刻時間、記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氏。佛教人物造像有:阿底峽、宗喀巴、賈曹傑、克珠傑、米拉日巴、關聖大帝,普安寺位顯、德高、權重的活佛和經師。神佛造像主要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藥師佛、觀音、文殊、度母等佛母和金剛、護法神造像,共46種190尊。在雕刻方法上吸取了中國古代及國外雕刻藝術風格,造像雕刻得細纖精巧,惟妙惟肖,從形式上看生動活潑,神形兼備,富有美感,形成了海棠山獨特的具有蒙、藏、漢族兼備的高、中低浮雕藝術特色。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繪仍很鮮艷,令人叫絕。目前,在中國發現如此規模的摩崖造像還尚屬首次,海棠山摩崖造像堪稱中國一絕。

阜新紅色旅遊風景區

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國防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市紅色旅遊景區。位於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南山,始建於1968年,占地2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05平方米,有死難礦工遺骨館11座、大型圖片展覽館和紀念碑各1座,是全國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形象的大型死難礦工群葬遺址。阜新 “萬人坑”形成於1936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阜新煤炭資源,殘酷奴役、迫害煤礦工人,造成13萬名礦工死亡,主要分葬在4處“萬人坑”,被史學家稱為“南有南京大屠殺,北有阜新‘萬人坑’”。只有這座“萬人坑”保存下來,約埋葬死難礦工4萬,是日本侵略者侵略、屠殺、殘害中國人民的歷史罪證.

張三豐故居

據明史記載: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距阜新縣城55公里,距阜新市區70公里。為紀念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獨創武當太極神功的道教大師,家鄉人在他的故鄉修建了張三豐仙居。

張三豐的祖父自稱是道教祖師之一張陵的後人,於宋代末年攜家眷來到遼東。其父在元太宗時曾經入仕,後來歸隱。其母就是在懿州城生活時生下了張三豐。在20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少年張三豐》里,張三豐也自報家門,說自己生於遼東懿州城。

懿州城是元朝的北方重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遼代。歷史上著名的契丹蕭太后曾將此城作為陪嫁送給她的三孫女,此城也因此祥興。在元代,懿州城曾長期作為遼陽行省的行署存在。元代統治者主張儒、道、佛三教並興,該城內的三清宮就是當時北方最大的道觀。懿州城是中國目前現存最好的遼代古城。城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土築城垣,周長4600多米。該城西、北兩面城牆遺址尚存,約高1至2米,北面城牆長約80米,西面城牆長約100米。城內另套有一座與之平行的土築城垣,早年清晰可辨,因村民取土,現在僅存100米左右長的土棱,可為懿州城曾經擴展的明證。城牆及點將台等古遺址清晰可見。

十家子瑪瑙城風景區

阜新是“中國瑪瑙之都”,瑪瑙產量占全國70%以上,重達66噸的“阜新瑪瑙王”堪稱世界之最。阜新瑪瑙雕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巧、俏、絕特點,從三國到清末一直是宮廷貢品,周恩來總理指示中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瑪瑙雕刻《水簾洞》就產自阜新。兩年一屆的“中國·阜新瑪瑙節”,雲集30多萬名海內外客商、寶玉石大師及遊客,欣賞和購買瑪瑙工藝品。十家子瑪瑙城位於阜蒙縣十家子鎮,占地1萬平方米,是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遼寧省十大旅遊紀念品市場之一,也是全國瑪瑙加工、集散和文化中心。7大類、200多個品種、上千種樣式的瑪瑙製品遠銷海內外,是留存記憶、保健吉祥、饋贈親朋的精品。

關山風景區

關山,蒙語稱“翁因敖拉”,意為被封的神山,歷來為契丹和蒙古貞所尊崇。位於阜蒙縣大巴鎮,地處醫巫閭山最北端,總面積80平方公里,是集觀光、休閒、餐飲、娛樂、科教於一體的旅遊景區。關山種畜場是國家級重點種畜場、省級自然保護區,關山賓館的鹿宴、烤全羊、手把肉及新鮮蔬菜、水果均產自本地。關山歷史文化厚重,有元代的成吉思汗祠堂,唐代的點將台,現代的林彪571秘密軍事倉庫,尤以遼代肖氏皇族墓葬群最為著名,是研究遼代歷史的百科全書。早在古時,關山就以絢麗多姿的山巒美色和糜鹿成群的動物王國而成為遼代皇家獵場。國內最大的吐默特左旗旗敖包,在每年七月十三日的敖包節都吸引上萬名信眾祭拜、祈福。

烏蘭木圖山風景區

烏蘭木圖山是蒙語,漢譯為“紅木之山”,位於阜蒙縣八家子鄉,長10公里,總面積30.8平方公里,海拔831.4米,是阜新境內第一高峰。山形詭奇,怪石林立,一峰一態,一石一姿,各具特色,將軍峰昂首挺立,石椅子巧奪天工,懸空寺陡峭奇絕,三天門鬼斧神工,登山龜緩緩欲動,望天蛙栩栩如生,梨山讀畫幽美恬靜,孝女登山萬古揚名。八大窪景觀,窪窪有別,獨立成景。這裡動植物種類繁多,景色優美,每年金秋十月,山上山下一片紅,十里八村聞果香。具有神功奇效的麥飯石泉水在山腳下汩汩流淌,叮咚作響,不僅滋潤著這裡的花草樹木,還哺育著山下居民健康長壽,使此地成為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阜新人民公園 阜新市人民公園位於市中心區,是阜新市區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占地面積24.16公頃,其中綠化面積19.19公頃,林地面積14.28公頃,水上面積1.2公頃,草坪面積2公頃,花草種植面積9000平方米,園內建有花卉觀賞區、動物觀賞區、水上活動區、休閒娛樂區、景園觀賞區、園務管理區等六個景區。公園內植被茂密,花草樹木一百餘種,是市區建園最早的公園,在市中心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公園的年客流量達60餘萬人次,是阜新市人民休閒娛樂的主要場所。

丁香花海

沿三塔溝風景區公路逶迤前行,在東北方向約一公里處,可以看到一座開滿紫丁香的丁香山。數百畝的丁香花海,陽春五月,細雨濛濛,微風過處,遊人置身花海。

多功能的鬧德海水庫

彰武縣西北滿堂紅鄉北側與內蒙古接壤處,有個鬧德海水庫,這是一座東南至西北走向的鋼筋水泥建築。壩長160米,滾水壩高32米,壩底至壩頂高41.5米,壩頂寬14米。壩頂是連線遼寧、內蒙古的重要通道。

縱橫溫泉滑雪場(阜新孫家灣滑雪場)

縱橫溫泉滑雪場是遼西地區唯一一家大型滑雪場,位於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國際旅遊區,毗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距市中心8公里。該滑雪場共投資5000萬元,占地面積400餘畝,建有一條長500餘米、140餘米寬的綜合雪道,同時還包括戲雪區、冰雪感受區、雪圈娛樂區及1200平方米的遊客服務中心和快餐廳,在供遊客休閒娛樂的同時可盡享冰天雪地的動人風光。

阜新特產

大扁杏

1993年從河北引入,現有面積10萬畝,有1.7萬畝進入結果期,年產杏核12.5萬公斤,年產值100萬元。主要品種有龍王帽、一窩峰。龍王帽果實長扁圓形,縫合線深而明顯,果面黃色,陽面略有紅暈、肉薄,纖維多;離核,杏核,杏仁扁平,肥大,正面較圓,平均單果重23.5克,核重4.95克,仁重0.86克,果實7月中旬成熟,發育期90天左右。一窩峰杏核、仁較龍王帽小、厚,正面呈心型。大扁杏食用部分是杏仁、杏肉,營養豐富,含人體必需的18種胺基酸,及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是傳統的保健食品和醫學上的營養滋補品。

元蔥

細河區華東鎮位於阜新市東部,全鎮耕地8000畝,其中菜田2000畝。蔬菜生產在華東具有悠久歷史,是阜新市區蔬菜供應的重要基地。華東鎮自60年代從事蔬菜生產,70年代始引進元蔥生產,通過多年試種,選出以熊岳元蔥為主栽品種。它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經過多年的實踐,民眾總結出一套育苗栽培,管理的技術,使熊岳元蔥在產量、品質等方面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全鎮每年種植面積達1500畝,產量450公斤,產值400萬元,遠俏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市,元蔥已成為華東鎮一大支柱產業,已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格局。

紅袍杏

紅袍杏在阜新縣國華鄉已有60多年的栽培歷史,屬地方優良品種。果實近圓形,果面紅黃色,果肉桔黃色,肉質細密,含纖維少,香味濃,品質上等。平均單果重35克,最大的50克,離核,可食率達85%。紅袍杏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杏核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果實6月20日成熟,8—9成熟時,在常溫下可貯運7—9天,完熟後,可貯運5天左右。該果品遠銷吉林、黑龍江省部分大中城市,1997年曾出口新加坡。國華鄉現有紅袍杏5000畝,20萬株以上。其中結果樹面積10萬株,總產可達100萬公斤。

阜新瑪瑙

阜新瑪瑙文化積澱深厚,7600年前的查海遺址中出土了用瑪瑙打制的刮削器,以及玉器、石器等,說明查海人是世界上最早認識瑪瑙和使用瑪瑙的人群。阜新瑪瑙加工歷史悠久,從遼代開始,阜新民間就有採集、挖掘、加工瑪瑙的生產活動。到了清代,阜新地區瑪瑙業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阜新瑪瑙已成為宮廷貢品。

目前,阜新瑪瑙藝術品已形成七大系列、200多個品種、數千種款式,以“巧、俏、絕、怪、新”為典型藝術特色的“雅活”更為突出。巧:為人之靈氣,設計構思精巧,雕刻技藝精湛,可謂巧奪天工。俏:為天之造化,充分利用瑪瑙天然俏色,紋理圖案及質感,所表現的人間萬物栩栩如生,逸趣天然。絕:為天人合一,使作品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使之成為出神入化的絕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今人拍案叫絕。怪:從作品的創意、設計、造型到技法,勇於超越古人,打破常規,鬼斧神工,使作品充滿了鮮明而獨特的個性,極富藝術想像力,使作品動人心魄。

阜新花生

阜新花生種植業近年來發展較快,現已實現向規模化和基地化方向發展。從2006年60.2萬畝猛增到今年的144.5萬畝,種植規模居全省第一位。今年,全市花生產量預計達到28萬噸,

阜新花生米質好,宜食用,是南北方餐桌上的必備食品

老河土鄉一直以打造“東北花生第一鄉”而努力,初步建成阜新花生基地產業園。

每年有大量的花生銷往國內,以致出口國外。

蒙族餡餅

蒙族餡餅是阜新地區蒙古族的一種風味麵食,據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麵制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乾烙水烹的方法製成。明末清初,餡餅麵食從民間傳入王府,由乾烙水烹改為用豆油、奶油煎制,並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經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餡細為特點,烙制後形如銅鑼,外焦里嫩,餅面上油珠閃亮,透過餅皮可見裡面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用筷子破開餅皮,熱氣升騰,香味撲鼻,引發人們強烈食慾。

清溝魚宴

彰武縣境內的大清溝,水清、溝深,藻類繁多,為魚類的生息、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裡的魚,由於攝食自然食物生長而成,因此,肉質細膩,無異味,並有著天然綠色食品的美譽。大清溝盛產鯉魚、鰱魚、鯽魚、鯰魚、草魚、甲魚等30多種魚類,目前,最大的魚達40多公斤。

清溝魚宴可謂色、香、味、型樣樣俱全。糖醋魚酸裡帶甜,焦汁魚甜中帶鹹,乾燒的棗紅色,紅燒的金黃色,溜魚片乳白色,清溝魚宴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魚鮮味美、口味純正。食用的魚均採用現吃現捕現作的方式。二是烹調技術高超。不同的魚採用不同的做法,用魚的不同部位,可做出不同口味的佳肴。三是烹調方法花樣繁多。有紅燒、乾炸、糖醋、清燉、清蒸、酸辣、滑溜等20多種。

購物去處

阜新鑫維瑪瑙城、大商新瑪特(解放大街店,西山店)、大商百貨大樓、大商千盛百貨、大世界、新天地廣場、阜新興隆大家庭、女人街(一街,二街,小女人街)、大眾步行街、金水街、阜新商貿城(電腦)、花園市場(農貿市場,小商品)、華園商廈(數碼產品)、遼西農貿市場、紅樹小商品批發市場。

編美食廣場

阜新西市場不夜城、新瑪特五樓小吃廣場、千盛一樓美食廣場、興隆大家庭五樓美食廣場、地下商城美食廣場、解放大街時尚金街、大眾步行街地下商業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