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被譽為1993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的遼代壁畫墓群,位於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里村北一里許的坡崗上。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壁畫墓建設於遼天祚帝天慶六年(1116年),墓主人為張世卿,系漢人,向朝廷進粟2500雲騎尉。壁畫色彩鮮艷,筆法流暢,線條、透視都十分重要的價值。宣化遼墓壁畫中,人物形象及服飾有漢人也有契丹人,反映出明顯的契丹、漢族兩種習俗並存交融的地方特色。墓群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它不愧為遼代歷史畫卷,不愧為地下藝術畫廊。

簡介

基本概述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這座遼墓前後兩室的白灰牆壁上全是壁畫,總面積有86平方米,主要 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面,壁畫色彩 鮮艷,筆法流暢,線條、透視都十分重要的價值。比壁畫更為珍貴的是墓的後室穹窿頂部的彩色星圖,這幅彩色星圖既有中國的二十八宿星座,也有古巴比倫發明的黃道十二宮觀星法。這說明中國在十二世紀已和外國有了天文學方面的交流。這樣中西合璧的星圖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因此,更顯得珍貴。

這座遼代墓安葬主人的方式也很特殊,是按照印度古葬式火化後,將骨灰裝入木偶,再將木偶裝入木匣之中葬入墓室的。自1973年首次發掘出張世卿墓後,又相繼在該墓附近清理髮掘出張世本、張恭誘、張匡正、韓師訓、張文藻等9座遼代壁畫墓葬,已構成張氏家族壁畫墓群。

景點特色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遼代壁畫墓群位於宣化下八里村,壁畫多分布在墓室的四壁及頂部,共有98幅,總面積360多平方米。其中五座張氏家族墓壁畫內容有仙鶴、花卉、人物、瓶花、天象等,並以二方連續的雲紋、折枝花卉圖案和大片的纏枝牡丹圖案為裝飾,色彩絢麗,富麗華美。繪在張世卿墓墓頂的天文圖,將中國傳統二十八宿記星法與西方古巴比倫黃道十二宮融合到一起,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早一幅中西合璧天文圖。前室東壁都繪有"茶道"圖,與西壁散樂圖相對,以及對弈等內容壁畫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後室則多表現婦人挑燈、門吏、婦人進門、經桌、仙鶴花卉等。這些壁畫顯示了當時民間畫師的藝術水平。

另外,三座張氏墓壁畫的布局、內容和技法已有明顯的變化,畫風趨向嚴謹。前室東壁繪散樂圖,西壁繪出行圖,後室多表現門吏和群侍。群侍備經、溫酒或進茶。壁畫人物線描簡勁純熟,運筆自由,稍有寫意畫的味道,接近北宋的畫風。

四號墓是韓師訓墓,前室東壁繪散樂圖,西壁繪出行圖,後室繪飲酒圖、更衣圖、備經圖、進羹圖等。畫風明顯不同於張氏墓壁畫,用筆有書法的墨色韻味,設色淡雅,受到宋代文人畫的影響。

宣化遼墓壁畫中,人物形象及服飾有漢人也有契丹人,反映出明顯的契丹、漢族兩種習俗並存交融的地方特色。

景點評價

一號墓頂 一號墓頂

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掘了一處遼代的壁畫墓群,發現了大量繪於墓室的頂部 和牆壁上的壁畫。壁畫色彩鮮艷逼真,就像昨日剛剛繪就,顏色未乾;壁畫中的人物生動傳神,宛如一個個的歷史人物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訴說著昔日的故事。壁畫表現的內容非常豐富,題材達30多種,有散樂圖、出行圖、天文圖、備經圖、備宴圖、茶道圖、備裝圖、花鳥屏風圖、文房四寶圖、嬰嬉圖、對弈圖、五鬼圖等等,反映了遼代的科技、經濟、宗教、文化、藝術各個方面的歷史。因此引起了國內外各界專家學者的注目,《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物之最》都將遼墓壁畫收錄其中。 墓群的壁畫摹本多次在台灣、日本、美國以及國內各大博物館展出,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不僅讓遼墓壁畫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宣化及下八里這個小村。

一號墓的前室西壁繪有一幅出行圖,圖中繪一白馬,白馬頭小身體健碩,馬的前後共站5人,分別是馭者、持傘人、持帽人、持衣人和頂盤人,反映了墓主人準備出行時的隆重場面;前室東壁繪散樂圖,圖中的樂隊由12人組成,分別演奏笙、腰鼓、大鼓、拍板、琵琶、橫笛,還有一舞者在翩翩起舞,表現了墓主人生前歌舞娛樂的情景。一號墓的壁畫共繪各種人物39人,女性大都身穿短襦、長裙,神態安詳,面容嫵媚,梳著契丹族的髮式。男性面部表情莊重嚴肅,有漢人裝束,有契丹人的裝束,反映了遼代民族的大融合。他們或站、或蹲、或走,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凝視,有的在低語,共同組成了墓主人的日常生活場面,從清晨備裝到飲酒備宴,從茶道藝術到歌舞昇平,從詠經禮佛到博彩娛樂,從家居生活到外出旅行,無所不有,豐富多彩,看著一幅幅優美的畫面,我們好像離墓主人越來越近,可以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了解他所處時代的風貌,徜徉在壁畫面前,思想遨遊在遼代文化藝術中間。墓群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它不愧為遼代歷史畫卷,不愧為地下藝術畫廊。這樣中西合璧的星圖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因此,更顯得珍貴。

重點景點

張世卿墓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墓群的中心人物是一號墓的墓主人遼代歸化州(今宣化)右班殿直張世卿, 張世卿原為州內一富有的鄉紳。遼代大安年間,天遭大旱,五穀不登,餓死者無數,張世卿開倉向朝廷進粟二千五百斛以賑災民。遼帝喜其忠赤,封他為右班殿直,之後又累升至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國子監祭酒、監察御史等官職。張世卿樂善好施,慕道崇儒敬佛,他在州西買地三頃建花園,種植奇花異草四萬株,並在園中建涼亭,修道院佛殿,置崇樓高堂,規模品位頗高。每年遼代天祚皇帝都於四月二十九日天興節這天在園內設道場,備鮮花佳肴,以報上蒼覆露之恩。張世卿在當時影響之大、地位之高,由此可窺見一斑。 張世卿是遼代晚期較有影響的一個漢族官吏,他生前篤信佛教,在死後依西天荼毗禮火化人殮。在一號墓的後室北面砌有一個棺台,棺台上置柏木棺箱,棺箱外墨書梵漢兩種經文。棺內葬木雕偶像,偶像內是死者的骨灰。在棺前擺放著各種隨葬品。古人視死如生,所以墓葬中除了隨葬木俑(侍者)、各類器皿和各種食物之外,還要為死者安排一個類似生前的生活環境,這個環境正是用壁畫來表現的。在一號墓後室的墓頂中央懸銅鏡一面,鏡周畫蓮花,蓮花外繪淡藍色的蒼穹。蒼穹之上繪有中國傳統的記星法案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之外又繪有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起源於西方的古巴比倫,繪西方的記星法並以中國人的理解方式與中國傳統的記星法結合在一起,這在中國還是首次發現,這幅著名的中西合璧的天文圖是研究中國古代天文的重要資料,它反映了11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盛況。後室天文圖下面繪有中國傳統的建築構件斗拱、柱子,用以表示墓主人的生活空間。在北壁繪有一扇雙鳳門,門兩側是持杖門吏;西壁繪婦人啟門圖、溫酒圖、備裝圖;東壁繪備裝圖和備經圖,備經圖中繪3人,衣裝不同,表情各異,圖中繪一朱紅色長桌,桌上放著《金鋼經》和《常清淨經》,反映了墓主人日常詠經禮佛的情況;南壁有兩幅壁畫,右邊是溫酒圖,左邊繪有兩個男子,一人雙手持缽,缽內盛有骰子,另一人捧著黑色的箱子,推測箱內可能是賭具。

發掘影響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遼代張世卿壁畫墓

1971年,在下八里村發現了第一座遼代壁畫墓,在這之後的二十二年里, 陸續發掘了十座壁畫墓。1993年,考古工作者進行文物勘探,發現尚有未發掘的墓葬十餘座。從考古資料上看,這是一處遼代晚期的家族墓地。1982年,宣化下八里遼代壁畫墓群列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又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下八里村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的是遼代監察御史、國子臨祭酒張世卿墓。墓室早年被盜過,正值文革期間,墓室又遭到了發現者的肆意破壞,但仍出土了74件珍貴文物,發現了重要的天文圖和散樂圖等大量壁畫,被編為M1號墓。當時雖然作了相關報到,卻沒有引起太多重視。

發掘現場 發掘現場

1989年3月,文物管理所接到報告下八里村民在澆地時發現2處古墓。當即趕到現場,確定這是兩座遼代磚室墓,同時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次重要的發現,心情十分興奮,馬上採取了保護措施。由張家口市文物管理處和宣化區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考古隊,開始了搶救發掘工作。1990年10月,在下八里村民趙曉武院子內又發現遼代韓師訓墓,該墓在張世卿墓西南140米處。是一座前室呈長方形,後室為六角形的雙室磚券墓,編號M4。這座墓早年被盜,破壞較大,後室墓頂全部坍塌,壁畫也有部分脫落,但仍出土了隨葬品27件,壁畫中的出行圖、散樂圖、彈唱圖、備經圖生動精美,顯示出了極高的藝術價值。

1993年4月初,在張世卿墓附近,澆地時又發現2座古墓葬。市文物處組成考古隊開始了發掘工作。編號為M5、M6的2座墓葬都是雙室,前室都是長方形,M5後室呈六角形,M6後室呈八角形。

1998年9月8日晚7時,下八里村民張有恆匆匆趕到文物管理所,報告在張世卿墓西北約500米處取土時發現一處古墓,為了保密又將墓門掩埋。立刻安排保衛人員進行保護,並對張有恆的行為進行了表彰和獎勵。第二天我所專業技術人員趕到現場。現場勘察又發現一處古墓,2座墓葬都屬於遼代大型石室墓。編號為II區M1、M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