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覺象

遺覺象亦稱“遺覺表象”、“攝影記憶”。有關圖畫或景象的一種特別清晰和逼真的記憶表象。如讓某些具有這種記憶能力的兒童觀察一幅充滿細節的圖畫幾十秒鐘,在把圖畫拿走後,他們仍能記憶圖畫的形象,甚至能把圖畫的細節描述出來,其清晰的程度遠遠超過一般人的記憶力。這種現象首先由德國心理學家賈因史奇發現。第一個研究報告發表於 1907 年。研究表明, 只有 5%的兒童有持續半分鐘以上的視象印象,並有明顯的細節。極少數人在青春期後還有遺覺象。

例如在很短時間內向被試者呈現一個複雜的視覺刺激(如一張圖片)以後,被試者可以產生連細微情節都十分清晰的表象,有如還在繼續知覺圖片一樣,這種遺覺象似乎處於知覺和幻覺的中間狀態。具有強烈遺覺象的人稱為遺覺型。遺覺型由德國心理學家E.R延施在1920年發現,他認為遺覺象實為複雜的視覺後象。近代心理學研究指出,遺覺象不同於視覺後象,因為前者不能向外界投射,而後者則可以投射到外界表面上,並且大小隨投射面的距離而改變。

遺覺象多見於兒童。據研究 ,兒童中有8%的人有遺覺象 ,並且在11~12歲時最明顯,很少能繼續保持到成年期。除視覺遺覺象外,還有聽覺遺覺象、嗅覺遺覺象、觸覺遺覺象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