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延之役

結果晉國不勝,秦國不敗。 鄭國率先行動,而諸侯軍隊更從,抵達秦地棫林。 欒黶,姬姓,欒氏,名黶。

簡介

遷延之役,始見於《左傳·襄十四年》。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而秦國是雙方著力拉攏的對象。秦穆公意圖爭霸中原,卻被晉國強勢壓制,因而秦國時常親楚敵晉。遷延之役是晉國為報復櫟之役中敗給秦國而發起的伐秦戰事。結果晉國不勝,秦國不敗。該役,晉國六卿之欒氏的欒針戰死,成為日後晉滅欒氏的導火索。

起因

遷延之役,起因是櫟之役
晉楚相爭,夾在雙方中的鄭國十分擔憂,從晉還是從楚,左右為難。鄭國上下都說,不管從哪個,都會被另外一個攻打;不過楚國比晉國弱,我國應該從晉國。子展說,先試試看,我們先與宋國交惡,而諸侯必定來討伐我國。如果晉國能夠比楚國來得快很多,那么我們就從晉。於是讓邊疆官吏犯宋。宋發兵伐鄭,大獲全勝。子展率鄭師反擊。而晉國會同諸侯伐鄭。鄭國順勢屈服,與晉國立下盟約,願意歸屬晉國。楚國、秦國發兵救鄭,鄭又同楚盟約,並與楚國攻宋。晉國再次率諸侯伐鄭。鄭國順勢派人到楚國說,它要從晉,成為晉國附屬。當時,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鮑先入晉地,晉國士魴率兵抵抗,卻輕視少秦師而沒有很好地防備。武從輔氏渡河與鮑會師,伐晉師。在晉地櫟,秦師大敗晉師。時為晉悼公十一年。

經過

晉悼公十四年,接任三軍統帥職位的荀偃率晉師,會同諸侯,發兵伐秦,以報櫟之役戰敗之恥。
晉師先行抵達戰場,而諸侯軍隊到了涇河卻不肯渡河。魯、莒兩國率先找來船隻,渡過涇河。鄭國、衛國見此,就勸諸侯同渡。諸侯渡過涇河,紮營備戰。結果秦國在涇河上游下毒,諸侯盟軍飲水中毒。
鄭國率先行動,而諸侯軍隊更從,抵達秦地棫林。
而晉師統帥荀偃號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可是他治軍未久而未能服眾,下軍帥欒黶不聽號令,率兵返晉。而下軍佐魏絳也回響。下軍一走,附屬下軍的新三軍也一同離開,於是晉師戰意盡失,荀偃沒辦法,只好退兵。晉人把這叫做遷延之役。遷延,退卻之意。

結局

本來戰事會這么鬧劇收場,問題是,欒黶的弟弟欒針不忿,他認為此戰是為了報復秦國,以雪櫟之敗的恥辱,怎么能草草收場。於是他連同士鞅率兵攻打秦師,結果欒針戰死沙場而士鞅逃了回去。回去後,欒黶誣陷士鞅唆使他弟弟欒針攻秦而死,放言要殺了士鞅,於是士鞅逃亡秦國避難。秦伯問他晉國六卿哪家先敗亡。士鞅說是欒氏,因為欒氏雖然有欒武子積下陰德,惠及欒黶。可是欒黶為人暴虐,而他的兒子欒盈更是不如。晉人雖然感念欒武子的恩德,但是福不及三代,到了欒盈的時候,欒氏必亡。秦伯聽了很舒服,就向晉國請求把士鞅送了回去。

相關人物

荀偃,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荀庚之子。因中行氏出自荀氏,多稱之為荀偃。謚獻,史稱中行獻子。荀偃曾與欒書一同弒殺晉厲公,立晉悼公。這成為他政治生涯的一個污點,正因此他一直被壓制,不能統率三軍。韓厥、荀罃、士匄等人先後成為中軍帥,統帥三軍。終於,到了荀罃、士魴死後,晉悼公任命新的統帥時,士匄推薦了他。荀偃將中軍,統率三軍。然而,晉悼公似乎不能完全信任他,讓“欒黶將下軍,魏絳佐之”,並把新軍全部劃歸下軍。這樣一來,荀偃的兵權不能及新舊三軍。而且,魏絳是晉悼公最寵信的將軍。
欒黶,姬姓,欒氏,名黶。欒書之子。謚桓,史稱欒桓子。其父欒書雖然與荀偃擁立晉悼公有功,但弒殺晉厲公到底讓欒書被趕下台。晉悼公起用欒書嫡長子欒黶也算是一種曲折的表示感激的意思吧。因此,在任命新的統帥時,欒黶被委任為下軍帥,兼行統率新三軍。可惜的是,欒黶沒有好好珍惜他父親給他留下的尊貴地位,反而驕泰奢侈,導致晉國上下普遍不滿欒氏一族。結果,他死後,欒氏被滅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