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譚鎮

海口市南部,地處羊山腹地,是海口市的邊遠鄉鎮之一。東鄰龍泉鎮,南鄰新坡鎮,西鄰東山鎮,北鄰永興鎮。全鎮有7個村委會,87個自然村,75個經濟社,4640戶,總人口21655人。是一個擁有35個老村莊的農業鎮,全鎮總面積66.67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9093畝,其中水田5846畝,坡地2347畝。遵譚鎮是一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4畝的農業鎮,全鎮還沒有一個企業落戶,所有的植被和水源都沒有受到工業污水、廢水的污染。鎮裡只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作坊和小型加工業,如芝麻、花生榨油廠、赤糖生產廠、蠟燭加工業等。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全鎮有7個村委會、87個自然村、75個經濟社、4640戶,總人口21655人(2004年)。是一個擁有35個老村莊的農業鎮,全鎮總面積66.67平方千米,總耕地面積29093畝,其中水田5846畝、坡地2347畝。有羅經盤革命烈士紀念碑。美列公路經此。古蹟有珠崖古廟(俗稱神廟)等。這裡有堪稱廣東、海南“最深的水井”—176台階的丹發古井。

經濟發展

譚鎮是一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4畝的農業鎮,全鎮還沒有一個企業落戶,所有的植被和水源都沒有受到工業污水、廢水的污染。鎮裡只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作坊和小型加工業,如芝麻、花生榨油廠、赤糖生產廠、蠟燭加工業等。
遵譚鎮主要的農作物有甘蔗、木薯、水稻、番薯、花生、香蕉和冬季瓜菜。目前,遵譚的農業主要是推廣種植斯里蘭卡橄欖,已種面積1500畝。

交通運輸

遵譚鎮交通便利,東西走向與南北走向的兩條路形成一個“十”字,貫穿遵譚境內。兩條路的交駐叉點正好是遵譚墟,分別連通周鄰的四鎮。

代碼行政

460106103:~200新譚村 ~201群力村 ~202鹹諒村 ~203龍合村 ~204鹹東村 ~205東譚村 ~206遵譚村

歷史沿革

1952年遵東、遵西、東譚、西譚劃入瓊山縣八區,取名遵譚。1987年建遵譚鎮。1997年,位於瓊山市西部,距市政府21千米,面積58.7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東譚、遵譚、龍合、群力、新譚、鹹京、鹹東7個村委會。2002年由原瓊山市劃歸海口市管轄,其中以海榆中線公路為界的東側地區屬龍華區,西側地區屬秀英區。

文物古蹟

遵譚鎮的儒馮村有口代古井———丹發井,井深28米,176級台階,丹發井的歷史頗為久遠,井口石碑上面的文字記載顯示,該井是明代經人工開鑿千層玄武岩石壁而得,井身四周斷石赫然。該井是海南建省前人工開挖用於挑水飲用的最深的古井,曾被稱為“廣東之最”。估計現在它也是“海南之最”。拾級入井,如入深洞,清涼之氣撲面而來。
在井底,抬頭仰望,頭頂上全是堅硬的玄武岩,陽光從“一線天”的窄逢中灑下幾縷。井底被石板封住,石板上留下兩個大小一樣的圓洞,一根水管和電纜伸進洞中,用電泵把水從下面抽上來,送進村民家中。吳乃乘告訴記者,這個井下去還有10多米深,才能見到清澈的井水。
在當地,到丹發井挑水卻是一門技術。當時這口井還不像現在這么好走,現在的石階都是解放後鋪設的,方便村民下井取水。原來井道狹小,井道台階短小,只能踏半腳挑水,並且側身攀行,上井人與下井人相遇時,下井人只能從上井人兩腿之間的褲襠下通過,因此當地人也稱該井叫“褲襠井”。沒有一定的技巧,下井挑水很容易出事,在解放前,曾經有幾個村民下井挑水時,不慎摔到井底摔死了。
不僅取水十分不易,丹發井也並不是隨時都眷顧周邊的村民,每年的八九月份到年底,井水就乾枯了,要到來年雨季的時候才有水。
幾百年來,這裡家家戶戶都在屋檐下放置水缸接蓄雨水飲用。當地姑娘出嫁時,不看對方的人和房,而是數數屋前的水缸。當地還有這樣的民俗:姑娘出嫁時必須讓夫家簽字畫押,答應進門後不讓她挑水。2003年,在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在該村打了一口機井,從而結束當地村民世世代代飲水難的歷史。

海南海口行政區劃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多颱風暴雨,冬季冷氣流侵襲時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可達到11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最高平均氣溫28℃左右,最低平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5%。常年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4米/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