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鐵冶

遵化鐵冶,位於北直隸薊州境內遵化縣(今屬河北)西八十里。隸工部﹐先後設工部主事和郎中主管廠務。 明代官營鐵冶規模最大﹐投產時間最長的鐵廠。

永樂遷都後﹐鐵的需求量增加﹐遵化鐵冶得到長足發展。宣德(1426~1435)時工部造軍器﹐即命取遵化鐵二十萬斤。正統年間(1436~1449)“略足供工部之用”。成化十九年(1483)起﹐歲運北京三十萬斤。正德四年(1509)﹐煉鋼鐵總計七十餘萬斤。嘉靖八年(1529)以後﹐每年煉生熟鐵四十餘萬斤。其鐵爐深一丈二尺﹐日出鐵四次﹐產品除生熟鐵﹐還有鋼鐵。
冶鐵廠所用勞力稱“夫”﹑“匠”﹐包括徵召的民夫民匠和薊州六衛所屬軍夫軍匠以及少量囚犯。永樂年間﹐各類夫匠達二千五百六十餘人。其中民夫一千三百名﹐民匠兩百名﹐軍夫九百二十四名﹐軍匠七十名。弘治以後﹐夫匠顯著減少﹐嘉靖七年﹐夫匠減至一千五百名﹐其中輪班匠四百一十名。各類匠夫待遇和參加勞動時間不等。軍夫軍匠全年勞動﹐月支口糧六斗﹐行糧三斗﹐外加少量衣著﹔輪班匠按季輪流備辦柴炭鐵砂﹔民夫民匠系未完全脫離生產的農民﹐則於當年十月上工﹐次年四月放工。勞動期間月支口糧三斗﹐放工期間停付。鐵廠所需柴炭﹐原由薊州等州縣山場供給﹔嘉靖五年後﹐采柴山場租給民間﹐改徵收銀兩﹐買炭使用。萬曆元年(1573)﹐開始大量裁減夫匠。民夫民匠改徵價銀。九年正式宣布封閉遵化山場﹐並裁革官員﹐額設民夫民匠價銀和柴炭山場地租銀﹐均徵收解部﹐買鐵支用。官營鐵冶業至此基本結束。此後明朝政府買鐵製造鐵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