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鈍愛德華菌

遲鈍愛德華菌

遲鈍愛德華氏菌 (Edwardsiellatarda)是目前在水產養殖中有極大危害的病原菌 ,它是由Hoshina (1 96 2a) 首次報導 ,與日本鰻鱺紅病 (reddisease)有關。從第一次報導到現在該菌已在許多種魚類養殖中引發了病害 ,造成了巨大損失。

簡介

遲鈍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tarda,Et)又稱遲緩愛德華氏菌緩慢愛德華氏菌,屬於腸桿菌科的愛德華菌屬(Edwardsiella),是愛德華氏菌屬細菌家族中較早發現的成員之一,該菌是愛德華氏菌屬的模式種,其模式為ATCC15947(DSM30052),DNA中G+Cmol%為55~58(Tm、Bd)。本菌對人類而言為條件致病菌,漁民、農民及伐木工等為易感人群。

特性

遲鈍愛德華菌(Edwardsiellatarda),屬腸桿菌科、愛德華菌屬,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有鞭毛、能運動、無莢膜,革蘭染色陰性兼性厭氧桿菌,其特徵為靛基質陽性,可以此與沙門菌屬、枸櫞酸桿菌和亞利桑那菌進行鑑別。菌落直徑0.5mm~1mm,圓形,邊緣整齊,灰白色,濕潤。該菌可在NaCl濃度0g/L~4Og/L的培養基上生長,生長溫度12℃~42℃,最適生長溫度25℃~37℃,42℃以上不生長,PH值範圍5.5-9。在血瓊脂平板上能在菌落周圍形成狹窄的β型溶血環,在麥康凱瓊脂、膽鹽硫化氫乳糖瓊脂(DHL)、SS瓊脂等腸道菌選擇性培養基上可形成較小菌落,因其產生H2S能使菌落中央為黑色。在亞硫酸鉍瓊脂(BSA)培養基上形成灰色、帶棕色光暈和金屬光澤的菌落。在胰腖大豆瓊脂(TSA)培養基上,可形成圓形、光滑、濕潤、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在乳糖膽鹽(LB)培養基上也能很好的生長。遲鈍愛德華菌的生化特徵是,革蘭氏陰性;具有運動性,不液化明膠;氧化酶陰性、V-P反應陰性,賴氨酸和鳥氨酸脫羧酶陽性,吲哚、接觸酶和MR陽性;不利用檸檬酸鹽;發酵葡萄糖、甘露糖、果糖和麥芽糖;D-葡萄糖產氣產酸;不利用纖維二糖、棉子糖、L-鼠李糖、蔗糖、蕈糖、D-木糖、蜜二糖、L-阿拉伯糖作為能源;不產生色素;鞭毛周身分布。

危害

近年來遲鈍愛德華氏菌不僅是嚴重危害水產動物的致病菌,已經在二十多種魚類中引起了病害,如鰻鱺牙鮃羅非魚中華鱉鯉魚等,給水產養殖造成了巨大損失。遲鈍愛德華氏菌也是一種人、魚共患病原菌,直接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威脅。因此遲鈍愛德華氏菌的研究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重視。魚類遲鈍愛德華氏菌是1962年日本細菌學家保科發現的。

致病性

黏附和侵襲

黏附和侵入是病原菌致病過程的起始階段。目前已知遲緩愛德華菌可以黏附並侵入宿主細胞,這個過程涉及許多蛋白和酶類的參與,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歐陽志明等發現遲緩愛德華菌可以黏附並侵入非巨噬細胞的Hela細胞和Hep-2細胞,誘發膜紊亂。在此過程中,鞭毛可能作為一種黏附素協助細菌黏附到細胞表面,並通過誘發微絲重排而侵入到細胞內部。OhMJ等報導了遲鈍愛德華菌和華氏囊病毒(MABV)共同作用於牙鮃,能夠引起牙鮃的高致死率,其原因是遲鈍愛德華氏菌和華囊病毒共同黏附並侵入宿主細胞。

抗宿主免疫機制

巨噬細胞介導的殺傷是細菌細胞進入宿主體內所遇到的第一道防線。病原菌進入宿主後首先必須克服宿主的防禦機制,才能在宿主體記憶體活和繁殖,同時具備在宿主非吞噬細胞和吞噬細胞中存活和複製的能力,才能對宿主進行系統的感染。

分泌毒素

許多病原菌產生使組織壞死的內毒素或外毒素,為細菌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以及在侵入宿主和抵抗宿主防禦體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UllahArai發現遲鈍愛德華氏菌中含有兩種外毒素,它們可引起兔皮膚紅斑和兔浮腫和潰瘍性紅斑。Chung發現對磷脂酞乙醯胺、磷脂酞膽鹼和鞘磷脂有特異活性的外毒素。葛艷等發現遲鈍愛德華菌的外毒素能致HEp-2細胞產生病變,變圓,脫落等。

魚類感染

1962年日本學者保科在鰻鱺中發現了遲鈍愛德華菌,這是首次發現在魚類中感染遲鈍愛德華菌。當時將此菌歸類到副大腸埃希菌屬並取名為鱔死副大腸埃希菌,同時稱該病為副大腸埃希菌病(Paracolo病,也譯為帕拉克洛病,取意於副大腸埃希菌屬)。

檢驗方法

細菌學檢驗方法

分離培養

常見的臨床標本材料是表皮(肌肉)壞死組織及內臟器官等組織。通常將被檢材料接種於普通營養瓊脂、血瓊脂及某種腸道菌選擇性培養基(如SS瓊脂、DHL瓊脂、麥康凱瓊脂、XLD瓊脂等),置28℃或37℃恆溫培養18h~24h。培養後,選取相應典型菌落做成純培養後供鑑定用。
形態特徵檢查

包括對標本材料中及純培養物的愛德華菌形態檢查,常採用革蘭氏染色鏡檢,按該菌相應形態特徵予以判定。
生理生化特性檢查

生理生化特性檢查是鑑定愛德華菌最可靠的方法,可依據伯傑氏細菌鑑定手冊(第九版)進行鑑定。

免疫學檢查方法

在遲鈍愛德華菌免疫學檢驗方面,國內吳淑勤等曾報告了套用間接螢光抗體技術對鰻鱺混合感染遲鈍愛德華菌和嗜水氣單胞菌進行檢驗。金曉航等套用抗遲鈍愛德華菌的單克隆抗體建立起免疫組織化學的酶染色檢驗方法,均取得了可行性結果,並且後者還能定位細菌在組織器官中的分布。陳會波等套用FITC標記的兔抗遲鈍愛德華菌抗體,對純培養物及病魚組織中的遲鈍愛德華菌進行了檢驗,同時進行了可行性、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熊清明等報導了套用Dot-ELISA檢驗遲鈍愛德華菌的研究結果,該方法以遲鈍愛德華菌JEL4株的胞外產物(extracellularproducts,ECP)為抗原免疫家兔製備了相應抗血清,以此為核心試劑對遲鈍愛德華菌做Dot-ELISA檢驗,取得了可行性結果,同時最佳化了反應條件且構建了檢驗試劑盒,認為能快速、簡便、特異、靈敏地檢出致病性的遲鈍愛德華菌。

檢驗程式

在麥康凱培養基上37℃培養24h,形成無色、圓形、濕潤、中央呈黑色小點的菌落;l1項理化指標是氧化酶陰性、有動力、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不發酵蔗糖和甘露醇及L-阿拉伯糖,賴氨酸脫羧酶陽性,不利用丙二酸鹽,產生H2S和吲哚,MR陽性;致病因子檢測包括溶血素檢查和用Dot-ELISA方法檢驗ECP,此兩項標若其中一項為陽性則可認為被檢菌株有致病性。研究者認為,按此程式檢驗遲鈍愛德華菌,不僅僅限於對遲鈍愛德華菌的檢出,還能鑑別其致病株與非致病株。此程式對檢驗遲鈍愛德華菌是較簡便的,但僅能檢出典型的遲鈍愛德華菌野生型菌株。

血清學分型

目前對遲鈍愛德華菌的血清分型尚無統一標準。Park等從日本鰻鱺池塘中分離出445株分離菌,發現可以分為4個不同的血清群(A、B、C、D)。在這些菌株中以血清群B占優勢(占22%~35%)、其次為血清群A(占13%~17%)、然後為血清群C(占4%~13%)、血清群D最少(占2%~4%),其中血清型A主要從腎臟中分離所得,而且致病力最強。現已明確遲鈍愛德華菌是存在血清型差異的。陳翠珍從65尾病(死)牙鮃分離鑑定出130株遲鈍愛德華菌,用代表菌株(HC010907-1株)作為免疫原,強化免疫家兔製備免疫血清,對該130株遲鈍愛德華菌做對應及交叉凝集反應鑑定血清型,初步表明這些不同病例來源的菌株均為同種血清型,表明遲鈍愛德華菌可能存在較為廣泛的血清同源性,不僅具有一定的血清流行病學意義,且在對魚類遲鈍愛德華菌病的特異免疫診斷與預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血清學分型

目前對遲鈍愛德華菌的血清分型尚無統一標準。Park等從日本鰻鱺池塘中分離出445株分離菌,發現可以分為4個不同的血清群(A、B、C、D)。在這些菌株中以血清群B占優勢(占22%~35%)、其次為血清群A(占13%~17%)、然後為血清群C(占4%~13%)、血清群D最少(占2%~4%),其中血清型A主要從腎臟中分離所得,而且致病力最強。現已明確遲鈍愛德華菌是存在血清型差異的。陳翠珍從65尾病(死)牙鮃分離鑑定出130株遲鈍愛德華菌,用代表菌株(HC010907-1株)作為免疫原,強化免疫家兔製備免疫血清,對該130株遲鈍愛德華菌做對應及交叉凝集反應鑑定血清型,初步表明這些不同病例來源的菌株均為同種血清型,表明遲鈍愛德華菌可能存在較為廣泛的血清同源性,不僅具有一定的血清流行病學意義,且在對魚類遲鈍愛德華菌病的特異免疫診斷與預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治療

遲鈍愛德華桿菌對一般革蘭陰性菌感染的選用藥如氯黴素、氨節西林、哌拉西林、氟喹酮類:SMZ-TMP及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均敏感。輕型胃腸炎可不用藥而自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