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志齋外集

《遜志齋外集》是關於方孝孺生平、著述、行狀、故里等方面的文集,收錄明清文人學士的約一百五十篇文章,按照體裁分為序、記、碑、傳、跋、書、祭、論八卷。此文集涉獵資料較為豐富,應能為研究方孝孺有及明代史學提供重要的參考。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學者,又是著名的愛國志士,近年來學界較為重視對方孝孺的研究。此書的編注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方孝孺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

內容簡介

《遜志齋外集》是一部明清名人記誦方孝孺的文集,所選作品按內容類別及作者編年順序排列,上迄明初,下至清末民初。方孝孺為了策勵自己,把自己的書齋定名為“遜志齋”,故用方孝孺讀書齋名命是集。
書稿送交出版社後,承蒙諸位編輯審閱,多所是正。所選明清諸家學問淵博,用典晦僻,他們的作品對於今天的人往往顯得深奧難解。加之年代久遠,輾轉傳抄,而產生的疏漏和訛謬之處甚多。為其作品句讀標點,歷來被認為是件艱苦的難事。但我盡己所能,被受辛苦,勉力而為。

圖書目錄


卷一 序
新刊正學方先生文集序
新刊《遜志齋集》後序
重刊遜志先生集序
重刻《遜志齋集》序
敘刻《遜志齋集》
重刻正學方先生文集敘
重刻正學方先生文集序
方正學先生忠義遺編序
方遜志先生《正學錄》序
重刻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序
重修方正學先生祠序
方正學先生文集序
浙忠錄序
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序
年譜小序
《遜志齋集》序
方正學先生集序
重刻方正學文集序
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敘
《方正學集》序
《遜志齋文集》序
《遜志齋外紀續集》小序
重輯方正學先生文集序
遜志齋文鈔序
台州方氏族譜序
重輯方正學先生文集序
今刻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後序
《方正學文粹》序
重刻《遜志齋集》敘
方正學先生《遜志齋全集》序
重刻成化本《遜志齋集》序
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敘
《方正學集》序
《遜志齋文集》序
《遜志齋外紀續集》小序
重輯方正學先生文集序
遜志齋文鈔序
台州方氏族譜序
重輯方正學先生文集序
今刻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後序
《方正學文粹》序
重刻《遜志齋集》敘
方正學先生《遜志齋全集》序
重刻成化本《遜志齋集》序
卷二 記
成都府正學方先生祠堂記
方公祠記
褒忠祠記
方正學先生祠記
求忠書院記
修正學堂小記
方正學先生祠祭田記
方先生後嗣歸宗記
方正學先生祭田記
同鄉公助方公祠記
嘯風亭記
方正學先生石墓記
求忠書院記
方氏本末記略
求忠書院落成記
方氏義井記
重修求忠書院記
方文正公畫像記
方正學祠重修建記
《遜志齋集》記
卷三 碑
景方樓碑
方遜志先生祠堂碑
方正學先生祠堂碑
重修方正學先生祠堂碑記
重建方正學先生祠堂碑
義井碑
明方先生墓碑記
方祠義舉碑記
募建方正學先生祠堂碑
重建方正學先生祠碑記
重修求忠書院碑記
靖難忠臣血跡碑記
方正學先生故里碑陰記
卷四 傳
台學源流傳
正學先生事狀
……
卷五 跋
卷六 祭
卷七 論
後記

文摘

余吏白門久,每抵木末謁正學先生祠,輒低徊唏噓不能去雲。蓋是時國家養士日淺,先生雖與密勿,謀位不至三事。文皇帝待先生禮甚恭,律以管仲、魏徵,殆亦有詞。胡先生甘心碎肌骨、湛九族殉故君靡悔?倘所謂求仁得仁者耶?
今國家養士幾三百年,一褐夫致身,綸榮先世,施及孫子,宜云厚矣。宜何如食養士報,而邇者醜弗靖,薦食上國,三事大臣,遂有遣使輸幣納款者。一德格天之閣日崇,而良心死盡,詎可令先生見哉?此豈風勵之道非,抑漸劘之勢使然也,是故宜急修先生祠,以愧今之為臣不忠者。先生祠不一處,獨木末一壞,其藏衣在焉。想淒風皓月,斷雨殘燈,先生必出遊,陰見古松灌木之間,故當以木末祠為第一。
夫修舉廢墜而表章先烈,有司事也。余待罪府事百餘日,不能為先生鳩僝高大。其閘閎貽其懿孫忠佑憂,余之愧也夫,余之罪也夫!則其以募疏屬余弁,余亦何辭之與有?噫,後先生死者,同有是心,其盍起而圖諸。
①本文選自清順治可經堂刻本《可經堂集》卷六。 ②徐石麟(1578-1645):字寶摩,號虞求,浙江嘉興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工部營繕司主事,忤太監魏忠賢削籍。崇禎三年(1630)起為南京禮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以忤帝意落職。

後記

我生於寧海,長於寧海,又是一名文化工作者,對寧海悠久的歷史文化稍有了解。工作之餘,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在浩如煙海的文山書海中,我發現寧海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唯有方孝孺,通過閱讀大量明清名家典籍,對方孝孺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為了弘揚天地正氣,振奮民族精神,十幾年來我利用公隙假休之時,先後奔波於浙、滬、蘇、京、魯等各大圖書館、博物館與家藏善本處,翻閱了三十多萬冊古籍,蒐集明清名家記誦方孝孺的文章。其目的,一則避免散見於各地的有關方孝孺資料因年久而湮沒,二則俾供方孝孺研究者便於一覽。所謂“馬負千鈞,蟻馱一粒”是也。
本書是一部明清名人記誦方孝孺的文集,所選作品按內容類別及作者編年順序排列,上迄明初,下至清末民初。方孝孺為了策勵自己,把自己的書齋定名為“遜志齋”,故用方孝孺讀書齋名命是集。
書稿送交出版社後,承蒙諸位編輯審閱,多所是正。所選明清諸家學問淵博,用典晦僻,他們的作品對於今天的人往往顯得深奧難解。加之年代久遠,輾轉傳抄,而產生的疏漏和訛謬之處甚多。為其作品句讀標點,歷來被認為是件艱苦的難事。但我盡己所能,被受辛苦,勉力而為。

序言

捧讀史書,每每讀到:朱棣即位前,欲使方孝孺草詔,方孝孺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日:“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文皇大聲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獨不顧九族乎?’孝孺日:‘便十族奈我何?’聲愈厲。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兩旁,至兩耳。復錮之獄,大收其朋友門生,每收一人,輒示孝孺,孝孺不一顧,乃盡殺之,然後出孝孺,磔之聚寶門外。”(《明史紀事本末·壬午殉難》)都不禁為方先生的壯烈怦然心動!
翻開中國的人物誌,為了捍衛自己心中的理想,恪守自己的信念,不但自己慨然赴死,而且甘冒滅十族之禍的耿介之士,除了方孝孺,恐怕找不出第二人。
翻開中國的文明史,被認為是中國受刑最酷、株連最廣的持不同政見者,除了方孝孺,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人。
何況他的道德文章。他自小聰慧,6歲能詩,“為文雄邁深醇,鄉人呼為‘小韓子’。”後從宋濂學,宋濂讀了他的文章後,即嘆賞有加,謂“是生也可教,其從吾游,吾於是幸有望焉”。並連稱“喧啾百鳥中見此孤鳳凰”。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為世子師。及惠帝即位,逐漸受到重用,“國家大事陬咨之”,“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亦常被詔命“就扆前批答”,並被任命為《太祖實錄》等書總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