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翰爾

光緒九年(1883),塔城達斡爾族被改編為兩營。 光緒十七年(1891),達斡爾族編為六旗駐守塔城。 新中國成立後,塔城縣設“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

 塔城地區的達斡爾族,是清乾隆年間在塔城戌邊的達斡爾族將士的後代。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就有達斡爾族官兵換防進駐塔城。同治初年,伊犁爆發農民反清起義,部分駐防伊犁的達斡爾族官兵突圍後繞道俄國,抵達塔城。光緒九年(1883),塔城達斡爾族被改編為兩營。光緒十五年(1889),參加重建塔爾巴哈台綏靖新城的達斡爾族人有300多戶。光緒十七年(1891),達斡爾族編為六旗駐守塔城。民國初年裁軍,1917年,達斡爾族遷居今塔城市阿西爾一帶屯耕。新中國成立後,塔城縣設“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1990年,全地區有達斡爾族4474人,聚居在塔城市的有4324人。

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一部分人兼通漢、哈薩克、維吾爾等族語言,有“天然翻譯”之稱,現普遍使用漢字。達斡爾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刺繡、剪紙至今相傳不衰。達斡爾族歷史上曾信仰薩滿教和喇嘛教。多祭“騰格爾”(天)、祭“鄂博”(即在山頂上用土或石壘成圓堆),每年農曆五月祈求風調、人畜平安。新中國成立後,信教人數極少。從事農業生產的達斡爾族居住土木或磚木結構的平房,屋內砌有保暖禦寒的火炕。在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的達斡爾族住單位統建的樓房或家屬。

達斡爾族有在“哈拉”(部落)內部通婚的習俗,但不限制同其他民族通婚。男女締結婚姻,經訂婚、過禮、迎娶三步。婚禮儉樸,氣氛活躍。

喪事施行棺殮土葬。達斡爾族人很重服孝,一般祖父、祖母、父、母亡,服孝3個月;伯父、伯母、叔、嬸亡,戴孝2個月,5代以內的侄孫也要戴1個月孝;舅父、舅母亡,無子女戴孝時,由外甥服孝;丈夫死,妻給丈夫戴孝3年。服孝期內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不出遠門。新中國成立後,服孝禮節已大為簡化。

達斡爾族傳統服飾近似蒙古族。女子旗袍和罩褂的領口、袖口和襟擺上,貼繡各種花紋的鑲邊,男女皮袍的襟擺沿邊配上各種圖案的裝飾。新中國成立後,男性多著制服、西服達斡爾族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和奶制食品,普遍食用蔬菜。達斡爾族最大的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要祭祖、掃墓。除夕,歡樂通宵。一,晚輩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逐戶互拜,一直熱鬧到初正月十五。清明、端午、中秋節和十月初十的千燈節亦是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
達翰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