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籙

道籙

道教的符籙,以標明身份。由某道教尊者“授道籙”給某人,就標誌他正式成為“在編”的道教徒。《隋書·經籍志四》:“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弟子得籙,緘而佩之。其神采必有迥異乎常人者。

詞語解釋

凡入道者必受籙。由某道教尊者“授道籙”給某人,就標誌他正式成為“在編”的道教徒。

道籙道籙

歷史記載

南京大學出版社---閻琦著的《閱讀李白》中記載:天寶三載(744)秋,出京後的李白往德州安陵(舊址在今河北景縣東)訪道士蓋寰,為他造了“道籙”,然後又請青州(今山東益都)的高天師授“道籙”於齊州(今山東濟南)紫極宮,正式成為一名道士。

《隋書·經籍志四》:“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弟子得籙,緘而佩之。”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下》:“夫人既寡居,奉玄元之教,受道籙於 吳筠 先生,精苦壽考。”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李青蓮詩》:“ 賀知章 一見,亦即呼為‘謫仙人’。放還山後, 陳留 採訪使 李彥允 為請於 北海 高天師 授道籙。其神采必有迥異乎常人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