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武夷山

《過武夷山》是宋末元初詩人謝枋得的一首七言絕句詩。本詩創作於公元1284年,詩人謝枋得已經在武夷山附近賣卜教書轉徙十年。

基本信息

【名稱】《過武夷山》

【年代】宋末元初

【作者】謝枋得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過武夷山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雨漸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作品鑑賞

武夷山古來便是天下的勝地,南朝的江淹、唐朝的李商隱等詩人都留下詩篇。宋代,朱熹在這裡講學,武夷山更是成為天下學子嚮往的所在。

然而宋朝的歷史的悲愴的,因為宋朝的國力不濟,無法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但是,宋朝雖然有昏庸的皇帝、有奸臣惡相,但是有更多的抗爭英雄:北宋岳飛韓世忠,南宋的陸游辛棄疾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謝枋得,他們在歷史上留下的是悲壯的抗爭。

武夷山浮雲如海,公元1284年,滿頭白髮的謝枋得孤零零一個人,寫下《過武夷山》這首七言絕句。抗元失敗後,詩人謝枋得已經在武夷山附近賣卜教書轉徙十年,文天祥已經就義兩年。再過五年,詩人也在元大都就義。

“十年無夢得還家”,開篇起筆便已將時間向前推進了十年,那時元軍的鐵騎正踐踏著南宋的山河,國亡無日,面對異族的入侵,詩人義無返顧的擔當起挽救家國的重臣。公元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他被啟用為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第二年正月,早年的好友、已投降元軍的呂師夔帶著元軍南下,詩人又率兵抵抗。後來信州失守,他改名換姓,入福建建寧山,身穿素服以志國恥之哀。朝代的更替是殘酷的,南宋的舊臣們紛紛投降了元軍,早年的好友也充當了元軍的走狗,甚至他的老師留夢炎也做了貳臣。

十年之中,義軍抗元的呼聲已日漸消沉。元朝的統治者最終查出了詩人的隱居處,於是要他出仕,作為要勸服的二十餘人之首,元朝統治者先禮後兵,派他的老師來勸降。詩人面對面目全非的故國山河,已經沒有夢,已經無家可還。

第二句回到了眼前,“獨立青峰野水涯”。獨立使詩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於天地之間。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也是當年宋朝河山的縮影,空曠寂靜,沒有著落;獨立於此,詩人一定有些悲愴孤獨,有些若有所失。說是十年,其實這也是詩人在對生命終古的思考。往日的宋朝,只剩下一片空泛虛渺,只剩下了寥寥幾個遺民還在挺立著。孑然獨立詩人的形象似乎在這一刻被歷史定了格。

後二句“天地寂寥雨漸歇,幾生修得到梅花”。梅花向來被人們賦予了高潔堅貞的品質。數九寒冬之前的好幾個月,眾花便已俱歸塵土,而梅花卻恰恰是在這樣的日子裡才開始燦爛的開放。整整一個漫長的冬季到次年春天,梅花依然獨立在群芳之中。

天地寂寥,淅淅瀝瀝的春雨在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麼時候停住了,天地空曠。詩人已經站了好久了,從“漸”字可以看得出來。一株生在雜亂野草中的梅花偶然映入了詩人的眼帘,就在這一剎那,家國身世、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都再度撲向了詩人的胸懷,然而詩人什麼也沒有多說,僅僅是留下了一句長長的嘆息:人要幾生幾世才能修得到梅花這樣的境界啊!

“天地寂寥雨漸歇”,分明是抗元的風雨停住了,是在武夷山匯集的理學家們寂寥了,是宋這樣一個朝代過去了。“幾生修得到梅花”分明是對人生的深刻的思考,分明是一句至高無上的讚嘆。在此時,詩人如同大夢初醒,恍若已有了隔世之感。

公元1289年(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寫下《過武夷山》這首詩的五年後,詩人謝枋得被元朝強逼北上,途中絕食二十餘天。到大都後,詩人只活了幾天便去世了,享年64歲。

作者簡介

謝枋得(1226—1289)宋末詩人。字君直,號疊山,弋陽(今屬江西)人。公元1256年(理宗寶祐四年)進士及第,對策極攻宰相董槐與宦官董宋臣,抑為二甲,即棄去。次年試教官,除教授建寧府,未上,江東西宣撫司吳潛闢為幹辦。公元1264年(景定五年)為江東漕試試官,發策十問擿賈似道誤國,謫興國軍安置,貶所知州、知縣皆及門執弟子禮。三年後放歸。公元1275年(恭宗德祐元年)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次年,信州陷,遂變姓名入閩,隱於卜。宋亡,參政魏天佑強之而北,至燕不食死。門人誄之為文節先生。有《疊山集》,其中詩三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