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縣

連山縣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地處廣東省西北隅,南嶺山脈西南麓,位於北緯24°10′25″~24°51′15″,東經111°55′15″~112°16′00″之間(1954年北京座標系測定的數據)。東鄰連南瑤族自治縣,西接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南毗懷集縣,北接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126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6.6%,河流、耕地共占13.4%,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2009年,轄吉田、太保、禾洞、永和、福堂、小三江、上帥7個鎮和46個行政村、4個社區,省屬廣東連山林場位於縣內。

基本信息

摘要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地處南嶺五嶺之一的萌諸山脈之中,位於粵、湘、桂三省(區)結合部。西至廣西賀縣、北與湖南江華相接,境內峰巒林立,溪澗縱橫,地勢高峻,總面積的87%為山地,古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但經多年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已達到58%以上。 下轄12個鎮、3個農林場。

"連山",歷來以山著稱,以水取勝,以霧揚名,素有"神仙洞""桃源洞"之稱。"連山,山連山",全縣面積1265平方公里,山地約占了九成,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連山北接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西連廣西壯族自治區賀縣,東鄰連南瑤族自治縣,南交懷集縣,位於粵、湘、桂三省交界處,又是西江、北江、沱江三江的源頭,可謂"三省界、三江源",在連山您"能聞到湖南的辣椒味、遊覽桂林的山水、欣賞廣東的粵韻"。

基本概況

北接湖南省江華縣,西連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南交懷集縣,東鄰連南瑤族自治縣。總面積1264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人(2003年)。

行政區劃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轄7個鎮(吉田、太保、福堂、永和、禾洞、上帥、小三江)。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轄5個鎮、7個鄉:吉田鎮、小三江鎮、永和鎮、福堂鎮、太保鎮,上帥鄉、永豐鄉、加田鄉、上草鄉、大富鄉、禾洞鄉、三水鄉。(其它:大旭林場、禾洞林場、連山林場(省屬))

2000年,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轄12個鎮。

2002年,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轄12個鎮(吉田 太保 福堂 永和 禾洞 加田 永豐 上帥 三水 上草 大富 小三江),7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

2004年,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由12個鎮撤併為7個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轄7個鎮(吉田、太保、福堂、永和、禾洞、上帥、小三江)。

人口民族

2009年末,全縣總戶數31938戶,總人口117570人,其中男60523人、女57047人、農業人口94585人;全年出生人口1574 人,人口出生率13.00‰,人口自然增長率7.64‰。

根據全縣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2000年11月1日零時,連山人口普查總人口為99070人,其中漢族人口40573人,壯族44141人,瑤族14195人,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土家族、傣族、畲族、拉祜族、土族、仫佬族、烏孜別克族、京族18個少數民族161人,分別占全縣總人口的40.95%、44.56%、14.33%和0.16%。

漢族主要分布在吉田、太保、禾洞、永和等鎮,壯族主要在福堂、小三江、上帥鎮及太保鎮上坪村委會聚居,瑤族主要在吉田鎮三水口、旺南、聯合,永和鎮紅陽,太保鎮山口,小三江鎮趙屋等村居住,其它少數民族主要在吉田鎮居住。

語言文化

連山的語言主要有連山方言(連山話)、壯語方言(壯話)、瑤語方言(瑤話)、粵語方言(廣州話)和客家方言(客家話)。連山話在全縣通用。

連山歷史悠久,民風醇樸,文化習俗豐富多彩,以漢族春節的舞獅、舞春牛、元霄夜炸火獅;壯族買新水、裝古事、“七月香”戲水節、搶花炮、“壯族三音”、娶親“封腳印”;瑤族小長鼓舞、舞龍燈和娶親串親、拜歌堂等聞名。

自然地理

縣內屬低緯度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累年平均降雨量1753.3毫米,最高年份達2400毫米。氣候濕潤,累年平均氣溫18.9℃,年平均濕度為82%,年無霜期317天,年平均日照1382小時,年積溫5906.0℃。縣內以山著稱,開門見山,出門行山。五嶺之一的萌渚嶺余脈綿延全縣大部分區域,構成崇山峻岭,溪谷縱橫,山地與丘陵交錯的環境。地質古老,地層穩定,整個地勢由北向南和由東向西傾斜。土層發育深厚,以紅壤土、黃壤土為主,海拔千米以上高山49座,其中周邊27座,縣內22座;最高峰是東北邊緣的大霧山,海拔1659.3米;最低處是南部邊緣的水下橋河床,海拔117米。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兩頭大中間小,狀似啞鈴,南北袤74公里,東西廣33公里。縣內溪河縱橫,河床落差大,水流湍急,有大小河流194條,徑流集雨面積1583.98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9條,總長274 公里。呈放射狀流向四方,分屬珠江的西江、北江水系和長江的湘江水系。太保水(舊稱連山河)東流出鹿鳴關注入北江支流三江河,小三江水南流注入綏江上游中洲河,上草水和全縣最大的河流——大灘河,西流注入西江支流大寧河,禾洞水向西北流出白石關注入湘江支流沱江。全縣森林植被和生態良好,空氣清新,物產資源豐富,植物種類達1223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伯樂樹、南方紅豆杉、銀杏、蘇鐵、穗花杉、桫欏、金毛狗、花閭木、傘花木、凹葉厚朴、蓖子三尖杉等;動物種類236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雲豹、黃腹角雉、蟒蛇、穿山甲、小靈貓、白鷳、斑林狸等。主要礦藏有金、銀、銅、鐵、水晶石、石英、高嶺土等。 交通通訊縣內交通通信較為完善,國道323線自東向西貫穿縣境太保、吉田、永和3鎮,東進連南與清連高速公路連線,西出鷹揚關可達廣西賀州、桂林;省道263線從北向南經吉田、福堂、小三江3鎮,可至佛山、廣州;縣道399線由禾洞鎮直通湖南江華、長沙。全部村委會通機動車,國道、省道、縣道實現硬底化,初步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體系。數據通訊、移動通訊、寬頻網際網路同步發展,現代通信網路覆蓋壯鄉瑤寨。供電、供水網路遍及城鄉,基本能保障供應。 教育資源2009年,全縣設立高級中學1間、職業高中1間、初級中學8間,國小43間,在校學生14745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各項指標達到上級的考核標準;高中毛入學率達93.94%;教育環境不斷得到最佳化與改善,國小、國中、高中每個學生平均占有校舍面積分別為9.2平方米、10.9平方米、17.5平方米,分別高於廣東省規定的二級、三級和一級標準。“國小集中鎮級辦,中學集中縣城辦”的資源整合辦學模式取得新進展。全縣有63%的義務教育學校建成規範化學校,制定《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教師激勵機制實施方案》,規範教師的教學獎勵,加大獎勵力度。校園安全管理明顯加強,教學質量顯著提高,中考各科總分成績高於周邊縣、市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為粵北行署連南瑤族自治區,1954年設定粵北行署連山縣,1958年為連陽各族自治縣,1960年為連州各族自治縣,1961年又設定連山縣。

1962年9月26日正式成立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現隸屬清遠市,縣人民政府駐吉田鎮。全縣人口約11萬,其中壯族占總人口的43%、瑤族占6%

名優特產

1. 連山沙田柚,連山與廣西相連,所產沙田柚果大、仁小、多汁、爽口、有蜜味,榮獲全國沙田柚比賽金杯獎,是天然水果罐頭,送禮佳品。

2. 連山梅洞肉姜,產於連山永豐鎮,其個大肉厚,色澤金黃,種植面積較大,產銷兩旺,前廣東省省長朱森林欣然題詞“生薑之鄉”,更使連山肉姜名聲大振。

3. 連山太保白果,產於連山太保鎮,已有數百年的種植歷史,僅百年以上樹齡的就有30多棵,其中連塘村的一棵“千年銀杏王”要3人才能合抱。白果溫肺益氣,定喘咳、治尿頻、止白濁。

4. 連山瑤家黑米,產於三水鎮瑤山,由瑤民刀耕火種而成純天然低產稻米,稱為“十一月米”的黑米,最宜熬粥,長期食用,可養顏進補。

5. 連山百花冬蜜,產於壯鄉瑤寨,山民靠蜜蜂在漫山遍野的百花園中釀造,用傳統方法製作而成。

6. 連山筍乾,本品盛產於粵北邊陲的連山壯鄉瑤寨,自古以來,為壯鄉瑤寨的傳統佳肴,它摘取百里山川,用傳統方法製作,筍肉脆爽,伴與多種肉類煮燉或炒制,味道飄香,是賓館、酒家和家庭食用之佳品。

經濟發展

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達8.26億元,比上年增長15.1%,比2002年增長51.8%,年均增長11%。三次產業比重由2002年的41.4:21.7:36.9轉變為2006年的33.1:27.4:39.5,第一產業逐年下降,第二、三產業迅速提升,經濟結構明顯改善。

農業農村經濟穩步增長

2006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97億元,比上年增長6.4%,比2002年增長18.5%,年均增長4.3%。四年來,糧食年播種面積均保持在16萬畝以上,優質稻種植面積已達到90.5%。水果、生薑等種植基地繼續擴大,有機稻、淮山、藥材等一批新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初步建成,松脂、生態公益林補償收入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沙田柚、優質大米、大肉姜、淮山、蓮藕等5個產品通過無公害認證。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建成了瘦肉型豬、東山羊、水果等3個農業龍頭企業和福堂麻鴨、淮山、大肉姜等3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八個示範村建設正在啟動。率先在清遠市成功創建省級林業生態縣,造林綠化“百佳縣”成果進一步鞏固。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立足水能、礦產、林副產品等資源優勢,加大資源型工業的開發力度,形成了以小水電工業為主的工業經濟格局。四年來,電力工業迅速發展,境內新增電站121座,新增裝機5.7萬千瓦。2006年收購電力達到5.37億千瓦時,比2002年增長1.89倍;收購西電達2.33億千瓦時,吸納西電東送裝機超過10萬千瓦。採掘工業開始起步,已辦理礦產開採證的企業有5家,辦理勘探證17家,首期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大地礦業前期工作已接近尾聲。木業加工出現新景象,興連木業建成投產並初具規模。200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預計達3.32億元,比上年增長33.5%,比2002年增長82.1%,年均增長1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3億元,比上年增長59.3%,創歷史新高。

2011年 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0.66億元,增長12.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4億元,增長5.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13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8億元,增長16.8%;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540元,增長15.4%,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389元,增長9.4%。

民族風情

在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裡都舉行 “裝古事”、“歌堂夜”、“舞火龍”、“舞木貓”、“物壽星公與龜鹿鶴”、“舞春牛”、“鬧年鑼與賽銅鑼”、 “舞龍燈”、“小長鼓舞”、“坐歌堂”等極具本地民族特色的傳統文藝活動。春節是一年最隆重的節日,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壯族白天走親訪友,夜晚舉辦文娛活動,有“歌堂夜”,男女各為一方,圍著火堆對歌鼓,走村過寨游演。

元宵節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各鄉鎮有“舞火獅”活動,在振天的鞭炮聲中,舞獅人輪番上陣,場面蔚為壯觀。

二月二 為壯族的開耕節,家家戶戶做湯糍過節,預兆開耕順利,來年豐收。壯族的家長身披蓑衣,頭戴笠帽,卷上褲腿,光著腳板,捧一碗湯糍,向田野祝願“開耕順利,全年豐收”,在此節日,並有來客吃飯不留宿的習俗。意為留客住宿,山地作物會遭受禽獸糟蹋。瑤族則把糍粑拿到地里粘在竹竿上給鳥吃,意願鳥兒在春播時不要再吃地里的種子。

四月八 古稱“龍華會”,俗稱牛王誕,是壯族大節,這天,壯家門邊、牛欄都插上帶葉楓枝,耕牛免役,宴親會友,甚為熱鬧。並炊黃、黑二色糯米飯分餵黃、水牛,人也抓吃。若家中有小孩體弱多病,就抱他進牛欄里抓著吃,以示讓小孩能像牛一樣粗食、快長和健壯。而瑤族餵牛則做糍粑及甜酒吃,不請客。

五月初五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連山的過山瑤則不叫端午節,他們叫它瑤節。在這一天,瑤胞除殺雞殺鴨、吃米粽外,還在各家門口掛葛麻藤,以辟邪。

七月初七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連山壯族傳統節日“七月香”,此節日壯家人概不請客加菜,而是要下河戲水、沐浴。傳說此日天上銀河水與人間溪河水匯流,河裡流的都是聖水,對人類十分有益,人們沐浴後可消炎、除毒、驅邪、潤皮膚、靚麗、不生熱痱、少生病、益壽延年。這一天壯家的姑娘、少婦都習慣在午時前後跳進河裡用聖水洗頭、洗澡、用手搧水耍玩嬉鬧。據說此日取水制醋,醋香耐放,經久不壞,故稱“七月香”(又稱“長久節”)。2006年9月23日成功舉辦了廣東(連山)首屆壯家“七月香”戲水節。

九月九 壯族稱禁火節,搞“送火神”活動,農戶在這天在曠野用稻草或茅草紮成草屋,到晚上每家一人各持火把同去燒屋,然後“吆喝”一聲摸黑回家,意為送火神上天,避免火災。

除了上述大型的節日活動外,六月六的嘗新節,壯族包二、三市斤重的艾青棕,到田頭祭神,壯語叫“拜久那”,祈求田頭神庇五穀豐登。七月十四的壯族探親節,八月十五中秋節,十月十六瑤族耍歌堂節等等。

文化資源

縣城擁有金山文化廣場、連山文化廣場、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青少年宮等場館,辦有民族歌舞劇團;鎮村設有文化站、文化室(農家書屋)。廣場文化、送戲下鄉、送影下鄉、送書下鄉等活動深入展開,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民間民族藝術整理與開發、文化遺產保護有序進行,先後出版《民歌集》、《民間文學作品選》、《民族民間文藝集錦》等書籍,《小長鼓舞》、《搶花炮》、《炸火獅》申報成為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現有吉田龜背山等4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館藏文物達1700多件,確定太保西門樓、馬頭山摩崖石刻及城堡遺址、鷹揚關革命遺址等10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花炮)之鄉。廣播電視網路改造全面鋪開,覆蓋面逐漸擴大。

風景旅遊

1.連山南粵小華山旅遊區

2.連山奇石街3.連山福林苑旅遊區

4.連山大旭山瀑布群旅遊區

5.連山鷹揚關旅遊區

6.連山小三江馬頭山

7.大霧山是連山縣的最高峰(廣東第二峰),海拔1659.3米,主峰叫“三將軍”。奇峰異嶺蜿蜒起伏,橫貫保全、星子、麻布、瑤安等地。

以下景區正在招商引資中,有興趣的商家可以來看看:

1.連山壯、瑤民俗大觀園項目

2.連山馬頭山旅遊項目

3.連山小三江田心溫泉旅遊項目

4.連山金雞山旅遊項目

5.連山南粵小華山旅遊風景區項目

6.連山縣四星級旅遊飯店

7.連山縣茅田山莊旅遊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