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電器公司

到1967年以後,公司的經營業務增長迅速,幾乎每一個集團組的銷售額都達16億美元。 1973年通用電氣公司共有31,000名獲得技術學位的專業人員,其中半數以上從事研究與發展工作。 1968年韋爾奇成為通用電氣公司最年輕的總經理。

基本信息

通用電氣公司(GE,General Electric)
通用電氣公司官方網站: http://www.ge.com/
通用電氣公司中國網站: http://www.ge.com.cn/
美國各大公司的企業管理體制從60年代以後,為了適應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強調系統性和靈活性相結合、集權和分權相結合的體制。到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出現停滯,有些企業在管理體制方面又出現重新集權化的趨向。有一種稱做“超事業部制”的管理體制,就是在企業最高領導之下、各個事業部之上的一些統轄事業部的機構就應運而生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於1979年1月開始實行“執行部制”,就是這種“超事業部”管理體制的一種形式。
通用電氣公司的基本情況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器和電子設備製造公司,它的產值占美國電工行業全部產值的1/4左右。通用電氣公司的總部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費爾菲爾德市。GE公司由多個多元化的基本業務集團組成,如果單獨排名,有13個業務集團可名列《財富》雜誌500強。這家公司的電工產品技術比較成熟,產品品種繁多,據稱有25萬多種品種規格。它除了生產消費電器、工業電器設備外,還是一個巨大的軍火承包商,製造宇宙航空儀表、噴氣飛機引航導航系統、多彈頭彈道飛彈系統、雷達和宇宙飛行系統等。美國《工業研究》雜誌舉辦的1977年度一百種新產品的評選中,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新產品獲獎最多。聞名於世的可載核子彈和氫彈頭的阿特拉斯火箭、雷神號火箭 就是這家公司生產的。
這家電氣公司是由老摩根在1892年出資把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湯姆遜—豪斯登國際電氣公司等三家公司合併組成。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這家公司大發戰爭財,獲得了迅速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在新興的電工技術部門——無線電方面居於統治地位,1919年成立了一個子公司,即美國無線電公司,幾乎獨占了美國的無線電工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使通用電氣公司的產量和利潤額急劇增長。
通用電氣公司在創立後的80多年中,以各種方式吞併了國內外許多企業,攫取了許多企業的股份,1939年國內所轄工廠只有三十幾家,到1947年就增加到125家,1976年底在國內35個州共擁有224家製造廠。在國外,它逐步合併了義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士、英國、西班牙等國的電工企業。1972年該公司在國外的子公司計有:歐洲33家、加拿大10家、拉丁美洲24家、亞洲11家、澳大利亞3家、非洲1家。到1976年底,它在24個國家共擁有113家製造廠,成為一個龐大的跨國公司。
通用電氣公司是摩根財團控制的一家大工業公司。它經營了幾十年,攫取巨額利潤,資產雄厚,規模龐大,1976年和1977年在美國大公司中都是名列第九位。據1978年5月8日美國《幸福》雜誌的統計,美國通用電氣公司1977年的總資產達136.96億美元,銷售總額達175.15億美元,這一年的純利潤為10.88億美元,在美國各大公司中占第五位,職工總人數38.4萬人。該公司從1956年開始建新廠生產飛彈,並向外國提供核武器。例如在日本搞原子能、原子燃料和海軍魚雷等。1976年與法國合作研製渦輪飛機和可以裝備魚雷潛艇或運載火箭的發動機。在1973年接受美國軍事訂貨共14.2億美元,在各大公司中居第二位。
GE在中國
早在1906年,GE就開始發展同中國的貿易,是當時在中國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公司之一。1908年,GE在瀋陽建立了第一家燈泡廠。1934年,GE買下了慎昌洋行,開始在中國提供進口電氣設備的安裝和維修服務。1979年,GE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建貿易關係。1991年,第一家合資企業GE航衛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迄今為止,GE的所有工業產品集團已在中國開展業務,擁有11,000多名員工,GE已建立了40個經營實體。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後市場的逐步開放,GE的金融業務也正積極尋求在中國發展的機會。2005年GE在中國的銷售收入達50億美元。
除了業務投資,GE還致力於做好企業公民,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如在中國的教育機構設立獎學金。另外,GE員工的志願者組織也在北京、上海、廣州、大連和香港成立了分會,積極開展社區服務、保護環境等志願活動。
GE的6個產業部:商務金融服務、消費者金融、工業、基礎設施、醫療、NBC 環球、消費者金融。隸屬於GEMoney旗下,GE消費者金融服務向世界各地的消費者、零售商和汽車經銷商提供信用服務和金融產品,如私人信用卡、個人貸款、銀行卡、汽車貸款和租賃、抵押貸款、團體旅行和購物卡、帳務合併、家庭財產貸款和信用保險。
通用電氣公司的組織管理
不斷改革管理體制
由於通用電氣公司經營多樣化,品種規格繁雜,市場競爭激烈,它在企業組織管理方面也積極從事改革。50年代初,該公司就完全採用了“分權的事業部制”。當時,整個公司一共分為20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各自獨立經營,單獨核算。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經營的需要,該公司對組織機構不斷進行調整。1963年,當波契(Boych)接任董事長時,公司的組織機構總計分為5個集團組、25個分部和110個部門。當時公司銷售正處於停滯時期,五年內銷售額大約只有50億美元。到1967年以後,公司的經營業務增長迅速,幾乎每一個集團組的銷售額都達16億美元。波契認為業務擴大之後,原有的組織機構已不能適應。於是把5個集團組擴充到10個,把25個分部擴充到50個,110個部門擴充到170個。他還改組了領導機構的成員,指派了8個新的集團總經理、33個分部經理和100個新的部門領導。同時還成立了由5人組成的董事會,他們的職責是監督整個公司,並為公司制定比較長期的基本戰略。
新措施——戰略事業單位
在60年代末,通用電氣公司在市場上遇到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的激烈競爭,公司財政一直在赤字上搖擺。公司的最高領導為力挽危機,於1971年在企業管理體制上採取了一種新的戰略性措施,即在事業部內設立“戰略事業單位”。這種“戰略事業單位”是獨立的組織部門,可以在事業部內有選擇地對某些產品進行單獨管理,以便事業部將人力物力能夠機動有效地集中分配使用,對各種產品、銷售、設備和組織編制出嚴密的有預見性的戰略計畫。這種“戰略事業單位”可以和集團組相平;也可以相當於分部的水平,例如醫療系統、裝置組成部分和化學與冶金等;還有些是相當於部門的水平如碳化鎢工具和工程用塑膠。通用電氣公司的領導集團很重視建立“戰略事業單位”,認為它是“十分有意義的步驟”,對公司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途徑”,1971年,該公司在銷售額和利潤額方面都創出了紀錄。從該公司60年代到70年代中迅速發展的情況看,這項措施確乎也起了不少作用。從1966年到1976年的11年中,通用電氣公司的銷售額增長了一倍,由71.77億美元增加到156.97億美元;純利潤由3.39億美元增加到9.31億美元。同時期內的固定資產總額由27.57億美元上升到69.55億美元。
重新集權化——執行部制
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又出現停滯,通用電氣公司於1972年接任為董事長的瓊(Jones),擔心到80年代可能會出現比較長期的經濟不景氣,到1977年底他又進一步改組公司的管理體制,從1978年1月實行“執行部制”,也就是“超事業部制”。這種體制就是在各個事業部上再建立一些“超事業部”,來統轄和協調各事業部的活動,也就是在事業部的上面又多了一級管理。這樣,一方面使最高領導機構可以減輕日常事務工作,便於集中力量掌握有關企業發展的決策性戰略計畫;一方面也增強了企業的靈活性。在改組後的體制中,董事長瓊斯和兩名副董事長組成最高領導機構執行局,專管長期戰略計畫,負責和政府打交道,以及研究稅制等問題。執行局下面設5個“執行部”(即“超事業部”,包括消費類產品服務執行部、工業產品零件執行部、電力設備執行部、國際執行部、技術設備材料執行部),每個執行部由一名副總經理負責。執行部下共設有9個總部(集團),50個事業部,49個戰略事業單位。各事業部的日常事務,以至有關市場、產品、技術、顧客等方面的戰略決策,以前都必須向公司最高領導機構報告,而現在則分別向各執行部報告就行了。這5個執行部加上其他國際公司,分別由兩位副董事長領導。此外,財務、人事和法律3個參謀部門直接由董事長領導。
建立網路系統
通用電氣公司在企業管理中廣泛套用電子計算機後,建立了一個網路系統,大大加速了工作效率。這個網路系統把分布在49個州的65個銷售部門、分布在11個州的18個產品倉庫,以及分布在21個州的40個製造部門(共53個製造廠)統統連線起來。在顧客打電話來訂貨時,銷售人員就把數據輸入這個網路系統,它就自動進行下一系列工作:如查詢顧客的信用狀況,並查詢在就近的倉庫有無這種產品的存貨,在這兩點得到肯定的回答以後,這個網路系統就同時辦理接受訂貨、開發票、登記倉庫帳目,如果必要,還同時向工廠發出補充倉庫存貨的生產調度命令,然後通知銷售人員顧客所需貨物已經發貨。這全部過程在不到15秒種的時間內即可完成。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辦事速度快以外,這個網路系統實際上已把銷售、存貨管理、生產調度等不同的職能結合在一起了。
科研組織體制
同樣,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也非常重視科研工作,而且已有悠久的歷史。從公司成立後的第二年,就有一位德國青年數學家斯坦梅茲搞科研工作,1900年即成立實驗室。據1970年《美國工業研究所》報導,該公司共有207個研究部門,其中包括一個研究與發展中心,206個產品研究部門。共有科研人員17,200餘人,占公司職工總人數的4%。
1973年通用電氣公司共有31,000名獲得技術學位的專業人員,其中半數以上從事研究與發展工作。1972年,公司科研總費用超過8億美元,其中3億美元由本公司承擔,5億美元主要用於和美國政府訂立契約的研究與發展工作上。
通用電氣公司的科研工作分為基礎理論和套用研究兩個方面。它的研究與發展中心從事於這兩方面的工作,而著重於基礎理論研究,為全公司服務,同時對各行業共性的一些課題進行聯合研究。這個研究與發展中心的前身是該公司在1900年成立的一個實驗室,也是美國從事基礎研究的第一家工業實驗室。它的創始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青年化學家懷特納和通用電氣公司的兩名技術人員。這個實驗室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是在電燈泡、X射線管、閘流管及有關的化學、冶金方面進行基礎研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這個研究實驗室研究戰爭中使用的通訊和雷達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擴充到600多人。1968年,這個研究實驗室正式命名為研究與發展中心,到1973年共有工作人員17,000人,其中325人是物理學博士。目前,由公司的一名副總經理兼任研究與發展中心的主任。這個研究與發展中心下面設兩個研究部:即材料學與工程部(分四個研究室)以及物理科學與工程部(分5個研究室)。此外有3個行政管理部:即
(1)研究套用部,下設對外聯絡、計畫分析、人事研究、情報研究等四個科室,負責將研究成果迅速推廣到公司的各個生產部門,並在通用電氣公司以外建立廣泛的技術聯繫;
(2)研究管理部,負責管理實驗工廠及服務站,領導財會科、設備科和福利科;
(3)法律顧問部,由11人組成,負責對專利的審議,發明的評價和專利套用方面的法律事務。此外,公司的206個產品研究部門則一般設在產品生產廠附近,研究人員大致在幾十人到數百人之間,重點放在套用研究方面。
關於韋爾奇
1960年,韋爾奇加盟CE,並成為麻薩諸塞州皮茨菲爾德的一位初級工程師。一年後,他痛感公司的官僚主義體制的令人窒息,欲辭職另謀他就,在他的告別聚會即將舉行之際,他年輕的上司魯本•古托夫極力挽留他,在餐桌上對韋爾奇展開近4個小時的說服攻勢,最終使他答應留下來為CE效力,條件是他將不受公司官僚作風的滯礙。古托夫此舉為CE留下來了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之一。1968年韋爾奇成為通用電氣公司最年輕的總經理。37歲時,韋爾奇成為集團行政主管,1979年擔任副董事長。1981年經過9年的考評,韋爾奇接替雷金納德-瓊斯就任通用電氣公司(GE)第8任總裁,此時的通用電氣已走過了117年歷史。
從1981年韋爾奇就任總裁到1998年,GE各項主要指標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在此期間,GE的年收益從250億美元增長到1005億美元,淨利潤從15億美元上升為93億美元,而員工則從40萬人削減至30萬人。到1998年底,GE的市場價值超過了2800億美元,已連續多年名列"Fortune500"前列。1998年的上述業績產生了達10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量,再加上公司AAA級的債務首信度,使它能夠在1998年度投資210億美元收購108家公司,以支持全公司三大措施中的兩項:全球化和服務。從所創下的股東收益方面來看,無論是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英特爾的安德魯-格羅夫,還是沃倫-巴菲特或者沃爾瑪零售大王山姆-沃頓,都無法同傑克-韋爾奇相比。GE的股東通過公司的儲蓄計畫已擁有170億美元以上的GE股票。1998年,GE股票每股的總回報率高達41%;而在過去18年中,GE給予股東的年均回報率為24%。18年來,儘管其它許多公司在嚴峻的全球經濟中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紛紛倒台,它們的總裁也像走馬燈似地頻繁變換,可是韋爾奇始終領導著通用電氣公司,並創造了收入和收益的一個又一個奇蹟。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六,在《巴倫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二。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十一。
GE 谷歌地球(Googleearth)GoogleEarth軟體(以下簡稱“GE”)來源於keyhole(鑰匙孔)公司自家原有的旗艦軟體。Keyhole是一家衛星圖像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成立於2001年,從事數字地圖測繪等業務,它提供的Keyhole軟體允許網路用戶瀏覽通過衛星及飛機拍攝的地理圖像,這一技術依賴於數以TB計的海量衛星影像信息資料庫--而這正是GE的前身。
2004年10月27日GOOGLE宣布收購了Keyhole公司,並於05年6月推出了GE系列軟體。整體來說GE和以前的Keyhole並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影像數據、功能都差不多,只是界面作了調整)--但與Keyhole的運營思路不同的是,GOOGLE將最基本版本的GE定義為Free軟件,可以不限時間地自由使用,而相應的Keyhole以前只允許試用7天而已、更嘔氣的是它的試用版面的主界面上一直有個大大的“TRIALMODE”水印,讓人實在不爽(當時為了避開這個水印還專門弄了一台極高解析度的顯示器來用)--在這二點上的確可以看出GOOGLE公司的遠視之處(當然,二家公司的經濟實力也完全不同,不能就此批評Keyhole太小家子氣)。
GOOGLE EARTH的衛星影像,並非單一數據來源,而是衛星影像與航拍的數據整合。其衛星影像部分來自於美國DigitalGlobe公司的QuickBird(捷鳥)商業衛星與EarthSat公司(www.earthsat.com),美國公司,影像來源於陸地衛星LANDSAT-7衛星居多),航拍部分的來源有BlueSky公司(www.bluesky-world.com,英國公司,以航拍、GIS/GPS相關業務為主)、Sanborn公司(www.sanborn.com,美國公司,以GIS、地理數據、空中勘測等業務為主)等。
說到這裡,簡略介紹一下我們這個世界的商業影像衛星:目前全球衛星影像解析度排名前三的是:美國DigitalGlobe公司的QuickBird(捷鳥)、美國IKONOS及法國SPOT5。其中SPOT5可以提供解析度為2.5米的影像、IKONOS可提供1米左右的影像、而捷鳥就能夠提供最高為0.61米的高精度影像,是全球商用的最高水平。在衛星圖像方面,美國五角大樓每年都給予會給予其三大主要合作夥伴DigitalGlobe、IKONOS和ORBIMAGE數十億美元的資助,作為回報自然是這些公司的衛星數據將在第一時間交給五角大樓作為軍事套用,而且針對某些敏感區域在規定的時限內不允許商業化。當然,這些公司還是會將限制之外的影像出售,如Keyhole(後來的GOOGLE EARTH)就是DigitalGlobe的一個買主,而我國很多和DG公司也有業務合作,如筆者在的當地政府就跟該公司購買過本城市的某波段衛星圖像(某個省會城市),整圖大小共6GB多,耗資數十萬元人民幣。另廣東2004年買的某地區共2500多平方公里衛星影像共耗資146萬元人民幣(捷鳥的多波段彩色合成的現成影像針對大陸地區的價格約是30美元/平方公里,台灣地區的價格也是如此。如果是定購的話當然價格會更貴)。如果哪位同學有意向當然也可購買,這些公司在大陸都分別有了代理商,而且GE中也為DG公司的衛星影像銷售埋下了小小伏筆,後詳。
回過頭來繼續介紹一下捷鳥:Quickbird衛星隸屬於美國DigitalGlobe公司,由Ball航天技術公司(Ball Aerospace& Technologies Corp)、柯達公司和空間公司(FokkerSpace)聯合研製,於2001年10月18日在美國的Vandenberg空軍基地順利發射升空送上太空軌道,並於同年12月開始傳回數據。捷鳥衛星從450公里外的太空固定軌道拍攝地球表面上的地物、地貌等空間信息,最大成圖比例尺可達1∶1500至1∶2000,其黑白波段的影像解析度高達0.61米(也就是說一個寬度為61cm的物品,在捷鳥衛星黑白影像中就以一個像素點存在),彩色的解析度為2.44米,為全球首顆突破1米以下解析度之商用光學衛星。且QuickBird衛星為太陽同步衛星,平均4~6天即可拍攝同一地點的影像。目前捷鳥2代正在進行改進,以期獲取0.5米解析度的影像。
GE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解析度至少為100米,通常為30米(例如中國大陸),視角海拔高度(Eyealt)為15公里左右(即寬度為30米的物品在影像上就有一個像素點,再放大就是馬賽克了),但針對大城市、著名風景區、建築物區域會提供解析度為1m和0.6m左右的高精度影像,視角高度(Eyealt)分別約為500米和350米。目前提供高精度影像的城市多集中在北美和歐洲,其它地區往往是首都或極重要城市才提供。中國大陸有高精度影像的地區有:北京、上海、香港(深圳沾邊也有影像顯示,或者說是沾光?)、澳門(珠海和斗門也沾邊)、四川的潼川(即三台,31°04′105°09′)、黑龍江的大慶(46°35′ 125°00′)與宮棚子(45°46′ 124°52′)、新疆庫爾勒(Korla 41°45′86°08′),台灣省已提供的高精度影像地區較多,有10個,每個市都有。PS,說句題外話,為什麼這么意外會出現潼川、大慶和庫爾勒的高精度影像呢?注意到了么?裡面分別有大壩、油田與軍用機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