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鎮

通元鎮

通元鎮,隸屬於浙江省海鹽縣,位於縣境西南部,以種糧、養蠶、畜牧業為主,是縣西南部主要集鎮之一。

基本信息

通元鎮海鹽縣通元鎮三友村
海鹽縣通元鎮位於縣境西南部。東鄰官堂、秦山兩鄉鎮,南連六里鄉,西接石泉鎮及海寧市袁花鎮,北靠於城鎮富亭鄉。大部屬平原水網地帶。境內新杭滬公路自東而西穿越其境,長山河西北進東南出。農業以種糧、養蠶、畜牧業為主,工業以建材、化工等行業為主。鎮人民政府駐地通元集鎮是縣西南部主要集鎮之一。

通元原名通玄,得之寺名。據志書記載,在縣西南30里有法喜寺,舊名通玄寺。唐時,通元地屬尚父鄉,後入德政鄉。民國21年(1932),始為建制鎮。1950年4月分為通元鄉、通南鄉,1956年3月並為通元鄉,1958年10月為通元公社,1983年復為通元鄉,1985年8月改置通元鎮。

全鎮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集鎮新辟馬坊路、翻建西青龍橋,建成新農貿市場。全鎮有線電視新增用戶500戶,農村新裝電話900戶,總裝機達到2100多戶。在縣第六屆運動會上,奪得金牌總數列第二名,團體總分列第三名。

全鎮對13000多畝單季晚稻及12000畝連作晚稻進行無草害、無螟害技術處理,效果明顯。單季晚稻單產在550公斤左右,連作晚稻單產在400公斤以上,比上年增長5%。

英雄吳海勤:吳海勤是鎮治安聯防隊隊員。1998年2月25日,在與隊友開展夜間治安巡邏時,遇到2名盜竊歹徒。在同歹徒搏鬥中,吳海勤臉部被砍三刀,滿臉鮮血,但他受傷不手軟。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同年3月16日,縣委宣傳部、縣人武部、團縣委、縣綜治委聯合發出通知,決定在全縣開展向見義勇為好青年吳海勤學習的活動。同年,吳海勤被嘉興市綜治委授予見義勇為先進積極分子,團省委授予他優秀共青團員稱號,還被評為嘉興市第二屆十佳傑出青年。

早燒即早晨吃燒酒。吃早燒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紀的當地農民。他們不管颳風下雨,天天如期來到小鎮的酒肆里。酒肆大多非常簡陋,備有普通燒酒、黃酒等及豬頭肉、豆腐乾之類葷素菜。吃早燒的人根據酒量自行選擇,他們常常二三個人圍一桌,邊慢斟細飲,邊聊天。吃早燒也成為交流市場信息,傳播新聞和農事的一條途徑。

基本概況

通元鎮通北村 浙江省海鹽縣通元鎮位於縣境西南部。東鄰官堂、秦山兩鄉鎮,南連六里鄉,西接石泉鎮及海寧市袁花鎮,北靠於城鎮富亭鄉。大部屬平原水網地帶。境內新杭滬公路自東而西穿越其境,長山河西北進東南出。農業以種糧、養蠶、畜牧業為主,工業以建材、化工等行業為主。鎮人民政府駐地通元集鎮是縣西南部主要集鎮之一。
全鎮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集鎮新辟馬坊路、翻建西青龍橋,建成新農貿市場。2006年全鎮有線電視新增用戶500戶,農村新裝電話900戶,總裝機達到2100多戶。在縣第六屆運動會上,奪得金牌總數列第二名,團體總分列第三名。
全鎮對13000多畝單季晚稻及12000畝連作晚稻進行無草害、無螟害技術處理,效果明顯。單季晚稻單產在550公斤左右,連作晚稻單產在400公斤以上,比上年增長5%。

..

經濟建設

農業
 農業生產主要以糧油、蠶繭、畜牧業為主,蠶繭和畜牧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以來,通元鎮效益農業發展較快,家禽養殖、湖羊養殖業、蔬菜花卉、茶葉四大效益農業基地已初具規模,全年家禽存欄可達20萬羽,出欄可達50萬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規模為1.87萬畝的土地整理工程,建成標準農田1.32萬畝,新建改建機站9座,修築硬化渠道11.8公里,完成河道整治11公里,提高了農業生產抗災奪豐收能力。
工業
 工業生產以服裝、燈泡、電器電線、毛紡織造、建材等行業為主。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5億元,契約利用外資602萬美元,引進縣內外企業17家,引進內資2700萬元。工業區平台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共徵用土地421畝,出讓土地148畝。浙江虎溪水泥有限公司為縣重點骨幹企業,嘉興繁榮電器有限公司、星都照明有限公司、三馬發展有限公司、九曲港電工器材有限公司為縣小型巨人企業。[1]

社會建設

全鎮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力度加大。年內,共硬化村級道路7.45公里,改建民間橋樑25座,維修20座,鎮育才橋建成通車。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順利通過了省“教育強鎮”的複查驗收。全面推行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工作,建立了14個社區服務站和1個社區服務中心。積極開展職工養老保險擴面工作。紮實地開展“雙建設、雙整治”工作和城鄉一體化工作,整治農村環境衛生,安息堂建設、農村改廁、改水工作、村科技文化活動室建設等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進一步美化了農村生活環境。積極開展有線電視入戶工程,入戶率達到56%,切實提高了廣大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1]

鎮名來歷

通元原名通玄,得之寺名。據志書記載,在縣西南30里有法喜寺,舊名通玄寺。唐時,通元地屬尚父鄉,後入德政鄉。民國21年(1932),始為建制鎮。1950年4月分為通元鄉、通南鄉,1956年3月並為通元鄉,1958年10月為通元公社,1983年復為通元鄉,1985年8月改置通元鎮。

著名人物

徐馥(清代),字鐵孚,乍浦人,能畫山水。其故居位於乍浦鎮西大街19號,為封閉式宅第民居,是一處較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街。
吳海勤
吳海勤是通元鎮治安聯防隊隊員,他被民眾們成為英雄吳海勤。1998年2月25日,在與隊友開展夜間治安巡邏時,遇到2名盜竊歹徒。在同歹徒搏鬥中,吳海勤臉部被砍三刀,滿臉鮮血,但他受傷不手軟。為表彰先進,弘揚正氣,同年3月16日,縣委宣傳部、縣人武部、團縣委、縣綜治委聯合發出通知,決定在全縣開展向見義勇為好青年吳海勤學習的活動。同年,吳海勤被嘉興市綜治委授予見義勇為先進積極分子,團省委授予他優秀共青團員稱號,還被評為嘉興市第二屆十佳傑出青年。

地方風俗

早燒 早燒即早晨吃燒酒。吃早燒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紀的當地農民。他們不管颳風下雨,天天如期來到小鎮的酒肆里。酒肆大多非常簡陋,備有普通燒酒、黃酒等及豬頭肉、豆腐乾之類葷素菜。吃早燒的人根據酒量自行選擇,他們常常二三個人圍一桌,邊慢斟細飲,邊聊天。吃早燒也成為交流市場信息,傳播新聞和農事的一條途徑。

早燒早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