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輓詩

逆輓詩

逆輓詩,又叫逆轉詩、抑揚詩、陡轉詩、雅俗詩。創作年代有宋,明,清。可分為五小類:鋪墊式、巧補式、波浪式、解疑式、揚抑式。 逆輓詩的最大特點是作者在它的開頭,故意以極其普通的語句下筆,給人造成一種平淡無奇、甚至是大失所望的感覺,可到詩後,尤其是結尾,卻以出人意料的飛來之筆和逆轉成奇蜂之勢,把讀者引入一個嶄新的詩歌境界。

逆輓詩

所謂“將軍欲以巧勝人,盤馬彎弓故不發”、“化腐朽為神奇”、“化板滯為跳脫”、“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亦宜乎。這種別開生面,不落窠臼,讓人耳目一新,體現其詩構思之巧妙。

逆輓詩分類

一、鋪墊式

所謂鋪墊式(撥葉尋花),是指故意先用數字作鋪墊,使詩的前半部顯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後卻用警句作結,使全詩平中出奇,給讀者眼前一亮的感覺,體味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藝術之妙。

比如:

雞叫(一) 【宋】趙匡胤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

此詩說前面兩句淡而無味,讓人看之昏昏欲睡,逆轉之後兩句忽然豁然開朗,大氣蓬勃。

雞叫(二) 【明】朱元璋

一叫一勾勾,兩叫兩勾勾。
三叫日出滿天紅,驅散殘星月朦朧。

沱雨獻壽 【明】朱元璋 (或說是清朝鄭板橋)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壽,壽比滂沱雨更多。

詠麻雀 【清】李調元 (或說是徐文長)

一窩二窩三四窩,五窩六窩七八窩,
食盡皇王千種粟,鳳凰何少爾何多?

隋朝著名詩人、官員薛道衡出使南方陳朝,久不得歸,遂於人日(正月初七)作詩曰:“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陳人嗤笑說:“這是什麼話?誰說北方佬會作詩?”而當他寫出了後兩句:“人歸雁落後,思發在花前”,陳人不由地驚嘆道:“真是名不虛傳!”

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頗擅長“逆輓詩”的寫作,他的《游虎丘山》就是此類詩中的名作:“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起,四海五湖皆一望。”前兩句寫舉步登山,拾級而上,語意淺俗,後兩句筆鋒一轉,寫登高所見,俯仰天地,使詩的境界驟然開闊,氣勢宏偉, 堪稱點睛傳神之筆。

據傳是清代才子鄭板橋作《詠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 飛入梅花總不見。

不留姓名 【清】紀曉嵐

一爬爬上最高樓,十二欄桿撞鬥牛。
紀昀不願留名姓,恐壓八閩十二州。

楊柳樹 【清】紀曉嵐

東邊一棵楊柳樹,南邊一棵楊柳樹。
西邊一棵楊柳樹,北邊一棵楊柳樹。
任你柳絲千萬條,怎么系得行人住?

或說是相傳古時候,一群考生在長安灞亭設宴餞別.一位童生高聲吟道:

東邊一帶楊柳樹,南邊一帶楊柳樹,
西邊一帶楊柳樹,北邊一帶楊柳樹……

眾人一楞,這算什麼詩 眾人嘲笑之餘,那童生卻用緩慢聲調吟道:
願借碧絲千萬條,綰住斯人心不走.

疾風驟雨 薪火融冰

東一陣疾風驟雨,西一陣疾風驟雨。
南一陣疾風驟雨,北一陣疾風驟雨。
任爾風雨千萬處,奈可吐盡憑欄苦?

詠枇杷 佚 名

路旁一株樹,兩個大丫杈。
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

詠鵝 佚 名

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
白毛分綠水,紅掌踏清波。
[說明]以上兩詩的後兩句,傳為宋歐陽修所續。

集句逆輓詩 佚 名

一二三四五六七(羅隱), 昨夜今宵又明日(白居易)。
河低月落五更時(儲光贛),吳歌楚舞歡未畢(李白)。

明代著名詩聯家,“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作的《樹!樹!樹!樹!》,尤為人所樂道。
那年春暖花開,祝枝山偕唐伯虎遍游杭州風景名勝,竟把杭州太守也驚動了。太守久仰祝之大名,很想附庸風雅,便托人邀祝枝山為其珍藏的一幅古畫題詩。祝枝山看那古畫:蕭索的古渡,參差的垂楊柳,待發的解纜商船,還有一位憂傷的送客少女……一幅離愁別緒相送圖。祝枝山心知那畫是太守巧取豪奪得來,決定“放他一把血”,遂說潤筆費二百兩白銀。

太守聽了,心痛之極!不想出資,卻極想得祝之墨寶以炫耀於同僚,便還價一百兩白銀。祝枝山笑笑不語,揮毫醋暢,潑墨淋漓,寫了四句詩:“東邊一棵樹,南邊一棵樹,西邊一棵樹,北邊一棵樹。”然後拋下狼毫。太守很是生氣,心想:這算什麼狗屁詩?枉你個詩書名流!

眼看太守要動怒了,與祝枝山交換過眼色的唐伯虎笑嘻嘻趨前:“太守息怒。祝兄的詩是只題了一半,可太守的潤筆費不也只給了一半嗎?”太守無奈,只得奉上兩百兩銀子。他心知,糟蹋了名畫,更得不償失!祝枝山與唐伯虎相視一笑,又筆走龍蛇,把餘下的詩句寫完:“樹!樹!樹!樹!系不得郎舟住。”太守讀了,連聲稱妙。

這首題詩反覆鋪陳四次“一棵樹”,兼之一連渲染四個“樹”,詩中柳絲般的千絲離情已束滿蘊盈,簡直呼之欲出了。一句“系不得郎舟住”,更沖開了心緒的閘門,升華了詩意。少女難捨情郎,卻又不得不分的愁緒,真箇一抒無餘!

又嘗題畫松云:

磨盡—錠兩錠墨,畫出一株大枯樹;
夜深老鶴忽飛來,踏枝不著空歸去。

傳說清代乾隆皇帝得到一幅《百鵝圖》後,特邀翰苑近臣為此畫題詩.翰苑大臣們惟恐所題詩句不合聖意,遲遲不敢動筆.可近臣紀曉嵐卻毫無顧忌,上前揮毫疾書道:"鵝鵝鵝鵝鵝鵝鵝,一鵝一鵝又一鵝……"眾大臣看到紀曉嵐連書這么多的"鵝"字,不覺掩口竊笑,乾隆皇帝望著這么多"鵝"字也不得其解.而紀曉嵐目不斜視,繼續寫道:"食盡皇家千鍾祿,鳳凰何少爾何多 "乾隆皇帝看罷,拍手連聲叫好,而剛才譏笑紀曉嵐的眾大臣位,個個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或相傳明代有人請詩人倫文敘為其珍藏蘇東坡所繪的《百烏歸巢圖》配詩,倫文敘在審視此圖良久後,揮毫寫道:

天生一隻又一隻, 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人皆稱其妙。

《還珠格格》"送別詩"

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有這樣一個情節:乾隆皇帝帶小燕子、紫微江南出巡,在江邊見一群儒生搖頭晃腦作詩贈別朋友"老鐵"。乾隆見詩後便說:"我家丫頭也會作這樣的詩。"於是叫紫微露一手。

紫微便吟道:

你也作詩送老鐵,我也作詩送老鐵。

眾人一聽,哈哈大笑:這能叫詩嗎 誰知紫微筆鋒一轉,又續詩道:

江南江北蓼花紅,都是離人眼中血。

後兩句通過比喻,把離別之情渲染得登峰造極,眾人讚不絕口。

明代馮夢龍《古今笑》中載:“錢塘有數衣冠士人游虎跑泉,飲間賦詩,以泉字為韻。中一人但喔‘泉、泉、泉’,久不能就。忽一叟曳杖而至,問其故,應聲曰:‘泉、泉、泉,亂迸珍珠個個圓。玉斧砍開頑石髓,金鉤搭出老龍涎。’眾驚問曰:‘公非貫酸齋乎?’曰:‘然、然、然。’遂邀同飲,盡醉而去。”(此於江西《吉安縣誌》載為東坡事)。

二、巧補式

妙補詩,巧補詩,逆輓詩之一。猶如續字聯。就是命題寫詩或作聯的條件、背景一變再變,使得寫詩人或題聯者窮於應付,這是要考考詠詩或題聯之人的應景捷才。先寫違背常理的事物現象,給人以邏輯錯誤的印象,如傳為金冬心詩句的“柳絮飛來片片紅”或《閱微草堂筆記》小說黑鵝是“硃砂為頂雪為農”.說紅梅是“玉質亭亭清且幽”,說白雞冠花是“雞冠本是胭脂染”之類,都是有悖事理。然而以下的詩句又恰為這種悖謬說法補上合乎邏輯的環境或原因,將先前的不合理置於特設環境中變為合理,從而顯示出詩人隨機應變、善於圓說的巧妙思維。比如為“片片紅的柳絮”設定“夕陽方照桃花塢”的環境,不僅合理,且意境甚美。為“硃砂為頂雪為衣”的黑鵝補上“誤落羲之洗硯池”,為“雞冠本是胭脂染”的白花補上“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猶帶一頭霜”等原因即是。《解學士詩》言解縉面對明太祖偏要在解詩中尋出破綻的種種刁難,句句妙補,更顯出極盡隨機應變的巧思。(即解詩本賀生男:“吾王昨夜降金龍”,太祖刁難云:“是公主”。解補云:“化作嫦娥下九重”,遂改男為女。太祖又刁難云:“天折了”、解補雲“料是人間留不住”。太祖又出難題:“丟在金水河”,解又補雲“翻身躍入水晶宮”。)雖系小說家言,但民間聽眾對這種思維的雕蟲小技卻很樂意欣賞。

吟黑鶴

乾隆皇帝下江南,黃昏時分,見天際飛來一隻白鶴,當即要隨行的文人賦詩。一個叫馮誠修的吟道:

遠望天空一鶴飛,硃砂為頸雪為衣。

乾隆皇帝聽後搖搖頭:“我要吟的是黑鶴,不是白鶴。”眾人一聽瞠目結舌,只見馮誠修不慌不忙,順勢吟出:

只因覓食歸來晚,誤落羲之洗墨池。

將吟白鶴的詩變成了吟黑鶴的詩,補得天衣無縫,不留痕跡。

吟雞冠花

明代才子解縉,思維敏捷,聰穎過人。一天,曹尚書邀解縉過府吟詩,要他當場作雞冠花詩一首。解縉不假思索隨口吟道:“雞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剛出,曹尚書忽然從衣袖裡取出白雞冠花道:“不是紅的,是白的。”解縉不慌不忙界面吟出:“今日為何淺淡妝?只因五更貪報曉,至今戴得滿頭霜。”曹尚書聽罷,不禁連連點頭稱好。

此事本見明代郎瑛《七修類稿》:

又一(仙)箕題雞冠花詩:“雞冠本是胭脂染。”其人云:“要白者。”即承云:“洗卻胭脂似雪妝。只為五更貪報曉,至今猶帶一頭霜。”

救詩

皇后生了孩子,永樂帝令解晉吟詩。解縉脫口吟出“帝王昨夜降金龍”,剛要續句,永樂帝說:“生的是女孩。”解縉續吟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永樂帝又打斷:“可惜夭折了。”解縉隨機續道:“料是人間留不住。”永樂帝嘆口氣說:“早丟到池塘里去了。”解縉續句更妙:“翻身跳入水晶宮。”這首順勢而取的逆輓詩令人絕倒一時。

吟梅花詩

嘗有人召仙,請作梅花詩。仙箕遂寫‘玉質亭亭清且幽’。其人云:‘要紅梅。’即承曰:‘著點顏色點枝頭。牧童睡起朦朧眼,錯認桃林去放牛。’(此事見明代郎瑛《七修類稿》)

補詩

相傳,清代金農寓居揚州時,曾於平山堂上宴客,乃以“飛”、“紅”二字吟詩為酒令。有個商人功底很淺,下筆寫了一句講不通的詩:“柳絮飛來片片紅。”柳絮是白的,怎么成了紅的?

金農馬上為其掩醜,前補三句成七絕一首:“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初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

相傳,現代演唱家馬如飛才思敏捷,善於應變。一日,他在彈唱《珍珠塔》時,一不留神,把“丫環移步出了房”誤唱成“丫環移步出了窗”。聽眾大嘩。馬如飛發覺念錯了唱詞,接著補上一句:“到陽台上涼衣裳。”於是“起死回生”,聽眾馬上報以掌聲。唱著唱著,又不慎將“六扇長窗開四扇”誤唱成“六扇長窗開八扇”,這更糟,一般說來是“不可救藥”了。可是馬先生並不驚慌,他靈機一轉,接唱道:“還有兩扇未曾裝。”聽眾大加喝彩,台下一片掌聲。

三、波浪式

據說明代名士解縉給一位老太太祝壽,吟詩以賀,劈頭一句是“這個婆娘不是人”,把老太太差點氣死,眾賓客個個大驚失色。就在氣氛緊張的時候,解縉接上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老太太轉怒為喜,滿堂笑逐顏開。可是不等大家笑完,解縉的第三句又出“兒孫個個都是賊”,把剛緩和過來的氣氛又弄緊張了。這時,解縉不緊不慢地來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奉至親。”

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
生的兒子都是賊,偷來蟠桃獻至親。

某次帝宴群臣,命解縉以“天子”為題即席吟詩助興。解縉不假思索,隨口吟道:當今天子不是人,帝欲動怒,縉續道:乃是上天紫微星。皇帝化怒為喜。誰知第三句竟出入意科地吟出唯願小臣萬萬歲,皇帝勃然大怒,汝竟敢自稱萬歲,置朕於何地?命推出斬之。縉申辯曰:“萬歲息怒,臣詩未完,還有下文:忠心輔主掌太平。群臣乞情,暫時雖然告免,後來終以“無人臣禮罪”下獄!被殺時,年僅四十六歲。

明代浮白主人《雅謔》載“賊盜”云:“壽春道士,以小像乞解學士(解縉)題詠,解書‘賊賊賊’,道士愕然。續云:“有影無形拿不得。只因偷卻呂仙丹,而今反作蓬萊客。”

四、 解疑式。

先自己有意設疑後再釋疑,形成新奇的意境。與巧補式相似,巧補式是別人故意設障礙,解疑式是自己故意設障礙。比如“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在一次酒宴上曾吟出“柳絮飛來片片紅”的詩句。這使得主賓愕然,因為本句詩有悖常理,顯得很荒唐。但是就在眾人驚疑之際,金農不動聲色地續出下句:“夕陽返照桃花塢。”眾人聽了不由齊聲叫好——映著夕陽的柳絮不是帶著紅色的霞光么?

五、揚抑式

以上都是先抑後揚,打油詩中還有一種先揚後抑的,前面寫得很文雅,富有詩意,後面忽然粗俗,造成一種幽默的效果。

明代李開先《一笑散》另外記載了張打油的兩首詩,一首是詠雪,詩云:“六出飄飄降九霄,街前街後盡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另一首詩詠安祿山兵困南陽郡一事:“百萬賊兵困南陽,也無援救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這兩首詩的特點是“一半打油”。以第一首詩為例,你看,頭兩句還煞有介事,一板一眼的,“六出”呀,“九霄”,“瓊瑤”呀,何其典雅,富有詩意啊,三四句卻突然來了180度的急轉彎,由雅入“俗”,正是這種“急轉彎”,創造了一種“打油味”,令人解頤。這類打油詩,後世稱之為“逆轉詩”。

大雪天,縣衙大廳上士紳們喝酒賞雪,秀才詩興來了,吟道:“大雪紛紛如舞起,”縣官接道:“盡呈皇上吉祥氣,”紳士接道:“再下三年也不妨,”一僕人正端菜進來,不由接了一句:“放他奶奶的驢屁。”

獨臥夜半又驚醒,遙聞滔滔江水聲。
推窗趁月向江望,原是漁人尿江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