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倍增假說

逆流倍增假說

解釋尿液濃縮與稀釋的假說,Hargitay,Kuhn與Wirz於1951年提出逆流倍增假說

基本解釋

解釋尿液濃縮與稀釋的假說,Hargitay,Kuhn與Wirz於1951年提出逆流倍增假說(countercurrent multiplier hypo-thesis)。
所屬學科:動物生理學(一級)

生理學解釋

結構基礎

腎臟結構圖腎臟結構圖
腎單點陣圖腎單點陣圖
質部組織間液與血漿是等滲的 ,髓質部組織間液與血漿的滲透濃度之比,隨著由髓質外層向乳頭部深入而逐漸升高,分別為2.0、3.0、4.0。在抗利尿激素存在時,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通透性增加,小管液從外髓集合管向內髓集合管流動時,由於滲透作用,水便不斷進入高滲的組織間液,使 小管液不斷被濃縮而變成高滲液,最後尿液的滲透濃度可高達1200mOsm/kgH2O,形成濃縮尿。髓袢愈長,濃縮能力就愈強。過程

由於髓質的滲透濃度從髓質外層向乳頭部不斷升高,即腎髓質的滲透濃度由外向內逐步升高,出現滲透梯度。逆流指兩個並列管道液體流向相反。髓袢與集合管的結構構成逆流系統。在外髓部,髓袢升支粗段主動吸收Na+與Cl-而不透水,則升支粗段內小管液向皮質方向流動時,NaCl濃度降低,小管液滲透濃度下降,髓袢升支粗段外組織液滲透濃度升高。故越靠近皮質,滲透濃度越低;越靠近內髓,滲透濃度越高。在內髓部,在抗利尿激素作用下,對水通透性增加,與外髓形成濃度差,水被重吸收,小管液中尿素濃度逐漸升高。內髓集合管對尿素通透性大,尿素就順濃度梯度向內髓部組織間液擴散。髓袢降支細段對水通透性大,水被重吸收。尿液濃縮。
同時還存在逆流交換系統

影響因素

影響腎稀釋濃縮機能的因素很多,如抗利尿激素、慢性腎功能不全、利尿劑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