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面羊

送面羊是一種民間風俗,時間是農曆七月初一至初四日,現已提早到六月底。

簡介

羊為六畜之一羊為六畜之一

送面羊是成安一帶頗有特色的風俗。送面羊的時間是農曆七月初一至初四日,現已提早到六月底。舅舅一家,當然少不了姥姥、姥爺及孩子們,驚車動輛地去給外甥(女)送面羊,外甥家也象過節一樣,好生招待,熱鬧一番。送面羊起止時間一般為頭胎外甥(女)出生後開始,到“羊見羊”停止,即,外甥結婚後生了孩子,孩子的舅家又送來面羊,相約同一天交接才可斷羊。其間,頭三年必送幾十斤重的大面羊,以後可送小面羊;也有連送幾年羊後再送兩隻活羊也就停止了。送的面羊都用紅頭繩盤著面羊頭,紅頭繩取下來戴在外甥(女)脖子上,以示平安長命。

面羊是用白面蒸成的,其造型很獨特,很有民間文化藝術味道。它大膽變型,均為臥圈式,一般是4隻,大的可達二、三十斤,1米多長。面羊裝飾也很講究,身上有“花帶”並點有紅綠色,還有體態各異的幾公分長的小面羊爬在身上。隨從面羊還帶去一些5—10公分的面蒸小動物,如虎、豬、狗、刺蝟、兔等。這些通過民間藝術家的精心製作,都栩栩如生,十分可愛。
的吃法也很講究。送羊第二天即可“殺羊”,即切成一塊一塊的,然後“爹吃頭,娘吃腳,奶奶吃個羊尾巴”。小羊、小動物,紅頭繩栓成串,成年吊掛。

歷史

但據考證,此俗興於南北朝時代。當時北方遊牧少數民族在鄴(今臨漳)建立後趙、前燕、北魏、北齊等國,隨之將本民族人大量遷居到鄴城周圍,與當地漢民相處,但當時外來民與當地漢民常有矛盾,鬥爭也很殘酷。數民族政權都為時不長,當一個少數民族亡國後,除一部分被殺或逃回原居地外,有相當一部分人留了下來。為了緩和與漢民之間的矛盾,那些留下來的曾經以牧羊為生的少數民族居民以“羊”為禮,贈送漢人,尋求友善親睦。久而久之,形成風俗,延續至今。

由來

在太谷,每逢陰曆七月十五,做舅父的都要送外甥一隻“面羊”。這裡還有一段傳說呢!
從前,南山腳下有一農家婦女,生下一子,愛苦掌上明珠。這孩子自小任性使氣,不服管教,直到十六歲,還是頑劣異常,無法無天。家裡人為這事好生著急。
一天,孩子的舅舅來到家中,與姐姐談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姐姐說:“你外甥一天天長大了,可是既不愛幹活,又不愛讀書,全不懂孝敬長輩,這樣下去,可怎么得了!”弟弟說:“你把他交給我吧!”
舅舅是個牧羊人。他給了外甥反鞭子,讓他跟他一塊去放羊。過了一段時間,這孩子對放著有了些興趣。時值夏令,午後便趕了羊在樹蔭下乘涼。一天,孩子抬頭看見大樹叉上住著一窩烏鴉。老往來奔忙,銜來活食一口口餵那幼鴉。他低頭又見羊羔吃奶總是跪著銜住母羊的乳頭。孩子便問他舅舅:“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長地說:“現在是老烏鴉不辭勞苦餵小烏鴉,等小烏鴉長大了,老烏鴉飛不動了,小烏鴉也是一口口銜食來餵老烏鴉。小羊跪著吃奶是對母親的孝敬。瞧瞧它們多么懂事!”外甥聽了此話,真有些後悔。父母將自己養大,何等辛苦!父母教育自己是為自己將來有出息。於是,他對舅舅說:“今後一定好好聽媽媽的話,做個有出息的人。”
舅舅見他有悔改之意,便讓他回去,還送給一隻羊。這天正是七月十五日。
從此以後,每年陰曆七月十五,舅舅準給他送一隻羊去,以提醒他好好長進。可是,年年送一隻活羊,也沒這個必要,後來,就改為送“面羊”。面羊是用白面做成的蒸熟的“羊”。
街坊、鄰舍看見這個教育外甥的辦法好,紛紛效仿。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以致成了民間的風俗

傳說故事

關於送羊來歷的傳說很多,這裡略舉兩個。
一個來自神話故事《劈山救母》中。說的是三聖母與書生劉彥昌相愛成婚,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派遣三聖母的兄長楊二郎下界懲罰,將三聖母困壓在華山之下。三聖母的兒子沉香武藝超群,又是個孝子,得知事情原委後,用神斧劈開華山救出母親,並將楊二郎戰敗活捉。沉香報仇心切,對母親說:“娘親,楊二郎不顧你們兄妹情分,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團圓,在山下受盡折磨。如今孩兒要不劈死他,實難平孩兒的心頭之恨!”三聖母勸道:“楊二郎與為娘是一母同胞,他畢竟是你的親舅舅啊!還是留下他的性命為好。”沉香說:“不殺他,也要懲罰他!”怎么懲戒呢?沉香想了想,為了讓他記住此事,提出每年必須送來一對活羊(羊與楊同音),年年撥他的皮、吃他的肉,以示告戒。楊二郎害怕沉香,也為重修兄妹之好,也為謝罪,就答應了沉香的這一個要求,每年給沉香送羊。後來,人們為表示對外甥的親近,在民間也興起了送羊的風俗。
另一個傳說是,很久以前,有個不孝順的孩子經常打罵爹娘虐待老人。他舅舅為了教育他,使他改過自新,就把他接到自家,跟自己一起放羊,並讓他照看小羊羔,囑咐說:“你要仔細看小羊羔是怎樣吃奶的。”過了些天,舅舅問他:“羊羔是怎樣吃到奶的?”他說:“這我可看清了,原來羊羔是跪在母羊的肚下吃奶的。”舅舅又問:“你知道羊羔為啥跪在那裡吃奶嗎?”他搖搖頭說不知道。舅舅說:“羊羔為了感謝母親的養育大恩,所以每到吃奶時,總要跪在母親身旁,表示長大後要孝順母親。”這個兒子頓時滿臉通紅,幡然醒悟,表示一定要好好孝順爹娘。臨走,他舅舅又送給他一隻小羊,讓他回家不要忘記羔羊跪乳的孝敬美德。從此,他變得非常孝順了。後來,姥爺、姥姥為了讓外甥孝順父母,就每年給外甥送羊,成了多年不改的風俗了。

文化內涵

關於送羊的來歷,湯陰縣人認為是來自“羊羔跪乳”的故事:從前有一個老婦人,丈夫死得早,她辛辛苦苦將兒子拉扯大,兒子卻不孝順,老婦人非常傷心。她的哥哥知道了這件事,便送給外甥1隻母羊和1隻小羊,外甥看到小羊每次吃奶總是跪著,很是慚愧,從此痛改前非,孝順母親。村人知道這件事後,傳為美談,並紛紛效仿,自此,便有了舅舅給外甥送羊的習俗。送羊,過去送真羊,後來改送面羊。
送羊習俗是對子孫的一種孝道教育。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孝”一直是中國人十分重視的一種傳統美德。每年送羊給外甥,寓意讓外甥時刻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
面羊是中華禮饃的一支,禮饃文化是燦爛的黃河文化的一種。黃河流域屬於農耕區,以麵食為主,在生產不發達的過去,小麥是上等食物。夏季,常年勞作在土地上的人們迎來了收穫的季節,打罷麥子,用勞動的果實蒸出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改善一下生活,使身心得到調節和放鬆,從而更加激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
送羊,也包含著中國人對羊的喜愛。羊,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徵,羊與“陽”、“祥”諧音,送羊有送陽壽、送吉祥之意。湯陰縣送羊為什麼是送3隻呢?當地人認為,這應該和成語“三陽(羊)開泰”有關。關於耍物,有動物也有植物,它表現了過去以農業為主的人們對食物的渴望,對大自然的熱愛。

送羊是用以聯絡感情的一種禮節。麥收過後,出嫁後的女兒帶上禮品回娘家看看,儘儘做女兒的孝心。過幾天,姥姥、姥爺或舅舅、舅媽帶上用白面蒸好的羊及耍物去外孫(甥)家,雙方走動走動,聯絡並加深感情。

變化及思考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送羊習俗也在悄悄地起著變化。
一是蒸羊的變化。過去蒸羊,要求羊為3隻面羊,還要有8個饅頭,幾隻耍物,一共要湊夠20個,有的人家蒸24個。並且,羊還要蒸得比較大。但現在,蒸羊時一般只蒸 3隻面羊和幾個耍物,耍物多少都行,不蒸饃,羊也比過去小多了。農家人的解釋是,過去稀罕那點兒白面,所以耍物不能少,羊也要蒸大點兒。現在天天吃的都是白面,蒸那么多誰也不稀罕,吃不了,大羊還不好熟,不如少蒸點兒吃新鮮的。
如今讓人在饃鋪里蒸羊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了。就是有些人家該送羊的時候,去饃鋪說出自己需要蒸幾隻羊幾個耍物,饃鋪主會按要求蒸出來,第二天直接去取就行了。近幾年,又出現了麵包羊和蛋糕羊。據湯陰縣瓦崗鄉一家批發部介紹,麵包羊已有四五年的歷史,蛋糕羊自2005年開始在瓦崗鄉銷售。蛋糕羊和麵包羊來自安陽市一家食品加工廠,據這家食品加工廠銷售人員介紹,他們生產麵包羊和蛋糕羊已有五年左右的歷史,剛開始時銷售不是太好,近兩年勢頭越來越好,平均每年銷售六七千件。麵包羊和蛋糕羊有著鮮艷的顏色,用紙箱做包裝,送羊的人不用再挎個籃子,而是直接到商店買上一箱,加上其他禮物就可以去送羊了。麵包羊還有許多品種,有一般的,有夾心的。
二是送的變化。過去送羊,要送好多年,姥姥去世後由舅舅、舅媽送,直到外甥結婚或舅舅、舅母去世,俗語有“妗不老,羊不倒”之說。但近年來逐漸變為只送三年。也有人外甥大了還一直送。還有一些人家,女兒第一胎生了一個女兒,還想要一個兒子,姥姥就會一直送羊,直到下一個外孫出生,再送三年就可以不送了。

現在也有一些人家嫌送羊麻煩,也不是太好吃,就送上水果、餅乾、火腿腸之類的禮物。還有一些人家,由於女兒嫁得遠,或工作在外地,也就將送羊這一環節省去了。人們認為,送羊也就是娘家人和姑娘家互相走動走動,不必太拘泥於形式,怎么方便怎么來。
工業的發展,開闢了任何一個可以開闢的領域。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麵包羊、蛋糕羊便有了產生的機會和生存的土壤。在農村,有些村里媳婦並不是十分忙,丈夫打工去了,家裡的農活平時又不太多,蒸羊的時間還是有的。但老輩人還有蒸羊的習慣和手藝,年輕人一來不會蒸,二來怕麻煩不願蒸。大熱天的在屋裡蒸羊,還不如花十幾塊錢買一件羊,既省事,又好看。老年人都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懶了。
關於送羊的來歷,年輕人能講出來的已經很少了,好多不知道為什麼要送羊。隨著民間傳說的減少,一些民俗事象的流傳也越來越少。中國的民間故事極為豐富,這些故事,有許多和民間習俗有關,有的還蘊含著極為深厚的哲理。相關民俗不僅把這些故事流傳下來,還能深化這些故事的教育作用。這些故事也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過去,家人們晚上會聚在一起聊天,孩子們也會聽老人們講故事。但隨著娛樂工具的普及及多樣化,民間故事在青少年中間流傳很少。另外,人們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的淡漠也是習俗及傳說逐漸衰退的一個原因。

世界各地的“鬼節”風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