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無黨南歸序

送徐無黨南歸序

《送徐無黨南歸序》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寫給學生徐無黨的一篇贈序。至和二年,歐陽修在京城任翰林學士,學生徐無黨高第登進士,在他南歸永康家鄉時,歐陽修作此文相贈。本文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論,勉勵徐無黨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另一方面間接批評當時浮奢的文風,指出此類文章永難留存後世。

基本信息

原文

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於腐壞澌盡泯滅而已。而眾人之中,有聖賢者,固亦生且死於其間,而獨異於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其所以為聖賢者,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於身者,無所不獲;施於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於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施於事矣,不見於言可也。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修於身矣,而不施於事,不見於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語者矣。若顏回者,在陋巷曲肱飢臥而已,其群居則默然終日如愚人。然自當時群弟子皆推尊之,以為不敢望而及。而後世更百千歲,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於事,況於言乎?
予讀班固藝文志,唐四庫書目②,見其所列,自三代秦漢以來,著書之士,多者至百餘篇,少者猶三、四十篇,其人不可勝數;而散亡磨滅,百不一、二存焉。予竊悲其人,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方其用心與力之勞,亦何異眾人之汲汲營營③? 而忽然以死者,雖有遲有速,而卒與三者同歸於泯滅,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今之學者,莫不慕古聖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於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為文章,稍稍見稱於人。既去,而與群士試於禮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於其歸,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釋

①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加強自身修養,用來建立事功,著述文章以傳世。
②班固藝文志:即《漢書·藝文志》。唐四庫書目:唐有《開元四庫書目》,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
③汲汲營營:急急忙忙,來來往往的樣子,形容忙碌。

翻譯

各種草木鳥獸被歸類為“物”,而世間眾人被歸類為“人”,他們生存在世時雖有分別,然而到了死亡時卻很相同,全部也都變成腐朽、消亡殆盡的地步。而聖賢身處世人之中,他們也需要面對這種生死變化,然而卻和各種事物及世人有分別——他們能在精神、功業上永垂千古,時間再久也能夠留存。聖賢能夠長存不朽的緣故,就在於他們建立德行、功業或著作了。一個人能努力修煉個人操守的話,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個人功業,卻是受社會情況限制;若要行文傳世的話,則被個人天賦所約束。有些人能建立功業,卻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詩》、《書》、《史記》等著作所記,當中有多少人是善於著作的呢?至於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業,又有著作傳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業的,有能著書立說的。就以顏淵為例,他獨居窮宅時挨飢受冷;在與人相處時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許以為他愚笨無能。然而當時孔門中眾多弟子都極其尊重顏淵,無人敢與他相比。就是後世千百年來,也沒有人能在德行上能勝過顏淵。由顏淵能夠永存不朽的原因來看,固然不是憑藉他的功業,更不必說是著作吧?
我曾讀《漢書·藝文志》、唐《四庫書目》等著作,見當中列舉上古至今有著作流傳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餘篇,也有少的約三四十篇。然而文人雖多不勝數,大部分的作品卻已隨時間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嘆這些作者,他們的文章雖然華麗,但好像花木被風飄散,鳥獸鳴叫掠過耳邊一樣,只得短暫停留人間。他們創作時竭盡心力,這又和世人為生活 忙忙碌碌有何分別呢?而且最後也或早或遲地面對死亡,他們的情況和草木、鳥獸、世人一樣;全部歸於泯滅消失,可知道“立言”實在是不能夠依靠的。現今追求學問的人,他們全部羨慕古代聖賢能夠名聲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輩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無黨)從小便跟隨我學習,寫的文章,已經頗得別人稱讚。學成後,又在禮部應考科舉;名列前茅,從而名聲顯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漸進步,有一種如泉水湧出山間的氣勢。不過,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銳氣,和勉勵你求學之道,因此在你南歸之時贈送這篇文章給你。同時,我自己相當喜愛為文寫作,因此也用本文來警示自己一番。

作品淺析

北宋初年,文壇瀰漫一片濃艷浮誇的奢華文風(西崑體)。歐陽修是當時復興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他主張恢復質樸散文風格。本文是歐陽修寫給學生徐無黨的臨別贈言,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論,勉勵徐無黨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另一方面間接批評當時浮奢的文風,指出此類文章永難留存後世。[3]
作者認為古聖賢和鳥獸、草木、眾人一樣,同樣會死亡,不過古聖賢人的肉體雖然消滅殆盡,但精神不滅,因為他們能夠修身立德或者施事立功,又或者能著書立言,故此能留名後世,精神長存。
“三不朽”是指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及著書立言,這些也是古聖賢人至聲名不朽、精神長存的途徑。故稱為“三不朽”。作者認為三者中以修身立德最重要,施事立功次之,最後才是著書立說。
修身立德是個人的品德修養,如果一個人具有崇高的品德,他行事為人才會受人推崇、尊重,況且修身是人人之事,只要身體力行,就必有所獲,所以作者認為修身立德是“三不朽”之首

作者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