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是俄國畫家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科夫1879年創作的著名歷史畫。長218厘米,寬375厘米,現存藏於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形象地表現了近衛軍的妻子在告別上斷頭台的親人時那種痛苦心情,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忠實地遵循了現實主義的寫生手法。《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是以彼得大帝於1698年鎮壓近衛軍兵變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而創作的。畫家選取了兵變失敗的近衛軍在莫斯科紅場臨刑前的悲壯時刻。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女貴族莫洛卓娃》被稱為蘇里柯夫歷史畫的“三部曲”。《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描寫 了17世紀俄國歷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俄國發生了近衛軍兵變。彼得大帝得知後倉促回國,立即殘酷地鎮壓了這次兵變。畫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牆外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的天球頂。身穿海藍色軍裝的彼得大帝騎在高頭大馬上,親自監督處決“謀反”的近衛軍。他的背後是整齊森嚴的行刑隊和一排絞刑架,他的右邊是一群外國使節和他的寵臣。占據畫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動亂的人群,一些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圍繞在六個即將臨刑的近衛軍身旁,他們悲痛地哭泣著。表現了 寧死不屈的俄羅斯民族的堅強性格。

畫作內容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描寫的是17世紀俄國歷史上的一件真事,一幕動人心魂的悲劇。這幅畫的時代背景是彼得大帝要推行改革,實現俄國由落後的農奴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這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加劇了俄羅斯的內部矛盾,這所有的矛盾導致了近衛軍的叛變。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近衛軍兵變發生。彼得大帝得知後倉促回國,殘酷地鎮壓了這次兵變。畫面中,彼得大帝,身穿海藍色軍裝騎在高頭大馬上,親自監督處決“謀反”的近衛軍。他傲視一切,但很孤立。在他的身後是整齊森嚴的行刑隊和一排絞刑架,右邊是一群外國使節和他的寵臣。近衛軍,他們行將被處死,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是為正義而死的 ,所以沒有一個人是悲悲切切的。他們從容,大義凜然地面對死亡。即將被處死的近衛軍共六人,其中有四個中心人物。第一個是個紅褐色頭髮的中年人,他坐在車上,手持蠟燭,戴紅帽,正與彼得大帝怒目對視,他們的視線遙相對峙。第二個人蓄黑胡,穿紅外衣,他對周圍的一切無動於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第三個是滿頭白髮的老者,正在安慰前來與他訣別的子女。第四個站在車子上,披著深色的外衣,正在向周圍的人鞠躬表示告別,他是一個身體比較瘦弱的近衛軍。另外兩人背對觀眾 ,其中一人正被架著走向絞刑架。所有的近衛軍,在生離死別的家屬面前,不後悔,不請求寬恕,走向絞架。一些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圍繞在即將臨刑的近衛軍身旁,他們悲痛地哭泣著。行刑的地點是莫斯科紅場,畫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外牆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的天球頂。彼得大帝是羅曼諾夫皇朝的第三代沙皇。俄國共有兩個王朝,862年到1598年留里克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1614年到1917年)。在彼得大帝統治的三十六年間,他年年與鄰國開展戰爭,奪得了五十四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當時的俄國已由等級代表君主制過渡到絕對專制君主制。他從覬覦王位的同父異母姐姐索菲婭公主的陰謀中逃脫,最終獲得皇位。他喬裝成木匠到荷蘭學造船;一次次粉碎包括太子在內的陰謀叛變;他力排眾議,銳意改革,向西方學習終使俄國步入歐洲強國之林。又贏得長達二十一年的北方戰爭,爭霸於世界;他是俄國現代化的奠基者。這些都成為了幾百年來俄國戲劇,繪畫,文學充分表現的情節。他那二米一的高大身軀,鼓鼓的金魚眼睛,往上翹的八字鬍,也都成為今日遊客們熟悉的形象了。

作品賞析

蘇里柯夫在1878年著手起稿《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為這幅畫,蘇里柯夫花了3年時間,閱讀了相關歷史文獻,在博物館研究了大量的實物資料。鑒於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在紅場,因此畫中用著名的華西里.伯拉仁諾教堂為背景,右側是克里姆林宮的衛城,這些高大的歷史建築物,大大烘託了這幅作品肅殺與鐵血的時代氣氛。
畫家站在較客觀的立場上對這一歷史事件予以再現。占據畫面絕大部分空間的是近衛軍戰士,他們臨危不懼,英勇不屈。畫家把他們與老人、婦女、孩子這些前來訣別的家屬及劊子手、圍觀民眾交織在一起,增添了事件的悲劇色彩。矛盾對立的另一方,是騎在高頭駿馬上監刑的彼得大帝。整裝威嚴的正規軍作為政權的強大後盾肅立在彼得大帝身後。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1881年3月在“巡迴展覽協會”的畫展上展出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著名的收藏家與美術鑑賞家巴維爾·米哈依洛維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把它收購了下來。著名畫家列賓對它也有極高的評價,認為此畫是整個展覽會上印象最深的傑作。

藝術價值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是蘇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場面開闊,極為壯觀。它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突破了當時學院派歷史畫以《聖經》和神話為中心的虛構和表面效果,氣勢宏偉,人物形象生動,具有歷史認識的意義和高度的美學價值。
蘇里柯夫是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藝術成熟階段成長起來的畫家。他的歷史畫在取材和創作思想上,都具有革新的價值,在巡迴展覽畫派中與列賓齊名。《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就是一幅充分體現蘇里柯夫歷史畫藝術成就的代表作。蘇里柯夫花3年時間研究大量實物資料,在巡迴展覽畫派的創作中,歷史畫原是比較薄弱的,因為歷史題材的處理往往不易與現實生活關聯。蘇里柯夫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並做出了重要貢獻。

畫作取材

蘇里柯夫1848年生在一個傳統的農牧家庭,小時候,他非常喜歡聽老人講哥薩克的傳奇故事,閱讀了大量歷史書籍,充實了頭腦。蘇里柯夫的繪畫道路是在他家鄉學校的一位美術老師格列布涅夫的薰陶下開始的,他經常帶著蘇里柯夫外出寫生,學習各種繪畫技巧。後來,格列布涅夫力勸蘇里柯夫前往聖彼得堡的美術學院深造,結果卻落榜了。

天無絕人之路,不久蘇里柯夫意外地得到了一個在美術學院課堂旁聽的機會,一年後以優異的表現被破格擢升進入美術學院。1875年,蘇里柯夫以出色的成績從美術學院畢業,獲得了“一級藝術家”的畢業稱號,並以油畫《彼得闡述教義》奪得了學院的金質獎。1877年蘇里柯夫遷居莫斯科,一直生活到生命終了。1879年開始至1884年,蘇里柯夫先後創作了概括彼得大帝時期的三部曲,《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緬希科夫在貝列佐夫鎮》、《女貴族莫洛佐娃》。蘇里柯夫也因此獲得了極高的榮譽。蘇里柯夫主要歷史畫的創作題材多取自彼得大帝時代的重大事件,在他宏大的歷史畫作品中,畫家顯示出對改革的嚮往和深沉的思考。

改良運動

彼得大帝的改良運動,雖然促進了俄國生產力和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但它是建立在對農奴極其殘酷的壓榨剝削的基礎之上的,它鞏固了地主、商人的統治,也鞏固了農奴主的地位。他的改革受到了本階級,即大貴族中反對改革的保守勢力的抵制,也受到了廣大農奴和貧苦農民的反抗。特別在民俗方面的改革,由於實行全面歐化,因而挫傷了俄羅斯人的民族自尊心,同時,從歐洲請來的一群享有特權的專家在俄國的為所欲為,到了蘇里柯夫時期顯得日益嚴重。特別是在資產階級民主派的知識分子當中,在文化界的各個領域裡都存在著對皇家御用的歐洲專家及其追隨者的鬥爭。
蘇里柯夫參加的巡迴畫派也正是在這種鬥爭下形成的。所以,蘇里柯夫在這一作品中,對彼得大帝的改革保持一定的批判態度不是沒有原因的。蘇里柯夫在畫面上用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暗示近衛軍並不是直接代表了當時反對改革的保守的大貴族勢力。這也表現了蘇里柯夫對彼得大帝改革所持的一種批判態度。由此可見,蘇里柯夫在處理俄羅斯歷史上的這一複雜的悲劇性事件中,是做了認真而嚴肅的思考的。
這幅歷史畫取材於彼得大帝實行政治改革中發生的事件。當西歐已進入發達的資本主義時,俄國還處在落後的農奴制社會。1689年彼得一世在俄國執政,決心實施改革以改變落後面貌。新政措施以新法管理國家,興辦工廠,改組軍隊,設立常備軍和海軍,全盤移植西歐文化等等。這些改革使國家強大了,但它破壞了舊有體制和傳統,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地傷害了民族自尊心,引起了舊勢力的反對,當1698年彼得大帝秘密出國訪問時,他的近衛軍趁機謀反,彼得大帝立即回國進行鎮壓。

形象描繪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真實地描繪在莫斯科皇宮廣場上處決近衛軍的情景。這是一幅構圖宏大、人數眾多的畫面,畫中人物體現兩種敵對勢力的尖銳衝突:畫幅的右面是以彼得大帝為代表的改革派,彼得為捍衛改革成果,為使國家強大,在外國使節支持下,在他的常備軍保護下,在實施具體改革的緬希柯夫幫助下,對造反者嚴厲鎮壓,他騎在馬上穩重如泰山,是一位自尊自信的英雄;而在他目光所視的另一面則是被行刑的近衛軍士兵和來訣別的親屬,以及圍觀的民眾,近衛軍是在保守勢力慫恿下起來造反的,他們想維護自己的舊有傳統和古老習俗,捍衛自己民族的自尊,所以他們個個也表現出寧死不屈的精神氣質。
畫家塑造了一群具有鮮明民族性和個性的人物典型形象。畫面左邊那個紅鬍子的近衛軍怒視彼得大帝,而轉首的彼得,也以目光相對,在這猛烈的心理決鬥中,表現了兩個陣營互不妥協的堅決性。在這幅畫中雙方雖然是敵對的,但在畫家的心目中他們都是英雄,彼得是捍衛改革的英雄,而近衛軍則是捍衛民族自尊的英雄。他贊成彼得改革也同情近衛軍,為此他在人群中畫了一些妻子、母親與兒女來刑場絕別的悲慘場面,著重畫了孤兒寡母的形象,令人傷心同情。為了表達畫家的同情心,將自己的女兒,畫中那個戴紅頭巾的可愛小女孩也畫在其中。

創作生涯

蘇里柯夫是俄國畫家,巡迴展覽畫派盛期的代表。1848年1月12日生於西伯利亞的小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1916年3月6日卒於莫斯科。蘇里柯夫家族是古老的哥薩克後裔,童年時代,家中還保持著祖先的生活方式。蘇里柯夫對他的哥薩克出身極為重視。他把16~17世紀老哥薩克的獨立和反抗精神,熱愛自由和勇敢的性格作為自己祖先的遺訓。他作品中歷史人物的形象,與哥薩克人的特徵有著密切的聯繫。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縣立中學的一點陣圖畫教師最早發現了蘇里柯夫的繪畫才能,並幫助他在1868年冬從西伯利亞到彼得堡投考皇家美術學院。第1年以旁聽生資格參加學習,1870年轉為正式公費生。1876年11月畢業時,獲得一級藝術家稱號。接著他參加了莫斯科基督救世主教堂壁畫的繪製工作。這一工作使他得了一萬盧布的報酬,於是決定在莫斯科定居。1878年開始第一幅歷史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的創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巡迴展覽畫派的盛期。但在巡迴展覽畫派為數眾多的作品中,主要是風俗畫和肖像畫,歷史畫則顯得比較單薄。以繪畫反映當代現實生活,是巡迴展覽畫派創作的主要宗旨。但如何使歷史畫與現實生活有所聯繫、並體現巡迴展覽畫派的創作和美學原則,蘇里柯夫進行了認真的探索。童年時代故鄉的古老生活方式,他有深刻的記憶:莫斯科紅場、克里姆林衛城、寺院、教堂、鐘塔,都保留著過去時代的痕跡;劇院正在上演的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也給蘇里柯夫以啟發。描寫俄國歷史上的改革,揭示人民在歷史進展過程中的苦難,使人們在歷史畫中體會俄國社會發展的某些哲理,正是蘇里柯夫的意圖。《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是他在這方面的第一次嘗試。
由於彼得大帝的改革而出現的俄羅斯歷史的轉變時代,早已引起蘇里柯夫的注意。還在學生年代,他就和同學合作,為1872年在莫斯科舉辦的工藝展覽畫了12幅《彼得大帝在北方的事跡圖》素描。

畫作三部曲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則以彼得大帝時代的政治事件,1698年近衛軍反對彼得世俗改革的史實為題材,刻畫俄羅斯民族的悲劇。畫面上蘇里柯夫以近衛軍和親人們的訣別場面為中心,對彼得及他身旁的外國公使作了符合史實的描繪。同時通過民眾場面的刻畫,影射當時正在發生的沙皇政府鎮壓民眾的現實。1881年這幅畫展出後,文藝界的進步人士給予了高度評價,巡迴展覽畫派也立即吸收他為正式成員。
接著,蘇里柯夫畫了《緬希科夫在別廖佐夫》。這幅畫與前一張作品在構思上有密切的聯繫,表現受壓抑的人們的遭遇,對緬希科夫的心理描寫和

緬希科夫在別廖佐夫緬希科夫在別廖佐夫
形象的塑造,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女貴族莫洛卓娃》的構圖,題材取自俄國17世紀歷史上的宗教改革運動,刻畫了分裂派的狂熱教徒、女貴族莫洛卓娃的形象。她雖出身高貴,但恪守民間教會的傳統。她性格倔強,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離開了貴族的一切社交活動;由於她對宗教改革所持的態度,遭到了教會和沙皇統治者的迫害。畫中蘇里柯夫描寫了莫洛卓娃被人從修道院拉到另一處去審訊的場面;畫面上將近50個人物,神情各異。他們有好奇的、害怕的、婉惜的、嘲笑的、譏諷的、同情的、關懷的、驚恐的,每個人都有鮮明的性格。
1887年正是蘇里柯夫處於創作精力旺盛之時,他的妻子卻因肺病而去世。蘇里柯夫陷於悲痛之中。一年以後,他帶了兩個孩子回到了西伯利亞故鄉。在這裡哥薩克的民間音樂和傳統節日的歡樂,生活中健康和明快的色彩,重新喚起了畫家對生活的熱愛。1891年他根據童年的生活經歷,畫了一幅以家鄉的民間節日遊戲為內容,表現歡快主題的《攻陷雪城》。
在前一階段的作品中,蘇里柯夫主要表現了階級社會中人民與統治者的矛盾和歷史人物的悲劇命運。而從《攻陷雪城》起,畫家選擇了以人民作為統一力量的歷史事件為內容,這方面的代表作有1895年完成的《葉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1899年展出的《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等。
《斯捷潘拉辛》是蘇里柯夫的最後一張大型歷史畫。在17世紀的俄國歷史上,拉辛起義和教會分裂有密切的聯繫。 
蘇里柯夫在構思《女貴族莫洛卓娃》這一幅作品時,就開始醞釀《斯捷潘拉辛》的形象。С.Т.拉辛是1667年俄國農民起義的領袖,他的哥薩克起義部隊所到之處,驅逐或殺死沙皇的行政長官,焚燒地主的莊園。1670年起義軍失利,但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拉辛一直被人民傳頌、讚美。
蘇里柯夫為了塑造拉辛的形象,花了很大精力,先後數次到卡馬河、頓河、伏爾加河等哥薩克聚居地區體驗生活。現藏於列寧格勒俄羅斯博物館的《斯捷潘拉辛》,定稿於1910年,從這張作品的創作過程,可以看到蘇里柯夫對待創作的嚴肅態度。
在此以後的幾年中,蘇里柯夫準備創作《普加喬夫》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暴動》,但進展不很順利,只構了草圖,沒有最後完成。他的《公主訪問女修道院》和《受胎告知》兩畫,也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由於藝術觀點上的分歧和其他原因,蘇里柯夫就在1907年脫離巡迴展覽畫派。1910年他和女婿結伴去西班牙旅行,畫了一些水彩速寫。在他60歲以後,由於健康的原因,已不能像過去一樣作畫。他的一些已經上了畫布的作品,進展也極緩慢。創作上的苦惱使他不安,生活非常沉悶。

歷史價值

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學藝術由於歷史的風雲際會成為許多中國人心底最美好的一部分記憶。俄羅斯人則說,僅僅貢獻出一個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的俄羅斯民族就無愧於全世界了。而我們知道那個時期的俄羅斯文學史上還有屠格涅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契訶夫、岡察洛夫、普希金、萊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大批不朽的作家和詩人。除此之外,在音樂方面,俄國人還有創作了交響組曲《天方夜譚》的里姆斯基·柯薩科夫、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作者鮑羅丁、管弦樂《荒山之夜》、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的作者穆索爾斯基,創作了歌劇《伊萬·蘇薩寧》的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和最傑出的柴可夫斯基。在繪畫方面,則有創作了《到處是生活》的雅羅申柯、《送葬》和《三套車》的別洛夫、《荒原上的基督》的克拉姆斯科依、《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和《伊凡雷帝殺子》的列賓、《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和《女貴族莫洛佐娃》的蘇里科夫等巡迴畫派畫家,以及可與羅浮宮媲美的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畫廊。
與同一時期的法國藝術對照,俄羅斯博大、悲愴的藝術氣質帶給人們的震撼之大、之強,可以在同樣都是人物眾多的兩幅歷史畫,維特的《加冕》與蘇里科夫的《近衛軍臨刑的早晨》之間對比得出。

畫面渲染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取材於17世紀俄國歷史上的一件真事兒。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保守貴族率領近衛軍,挾持了彼得大帝的姐姐索非亞公主發動兵變,意圖扼殺彼得大帝實施的資本主義改革。聞訊而歸的彼得大帝藉助外國勢力經過殘酷的鬥爭鎮壓了這次兵變,並在紅場上絞殺了100餘名叛變者。題材已注定的悲劇氛圍在蘇里科夫的筆下得到了完美的再現;或許,即使是在當年的現場,其悲愴無言的情緒也超不過此畫中的了。
畫面上,清晨冷冽的薄霧裡,克里姆林宮的高牆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修道院的穹頂森然挺立。前景左側,帶銬的近衛軍們簇塞一片,有的憤然逼視著右側騎在馬上的彼得大帝,有的低垂了腦袋默默地與送別的親人相擁;畫面中段,行刑人挾制了近衛軍官準備送上絞刑架。右側,表情森嚴的彼得大帝昂首馬上,身邊團聚著以緬希科夫為首的支持者。在一種近乎絕然的靜默中,兩群持不同信念的人對峙著,仿佛他們之間的戰鬥還在繼續,勝者沒有為王的大喜,敗軍也沒有為寇的悔過,他們個人的尊嚴和克制著的情感靜默中宣洩著、交流著、對峙著,由此形成看不見卻可強烈感受到的畫面張力。

歷史功過

畫家無意評說歷史的功過,他之所以選擇這個題材,更多的是其中的悲劇意味打動著他。出身低層的近衛軍們如螳臂當車般試圖改變歷史巨輪的方向,最終為著封建貴族的利益被引向犧牲;他們的犧牲雖毫無意義,可他們不屈不悔的個性卻令人尊敬。
蘇里科夫創作的歷史畫題材多取自彼得大帝時代的重大事件。在繪製宏大的歷史事件過程中,他的繪畫表達著他對人的觀察。他從不單純地描寫一個事件,他更著意的是事件之中的各種人的各種情感以及情感之間的互動關係。在人物眾多的《近衛軍臨刑的早晨》中,顯然主角不是某一兩個具體的人,而是由左側怒視彼得大帝的褐發軍官所代表的不屈和堅毅,以及右側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在眼前的彼得大帝的沉默和克制。當時間沖刷去一切行為的動機和結果時,如同畫面所做到的,一切只剩下互相關聯著的各種情感和情感印象。與人們持認的某個思想觀點相比,可能人的情感比真理更永久。
蘇里科夫繪製了彼得大帝三部曲,《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緬希科夫在貝列佐夫鎮》、《女貴族莫洛佐娃》。他們共同的特徵就是表現了人在歷史機遇中的悲劇性命運和不屈的情感走向。蘇里科夫憑藉著對事件的精到述說和對情感關係的準確把握成為偉大的歷史畫畫家。而他第一幅歷史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就確定下這一點。當年列賓一看過此畫就在給著名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的信中說:“蘇里科夫的畫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應當給他的畫放一個最好的位置。每個人都認為,這幅畫是我們展覽會的驕傲。”
蘇里科夫由此成為巡迴畫派的重要成員。在這個1870年成立、追求再現真實的社會生活的繪畫隊伍中,雖然蘇里科夫也有一定程度的革命民族主義思想,但他的藝術理想並不完全與之合拍。在他身上,更多的是由哥薩克血統決定的民族主義而非由社會理想決定的民族主義;他描繪歷史事件,卻拒絕做出絕對的判斷,他無意改造現實生活。這些使得他後來脫離了巡迴畫派。而富有民族性和人性的作品已足以證明他的出色。因而1916年3月19日蘇里科夫逝世於莫斯科後,蘇聯人民為了永遠紀念他,把莫斯科美術學院改名為蘇里柯夫美術學院,並在他家鄉建立了一座蘇里柯夫紀念館和紀念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