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思想史

農學思想史

《農學思想史》是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直民。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農學思想史》
作者:楊直民
出版單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

農業歷史久遠,萬年千年以來,它不斷向人類提供衣食原料和產品。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家在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凝鍊了豐富、生動的農學思想。20世紀,人類創建了輝煌的現代文明,構建起工業動力和產品裝備與支持的農學體系。進入21世紀,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農學向信息化、智慧型化方向發展,需要更深刻的與沉靜的思維。現今,國內外對農學思想史的研究已經趨於活躍,發表的論文逐年加多,農學史的著作中也在增拓農學思想的份量,但尚少系統論述農學思想史的專著。《學科思想史叢書·農學思想史》,在深入研究古今中外著名農學代表人物及農學著作、重要農學分支學科和流派基本理論與思想的基礎上,梳理了農學思想發生、發展的基本脈絡,構建出農學思想發展體系的段落、框架,闡釋農學思想層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範疇、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問題,以豐富的材料論述了重要農學理論、觀點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
這部農學思想史是填補學術空白的專著,其章節結構設定力求合理,選用材料準確、精當。對古代農學思想史發展脈絡有清晰的勾勒,對近代,特別是現代農學思想史從多角度進行了闡說。撰著者是在多年分項研究和數屆研究生講授農學思想史課程的基礎上完成寫作的,闡發的內容基本可以滿足讀者了解和進—步探究農學思想史的需要。
在農學思想史的演進中,對許多問題的探索與評估難度很大。有些漸進的、壘土疊台類型的學術成果,從古至今不斷發揮著作用;有些突發類型的成果,可以一時掀起熱潮,時過境遷,可能趨於湮沒;也有一些問題人們的認識是不斷反覆的。深耕細作在新的條件下,可以向少耕免耕轉化。排乾沼澤闢為農田,又可轉為恢復、保護沼澤地,一些化學農藥由發明、廣泛推行到禁用,並為其他藥劑所取代。生物進化中的災變說可從被多年批判的谷底到重新引發人們研究的興趣。
古代文明興盛地區伐林墾荒,曾開闢出大片肥田沃土,由於濫伐、過牧,千百年的富原,又可以淪為荒漠。R.A.布賴森在《饑饉的氣候》(科學出版社,1981年中譯本)一書中就古印度哈拉帕、古希臘邁錫尼、古巴比侖兩河流域的盛衰,說那裡農業衰退以至文明遭毀只是幾十年的光景。農學思想史的研究中,要觸及農學許多起落興衰的理念與思緒。農學思想在不斷推陳出新,人們的認識在不斷發展和變化,調控自然的能力在不斷提高。
現今,農學研究的對象在極速擴展,手段在不斷翻新。電腦、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基因重組等在農學領域廣泛套用,迅速改變著動植物生產影響因素複雜、高度分散、時空變異大、生產可控性和穩定性差的行業弱勢局面。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套用,對經驗性的生產管理注入量化、規範、集成和智慧型化因素,使農業向精準的階段迅速躍進。
農學思想史的研究要有深厚的農業史、農業科學技術史、農學史的基礎。中國明清之際著名學者顧炎武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非器則道無所寓”。指明一切抽象原則,都寓於客觀事物的存在變化之中。他主張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總結提高,指導技術改革,說過“善治水者,固以水為師耳”的話語。相近的道理,可以認為,離開知識系統發展的農學與學科史,農學思想史不能獨立存在;而沒有農學思想史的研究,農學與學科史也難於確立知識的秩序。一代一代農學家所專擅的農學題材不同,治學想法不同,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學術攻關的目標相異,這不同與相異在時間坐標軸上的銜接演變就為農學思想史的闡發提供了廣闊場景。
農業學術越往縱深發展,提出的問題可能比解決的問題不知要多多少倍。提出問題質疑是科學發明、發現的前提,尋求發展、知識創新則是科學演進的主流和靈魂。一般說來,總結一個時代的農學思想,必須是在那個時代的農學進展輪廓清晰呈現出來之際才能出現,這已是一個歷史的常規了。但是中國要振興農業,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爭創世界一流的農學教學與研究,就需發展深邃的農學思想,並追求它的前瞻性。
《農學思想史》作為新的嘗試,會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其撰出,還是甚有開發思維技巧的意義的。如果通過這部著作的出版發行,能激發讀者,特別是青年更多關注農學各科學術思想的發展變化,對此書進行商榷、駁辯,在農學思想史及其各分支領域寫出更多、更好的專著和論文,豐富、活躍學壇,促進農學發展,那將是值得欣喜與稱頌的幸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