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經

辨經

《辨經》原名《人物誌》,為三國時魏國人劉邵所著。 隋唐志都把《人物誌》列為名家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說名家是出於古代的禮官,《隋志》說:“名者所以正百物,敘尊卑,列貴賤,各控名而責實,無相僭濫者也”,可見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責實,量材授官”。名學自先秦已經存在,如公孫龍、惠施,但其論說多散佚,《尹文子》一書也屬名家,但現在一般認為這本書是漢朝的作品。《尹文子》中說:“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檢形定名,就是名家學說的核心理論,所以名家學說也稱為刑(即形)名學。

內容簡介

又名《人物誌》
(三國*魏)劉邵/著
辨經 《人物誌》的作者是三國的劉邵。隋唐志都把它列為名家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說名家是出於古代的禮官,《隋志》說:“名者所以正百物,敘尊卑,列貴賤,各控名而責實,無相僭濫者也”,可見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責實,量材授官”。名學自先秦已經存在,如公孫龍、惠施,但其論說多散佚,《尹文子》一書也屬名家,但現在一般認為這本書是漢朝的作品。《尹文子》中說:“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檢形定名,就是名家學說的核心理論,所以名家學說也稱為刑(即形)名學。劉邵這本書,對人物進行分類,講述人物的識鑒、任用,因此,把這本書列入名家也是合適的。
但是,劉邵的思想絕不只是刑名之學,他這本書實際上是糅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學說。品鑑人物,論其所宜,綜核名實,考校功績,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劉邵在這本書中最推崇“聖人”,所謂聖人就是具備中庸至德,因而能夠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比如他說:“凡人之質素,中和最貴”,“中庸之德,以達為節”,又論述臣主異德,臣任其事,主總其功,“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也”。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響,又有道家的影響。但是總體上看,劉邵的思想更傾向於老子,這不但在這本書前面品評人物的部分中顯示出來,而且他還專門寫了一章《釋爭》作為全書的總結,其中說:“君子知屈之可以為伸,故含辱而不辭,知卑讓之可以勝敵,故下之而不疑”,又說:“讓敵者,勝之也,下眾者,上之也”,這些都是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的。所以,劉邵這本書也顯示出魏初學術雜取諸家的風氣
劉邵,字孔才,建安年間開始做官,並得到荀彧的賞識。他後來一直在魏朝做官,乾出很好的成績,《三國志.王衛二劉傅傳》中記載他有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議,他的文才也是很出色的,曹叡曾叫他寫《許都賦》與《洛都賦》,陳壽也說他“該覽學籍,文質周洽”。《人物誌》這本書是他晚年寫的,它的特異之處在於,這本書不但學有淵源、文理嚴密,而且作者是有政治經驗,並且許多問題正是從實際需要出發去寫的,因此,是非常有價值的一本書。但是,這本書在三國之後一直沒有受到注意,直到現代才得到重視,錢穆、湯用彤先生都寫過文章介紹它,而有人更稱之為中國人才學的第一部著作。
辨經
這本書最有貢獻的是提出了系統的評價人物的方法,這就是“九征”與“八觀”。作者的人才觀一開始就明白地說出來了:“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觀點基本是重視先天的。《體別》... ...
據說,中國傳統政治的核心是“人治”,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是“治人”。總之,以人為本的的確確曾是一種理念。流氓無賴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英雄豪傑何以失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經世之本,識人為先,經世之本,用人為先,可以說是從古至今成功者的秘訣。中國歷史上總結得失成敗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但專門論述識人用人的經典卻是鳳毛麟角,《辨經》就是這樣一部極為難得的寶典。《辨經》原名《人物誌》,為三國·魏人劉邵所著。劉邵在魏文帝時期曾任尚書郎,後為執經講學,賜封關內侯,卒後追贈光祿大夫。

本書目錄

卷上
辨經第一章 九征——人材的九種表征
第二章 體別——人材的秉性與區別
第三章 流業——職業、專業與人材
第四章 材理——學養與人材卷中
第五章 材能——區別材、能,量材授職
第六章 利害——不同材、能的優缺點
第七章 接識——識別偏材兼材的困難
第八章 英雄——論材辨能的方法
第九章 八觀——論材辨能的方法
卷下
第十章 七繆——鑑定人材的七種謬誤
第十一章 效難——選拔舉薦人材的困難
第十二章 釋爭——平息紛爭的要訣

推薦理由

常人以《辨經》得朋友;商賈以《辨經》得富貴;將相以《辨經》得長久;帝王以《辨經》得天下
一部秘而未宣的中國管理學經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