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性白內障

臨床上將有明確證據證明因輻射而引起的白內障稱為輻射性白內障(radiation cataract)晶狀體赤道部囊膜下上皮細胞對電離輻射甚為敏感。受損傷的上皮細胞可產生顆粒樣物質,在囊膜下自周邊部向中心遷移特別在後極部尤為明顯。這種顆粒樣物質的出現,大約需數月乃至數年的潛伏期。

基本信息

病因

晶狀體對放射線影響具有高度敏感性放射線所引起的白內障稱為輻射性白內障(radiation cataract)。晶狀體受傷者有2種,一為接觸放射線的工作者,二為接受放射線治療者。常見引起損傷的放射線有:X線、鐳射線60Co90Sr的β、γ射線以及鈹、釙、鎇的中子射線紅外線紫外線以及微波等。

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 輻射性白內障發生和發展有2個方面:①放射線等直接輻射對晶狀體的直接作用;②放射線等對虹膜睫狀肌血管系統作用,結果引起房水循環動態變化,從而降低晶狀體在房水中的氣體交換。這二者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白內障的發生和發展。

晶狀體前囊下的生長區上皮細胞,受到電離輻射作用後,細胞核受損傷,引起變性,染色體畸形,核碎裂細胞有絲分裂受到明顯抑制。這些受損傷而發生變化的上皮細胞移到並堆積在晶狀體的後部,如藉助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檢查者可以看到不透明的斑點。如損傷進一步發展,損傷而導致變性的細胞可在晶狀體後部堆積成不透明的環,晶狀體纖維變性,整個晶狀體變混濁。

2.致白內障的閾劑量 Merrian等研究了放輻性白內障與劑量的關係,其結論為:X射線或γ射線導致白內障最低輻射劑量一次照射量為51.6mC/kg;3周至3個月多次照射的累積量為103.2mC/kg;3個月以上多次照射的累積量為141.9mC/kg;若照射總量超過296.7mC/kg不論照射的次數和經過的時間長短,都會產生白內障關於β射線所致白內障的閾劑量無統一的數值。

臨床表現

1.白內障形成的潛伏期 晶狀體對各种放射線傷後表現基本相同。接受放射線後發病潛伏期不一可數月數年或十幾年,其與接受放射線的種類放射量的多少以及年齡等有關。X線引起發病在2~4年,中子射線幾個月即可使患者出現症狀。總之,年齡愈小,潛伏期愈短;劑量愈大,潛伏期愈短;條件不同差別甚大。

2.白內障的臨床形態 X射線γ射線及中子照射所產生的白內障臨床形態基本相同。人的輻射性白內障臨床經過可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起晶狀體後極部囊下皮質出現數個粉末狀混濁小點,或呈白色灰色金色、彩虹色。後囊下皮質內有小空泡。這個階段不引起視力損害。

第二階段:經過一段時間後,混濁小點逐漸增多,聚積形成環狀,當混濁區擴大到1~2mm直徑時,可見其周圍有空泡與顆粒散布。以後混濁擴大成盤狀混濁,直徑3~4mm。

第三階段:時間更長,後囊下混濁更多,漸次形成盤狀,外形不規則,有時呈數層重疊形式。盤形混濁逐漸向赤道方向及前後擴大,同時晶狀體皮質內發生自赤道部伸向中央的楔形混濁。有時這種起自周邊的混濁較中央部混濁更早出現周邊混濁常呈黃褐色。

第四階段:晶狀體全部混濁,不能與老年性白內障鑑別。

併發症:

眼瞼放射性皮炎、急性假膜性結膜炎瞼球粘連、角膜潰瘍、視網膜放射性損傷、急性放射病等

診斷

1.患者有受輻射的歷史。

2.受輻射後,患者出現視力障礙,但較晚。

3.慢性X線等輻射損傷晶狀體,混濁多從後極部開始,初可有後囊下皮質小泡,後囊下呈霧狀混濁及後囊下皮質點片狀混濁3種表現,可單獨發生,但多為混合型。

4.後囊下皮質出現在空泡。空泡小而圓或長期不變,或經乾酪狀變為小白點,不能自行吸收,且逐漸向前部及赤道部擴展。

5.日久後囊下皮質混濁多呈霧狀與點片狀混雜,整個呈薄圓片狀,初起皆局限於後極附近2mm半徑範圍以內,距後囊近而距核遠。

6.晶狀體病變可單獨發生,也可伴有其他眼部損害。

鑑別診斷:

1.高度近視性後囊下皮質混濁 常呈棕色且自核後面起皮質全部混濁。

2.糖尿病引起的病變 雖可位於後囊下但不達正後極處。它的特點為小而圓小泡形態穩定,長期不變。

3.並發於視網膜色素變性及葡萄膜炎的混濁 常有膝狀塵點,不呈盤狀。

4.年齡相關性白內障 大多先有周邊部皮質楔形塊狀混濁存在。

檢查

1.眼部特殊檢查 對手術效果存在疑慮或特殊要求,懷疑合併其他眼病的患者要進行相關的檢查。

(1)角膜內皮細胞檢查:觀察細胞密度(cell density,CD)和六邊型細胞(Hexagocyte)的比例。角膜內皮低於1000/mm2時,應慎重考慮白內障手術方式,以避免出現術后角膜失代償而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後恢復。

(2)視網膜視力檢查:把特定的圖像或視標投射到視網膜上,無論屈光間質是否混濁,直接檢查視網膜的視力,以了解患者手術後可能達到的最佳視力,是術前評價黃斑功能的一種重要檢查方法。

(3)視野檢查:對於晶狀體混濁較輕,而具有一定視力的患者,進行視野檢查可發現合併白內障的其他疾病如中心暗點要警惕黃斑病變的存在,生理盲點的擴大及視野特徵性的缺損要警惕青光眼及其他眼底病變的存在。由於白內障也會引起視野的改變,因此要聯繫裂隙燈觀察到的晶狀體混濁的部位而加以鑑別。

(4)視網膜電流圖(ERG)檢查:目前有閃光圖形和多焦3種ERG,可記錄視網膜的視錐細胞功能、視桿細胞功能和混合功能。閃光ERG反映了整個視網膜的功能。圖形ERG主要反映黃斑的功能。多焦ERG能同時記錄中央30°視野內100多個視網膜位點上的ERG,有利於診斷和判斷術後視網膜的功能狀況臨床上常套用的是閃光ERG,如術前ERG正常或輕度降低,估計術後視力恢復較好,如果術前ERG明顯降低或記錄不到,估計術後的視力恢復不理想。

(5)視覺誘發電位檢查(VEP):VEP包括閃光VEP和圖形VEP,用於記錄從視網膜到視皮質的神經通路功能當黃斑部和視神經出現病變時可表現為振幅的降低和潛伏期的延長。當患者術前視力小於0.1時一般採用閃光VEP檢查。而患者視力較好時可採用圖形VEP檢查。因此在晶狀體明顯混濁時VEP檢查對術後視功能的恢復程度具有較準確的預測性。

2.全身其他相關的輔助檢查 與接觸放射性的時間和劑量有關。

治療

1.遠離放射源,注意病情觀察。

2.形成白內障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可以手術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手術

預後預防

預後:

與放射線輻射控制及輻射時間有關。

預防:

輻射性白內障是某种放射線直接作用於晶狀體的結果,因此醫務人員必須採取預防措施,使外照射劑量不超過國家規定的防護標準。此外,為了防止晶狀體受輻射損傷,從事放射線工作者,應戴鉛防護眼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