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車

秦漢戰車

歷史簡介

戰國秦漢時代,延自商周春秋時代的戰車不但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反而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以輕車為主的攻擊兵種。輕車,又稱馳車、攻車,東漢經學家鄭玄說:“輕車,所用馳敵致師之車也。”在騎兵完全發展成熟以前,戰車以強大的肉搏能力、防禦能力、機動能力,成為當時不可替代的快速突擊兵種。

考古發現

秦陵兵馬俑考古發掘中,發現2號坑有大量戰車。

歷史資料

《孫子兵法》:“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陣也。”考古學家兼軍事研究家王學理推斷,孫子所說的“輕車先出居其側”,正是後來被稱為“角”的隊形處在形成過程中。一旦隊伍布置妥當,輕車便向敵陣兩側很快斜張,因而也就形成了夾擊的態勢。
戰國軍事家孫臏說:“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易之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據說,在“避實搗虛”、“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中,田忌、孫臏派輕車賓士大梁,創造了戰車突襲的有名戰例。
由於並非直接負擔重量,輕車對馬匹造成的負重壓力相對戰馬要更低,極限速度並不比騎兵差。

明代戰車

簡介

明代名將孫承宗組建的車營所用的戰車,有偏廂車、輕車等其制式。現在已無無直接資料,但大致與在此之前使用過的相同。特別是戚繼光所用戰車,時代較近,可作研究參考。

關於輕車的記載

輕車,又稱輕式車。
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並造火銃火炮置於車上。其制轅條二根,長9.2尺,闊0.25尺,厚0.22尺;前琵頭一根,長3.3尺,闊0.16尺,厚0.13尺;前遮牌一扇,高4.6尺,闊4.6尺,板厚0.06尺;立柱二根高5.2尺,方耳0.18尺;車廂橫幅二根長2.6尺,厚0.0.6尺;車耳二個,長2.4尺,闊0.4尺,厚0.15尺;車輪兩面,徑過3.8尺;車網14塊,厚0.18尺,闊0.4尺;輻條28根,長1.9尺,厚0.13尺;車頭2個,徑過0.8尺,長0.8尺;火箭匣一個,長4.5尺,闊0.25尺,厚0.15尺;橫檔兩根,長4.4尺;槍桿3根,長3.7尺;下拒馬橫檔一根,長5.2尺;槍桿四根長三尺。
代兵書《治平勝算全書》所載“輕車”,制式和上述基本一致,說明從明天順以來,輕車制式沒有多大變化。由此推斷。孫承宗所用戰車與天順年間所造輕車及戚繼光所用輕車相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