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氏

軒氏,軒轅之後,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姓氏

軒 姓也 黃帝號軒轅 後因為氏 軒氏 軒轅之後
軒 氏 , 軒 轅 之 後 , 漢 有 諫 議 大 夫 軒 和 。 (姓 纂 四 、 通 志 氏 族 略 、 類 稿 一 四 )
軒姓
軒[軒,讀音作hǎn(ㄏㄢˇ),不可讀作xuān(ㄒㄩㄢ)]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軒轅黃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籍記載:軒,姓也,黃帝號軒轅,後因為氏。軒氏,軒轅之後。
史籍《姓解·六三》、《姓苑》中均記載:“軒氏、轅氏、軒轅氏,皆黃帝之後。黃帝之後以號為姓,軒轅即黃帝,姓公孫或言,姓姬。黃帝,少典氏之子。黃帝共二十五子,十二子有姓。”
著名東漢後期思想家、政治家王符在所著的《潛夫論·志士姓》中記載:“軒氏、豐氏、駟氏、游氏、國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為姓。”
軒氏、軒轅氏、轅氏、軒丘氏皆黃帝之後裔,各有各的支系,乃四種姓氏。
周穆王姬滿為西周朝第五代君主,周昭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神話色彩的君王之一。傳說他享壽一百零五歲,在位時間為五十五年(公元前976~前922年,一說公元前1001~前947年,待考)。據汲縣西戰國墓所出土的典籍《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遊歷,曾於周穆王十三~十七年(公元前963~前959年或公元前988~前984年,待考),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晉觀黃帝之宮。他還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據考證,當時周穆王西遊之地,就在今裏海與黑海之間的一帶曠原。後因徐戎造反,方趕回中原組織平亂。
周穆王一生都致力於向四方發展,他曾因遊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進貢,而兩次發兵征伐犬戎,獲其五王,並把部分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他還率軍東攻徐戎,平服了徐戎的叛亂,之後在塗山(今安徽懷遠)大會數百諸侯,鞏固了西周王朝在東南地區的統治。
周穆王制定了“墨、劓、臏、宮、大辟”五刑,其細則竟達三千條之多。後世流傳有周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晉朝汲冢出土戰國竹簡《穆天子傳》,其中雖多誇張,但畢竟反映了當時周穆王意欲週遊天下,以及西周王朝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況。
周穆王的後裔分衍有十大支姓,即軒氏、豐氏、駟氏、游氏、國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除姬姓外,其軒氏為當首之氏,號稱“中華第一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戰國後期楚國王族後裔軒丘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軒丘氏複姓系出楚頃襄王熊橫,熊橫遷都於陳國。其後裔楚文庶子被其封於軒丘為采邑,稱軒丘氏。到漢朝時期有梁國宰相軒丘豹,其後省文簡化為軒氏、丘氏。
軒丘,按史籍《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記載:“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當時的羅川縣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正寧縣。現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記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子於後。”
這裡所說的“軒丘”就是羅水上游的橋山,因為有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稱子午嶺,即史籍《史記·五帝本紀》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慶陽知府趙本植修纂的《慶陽府志》記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正寧縣知事蘇紹泉修纂的《正寧縣誌》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於橋山的地方。
因此,軒丘即今甘肅省正寧縣羅水上游的橋山。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軒轅黃帝後裔軍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潛夫論·志士姓》記載,古有軍氏,為周朝時期鄭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後,後軍氏大多改為軒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喜,屬於以通義字訛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佚文》、《左傳》記載,鄭國有公子喜,字子罕,其後為罕氏。在古代,“軒”與“罕”字通,如在《左傳·昭公元年》中記為罕虎,而在《春秋公羊傳》中則記為軒虎。
其後裔以“軒”比“罕”為尚,遂為軒氏。
二.各支始祖:
軒汝君、軒汝臣、軒汝義:清雍正三年~乾隆八年(公元1725~1743年),於河北永平府玉田遷居遼西,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分布:一葫蘆島南票區暖池塘鎮札木溝村;二朝陽市朝陽縣根德鄉邱家村;三錦州市黑山縣無梁殿鎮軒三家村。現分布:葫蘆島市龍港區、朝陽市、朝陽縣、阜新市海洲區、彰武縣、黑山縣、新立屯、瀋陽市、北京市,共有四五百人,一百五十多戶,九代人。是為遼寧軒氏三祖。
三.遷徙分布:
始祖汝君、汝臣、汝義於河北永平府玉田縣遷居關東,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分布地:奉天府暖池塘、承德府朝陽縣根德、新民府廣寧縣黑山。現分布:葫蘆島市、朝陽市、錦州市、阜新市、瀋陽市、北京市、杭州市、南昌市。
永平府:商孤竹國,春秋山戎肥子二國地明置永平府,清屬河北省,民國廢,治所為今河北省盧龍縣。
玉田縣:春秋時為大鹵之區,漢為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縣,唐分漁陽雖置無終縣,改曰玉田,清屬河北省遵化州,今屬河北省津海道,在遼寧省錦西縣北二十五里,東濱女兒河,西隔柳條邊界熱河朝陽縣。
朝陽縣:明初為營州衛地,後廢入泰寧衛,清初內屬,乾隆初隸塔子溝廳,尋析置三座塔廳,又改設朝陽縣,屬承德府,光緒間升為朝陽府,民國仍改縣,屬熱河特別區域熱河道,縣治即古龍城,地濱大凌河,當承德入奉天之道,亦要區也,錦朝鐵路以此為終點。
黑山縣:向為遼寧省廣寧縣分管地,清光緒間析置鎮安縣,屬遼寧省新民府,民國改今名,屬遼寧遼瀋道,縣治附近有小黑山,故名,京奉鐵路經之。
今中國大陸各省、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軒氏族人分布。
四.郡望:
上黨郡:戰國時期韓國置郡,秦國滅韓國後承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長子縣。西漢朝時期移治到長子(今山西長子),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沁水東部地區即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
郃陽縣:今陝西省合陽縣。郃陽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合陽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時代有華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時期為古“華國”,亦名“有華國”;春秋時期為晉國轄區,戰國時期歸屬魏國。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黃河西岸的郃水(亦稱洽水,清初斷流)北岸築城,取名“郃陽城”。秦朝時期置“郃陽邑”。1964年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稱合陽縣。
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一帶地區。秦、漢、魏、晉諸朝均為漁陽郡。隋朝末年改無終縣(今河北玉田)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朝時期為玄州漁陽郡、唐朝時期為薊州漁陽郡。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朝時期省入薊州。
八.歷史名人:
軒 虎、軒 達:(生卒年待考),兄弟倆。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經學家。
軒 和:(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諫議大夫,經學家。
軒彥績:(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登科進士。
軒同軤:(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登科進士。
軒 成:(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登科進士。
軒 輗:(公元?~1464年待考),字惟行,一字惟衡;河南鹿邑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進士,授行人司副。明宣德六年用薦改御使,明正統五年晉升為浙江按察使。
明正統五(公元1440年),軒輗超擢浙江按察史,浙江歷任官員奢侈浪費,軒輗到決心力戒矯之.他寒暑一青布袍,補綴殆遍.居常蔬食,妻兒老小親操井臼.他與屬僚約定:三日出奉錢市肉,不得過一斤,僚屬多不能堪,即便故友來,軒輗也食惟一豆,只不過多一雞黍罷了,讓眾官員驚以為異。在軒輗的帶動下浙江官場風氣大變。當時鎮守內臣阮隨,布政史孫原貞,杭州知府陳復,仁和知縣許璞居官皆廉,一方大治。
軒輗孤峭,遇見沒有操守賢能的官員不與往來。在任按察史期間,他到同僚家飲酒,回來後撫其腹曰:“此中有髒物也!”
在京城,都御使張純置酒請客,軒輗對他的奢侈很厭惡,拒而不往。張純將酒饌送上門來,軒輗也不納。到了年底,皇帝下旨禮部拜表慶祝,而軒輗獨居一室,撤燭端坐。拜表慶賀尚未結束,他竟然回去了,未嘗與僚友告別。僚友聞訊趕來,他竟避而不見。
軒輗不願意與僚友們大吃大喝,與之同樂,認為吃喝乃官場之大忌。從此,眾官員不感直視軒輗。可見其清操聞天下,與耿九疇齊名,語廉史必日軒耿!
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農曆2月,軒輗奉旨回京都任刑部尚書.數月後,因病上書請求告病還鄉。明英宗召之問道:“昔浙江廉吏考滿歸,行李僅一簏,乃卿耶?”軒輗頓首謝,皇帝賜與白銀嘉獎,準予所請。因軒輗居官廉政,不治家業,全部家當只有一竹筐,“一簏廉吏”留傳至今!
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南京督理糧儲缺官,明英宗朱祁鎮問大臣李賢,朝中誰能勝任此職?李賢力薦軒輗:此人清廉,唯他最適。明英宗將告病還鄉的軒輗召回朝中,任命他為左都御史前往淮上督糧。軒輗在途中坐船不慎落入水中,渾身濕透。正直霜降,而行李中竟無一件替換衣物。地方官員來見,他竟披被接見,當地府衙要做衣服與他,軒輗予以否決,只能等舊青布袍烤乾之後才穿上,可見其勤儉廉政。
明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夏季,軒輗老乞骸骨,自知大限已到,不待明英宗許可徑歸,同年五月二十四日抵家而卒。他的壽衣還是那件補綴殆遍的舊青布袍,內衫亦無一件是新的。他臨終前告戒兒子軒維名:“吾食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爾等日後從仕,切記潔身自好,要清廉自律!”
明英宗聞軒輗卒,痛心疾首。明萬曆中,贈少保,賜諡號“端肅”。
軒輗的一生歷經了明朝永樂、宣德、正統、景泰、天順五朝。他為官懲吏道貪墨,矯厲絕俗,物不能幹!明英宗曾感嘆:“得百軒輗,而天下不足以為治,況三百年僅一軒輗乎!”
本書按:嗟呼,今中國竟無一軒輗也!
軒萬春:(生卒年待考),字彥績;遼西人氏,祖籍京東玉田。著名晚清秀才、書法家。
師承皇象、鍾繇,工真、草、隸、行,其筆法樸質古情,沉著痛快,文而不華,質而不野
其書法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
軒世榮:(生卒年待考),字;遼西人氏,祖籍京東玉田。著名民國文人、書法家。
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亦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
其書法筆勢堅勁,能夠兼融飄逸與沉著婀娜與剛健的不同藝術特點,做到質、妍的統一。軒氏的用筆特點是:點畫之內給人以豐滿圓轉,輕重映帶,變化無窮的直觀印象。
擅治印,其篆法嚴謹,刀法堅實挺拔,章法工穩停勻而富有變化。他的印章刀法穩重而靈動,加之其章法上分間布白,嚴整茂密,十分精到,在精嚴之下,汰去雕飾之氣,給人以自然、恬靜、茂豐的藝術感染力。不拘於法,妙趣橫生,風格飄逸,疏密有致,自然得勢。
軒錫明:(公元1949~今),原名軒西明,筆名西民、陳子;河南桂穎人。著名當代小說作家。
1968年畢業於青海省貴德縣中學,現為青海省貴德縣文化館創作員,國家二級作家(副高職稱)。青海省作家協會理事,青海省海南州作家協會副主席,貴德縣文學愛好者協會主席。
1979年開始業餘文學創作,主要寫小說和散文,也涉及兒童文學和報告文學,迄今共發表中篇小說十多部,短篇小說四十多篇和大量的散文。
出版有小說集《摩琴》、《背水者》兩部。共發表作品一百三十餘萬字,有省內外有廣泛影響,短篇小說《趕馬車的小伙子》於1988年2月青春雜誌發表,同年4月小說月報轉載。
1984年獲青海省首屆文藝評獎優秀作品獎—省政府最高文藝獎;中篇小說《背水者》1990年第二期小說家重點推出,當年青年省文藝理論研究召開討論會,1994年獲青海省第三屆文藝評獎優秀作品獎。
中篇小說《苦糜子炒麵》,1997年獲海南州文學評獎二等獎,文學創作之餘,蒐集整理有大量的民間故事和方言俚語,並參與縣誌編和文史資料工作。
他還積極組織和輔導有貴德縣文學愛好者協會,為培養文學新人做了大量的工作。
軒靜淵:(公元1936~今),女,河北定縣人。著名西南農業大學教授。
1957年7月畢業於西南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1982~1984年在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植物防疫學科學習。現任西南農業大學植保系教授,昆蟲教研室主任。
主講《植物化學保護》、《農業昆蟲學》、《植物抗蟲原理及套用》、《儲藏物昆蟲學》等課程。參加“水稻三化螟預測及 防治”研究,獲重慶市重木科技四等獎。
1984~1989年參加“萬源科技扶貧綜合技術開發與推廣”,該課題1991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被評為農業部科技扶貧先進工作者。
主持“食品蟲蟎霉生態及控制”等項研究。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合著《植物抗蟲性概論》、全國統編教材《農業昆蟲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軒玉亭:(公元1947~今),河南臨穎人。河南省豫劇二團,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1966年畢業於河南省戲曲學校主攻生醜行,中國戲劇家協會會 員,中國戲曲學會會員,河南省戲曲學會會員,河南省第二次文代會代表。
1994年“全國豫劇名醜大賽”金獎獲得者,三十多年來,他在豫劇《李雙雙》、《沙 家浜》、《杜鵑山》、《十五貫》、《唐知縣審誥命》、《井屍案》、《梵王宮》、《喜迎公堂》等數十部劇目中成功地塑造了孫喜旺、刁德一、溫其久、婁阿鼠、唐成、胡圖、葉律壽、知縣等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特別是由他主演的《唐知縣審誥命》在首都慶三十年獻禮演出中,榮獲演出、創作兩項一等獎,在北京引起轟動。
1986年他又主演《唐》劇代表豫劇赴香港參加“中國首屆地方戲曲展”,在香港一炮打響,受到當地數十家報刊的讚揚,為河南豫劇爭得了榮譽。
1997年赴新加坡演出,博採京、昆、川、豫諸家名醜之長,形成獨具風采的表演風格,是豫劇界一位頗有影響的著名丑角演員,他參加錄製的音像品經常播放並發行國內外,他擔任主角的廣播劇《老羊倌與俏寡婦》榮獲全國廣播劇"蜀秀杯"一等獎。
軒鴻瑞:(生卒年待考),號墨子,軒輗之後;河南鄢陵人。著名書法家。
工真、草、隸、行,尤擅草。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其狀驚世駭俗。而筆法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
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鴻瑞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軒鴻瑞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
軒洛民:(公元1954~今),安徽亳州人。著名糖尿病主任醫師。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曾任南郊醫院副院長、內科主任。現任南市區醫院院長。
從事醫療衛生工作三十年,致力於糖尿病和精神病的研究治療,取得顯著成就。創辦亳州市精神病院和糖尿病研究所,研製開發的新中成藥降糖3#、降糖8#套用臨床取得顯著療效,深受患者歡迎。
臨床中注重經驗的總結,撰寫論文“關於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療法”被安徽省精神病學會做為年會必讀論文;“淺談糖尿病形成的原因及防治”被授予優秀論文獎,編入《臨床醫學薈萃》一書;“對糖尿病合併症治療的基本原則”載入《臨床醫學治驗》一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