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韌帶損傷康復

抗阻內外翻練習: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連續練習4~6組,2~3次/日。 傷後1天:康復訓練同踝關節內、外側韌帶斷裂縫合術後1天的治療方案。 傷後2天~4周:康復訓練同踝關節內、外側韌帶斷裂縫合術後2~3周的治療方案。

基本信息

疾病簡介

踝關節韌帶是維持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踝關節韌帶損傷,又經常是踝關節骨折脫位創傷病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創傷機制與創傷病理方面,不應該將踝關節韌帶損傷與踝關節骨折脫位分割開去分析與認識。在臨床上常見的韌帶損傷為外踝韌帶損傷,在診斷與治療方面有其特殊性 。

臨床治療

距腓前韌帶損傷:當踝關節跖屈位受到內翻應力時,首先發生腓距前韌帶損傷,完全斷裂則前抽屜試驗出現陽性,在向前應力下攝踝關節側位X線像,可顯示距骨向前輕度移位出現半脫位,如系單純腓距前韌帶損傷,可行足外翻位、踝背曲8字繃帶加壓包紮制動,或輔以粘膏固定,2~3周去除固定。

跟腓韌帶斷裂:腓距前韌帶損傷以後如內翻力繼續作用,則可發生腓跟韌帶斷裂。腓跟韌帶損傷前抽屜試驗明顯陽性,應力下側位X線像,距骨明顯向前半脫位。內翻應力下正位X線像顯示距骨體在踝穴內發生傾斜,外側降低,內側升高。腓跟韌帶的急性損傷,主要是早期診斷,不應漏診,以避免由於早期未做及時、適當的處理而造成日後發生踝關節不穩定。腓跟韌帶的急性完全斷裂可行手術修復,如系外踝頂端撕脫骨折可將踝關節置於0°位,外翻位以短腿石膏或U形石膏固定4~6周。亦可行手術,用可吸收縫線經骨折近端鑽孔與韌帶近端骨折片縫合固定。如撕脫骨折片較大,可用小螺釘進行固定,亦可行克氏針與鋼釘做張力帶固定,術後均應輔以石膏外固定3~4周 。

外踝韌帶重建術:外踝韌帶損傷早期未得到及時、適當的治療,晚期可出現持續性踝關節功能不穩定,對外踝韌帶重建之適應證是:前抽屜試驗陽性、內翻應力試驗陽性;經過肌力鍛鍊、支具與矯形鞋等保守治療無效;症狀持續存在而且病人有手術要求。

重建術又分為非加強重建手術方法與加強重建手術方法。非加強重建手術方法包括將已伸長之韌帶緊縮後通過骨孔固定、用腓骨遠端骨膜瓣縫合於韌帶表面等方法,其優點是恢復解剖正常關係並保留距下關節的活動,也避免選用腓骨肌腱而影響外翻肌力的減弱。其缺點是薄弱的局部軟組織重建難以達到穩定,因此,不適用於過分鬆弛的關節、病史超過10年或更長時間的損傷,以及既往曾進行過韌帶修復手術的病例。

加重重建法系指肌腱移位進行重建,其結果主要取決於所選擇的移位肌腱以及移位肌腱放置的位置是否恰當與準確。一般多選用腓骨短肌肌腱移位,其方法右Evana、Watson-Jones、Chriaman-Smook等;Anderson方法系選用跖肌腱進行重建 。

康復治療

目標和原則

訓練計畫應該反映出康復的目標,以及使用活動練習、力量練習、功能練習和特殊練習來改善神經肌肉的功能,而後逐漸過渡到更具挑戰性的練習。


目標 措施
急性期 減輕腫脹 PRICE原則,著重壓迫止血
康復期 正常和無痛的活動範圍,患者能夠以正常的功能進行訓練 練習
訓練期 1. 正常的神經肌肉功能:踝關節損傷的後果是神經肌肉功能下降以及對關節位置變化的反應遲鈍 2. 癒合受傷的韌帶,不喪失其機械的穩定性或力量 3. 降低再度損傷的危險 練習

外踝韌帶扭傷的康復

局部冰敷壓迫止血。傷後1~2即可用粘膏支持帶保護,開始練習慢跑等一般活動,7~10天即可訓練。

陳舊性踝韌帶斷裂合併踝關節不穩的康復 康復練習時必須以粘膏支持帶保護踝關節。應特別注意提足跟及屈踝的力量練習。較輕的病例多能保持正常的訓練。較重反覆扭傷的病例即為踝關節不穩,多需將鬆弛的韌帶緊縮或重建。

踝關節內外側韌帶斷裂縫合術後康復

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的機制不同,但手術的方式和臨床處理以及癒合恢復過程基本相同。僅僅是因損傷嚴重程度和手術方式選擇不同,各項練習開始的時機和練習的量和強度不同。開始練習時應在專業醫院的指導下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行。

術後1天

活動足趾:用力、緩慢、儘可能大範圍地活動足趾,但絕對不可能引起踝關節活動。5分鐘/組,1組/1小時。

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等長收縮練習:即大腿肌肉繃勁及放鬆,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儘可能多做,大於500次/日。

術後2~3周

繼續以上練習

可扶雙拐、腳不著地,但只是如廁等必要的日常生活。

開始抬腿練習: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連續練習4~6組,2~3次/日。練習時有可能因石膏託過重無法完成。

逐漸開始腿部肌力練習:目的是恢復石膏固定期萎縮的大腿肌肉。練習腿部絕對力量,選用中等負荷(完成2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20次/組,連續練習2~4組,組間休息60秒,至疲勞為止。

術後4周~6周

開始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地繃腳尖和勾腳尖(必須在無痛或微痛範圍內。因早期組織癒合尚不夠堅固,過度牽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10~15分鐘/次,2次/日。可在練習前熱水泡腳20~30分鐘,以提高組織溫度改善延展性,加強練習效果。

由專業醫師根據情況決定開始被動踝關節屈伸練習:逐漸加力並增大活動度,10~15分鐘/次,2次/日。活動度練習應循序漸進,在1~2個月內使踝關節的活動度達到與健側相同。

可扶單拐、腳著地行走,開始負重及重心轉移練習,使換腿逐漸負重,5~10分鐘/次,2次/日。訓練2周左右力求達到正常步態行走。

開始靜蹲練習:加強腿部力量,以強化下肢功能和控制能力,2分鐘/次,休息5秒,10次/組,2~3組/日。

抗阻“勾腳”練習:對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勾腳”動作(腳尖向上勾的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連續練習4~6組,2~3次/日。

抗阻“繃腳”練習:對抗橡皮筋阻力完成“繃腳”動作(腳尖向下踩的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連續練習4~6組,2~3次/日。

開始踝關節及下肢功能練習:

前向跨步練習:力量增強後可雙手提重物作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作為負荷以強化練習,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連續練習2~4組,2~3次/日。要求動作緩慢,控制上體不晃動。

後向跨步練習:力量增強後可雙手提重物作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作為負荷以強化練習,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連續練習2~4組,2~3次/日。要求動作緩慢,控制上體不晃動。

側向跨步練習:力量增強後可雙手提重物作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作為負荷以強化練習,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連續練習2~4組,2~3次/日。要求動作緩慢,控制上體不晃動。

手術6~8周后:經專業醫師複查評定認為韌帶癒合良好,可逐漸恢復運動。

踝關節內外翻活動度練習: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內外翻踝關節。必須在無痛或微痛範圍內,並逐漸增加角度和活動度(因組織癒合尚不夠堅固,過度牽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10~15分鐘/次,2次/日。可在練習前後熱水泡腳20~30分鐘,以提高組織溫度改善延展性,加強練習效果。

全面恢復踝關節肌力和控制力:提踵練習,即用腳尖站立,2分鐘/次,休息5秒,10次/組,2~3組/日。

坐位垂腿“勾腳”練習:對抗沙袋等重物的重量為阻力完成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連續練習4~6組,2~3次/日。

抗阻內外翻練習:抗橡皮筋阻力完成動作,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連續練習4~6組,2~3次/日。

強化下肢功能:保護下全蹲,雙腿平均分配體重,儘可能使臀部觸及足跟,3~5分鐘/次,1~2次/日。

開始單腿蹲起練習:要求動作緩慢,控制上體不晃動。必要時可雙手提重物以增加練習難度,3~5分鐘/次,1~2次/日。

台階前向下練習:力量增強後可雙手提重物作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作為負荷以強化練習,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連續練習2~4組,2~3次/日。要求動作緩慢,控制上體不晃動。

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保守治療的康復

踝關節內、外側韌帶損傷後如患者踝關節穩定性較好可以保守治療。採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后,拆除石膏,練習踝關節活動。

傷後1天:康復訓練同踝關節內、外側韌帶斷裂縫合術後1天的治療方案。

傷後2天~4周:康復訓練同踝關節內、外側韌帶斷裂縫合術後2~3周的治療方案。

傷後4周:此時若石膏已拆除,康復訓練同踝關節節內、外側韌帶斷裂縫合術後4周的治療方案。若仍未拆除石膏,可以延遲訓練。

傷後8周:待專業醫師檢查評定韌帶已癒合,可以繼續訓練。康復訓練同踝關節節內、外側韌帶斷裂縫合術後6~8周的治療方案。若仍未拆除石膏,可以延遲訓練。

踝關節韌帶損傷的預防

由於踝關節損傷是運動中的常見損傷,因此基本的問題是預防損傷。這點對於以前有踝關節損傷的運動員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再度損傷的危險性是沒有踝關節損傷的運動員的4~10倍。患者在6~12月內損傷尚未得到充分康復,再度損傷的風險特別高。下列措施能夠取得良好的結果:

(1)合適的鞋子:鞋子介於人體腳板與地面之間,緩衝下肢對地面之間的緩衝力,提供下肢適當的穩定性與貼地性。

(2)良好的場地:良好場地的維護往往比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更重要,腳踝扭傷的禍首也往往僅只是一顆石頭、一塊突起的小泥巴或是一個坑洞。

(3)腳踝的保護:對於腳踝曾扭過傷的人來說,預防再度扭傷是相當重要的,可以貼扎或是護踝的方式來保護踝關節。

(4)恢復踝關節的功能:再多外在的保護,還不如自己有能力來控制預防腳踝扭傷的再發生,可以前所提的拉筋運動、本體感覺訓練、腳板外鏇肌肌力訓練來達成。

神經肌肉訓練

按照10~5~10的規則(每次訓練10分鐘,每周訓練5次,訓練10周),在搖晃板上進行平衡練習。10周的計畫看起來比較長,但是從經驗說明,如果運動員每天在做其他活動(如看電視)的同時進行練習,平衡練習是很容易完成的。針對踝關節損傷後失穩問題的研究表明:

10周的平衡板上的平衡訓練能夠使神經肌肉功能變得正常。

在平衡板訓練能大大降低再度損傷的危險,其危險性可降低到未受傷之前的水平。

膠帶和矯形器

尚未完成神經肌肉功能康復的運動員在進行高風險活動時應該使用膠帶和矯形器,直到他們完成康復訓練計畫為止。測試表明,膠帶固定或者使用矯形器能夠預防踝關節扭傷的運動員再度受傷,但是這些方法對於以前沒有受傷的運動員,沒有任何的預防效果。這可能是膠帶固定或者使用矯形器能夠改善對內翻應力快速反應的能力,而它們的機械支撐的作用較小。新近的研究表明,使用矯形器並不會降低柔韌性和速度方面的能力。如果運動員使用膠帶固定或者矯形器,必須清楚地告訴他們在踝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之前連續使用外來支撐的重要意義。

踝關節韌帶損傷常用康復訓練方法

康復訓練方法 康復訓練方法

騎車練習

使用小負荷

使用高頻率

開始用後跟放在腳蹬上,然後將負荷前移,讓踝關節更主動活動

重量的轉換和上台階

這是恢復正常功能的基本練習

在有控制的速度節奏下訓練

長時間受傷後,使用跑台來訓練正常的步態

用張力帶做力量練習

耐力訓練

有意識的小腿外側肌肉工作

站立平衡訓練

注意開始的動作,控制好足、膝關節與髖關節,保持身體平衡;

閉上雙眼或者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抱一隻球或者做其他動作)增加練習難度

從軟的表面換到硬的表面來增加練習的難度;

功能訓練

運動員多做將要從事的專項運動練習

增加轉身和轉移注意力的練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