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骨折

踝關節骨折

踝關節骨折(fracture of ankle joint)較為多見,無論在日常生活中或運動場上均易發生。

基本信息

簡介

有人統計,踝部骨折加上踝部韌帶損傷,占全身損傷的4%~5%。踝部骨折多由間接暴力引起,如外翻、內翻或外鏇等。根據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和受傷時足的位置而產生不同類型和程度的骨折踝關節是負重關節,骨折均為關節內骨折,若對位不好,將形成創傷性踝關節炎傷踝僵硬疼痛、行走困難、痛苦甚大。再者此類損傷,

病因

踝骨節骨折多由於間接暴力引起。

發病機制

對踝部骨折的分類各家意見不一,原先骨折分類比較簡單,如按骨折的形態分為穩定性不穩定性骨折兩類 或按骨折波及的部位範圍分為單踝、雙踝及三踝骨折等,

臨床表現

1.症狀 踝部劇烈疼痛 畸形,繼而出現腫脹和皮下淤血等。患者不能行走,嚴重時足部出現循環障礙。

2.體徵 常規體檢將加劇疼痛 故醫師在檢查時要手法輕柔。傷處有觸痛後再進一步藉助輔助檢查以確診。

分類

(圖)踝關節骨折踝關節骨折

骨折發生的原因分為內翻、外翻、外鏇及垂直壓縮,

(1)內翻骨折

Ⅰ度:外踝骨折或外側韌帶損傷。

Ⅱ度:在Ⅰ度基礎上加內踝骨折 內側半脫位(雙踝)。

Ⅲ度:在Ⅱ度基礎上再加上後踝也骨折(3踝)。

(2)外翻骨折

Ⅰ度:內踝骨折或內側韌帶損傷。

Ⅱ度:在Ⅰ度基礎上加外踝骨折,或下脛腓韌帶斷裂,下脛腓分離或腓骨下端骨折,內側半脫位(雙踝)。

Ⅲ度:在Ⅱ度基礎上再加上後踝也骨折(3踝)。

(3)外鏇骨折

Ⅰ度:外踝斜形或螺鏇形骨折

Ⅱ度:在Ⅰ度基礎上加內踝撕脫骨折(雙踝)。

Ⅲ度:在Ⅱ度基礎上再加上後踝骨折(3踝)。

(4)垂直壓縮型骨折:足跟著地,足背屈致脛骨前緣骨折,距骨前脫位,或脛骨及兩踝粉碎骨折。

4.Danis-Weber分類 根據腓骨骨折的水平位置和脛距關節面的相應關係,將踝關節骨折分為A、B、C 3型 腓骨骨折位置越高,脛腓韌帶損傷越重,

踝穴不穩的危險性越大

A型:腓骨骨折線在踝關節平面以下 多為橫行撕脫性骨折,亦有僅撕脫外側副韌帶者,內踝無骨折,脛骨後緣及下脛腓韌帶聯合多半完整無損

B型:正位於下脛腓韌帶聯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後緣可以完整或顯示由後脛腓韌帶撕脫的三角骨塊

C型:腓骨骨折在下脛腓韌帶聯合與腓骨頭間的任何部位,內踝有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下端後外側有骨折塊;下脛腓韌帶聯合多為撕裂 此型是外鏇應力和某種衝擊暴力的合併作用。Weber認為踝關節有一處以上的骨折或韌帶損傷即是手術適應證。

5.Lauge-Hansen分類 Lauge-Hansen通過屍體解剖和臨床實踐研究,將踝關節骨折分為5類。這種分類可反映出受傷時足的姿勢、外力的方向、韌帶損傷與骨折間的關聯,並同時能闡明骨折的嚴重程度,對指導手法整復,大有裨益,但較複雜

(1)鏇前外展型:又稱之謂P-A型(pronation-abduction type) 發生機制為當足部處於鏇前位時遭受外展暴力所致 分為以下3度。

Ⅰ度:引起內踝骨折或內側三角韌帶撕裂傷

Ⅱ度:在前者基礎上,因外力持續作用而引起下脛腓前韌帶(或下脛腓其他韌帶)損傷,或後踝撕脫骨折。

Ⅲ度:在Ⅱ度基礎上再加上外踝骨折,此系外力持續作用所致。

(2)鏇後內收型:又稱為S-A型(supination-adduction type)。此型的損傷機制主要因為足部在鏇後位時突然遭受內收的暴力所致,一般分為以下2度。

Ⅰ度:外踝骨折(少見),或外側副韌帶斷裂(多見)。

Ⅱ度:Ⅰ度損傷加內踝骨折。

(3)鏇前外鏇型:又稱P-E-R型(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type),系足部處於鏇前位再加外鏇暴力所致;一般分為4度。

Ⅰ度: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撕裂。

Ⅱ度:第Ⅰ度加下脛腓韌帶及骨間韌帶斷裂。

Ⅲ度:第Ⅱ度加骨間膜撕裂和腓骨下方螺鏇形骨折(外踝上方6~8cm處)。

Ⅳ度:第Ⅲ度加後踝撕脫骨折。

(4)鏇後外鏇型:簡稱S-E-R型(supination-external rotation type),系足處於鏇後位受外鏇暴力所致,臨床上多見。

(5)垂直壓縮型 由高處落下所引起的踝部壓縮性骨折 一般分為:單純垂直壓縮型與複合外力壓縮型兩類。

①單純垂直壓縮型:又可分為:

A.背伸型:引起脛骨前下緣骨折。

B.跖屈型:常引起脛骨後下緣骨折,以及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亦可伴有腓骨下端骨折

②複合垂直壓縮型:多因鏇轉、內收、外展等暴力相結合而引起壓縮骨折的同時,內外踝等處亦伴有不同類型之骨折,

檢查

輔助檢查:

1.常規X線攝片 一般情況下,踝關節正側位X線片,即可得到正確的診斷和分類分型。攝正位片時,應將小腿內鏇20° 使通過踝關節的軸線與X線平行。在此踝關節正位片上,正常踝關節可見:

(1)踝關節間隙平行,間距相等。

(2)踝關節的“Shenton”線光滑無階梯狀。所謂“Shenton”線指脛骨下端關節面,其軟骨下緻密骨質的輪廓,通過下脛腓韌帶聯合間隙,和腓骨內側的一小骨突起,成一連續弧形連線。腓骨上小突起,正對脛骨下關節面的軟骨下骨質水平。

(3)距骨外側關節面的遠端與腓骨遠端隱窩(腓骨肌腱所在處)也連續成一弧線

踝關節骨折時,小腿20°內鏇正位X線片可見:

①踝關節面不平行,間距不等。

②上述“Shenton”線發生階梯改變,不相銜接。

③距骨外側關節面的遠端與腓骨隱窩不成連續弧線。

2.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CT能分辨出普通X線片上不易察覺的踝關節冠狀、矢狀骨折線及某些微小骨折。必要時可考慮選擇。

3.特殊檢查 有必要時麻醉後在應力下攝片 根據需要在內翻 外翻、背屈、跖屈應力下攝踝關節正位 側位片,在鏇前-外鏇型骨折 可發生高位腓骨骨折,勿忘檢查 若有可能,務必攝片確診。

治療

(圖)踝關節骨折踝關節骨折

1.內踝骨折 無移位的內踝骨折鶒一般採用石膏固定治療,但在個別情況下,對踝關節功能要求較高的患者,應行內固定以促進骨折癒合及康復。移位的內踝骨折應採取手術治療,

2.外踝骨折 先將外踝或腓骨骨折復位內固定通過前外側縱行切口顯露外踝及脛骨幹遠端,保護腓腸神經及腓淺神經。如果骨折線完全為斜行,且兩骨折端完整無碎骨片,可用2枚拉力螺絲釘由前向後擰入,以使骨折塊間產生加壓作用。螺絲釘間隔約1cm。選擇螺絲釘長度很重要,其必須穿透後側骨皮質才能保證固定,但又不能穿出太多而影響脛骨肌膜鞘,

3.雙踝骨折 雙踝骨折同時破壞了內、外側的踝關節穩定結構,,並改變了關節運動力學。雖常能做到閉合復位但消腫後不能維持正常的解剖位置。故幾乎所有的雙踝骨折,都應行雙踝的切開復位及內固定治療。鶒一般關節周圍骨折特別是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應限制在兩個時期,即早期和晚期切開復位內固定可在損傷後最初的12h內進行,否則由於廣泛鶒的腫脹而延遲至傷後2~3周手術鶒。在手術中,如果軟組織過度腫脹,必要時可延遲關閉切口或植皮。對於那些有嚴重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及骨折部位皮膚起水泡的患者是更為合適的。骨折脫位需延遲切開復位者,應立即行閉合復位和夾板固定健康搜尋以防止皮膚壞死。

預後

閉合復位或手術復位後,有良好的內、外固定鶒一般預後良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