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碧海無波

踏莎行·碧海無波

踏莎行·碧海無波,瑤台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紅箋小字憑誰附?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踏莎行·碧海無波 碧海無波,瑤台有路。
思量便合雙飛去。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
紅箋小字憑誰附。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作者】:

晏殊 【朝代】:北宋 【體裁】: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碧海無波,瑤台有路。
●●○○,○○●▲
思量便合雙飛去。
⊙⊙⊙●○○▲
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
⊙○⊙●●⊙○,○○●●○○▲
綺席凝塵,香閨掩霧。
●●⊙○,○○●▲
紅箋小字憑誰附。
○○●●⊙○▲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

【注釋】:

1.碧海:指海上神山
2.瑤台:指陸上仙境。

【賞析】: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無波,瑤台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說沒有波濤的險阻,要往瑤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來可以雙飛同去,但當時卻沒有這樣做;現“思量”起來,感到“不合”,有些後悔。接著兩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是說放棄雙飛機會,讓“意中人”輕易離開,如今後悔莫及,可就是“山長水遠”,不知她投身何處了。“輕別”一事,是產生詞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癥結所。一時的輕別,造成長期的思念,“山長”句就寫這種思念。
下片,“綺席凝塵,香閨掩霧”,寫“意中人”去後,塵凝霧掩,遺蹟淒清,且非一日之故。“紅箋小字憑誰附”,音訊難通,“高樓目盡欲黃昏”,既然人已遠去,又音訊難通,那么登高遙望,也就是一種痴望。詞中不直說什麼情深、念深,只通過這種行動來表現,顯得婉轉含蓄。後接以“梧桐葉上蕭蕭雨”一句,直寫景物,實際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長。

【話外音】: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處事謹慎,沒有流傳什麼風流艷事。他自奉儉約,但家中仍然蓄養歌妓,留客宴飲,他喜歡納什麼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會男女愛情上產生多少離愁別恨,但他詞中寫離愁別恨的卻頗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