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石昆詞

跳石昆詞

重慶市巴南區跳石昆詞,原系江蘇崑山地區的一種戲曲,流傳至巴渝地區後,與本地民間吹打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巴渝昆詞吹打藝術。 跳石昆詞中的唱詞,多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詩詞作品,文辭優美。 3、昆詞是巴渝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巴渝吹打的一個精粹品種,因而具有弘揚發展價值。

簡介

重慶市巴南區跳石昆詞,原系江蘇崑山地區的一種戲曲,流傳至巴渝地區後,與本地民間吹打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巴渝昆詞吹打藝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授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授牌

昆詞起源於元末,經明代魏良甫等人革新,自明清兩代傳承,清末民初最為鼎盛。民國末年、建國初開始衰落,現已處於瀕危階段。
昆詞藝術經幾流傳,曲牌多已失落,現僅重慶市巴南區跳石鎮的一個分支尚保留較好,有200餘支昆詞。
巴渝第七代傳人侯克明、侯俊德,吹打技藝高超,更是昆詞中所用樂器——嗩吶、堂鼓、小鼓(用牛皮和木材製作,後改用楠竹竹節製作,因此又稱竹節鼓)的製作能手。
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跳石昆詞第九代傳承人:侯有鴻 撰稿

詳細介紹

 跳石昆詞是一門非常優美的民間音樂藝術。它以吹、打、唱等為表現形式。

第七代傳人侯克明向鎮機關領導介紹跳石昆詞第七代傳人侯克明向鎮機關領導介紹跳石昆詞
其中,它的吹打源自重慶巴渝民間吹打,很多曲牌都和川劇中的吹打曲牌相同。有的節奏鏗鏘有力,有的輕快優美,有的則起伏跌宕。在跳石昆詞中,我們的吹打分為碩朝、排鼓、點將、昆詞、公堂、小吹打等幾大類別。有單吹、單打及吹打結合等幾種形式。在跳石昆詞中,克們的吹打包含文場和武場兩大部分,武場激昂澎湃,文場則輕舒悅耳,兩相結合,更是優美無比。一開始的武場,像千軍萬馬來,又像瀑布奔流而下,令人心弦緊扣,為之動容;接下來的文場,則像禪院鐘聲,靈山清泉,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跳石昆詞中的唱詞,多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詩詞作品,文辭優美。它的唱腔本是源自於江蘇崑山地區的崑曲,但傳到我們巴渝地區後,由於方言的不同和語言習慣不同、民谷習慣的不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樂班在鎮文體服務站表演樂班在鎮文體服務站表演
於是形成了具有巴渝民俗文化特色的跳石昆詞。
在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我們跳石昆詞因為它動聽的旋律和唱詞,一直被文人雅士和士代夫所鍾愛,所以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它被廣泛地套用於婚、喪、壽慶、開業典禮及其它各種慶典活動上。
解放後,跳石昆詞這一門文化藝術開始逐漸衰退。一是因為新文化運動後,人們很少學習文言文,多數人漸漸聽不懂唱的是什麼,欣賞的人少了,它的套用市場也就小了;
重慶電視台“重慶記憶”欄目實拍樂班表演重慶電視台“重慶記憶”欄目實拍樂班表演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間,跳石昆詞吹打被誤認為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因而遭到封殺,改革開放後,我們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很多從業者又因為經濟等各方面的壓力而放棄了這門手藝另謀職業,新一代的人因為對這門藝術越來越陌生,並不願意學這門手藝。於是,跳石昆詞慢慢變成了一種瀕危的吹打藝術曲種。
跳石昆詞第九代傳承人:侯有鴻 撰稿

歷史淵源

昆詞是我國古典戲曲——崑曲在四川及重慶地區流傳發展的一個民間吹打樂種。
崑曲系江蘇崑山地區的一種戲曲腔調,簡稱為崑腔。它起源於元末,經明代魏良甫等人革新創造,繁榮於戲曲舞台,為文人士大夫所鍾愛。在明末清初形成它的黃金時代,乾隆以後開始衰落,清末民初處於瀕危階段。
崑曲在黃金時代流傳到各地,並與地方劇種結合,形成地方劇種崑腔藝術,如“四川崑腔”等。
在各地方戲曲崑腔形成的同時,一些官紳、文人也對崑曲痴愛入迷,並紛紛學習。清同治年間,四川省有一個叫吳棠的總督是江蘇人,他十分喜歡崑曲,到江蘇組織了幾十位會崑曲的年輕人到四川演唱,後來又以江蘇同鄉會的名義,專門傳承崑腔藝術,吳棠還劃撥上百畝官地以作為資助。
在吳棠的授意和支持下,江蘇同鄉會決定把崑曲藝術發展到四川各地,並相繼在各地舉辦培訓和研究活動。其中很有影響的一次是在現重慶市巴南區跳石鎮天坪村的一個大地主家(此人姓名待查)。這個大地主是當時江蘇同鄉會很有影響的人物,他繳約了各州府的官紳、雅士聚焦自家,切磋昆詞技藝,對如何發展崑曲進行研討。參加此次聚會的重慶人不多,據傳只墊江縣有代表參加,另外,就是跳石這個大地主。此後,他便開始傳承崑曲。
根據相關材料分析,前述此人可能是個道士,並是一個大掌壇師。另外,跳石一個叫徐正椿的大掌壇師可能就是他的徒弟。據跳石的昆詞傳承人講,此人把崑曲藝術付給了徐正椿,徐正椿父傳子,把崑曲藝術傳給了兒子徐善堂。徐善堂熱心昆詞的傳播,便把昆詞藝術在巴南區跳石鎮、接龍鎮、綦江縣橫山鄉等地進行傳承發展。
把大量的資料表明,崑曲傳到了重慶,特別是跳石,開始就與巴渝民間吹打樂緊密結合在一起。其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兩者使用樂器基本相同;二是有了巴渝吹打樂演奏基礎,很容易學會昆詞吹打。以上兩個原因,便使原來的崑曲產生了一定的變異。這種變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很自然地融入了巴渝吹打的演奏方式;二是因巴渝吹打的影響,崑腔音樂也融入了巴渝吹打音樂韻味;三是崑曲傳入重慶後,不但成為巴渝吹打樂的一個品類,而且在巴渝吹打中因以詞演唱見長而獨具特色,因而巴渝人不再對此稱崑曲或崑腔,而是直稱昆詞。
到了民國初年,在重慶的綦江和巴縣都有了昆詞,主要是在原巴縣跳石地區的跳石、石廟(聖燈山)、陳家、石嶺及接龍地區的接龍、南沱、太平,綦江縣的三角、橫山、樂興等地已經廣為流傳。上世紀80-90年代,在巴縣(現巴南區)的跳石、接龍地區更有發展。2003年7月10日,接龍舉辦了一次全鎮42個代表樂班參加的全鎮吹打樂比賽,昆詞樂班就占了10個。2005年,跳石鎮開展了全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統計,昆詞樂班40餘個。這說明,昆詞既成為巴渝吹打的稀有品種,同時,也成為受巴渝人喜歡的吹打品種之一。
昆詞屬於巴渝吹打中的外來型品種,是幾近消亡並進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我國崑曲在巴渝大地的遺存,為江蘇崑腔的一個流派子系。
昆詞是清朝中期傳入巴渝大地。最初的傳入之地就是現巴南區跳石鎮。也可以說昆詞在重慶,就是從巴南區跳石鎮傳開的。
昆詞屬巴渝吹打中的吹打唱品種,並以唱為特色,“唱”有固定的板式,固定的詞牌。這些詞牌,大多是古人詩詞,文字優美,內容健康。在跳石鎮,現有200餘支昆詞。這些昆詞不但以手抄本的形式保留於民間,而且樂手們大多會演唱。
跳石昆詞之所以至今還在傳承,是因此引入巴渝後就繼承了巴渝吹打與婚喪壽誕等民俗活動緊密結合,從而增強了生命力。所以,昆詞是以婚喪壽誕等民俗活動為生存載體。

藝術特色與價值

一、藝術特色
1、引入過程的奇特性
巴渝吹打眾多品種,有不少的都是從外地引入。但如昆詞這樣,由四川總督親自引入,並且實行政府官紳、名人雅士齊心合力謀求發展,成為巴渝傳統文化傳承的一件奇事,這便表現出引入過程的奇特性特色。
2、藝術品種的稀有性
就崑曲而言,正因為它的珍稀才進入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崑曲被引入巴渝吹打後,形成昆詞,也僅在巴南和綦江個別鄉鎮中有少量樂班傳唱演奏,因而形成其品種的稀有性特色。
3、與巴文化的共存性
昆詞引入巴渝後,不僅以其自身的實力立足於巴渝文化,而且主動吸收巴渝吹打的一些精華,而成為巴渝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又保持了它自身的一些特性,因而形成與巴渝文化的共存性特色。
4、對於民俗活動的依存性。
昆詞一經進入巴渝,就主動參入進巴渝婚喪壽誕等民俗活動,也正因如此,昆詞在巴渝大地上得以延續至今,體現了昆詞對於巴渝民俗活動的依存性特色
二、價值
1、昆詞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崑曲的一個流派子系。
2、由於昆詞本身的稀有性、奇特性,以及與巴渝文化的共存性,對民俗活動的依存性等特徵,因而顯現了它的深刻的學術價值和保護價值。
3、昆詞是巴渝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巴渝吹打的一個精粹品種,因而具有弘揚發展價值。

代表曲目

《小梁州》、《風入松》、《江兒水》、《一封書》、《一江風》、《錦棠月》、《青板》、《六毛令》、《梁州序》、《紅繡鞋》

樂器介紹

主要樂器有:
一、打擊類:大鑼、小鑼、馬鑼、堂鼓、小鼓(竹節鼓)、鈸、鑔、提手等。
二、吹奏類:嗩吶、莽號、長笛等。

傳承代表

現健在的最老輩傳承人:第七代——侯克明、侯俊德

第七代傳人:侯克明近照第七代傳人:侯克明近照

第八代傳承人:侯代坤、侯代強
第八代傳承人:侯代坤(左)、侯代強(右)第八代傳承人:侯代坤(左)、侯代強(右)
;分支傳承代表:張光祿
第八代分支傳承代表人:張光祿近照第八代分支傳承代表人:張光祿近照
第九代傳承人:侯有鴻
第九代傳承人:侯有鴻第九代傳承人:侯有鴻

傳承譜系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 傳承
方式
學藝
時間
居住地 備註
第一代 徐正椿的師傅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巴南區跳石鎮天坪村 ​
第二代 徐正椿 不詳 不詳 師傳 不詳 巴南區跳石鎮天坪村 ​
第三代 徐善堂 1862.8 私塾 家傳 1870 巴南區跳石鎮天坪村 ​
第四代 姚吉山 不詳 私塾 師傳 不詳 巴南區跳石鎮關房村 ​
​ 曾寶山 不詳 私塾 師傳 不詳 巴南區跳石鎮松林村 ​
​ 范銀章 不詳 私塾 師傳 不詳 巴南區跳石鎮桂花村 ​
第五代 侯長義 不詳 私塾 師傳 不詳 巴南區跳石鎮關房村 ​
​ 胡德榮 不詳 私塾 師傳 不詳 綦江縣樂興鎮 ​
第六代 侯遠祿 不詳 私塾 家傳 不詳 巴南區跳石鎮關房村新房咀 巴南
區跳
石鎮
侯氏
樂班
傳承
譜系
​ 遠鍾 不詳 私塾 家傳 不詳 巴南區跳石鎮關房村新房咀
第七代 侯克明 1935.10.13 私塾 家傳 1942年 巴南區跳石鎮關房村新房咀
​ 侯俊德 1932.1 私塾 家傳 1942年 巴南區跳石鎮關房村新房咀
第八代 侯代坤 1957.7.26 國中 家傳 1962年 巴南區跳石鎮關房村新房咀
​ 侯代強 1968.5 國小 家傳 1975年 巴南區跳石鎮關房村新房咀
第九代 侯有平 1973.3 國中 家傳 1980年 巴南區跳石鎮關房村新房咀
​ 侯有鴻 1982.12 大專 家傳 2001年 巴南區跳石鎮跳石新街118號
​ 侯有榆 1990.07.26 大專 家傳 不詳 南岸區上新街馬鞍山107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