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決策

一、“跟蹤決策”體現著科學的求實精神。 “跟蹤決策”就是要求至上而下的決策者,在決策上構成一條暢通的決策鏈。 “跟蹤決策”是一種動態決策,它要求決策者必須深入實際。

實施“跟蹤決策”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一項具有革命意義的教改決策。這一決策從巨觀方向上指明了教育工作者的現實使命,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然而,要完成這場深刻的變革決不會一蹴而就,僅有巨觀上的科學決策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中觀、微觀的系列化決策與之相銜接,巨觀決策便只能作為一種空泛的號召停留在口頭上,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要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倡導“跟蹤決策”。
一、“跟蹤決策”體現著科學的求實精神。
中國的教育決策是面向12億人負責的宏大決策,從理論到實踐、從決定到執行要經過許多中間環節。決策價值在實踐中的實現,必然要經歷一個由一般到特殊的層層推進、層層深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層面的決策者,都要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將上級的決策具體化,直致化為廣大教師的實際行動。“跟蹤決策”就是要求至上而下的決策者,在決策上構成一條暢通的決策鏈。決不允許中間梗阻或麻木不仁。現在上呼下不應的現象並非不存在,基層學校的素質教育進展遲緩,說明“跟蹤決策”缺乏力度。
二、“跟蹤決策”體現著高度的使命感和負責精神。
“跟蹤決策”是一種動態決策,它要求決策者必須深入實際。決策者同時也是執行者,對於重大巨觀決策,要堅決抓住不放、貫徹到底。要克服單純決策觀點,不能認為形成決策便完事大吉。形成決策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半,更重要的在於使決策在實踐中轉化為效益。否則,便會導致形式主義或撒手不管的官僚主義。
三、“跟蹤決策”有利於轉變飄浮作風,克服敷衍塞責的現象。
過去許多好的決策不能落實到基層,就因為缺乏跟蹤。要防止中間環節扯皮,必須實行決策督察,將責任落實到人,層層敲鐘問響。下級決策人要向上級報告決策情況。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或缺乏決策能力貽誤工作的責任人要及時撤換。否則,就會出現決策障礙,使上級的決策意圖中途夭折。
“跟蹤決策”既是一種具體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種思想方法。要轉變觀念,改進作風,求實重效,強化決策者的責任意識。只有完善決策責任機制,才能產生強大的決策效應,從而推動全局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