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軍跟蹤系統

美軍在軍事演習中,習慣把己方稱為藍軍、把假想敵稱為紅軍,在沙盤上用紅、藍色小旗標出作戰態勢。因此,美軍率先研製的用來跟蹤己方部隊的系統,很自然地冠以“藍軍跟蹤系統”(BTS)的名字。“藍軍跟蹤”(BlueForceTracking,BFT)是敵我識別的關鍵一步,但與敵我識別又不盡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敵我識彆強調實時偵知目標特點、辨明敵我,以便決定是否使用武器和開火,而藍軍跟蹤強調的是了解己方部隊的位置、狀態和意圖。在戰術層面,藍軍跟蹤系統有助於指戰員在瞬息萬變的戰況下,掌握己方兵力的位置和行蹤,大幅度提高指揮控制和態勢感知的能力,以減少誤傷、加強協同,在戰略層面,藍軍跟蹤系統提供的各種信息有助於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縮短決策周期。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國防部領導通過戰區指揮中心,廣泛利用了“21世紀部隊旅和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FBCB2)提供的有關前方小部隊的信息。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正因為如此,在近幾次局部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藍軍跟蹤系統青睞有加,藍軍跟蹤技術的開發成為熱門話題,藍軍跟蹤系統的使用日益廣泛。這一切使其成為外軍武器裝備庫中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成員。。

藍軍跟蹤系統

美軍在軍事演習中,習慣把己方稱為藍軍、把假想敵稱為紅軍,在沙盤上用紅、藍色小旗標出作戰態勢。因此,美軍率先研製的用來跟蹤己方部隊的系統,很自然地冠以“藍軍跟蹤系統”(BTS)的名字。“藍軍跟蹤”(BlueForceTracking,BFT)是敵我識別的關鍵一步,但與敵我識別又不盡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敵我識彆強調實時偵知目標特點、辨明敵我,以便決定是否使用武器和開火,而藍軍跟蹤強調的是了解己方部隊的位置、狀態和意圖。
在戰術層面,藍軍跟蹤系統有助於指戰員在瞬息萬變的戰況下,掌握己方兵力的位置和行蹤,大幅度提高指揮控制和態勢感知的能力,以減少誤傷、加強協同,在戰略層面,藍軍跟蹤系統提供的各種信息有助於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縮短決策周期。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國防部領導通過戰區指揮中心,廣泛利用了“21世紀部隊旅和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FBCB2)提供的有關前方小部隊的信息。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正因為如此,在近幾次局部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藍軍跟蹤系統青睞有加,藍軍跟蹤技術的開發成為熱門話題,藍軍跟蹤系統的使用日益廣泛。這一切使其成為外軍武器裝備庫中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成員。
儘管藍軍跟蹤可以採用不同的技術和平台,但最負盛名、最具代表性的是美軍以FBCB2為基礎的藍軍跟蹤系統。在伊拉克戰爭中,FBCB2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出眾的表現名噪一時,以致人們一提起藍軍跟蹤,首先想到的就是FBCB2。為此,它甚至獲得了一個新名稱FBCB2-BFT(FBCB2-藍軍跟蹤)。實際上,FBCB2與藍軍跟蹤系統並不能劃等號——FBCB2的功能遠不只於此,而具有藍軍跟蹤能力的也還有其他系統。因此,我們不妨把藍軍跟蹤系統分為兩類:一類特指FBCB2-BFT,另一類則是有此功能,但不一定以BFT命名的系統。

FBCB2-藍軍跟蹤系統

FBCB2是美陸軍的主要指揮系統“陸軍作戰指揮系統”(ABCS)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個數字式的作戰指揮信息系統,能套用於從旅級到士兵/平台級的所有戰場功能領域,為遂行乘車/下車戰術戰鬥、戰鬥支援、戰鬥勤務支援的指揮官、班組長和士兵,提供綜合的、運動中的、實時和近實時的作戰指揮信息和態勢感知能力(參閱本刊2005年第3期)。可見,藍軍跟蹤只是FBCB2許多功能中的一種,而突出這一功能直到把它稱為FBCB2-BFT,則有一段過
美軍開發藍軍跟蹤系統的初衷是減少誤傷,誘因是第一次海灣戰爭中高達24%的誤傷率——美軍陣亡的148名士兵中有35人死於友軍的誤傷,使得敵我識別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科索沃,俘,更使美軍感到有必要研製一種能跟蹤己方部隊的系統。為此,美軍駐歐司令部提出了包括藍軍跟蹤在內的“巴爾幹數位化倡議”(BDI)。當時美軍藉助商界跟蹤車隊的技術,組建了一個藍軍跟蹤系統。它包括為FBCB2選定的V4加固型計算機、全球定位系統(GPS)接收機和FBCB2的文本格式。在通信方面,為FBCB2設計的戰術網際網路只具有視距無線電通信能力,不適用於巴爾幹半島複雜的地形和分散的兵力部署,故美軍租用了國際通信衛星有限公司(IntelSat)的一個Ku波段衛星轉發器。
這樣,FBCB2便有了兩種類型,主要的區別是向部隊傳播信息的方式:一種是用戰術網際網路的話音電台(“辛嗄斯”系統)和數字電台(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傳播信息,另一種是用基於通信衛星的中心輻射式通信網傳播信息。FBCB2-FBT一般指後者。美陸軍在科索沃的約600台車輛上安裝了此系統,有效減少了地對地誤傷。在這種系統中,由GPS收集的位置數據通過衛星傳送到美陸軍設在德國的處理中心,經融合處理後再通過衛星把位置數據中繼傳給所有上網的車輛。據稱,也就是在這時,代表己方部隊的藍軍圖示首次出現在計算機螢幕上。
在阿富汗,美軍對一個用於後勤的“運動跟蹤系統”(MTS)加以改造,換上FBCB2的計算機、顯示器和軟體,用來跟蹤藍軍。2001年11月,決定改用覆蓋範圍更廣的L波段衛星。直到伊拉克戰爭,美陸軍才裝備了以全套FBCB2為基礎的藍軍跟蹤系統。
在現有的FBCB2中,指戰員可自動接收態勢感知和指揮控制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和需要,查看資料庫提供的地圖和背景圖像。顯示屏上的藍色圖示代表友軍,紅色圖示代表敵軍,用戶還可自設黃色圖示代表身份不明的平台。每個裝有FBCB2的平台每隔5分鐘(或運動了800米)傳送一次位置數據,經衛星轉發到作戰中心。伊拉克戰爭中,在科威特和德國各有一個作戰中心為FBCB2提供支援,它們把衛星傳來的數據匯集處理後再傳給網上所有平台,每個平台的位置數據不斷自動更新。當用戶點擊一個藍色圖示時,就可收到有關平台的位置、狀態,前進方向等信息。
伊拉克戰爭中,美陸軍第一個數位化師第4步兵師的3個旅中,有2個旅配備了基於FBCB2的藍軍跟蹤系統,每個旅300套。其他部隊每個師配備100-200套,平均每10輛車中只有1輛安裝了該系統。海軍陸戰隊配備了150套,英軍偵察車配備了50套,美陸軍第3步兵師後來也配備了此系統。美陸軍希望在2005年底前部署2萬套FBCB2,今後幾年增加到5萬套。指戰員雖然對它讚不絕口,但也指出了需要改進之處,如位置數據的刷新不是實時的、敵軍數據需要人工輸入,以及不能直接聯入全軍的“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等。
但無論如何,在阿富汗、伊拉克的使用證實了藍軍跟蹤系統的價值,僅誤傷率就從海灣戰爭的24%降到伊拉克戰爭主要作戰階段的11%,裝備了FBCB2-BFT的部隊更是無一誤傷。這兩場戰爭還證明了,一個成功的藍軍跟蹤系統必須擁有高效的通信手段,不但要能使用甚高頻、超高頻等視距通信,還應具有寬頻信道,能進行衛星和高頻等超視距通信以及陸上和空中中轉通信。

其他藍軍跟蹤系統

除美國外,還有一些西方國家也在開發藍軍跟蹤系統。北約等國建立的援救被擊落飛行員的戰鬥搜救網路便是一例。又如,瑞典維和部隊裝備了薩伯公司生產的SAFIR藍軍跟蹤系統,主要用於跟蹤車輛。英軍的“多國勇士互通演示”的目的之一,也是實現藍軍跟蹤。但把藍軍跟蹤系統用於作戰的仍主要是美軍。在阿、伊戰爭中,美軍除FBCB2—BFT外,還使用了以下幾種具有藍軍跟蹤功能的系統或設備。
運動跟蹤系統(MTS)這是一個雙向報文和位置導航系統,主要裝備美軍後勤和補給部隊的輪式車輛。系統重286.5英寸顯示器組成,具有衛星通信能力。該系統每5分鐘報告一次本車位置,駕駛員可在顯示屏上看到本車和車隊中其他車輛的位置,而且,這些位置數據也顯示在指揮部的通用作戰態勢圖上。還可用這個系統傳送不超過20個字的電子郵件。目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軍部署了4000多套MTS,明顯提高了後勤補給的效率。
態勢感知數據鏈路(SALD)這是美空軍的系統,主要用來協調近距離空中支援的飛機。它使用MilSTD1553數據匯流排,能在作戰飛機之間提供視距鏈路,顯示這些飛機的位置,實現共享。同時,它與地面的陸軍“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EPLRS)相連線,能檢測出最近的5個以及500米半內的EPLRS用戶,監視地面部隊的位置和行動。在最近的演示中,SADL平台已通過網關連入16號數據鏈(Link-16),SADL的數據可
改進型數據數據機(1DM)這也是美空軍的系統。它通過機載戰鬥網無線電台建立多路徑數字通信體系結構。如同個人計算機的數據機能讓計算機共享網際網路的信息一樣,IDM能讓飛機共享位置、目標和武器狀態等信息。它以近實時方式在攻擊機之間、偵察機和攻擊機之間、飛機和地面近距離空中支援小組之間傳送目標和任務數據,還能在飛機和地面車輛、水面艦船之間傳送數據。
數據自動化通信終端(DACT)這是美海軍陸戰隊用以提供位置數據的系統,對陸戰隊的作用如同FBCB2之於陸軍。它優於FBCB2之處,是能與美軍的“全球指揮控制系統”直接接口,使裝備了這種終端的部隊能利用該系統提供的通用作戰態勢圖。
士兵的藍軍跟蹤設備在伊戰中,美軍下車士兵一般只能使用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啞”設備來實現藍軍跟蹤。如一種稱為“鳳凰初級光”的裝置,使用1節9伏電池,每2秒閃光一次,在夜視鏡中可以看到它的閃光。每名士兵一次配發6節電池,可工作100小時。還有一種稱為“輝光帶”的小塑膠塊,士兵把它戴在頭盔頂部、後部或雙肩,在夜視鏡中可以看到它發出的輝光。在伊拉克的美軍總共使用了2.4萬個“鳳凰初級光”裝置、12萬節9伏電池和14萬個“輝光帶”,裝備了約5萬名陸軍和陸戰隊士兵。
特種作戰部隊士兵的裝備較為優良。有的特種部隊裝備了波音公司開發的“投彈兵”超視距報告與跟蹤系統(BRAT)。它由一個5磅重的轉發器、小型LHF發射天線和GPS接收天線組成,能傳送位置信息和簡訊。藍軍跟蹤數據用“國家能力的戰術開發”(TENCAP)設備加以處理,並用標準的軍用符號顯示。此外,在伊拉克,約有1/4的特種部隊使用通用動力公司開發的位置監測裝置。這是一種香菸盒大小的設備,每5—10分鐘向指揮中心傳送一次部隊的識別代碼及GPS坐標。

藍軍跟蹤系統的發展趨勢

不言而喻,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的實踐對藍軍跟蹤系統今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從目前情況看,藍軍跟蹤系統將向兩端發展:高端是開發全美軍和多國通用(或互通)的藍軍跟蹤系統,而低端則是研製下車士兵使用的藍軍跟蹤設備,同時對FBCB2—BFT等系統加以改進,使之更為完善。
伊拉克戰爭開始時,美軍地面部隊共裝備了7個互不兼容的藍軍跟蹤系統,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硬體、軟體、傳輸手段和工作頻段,以致美軍中央司令部不得不臨時制定一個全司令部的戰鬥識別標準,同時想方設法把這些不同的系統連線起來。以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為例,前者使用FBCB2,後者使用數據自動化通信終端,兩個系統不能相互交流信息,陸戰隊被迫另掏腰包採購FBCB2。為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美國防部決定為全軍研製一個單一的(或可互通的)藍軍跟蹤系統,指定陸軍為牽頭軍種,成立了由陸軍領銜向美軍聯合部隊司令部匯報工作的一體化產品小組(IPT)。該小組包括各軍種、各作戰司令部和特種作戰部隊的代表,負責審查每一個已部署的藍軍跟蹤系統,找出性能差異、評估新的技術,制定2006—2011年採辦這種系統的策略。
此外,美國防部還決定進行“聯合藍軍態勢感知”(JBFSA)先期概念技術演示。近期的工作集中在4個關鍵領域:陸軍FBCB2和陸戰隊“聯合戰術通用作戰圖工作站”(JTCW)互通,後者是以陸戰隊數據自動化通信終端和指揮控制個人計算機(C2pc)為基礎的系統;通信鏈路加密;數據分發:以及聯合空地態勢感知。遠期構想是把藍軍跟蹤能力嵌入“全球信息柵格網”(GIG)和國防部所有的決策支援系統。
藍軍跟蹤系統向高低兩端的發展中,比美軍三軍聯合藍軍跟蹤更高一級的是多國聯軍藍軍跟蹤,但後者必須具有多級保密能力,目前不易解決,成為實現多國聯軍藍軍跟蹤的最大障礙。至於下車士兵的藍軍跟蹤設備,已有100套基於加固型個人數字助理的手持式FBCB2-PDA,於2004年春交付給駐阿、伊的美軍試用。類似的設備將成為西方各國士兵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各國士兵系統的投入使用,這類設備也必將大行其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