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伃

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趙晨伃。

個人簡介

趙晨
,女,漢族,1948年12月生,江蘇張家港人,1973年6月入黨,1968年11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領導幹部函授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中央黨校大學學歷。曾任北京市委宣傳部宣傳處幹事、副處長、處長。1993年3月起歷任中宣部新聞局助理巡視員、辦公室主任、副局長,中宣部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兼機關紀委書記(正局級),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兼機關紀委副書記。2004年12月起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

趙晨伃趙晨伃

媒體訪談

趙晨伃:新格局下媒體共存與融合

關鍵字:趙晨伃 | 時間:2008-12-10 10:22:41 | 閱讀次數:322
眾所周知,新聞媒體隨著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科學技術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而變化,自身存在的形態和作用迅速拓展:從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又拓展到網路和手機;信息已經成為經濟和文化的構成要素,政治和外交的有力武器,新聞媒體已經由過去的國家戰略附屬地位上升到國家戰略主導地位。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和以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出現,數字傳媒的信息傳播,由報刊廣播電視的線性結構傳播發展成為網狀結構傳播,由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互動傳播,使得信息傳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 網際網路在中國經過15年的發展,截止到2008年6月,大陸網民總數達到2.53億,手機用戶突破6億,行動電話普及率每百人擁有41.6部。這種對傳統媒體來說帶有顛覆性的變化,說明網路時代的來臨,改變的不僅僅是信息傳播方式,連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都在改變。
近來不斷從西方傳來百年報館停止出版的訊息。怎樣看待當今媒體的基本生態?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飛利浦.邁爾教授給出了報紙消亡的時間表,他認為,"到2044年,確切地說是2044年10月,最後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國內也有人計算過報紙消亡的時間等。綜合媒體和專家學者的意見,我認為現在在中國談紙質媒體的消亡為時尚早,一個是中國是開發中國家,發展不平衡,紙質媒體還有生存空間;再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關係,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共存、互補、融合、創新應該是當今媒體基本生態。
當今高新技術的發展使傳媒生產、存儲、傳輸、接收、使用諸多環節數位化,從而使傳媒融合成為可能。各類媒體可以在數位化的基礎上自由組合、相互滲透;高新技術還在發展,可以繼續為媒體進一步融合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客群從媒體融合中獲得好處,又有新的需求被激發出來,又為媒體進一步融合提供客群和消費市場,這就是媒體共存融合、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圖。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的觀點是,可以通過整合傳媒終端、整合傳媒生產與傳播渠道、整合傳媒機構,打造立體化、多平台的傳播模式,我很贊同他的觀點。
如果把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共存融合放到整個文化產業大背景下來考量,共存融合應該走以內容為王、科技為先、資本為翼的道路。內容為王,就是內容決定需求,新聞信息採集是傳統媒體的強項,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完全可以做到內容一次採集、多格式生成、多介質發布、集約化經營。科技為先,就是追隨高新技術的發展,實事求是地選擇發展道路,選擇融合的切入點。媒體不能認為,一切新技術都是適用的,盲目效法、盲目跟進,不考慮實際情況,缺乏對新技術、新媒體運用風險的評估和對新的盈利模式的把握。一定要充分考慮技術的成熟度;考慮世情國情、社情民意,未來可持續發展謀略;考慮客群人群的分布及閱讀方式,研究分眾化、精準化、專業化的可行性以及市場發展前景;還要考慮資金鍊等因素來謀篇布局。資本為翼是因為資本決定市場規模,規模決定傳播,傳播決定影響力。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共存融合,主要路徑有三條,指的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傳媒終端、傳媒生產和傳媒機構環節上的共存與融合。
關於傳媒終端的融合。高新技術催生的媒體終端,當前主要指的是網際網路、移動終端數位電視等,傳統媒體要與之融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