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後之龍

越後之龍

一名活躍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越後國守護代長尾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後稱長尾景虎。育有三名養子,名字為景勝、景虎和上條政繁。由於繼承了關東管領上杉姓氏,並先後得到任關東管領的上杉憲政和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賜名,故又稱上杉政虎、上杉輝虎。

介紹

越後之龍 上杉謙信

上杉謙信上杉謙信

享祿三年(1530)一月二十一日,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的幼子誕生於春日山城。因為當年是虎年,孩子被取名為虎千代。這個孩子成年後稱長尾景虎,也就是後來馳騁於戰國亂世的“軍神”杉謙上信(1530~1578)。

●守護代的“下克上”

室町時代的越後守護上杉氏,在文安三年(1446)之前一直居於京都的幕府理政,實際支配越後國的是源出於桓武平氏,世代仕奉上杉氏的守護代(代理守護管理地方各

上杉謙信上杉謙信

國的家臣)長尾氏。守護代的勢力漸漸壯大,終於使守護上杉氏感到不安。從第六代守護上杉房朝開始,以及其後的房定、房能兩代,都採取積極的策略,力圖奪回並加強守護在地方上的實權。
在守護與守護代的對立中最終獲得決定性勝利的是上杉謙信的父親,第九代守護代長尾為景(?~1536)。永正四年(1507),剛繼承守護代之職僅一年的為景借守護上杉房能與其養子上杉定實不和之機,起兵攻滅上杉房能(房能逃往關東途中在越後國境上的天水越遭包圍而自殺),擁立定實為守護,從而把握了越後的實權。永正六年(1509),房能之兄,關東管領上杉顯定興復仇之師攻入越後,雖一度迫使為景逃往越中,但次年又被為景擊敗,上杉顯定受長尾軍的追擊戰死於長森原。
由於為景通過“下克上”奪取國政,其一生幾乎都是在與國內外反對勢力的交戰中度過的。越後國內不滿為景的豪強(本庄、色部、宇佐美、上條等)以及不甘於作傀儡的守護上杉定實,陸續向為景發難,最後都敗在為景手下。其間,享祿元年(1528)十二月十二日對於為景來說具有重大意義。這一天,為景被幕府許可有使用白傘袋和毛氈鞍覆的權利。白傘袋和毛氈鞍覆是守護權力的象徵,這表明幕府承認守護代長尾氏越後國主的地位,擁有與守護匹敵的身份。
天文五年(1536)八月,為景進攻越中之前,預計到進程可能不會很順利,先將家督之位讓給了長子長尾晴景。十二月,長尾為景在越中旃檀野與一向一揆作戰時中計敗死(另有病死說)。

●謙信的戰國大名之道

戰國時代是講實力、輕名分的世代。為景一死,本來就不太平的越後國更加動盪,各地豪強占據一方,各自為政,儼然是個“小戰國”。當時虎千代年僅七歲,穿著盔甲送為景下葬,國內的混亂可見一斑。按照室町時代武家的傳統習慣,沒有繼承權的幼子常常被送去出家。於是這一年虎千代受戒於春日山麓的林泉寺(長尾氏的菩提寺)名僧天室光育門下,學習禪與文武之道。

上杉謙信上杉謙信

繼承越後守護代的長尾晴景,比謙信(為方便起見,以下統一稱“謙信”)年長十八歲,是為景生前最疼愛的兒子。然而,晴景體質虛弱,沒有作為武將的統領之才,被國內的其它勢力所輕視。為緩和自己的窘境,天文十二年(1543),晴景嘗試著讓十四歲的謙信(當時剛剛“元服”,改名長尾平三景虎)協助強化統治權,入駐越後中部的栃尾城,在確保長尾家在越後中部領地的同時,牽制本庄房長、色部勝長、中條藤資等敵對勢力。一開始,附近的豪族們根本沒把這個小毛孩子放在眼裡。但謙信到城後,得到母親家的古志長尾氏和栃尾城代本庄實乃等人的援助,多次擊退敵對勢力的來犯,並很快將安田長秀、北條高廣、小河長資等豪族收伏於帳下。在栃尾城的一系列作戰是謙信最初的戰爭經歷。天文十四、十五年(1545~1546),守護上杉家的老臣黑田秀忠兩度占據黑瀧城謀反,謙信代兄長晴景率兵平叛,表現神勇,最後依守護上杉定實之命消滅了黑田一族。
謙信的聲望迅速壓倒了晴景,國中漸漸有了改立謙信為守護代的苗頭,這是晴景始料未及的。終於,難以容忍的兄長聯合長尾政景(上田長尾氏)、黑川清實等人,打出了討伐自己弟弟的旗號。內戰中,謙信雖然兵少,卻以攻其不備之法大敗晴景軍。天文十七年(1548)十二月,雙方由上杉定實做調解人達成和議:晴景引退,謙信作為晴景的養子繼承家督和守護代職。當時謙信十九歲。
天文十九年(1550)二月二十六日,越後守護上杉定實病死。定實沒有兒子,守護家絕了後。兩天后,將軍足利義輝承認謙信有白傘袋和毛氈鞍覆的使用權。這樣,謙信實質的國主地位得到了認證。次年,一直不承認謙信地位的長尾政景降服於謙信麾下,越後長尾一族實現了統一。天文二十一年(1552),謙信被授予彈正少弼,從五位下的官位。

●兵戎的名分

在敘述謙信作為戰國大名的歷程前,有必要先談一談謙信的性格特點。在遊戲中,謙信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能力很強卻 “野望”(野心)極低的人。謙信重傳統道

上杉謙信上杉謙信

義,一生幾乎都在為維護室町幕府的統治秩序而奮鬥,與北條、武田及後來與織田的戰爭都是基於這一點而發起的。也正是由於這一點,謙信統治時代長尾(上杉)家的體制與其他戰國大名頗有不同。就以之前介紹過的今川、武田兩家來作比較:今川在室町時代一直是強大的守護,武田則通過強化守護職權而躍居戰國大名之列,牢牢控制住領地內的實權(最主要是土地所有權)是他們沒有像其他許多守護家族那樣漸漸沒落的原因;其對領地內上至家臣下至平頭百姓的掌握程度之高,充分表現在兩家各自製定推行的分國法《今川假名目錄》和《甲州法度之次第》上。長尾氏雖然是通過“下克上”(典型的戰國大名發家方式)而一躍成為戰國大名的,但謙信的父親長尾為景並沒有完成越後的統一。謙信本人是得到中條藤資、直江實綱、大熊政秀、本庄實乃等中部豪族的支持才上台的,似乎也沒有要徹底一統越後的意思(真正統一越後的,是謙信的繼承人上杉景勝)。後來所謂的上杉家臣團,實質上更像是以謙信為首的越後豪族聯盟。謙信主要是靠自己的威信和實力鞏固這個聯盟,並以此作為維護室町幕府統治秩序的基礎。儘管如此,越後的主從關係還是遠不如甲斐的那么穩固,武田、北條也常利用這一點,在謙信的腹地策動一些豪族――北條高廣、大熊朝秀、本庄繁長――叛亂(北條高廣和本庄繁長最後還都歸順謙信留在了越後,謙信對待反叛者的態度比信長寬容多了),這也是許多遊戲中越後諸將的質量遠不及甲斐諸將(個人覺得這樣的評價很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天文二十一年(1552),上野平井城的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抵擋不住北條氏康的攻勢,逃到越後求助於謙信。這成為謙信後來十四次進軍關東的起因。下一年,信濃的小笠原長時(守護)、村上義清、高梨政賴等來越後泣訴,請謙信幫助回復被武田信玄占領的信濃領地。以謙信的性格,自無不允,當年八月就爆發了對武田氏的第一次川中島會戰。是役雖然只是小規模的接觸(雙方大名均未出戰),卻介紹了謙信和信玄這對宿敵的相識,對其後整個戰國形勢的發展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當年九月,謙信進京,為此前接受彈正少弼,從五位下的官位向皇室獻禮。後奈良天皇授予謙信天杯、御劍和“討伐對鄰國懷有野心之徒”的敕命。無疑,這等於給了謙信攻擊武田、北條的名分。

●關東龍虎鬥

然而,與進京的成功同時而至的是巨大的花銷,圍繞著這些費用的徵收問題在家臣中出現了爭執。敏銳的武田信玄立即抓住了這一機會。天文二十三年(1554)十二月,

上杉謙信上杉謙信

越後刈羽郡北條城主北條高廣在信玄的煽動下自立,但三個月後就失敗投降了。北條高廣是鎌倉幕府的名臣大江廣元的後人,越後國人中的實力人物,平日自負武略不遜於謙信,常懷異志。謙信待高廣卻顯得極為寬大,後來還讓他去上野廄橋城經略關東。十三年後的永祿十年(1567),高廣受北條氏康支持再度謀反。然而越後和相模同盟(越相同盟)時,謙信又一次饒恕了高廣,依舊像從前那樣重用他。越後鬆散的主從關係由此亦可見一斑。
武田信玄幾乎沒有給謙信喘息的機會。緊接著在弘治元年(1555)七月,因為締結了三國同盟而無後顧之憂的信玄大舉進兵川中島,謙信亦駐軍於善光寺與之對抗。兩雄對峙了一百五十多天,各自滴水不漏,互無建樹。最後由今川義元出面調停,議和罷兵。第二次川中島會戰結束了。
收兵回國後謙信面臨的是一場內亂,有力家臣間的領土紛爭不絕。謙信被各種訴訟糾纏得心灰意冷,於弘治二年(1556)三月在給自己的老師天室光育的信中留下了“功成名就,急流勇退”的話,宣告隱退,欲獨自一人前往高野山(或說比睿山)出家。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晴天霹靂般地令家臣們大吃一驚,宇佐美定滿和長尾政景二人慌忙召集重臣商議,以“景虎乃越後統合之中心,舍此無人可內服眾將,外御強敵”故,說服了中條藤資,驅逐了欲乘亂謀反的大熊長秀(朝秀),極力懇請謙信復出。謙信趁機要求諸將提交聯合署名的起誓文書,並向春日山城送出人質。對此當然無人再敢表示異議。謙信的隱退可能只是一種計謀,但在內憂外患前,這齣苦肉計式的隱退戲的確帶來了強化家臣團統治的好結果。這一年謙信二十七歲。
從越後逃亡的大熊長秀到甲斐投靠了武田信玄,上杉、武田間的和約至此破裂。弘治三年(1557),武田軍進逼栃尾城,謙信親率大軍迎戰。素來以戰法穩健著稱的信玄極力避免打硬仗,只是以先鋒部隊作了試探性的攻擊。信玄曾趁夜埋伏下騎兵五十和步兵三百,次日清晨故意放出三匹驚馬,意在誘使上杉軍奪馬而騷亂(曹操在延津誘敵戰術的迷你版,但三匹馬也太吝嗇了點兒)。謙信任由三馬在陣前狂奔了許久,視若無睹。關於第三次川中島會戰的記載很不明確,大體上是沒有決戰就不了了之了。
同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再度逃到越後,將關東管領職、系圖、重寶等一起轉讓給了謙信。為此謙信在永祿二年(1559)第二次進京,由朝廷和將軍正式認許了這一繼承。時值正親町天皇新立,同樣賜予謙信天杯和御劍。永祿四年(1561)3月,謙信以關東管領的名義,集合了關東諸侯總計十一萬五千兵馬,討伐“逆臣”北條。北條氏康的居城小田原被大軍圍困了逾一個半月,但絲毫沒有要陷落的跡象。同時,謙信在陣中收到了北條的盟友武田趁虛進兵信濃的探報,無奈之下只得放棄攻取小田原的打算。謙信先順路去了鎌倉,在鶴岡八幡宮舉行了關東管領的正式就職儀式,接受上杉憲政的“上杉”姓和“政”字改名為上杉政虎(同年十二月又受將軍足利義輝賜予一字而稱“輝虎”)。從鎌倉往越後的歸途中還攻取了北條方的武藏松山城。

●謙信的用兵

據傳謙信曾在毗沙門堂得到感悟,自稱是戰神毗沙門天的化身,戰前常在毗沙門堂獨自冥想作戰方案,戰時打“毗”字軍旗。謙信不像大多數武將那樣使用團扇或采配,而只是隨便拿一根三尺長的竹竿指揮作戰。與老謀深算,從來都坐在陣後指揮的信玄不同,謙信會親自率領衝鋒。戰國時代的軍書評價二人,常說信玄以正兵作戰,謙信則以奇兵當正兵。這樣的說法未必全面,但可以說明謙信不拘泥於一般的戰法。信玄用兵,一般都避免正面硬碰,而力圖使敵人露出破綻後再給予毀滅性的打擊。面對謙信這樣的強敵,自然倍加謹慎,在川中島幾次交鋒都虎頭蛇尾地告終。然而這種勞師動眾卻沒有結果的戰爭,正是謙信所反對的。決戰的機會,終於在永祿四年夏的第四次川中島會戰中被謙信抓到了。
謙信駐軍妻女山,與海津城的信玄對峙了十日,雙方都有些一反常態:謙信雖然兵力只有信玄的三分之二,且已近缺糧,卻還是打打小鼓,哼著謠曲《八島》,悠閒地過著每一天;信玄在優勢兵力下毫無進展,倒有些坐不住了,採用了軍師山本勘助的建議,由高坂昌信、馬場信房、真田幸隆等率一萬兩千人的別動隊夜襲妻女山,信玄本陣八千人則守候于山前的八幡原(“啄木鳥戰術”)。然而,謙信可不是樹中的蟲。九月九日傍晚,在慶祝了重陽佳節後,謙信照例在山頭遙望海津城,發現武田軍的炊煙比平時濃密,從而預感到了武田的行動。九月十日天明,決戰的時刻到來,原來意圖守候伏擊的武田本陣遭受了幾乎上杉全軍的突擊。據《甲陽軍鑒》載,當時有一位頭纏白絹,只露出雙眼的越後武士,騎馬突入武田中軍,揮刀直砍坐在折凳上指揮的信玄。信玄不及拔刀,只得以軍配團扇抵擋。第一刀使團扇碎裂,後兩刀砍傷信玄肘、肩部。信玄的近侍二十餘人急來救主,原虎義挺槍刺傷越後武士的馬屁股,馬驚而載著武士逃去。雖然《上杉年譜》說這位武士是謙信的“影武士”(為迷惑敵人而使用的主將替身)荒川伊豆守,《北越軍記》又說遭突襲的也是信玄的影武士,但民間依然傳說這是謙信與信玄的單挑。岌岌可危中的武田本陣因別動隊的及時來援而起死回生,後來豐臣秀吉評說道:“卯時至辰時上杉勝勢,辰時至巳時武田勝勢”。是役乃少見的惡戰,雙方均死傷慘重(儘管諸說不一),戰後信玄一直迴避與謙信的正面對決。三年後的第五次川中島會戰其實並未交鋒,雙方相持六十餘日,武田與上杉在信濃的拉鋸就這樣結束了。信濃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又沒有統一的勢力,自然成為武田擴張領地的突破口;而對於上杉來說,撇開道義上的原因,信濃也是越後聯絡關東的通道之一,更是保護越後安全的屏障。兩雄的爭奪在所難免。但是,正因為謙信與信玄棋逢對手,難解難分,二人把一生的過多時間耗費在信濃,錯過了進取天下的大好時機,從而使織田信長的成功省了不少力。這也許是川中島會戰最大的意義。
關於謙信的戰法之猛烈,後來在大坂戰役中表現神勇而得到德川幕府的感狀(對武士功績的褒獎文書)的上杉家臣杉原常陸說:“我等追隨謙信公時,歷大戰小戰不計其數,其酷烈無可相比者;縱不期生還之惡戰,亦未足得一感狀。今之戰猶如小兒投石打鬧,仿佛賞花游山而得褒賞。”
永祿六年(1563),北條氏康發兵五萬進攻武藏松山城。謙信率軍援救,未至,城已陷,遂移兵附近北條方的私市城。該城背依大湖,建於險要之地,難以卒拔。城的本丸臨湖,築得很高。謙信巡視時,見從本丸通往二丸的廊橋上張著竹簾,湖水中映出橋上站的一個穿素白單衣的人影。謙信三次見到這樣的人影,推測本丸中拘有不少作為人質的婦孺,就先令柿崎景家帶隊猛攻正門。待城內的注意力都被轉移到正門時,派人拆毀附近的民房,用柱子結成大筏投入本丸後的湖中,並故意發出很響的水聲,佯裝要從水路進攻。本丸的婦孺著實被嚇了一跳,紛紛奪路逃向二丸。把守正門的兵將不明真相,見到本丸突然大亂,只道是城內有內應已占據了本丸,頓時無心再戰,自殺的自殺,投降的投降。謙信遂拱手而取此堅城。可見謙信用兵之機略。

●義氣

在關東反反覆覆的爭紛又持續了好幾年,各方都沒有什麼大進展。永祿十年(1567),武田信玄開始把矛頭轉向昔日的盟友今川,而三國同盟的另一端北條則站到了今川一邊。為了一起對付武田,北條氏康甚至與長年敵對的謙信和好並結成短暫的越相同盟。鑒於甲斐是內陸山國,而越後、駿河、相模都是沿海國,今川氏真建議三國共同停止向甲斐運鹽作為制裁。提議得到了北條氏康的贊同,但謙信知道後卻說:“斷鹽而使甲州的民眾受苦,非有勇之人所為。勝負當在戰場上分曉,敵國之民亦人眾也,不可採取此等殘忍手段。”遂命藏田五郎左衛門運鹽往信濃深志的集市販賣。
元龜二年(1571),北條氏康死,武田信玄與北條氏政重新結好後,攻德川家康於三河,開始了他的進京作戰。織田信長與謙信締結了同盟,謙信出兵信濃長沼,遙相聲援德川家康。時駐守信濃的武田勝賴部僅有八百餘人,勉強前來迎戰。謙信贊其勇,不欲以眾克寡,竟引兵退去。次年四月,武田信玄突然病死於進京途中。死前曾囑勝賴與謙信修好,並以為依託,由此可見其對謙信人格的肯定。謙信知信玄死,亦為之傷感,嘆道:“吾國之弓箭將不利矣。”隨即絕音曲三日,並遣使往海津城弔唁。有老臣進言趁機收覆信濃,謙信以“乘人之危之舉,不齒為之”,未予採納。後武田勝賴違背信玄“死後三年不可出戰”的遺言,強行出兵,在長筱慘敗於織田、德川,元氣大傷,越後諸將復請乘虛進攻武田,謙信以同樣理由未準,至死不曾為難勝賴。
●四十九年一睡間
信玄死後,謙信與信長雖然還保持著表面上的友好,但決裂已只是時間問題。信長消滅室町幕府之舉使謙信認定信長是天下動亂的禍首,而被驅逐的將軍足利義昭也請求謙信進京再興足利家。從越後進京的道路是順著北陸道,經越中、加賀、越前至近畿。為此,謙信的軍鋒首先指向了越中和能登。越中、能登原本都是守護畠山氏的領國,但能登(畠山氏所在)的實權早已旁落入重臣游佐氏、溫井氏、長氏、三宅氏等手中,形成所謂重臣合議體制。重臣之間明爭暗鬥,可是把畠山氏傀儡化卻是一致的。永祿九年(1566),欲奪回權力的畠山義續、義綱父子被群臣逐出了能登;繼承守護職的畠山義慶義綱長子)還只是個娃娃,天正二年(1574)也不明不白地死於變亂;其弟義隆上台後兩年就病死(多半是被謀害);群臣中勢力最大的長綱連索性扶立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幼兒為主。能登實際上處於極度混亂的無主狀態。至於越中,更早已是豪族與一向宗勢力林立,其中不少以武田信玄為後盾。信玄進京的同時,謙信也曾出兵奪取了越中的大部分地區。
天正五年(1577),謙信平定了越中最後的幾個據點,並順勢掃平了能登除七尾城(名義上是畠山的居城)以外的所有地方。七尾城中群臣之首的長綱連與織田素有親交,一面閉城堅守,一面遣其弟長連龍向信長求援。九月,正在圍攻七尾城的謙信接到了探報,以柴田勝家(一說為織田信長)為主帥的五萬織田大軍渡過加賀的手取川攻入能登。當時七尾城內已發生了傳染病,許多士兵因而病死。十五日,倒向上杉方的游佐續光溫井景隆等發動叛亂,誅殺了長續連、長綱連父子及其一族,七尾城在困守四十餘日後陷落。謙信隨即率三萬五千人馬迎擊織田軍。織田軍已在手取川前背水列陣,且人數占優,但聞知七尾城已陷,謙信親自統兵前來時,竟畏其名而戰意盡失,乘夜撤兵。謙信隨後追擊,恰逢手取川漲水,織田軍難以渡回,登時混亂,在謙信的猛攻之下潰不成軍。戰後留在岸邊的織田軍屍體有千餘具,另外數倍於此的人淹死在河裡或被河水沖走。織田與上杉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以慘敗告終。因為北條在關東有所動作,得勝後的謙信沒有乘勢進兵,而是退回了越後。
翌年正月,謙信下達了關東征討的總動員令(一說待越後積雪溶化後進京與信長決戰)。然而,謙信的生命也正隨著越後的積雪一起漸漸消逝(實在是天佑信長)。即將出陣前的三月九日,謙信突然昏倒於廁所,並失去知覺。謙信是戰國有名的酒豪,甚至騎在馬上也不忘飲酒(由此需要出現了專用的“馬上杯”),因飲酒過量而造成腦溢血。四天后的三月十三日(公曆4月29日),一代名將與世長辭,行年僅四十九歲。相傳留有辭世歌“一期榮華一杯酒,四十九年一睡間;生不知死亦不知,歲月只是如夢中”。

●文人和信徒

謙信是身高六尺(約合188公分)的偉男子,作為武將的另一面,也是熱心的學徒。常請儒者山崎專柳齋秀仙解說四書五經;也學習老莊學說;請書道大家、安國寺的名僧建松繕寫《孟子》,等等。天文二十一年(1552)進京時,更是與京都的名僧、文人廣泛交遊。謙信先拜訪關白一條兼冬、右大臣西園寺公朝,求教歌道的秘訣;又向大納言公光質疑《源氏物語》、《伊勢物語》中的不解之處。將軍足利義輝也和謙信交流和歌。
圍攻能登七尾城時,謙信嘗詠漢詩一首:“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過雁月三更。越山並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憶遠征。”在孤寂的軍營看著能登(“能州”)的山景,想到與它相連的越後群山,不禁激起了思鄉之浮想。情景交融,感人肺腑,體現了長年征戰在外之人對樸素、自然的本心的渴望。從中也可以看出謙信在詩歌上的造詣。
受母親虎御前的影響,謙信自幼崇信神佛,終生不近女色。參謁高野山金剛峰寺而從阿闍梨清胤學密宗佛教;天文二十二年(1553)受戒於紫野大德寺,得法號“宗心”;元龜元年(1570)在春日山城腳下的林泉寺祈禱平定越中,得該寺高僧宗謙的一字而改法號“謙信”。天台宗座主建設大講堂時,謙信捐黃金200枚。其後還進獻寶刀、馬、砂金給淨土真宗的本願寺證如上人(光教)。本願寺遭信長攻打時,謙信每每輸送兵員、物資援救之。天正二年(1574)十二月剃髮而為密宗法印大和尚,天正四年(1576)正月任阿闍梨權大僧都。

●對謙信的評價

在諸多戰國武將中,上杉謙信無疑是非常突出的一個。幾百年來,謙信一直受到人們的愛戴。他的魅力,不單在其天才的軍事指揮力(這一點遊戲中充分肯定),更多的來自於他的人格(可惜這一點遊戲中表現不足,也無法表現)。其行事作風與戰國亂世格格不入,有時甚至略顯迂腐而為人所乘。但謙信始終保持個人本色,並成為亂世中的強者,絕不是一句“難能可貴”所能涵蓋的。
戰國武將中欽佩謙信的大有人在。除了武田信玄,另一個老對手北條氏康也同樣敬重謙信。氏康在元龜元年(1570)把第七子氏秀(後來的上杉景虎)送給謙信做人質時,曾對長子氏政說:“晴信、信長之輩,都是說一套,做一套,不足以托賴。然而輝虎殿下不同,受人之請,必忠人之事。我死後,諸國中你可以依靠的,舍此無人。”可惜後來氏政未從此言。關東諸侯中直至最後都追隨謙信的太田資正,在謙信死後評說:“謙信公之人品,八分乃賢者,二分為惡人。恣縱怒氣,行事怪異,是為其‘惡’;除此而外,勇猛而無欲,清靜而無邪,廉直而無私,明敏好察,慈惠待下,喜聞人諫等,是為其‘善’。雖有微瑕,不足掩其輝,實乃絕世罕有之良將。”
日本史學界的權威坂本太郎在其著作《日本史概說》中評價謙信說:“在殺伐無常,狂爭亂鬥的諸國武將中間,上杉謙信以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的高節之士見稱,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亂中的一股清新氣息。” 可謂是非常精闢的總結。

相關著作

同名小說《上杉謙信》(本書原名《天與地》,封面的“上杉謙信”四字是出版社為了方便宣傳而添加)

同名小說同名小說

作者:(日本)海音寺潮五郎

中文版譯者 陳寶蓮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頁碼:482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36696518

·條碼:9787536696518

·版次: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套裝數量:2

內容簡介

他,雖生於越後國守護代的尊貴之家,卻不為父親所愛;四歲失母,少年喪父,復被嫉妒的史長敵視、迫害,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他,十五歲初次上陣,多次擊退敵對勢力的來犯,很快將國內豪族收服於帳下。後又在追回信州豪傑失地的戰爭中屢見神勇,最終在鎌倉八幡宮就任關東管領,威震天下。

他,天生一副磊落胸懷,吸引了一批豪傑謀士和他一起打天下,並與當時的一代豪傑武田信玄爆發了日本戰國史上最激烈、最悲壯的戰爭——川中島之戰。

他,就是日本歷史上少見的軍事天才,人稱“越後之龍”、“日本戰國軍神”的上杉謙信。

本書作者日本歷史小說巨匠海音寺潮五郎以恢弘而不失溫婉的文學筆觸,勾勒了一代戰國名將的傳奇人生,文筆洗鍊,刻畫人物細緻,戰爭場面大氣,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作者簡介

海音寺潮五郎(1901—1977),日本歷史小說巨匠。本名末富東作,生於鹿兒島縣。大學畢業後,在鹿兒島和京都等地做中學教師。28歲初次以“海音寺潮五郎”為筆名發表作品。1936年以《天正女合戰》、《武道傳來記》獲第三屆直木將。1969年獲“文化功勞者”稱號。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創作上受到海音寺潮五郎的提攜,後人稱二者為“文學上的父子”。

媒體推薦

在諸多戰國武將中,上杉謙信無疑是最突出的一個。他的魅力不單在其天才的軍事指揮才能,更多的來自於他的人格。在殺戮無常的亂世,謙信始終保持個人本色,重人倫、尚氣節,實屬難能可貴。

——坂本太郎(日本史學權威)

編輯推薦

歷史小說巨匠海音寺潮五郎再現“戰國軍神”上杉謙信的傳奇人生。

日本最賣座歷史巨片《天與地》原著小說,日本銷售500萬冊,中文繁體版暢銷十八年,再版數次。
目錄
上杉謙信第一卷

上杉謙信第二卷

上杉謙信第三卷

附錄:

上杉謙信年表

越後長尾氏系譜

甲斐武田氏系譜

上杉謙信越後、越中古戰圖

越後地方地圖

信濃地方地圖

上杉謙信關東古戰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