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連故城

赫連故城

鎮原縣城東7公里的城關鎮祁家川坪北麓茹河之濱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遺址,相傳為赫連故城,是赫連勃勃初叛秦時所居之處,當地民眾稱海連城,今城垣多被挖除,但其城址故跡猶存,土夯殘牆,堅硬如石,寸草不生。

概述

鎮原縣城東7公里的城關鎮祁家川坪北麓茹河之濱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遺址,相傳為赫連故城,是赫連勃勃初叛秦時所居之處,當地民眾稱海連城,今城垣多被挖除,但其城址故跡猶存,土夯殘牆,堅硬如石,寸草不生。
東晉安帝年間,北方的匈奴再度強盛起來,馳騁於今內蒙、寧夏及陝甘高原一帶,時有南侵之勢。安帝義熙三年(公元407年)夏,後秦大將赫連勃勃以打獵為名,自朔方率兵2萬,由北南下,襲殺了北魏鎮守高平的沒奕於,自霸原州,始建夏國,正式叛離後秦,蓄謀稱帝中原,以此作為他擴疆拓土、壯大聲威的基地
赫連氏既據臨涇,看到原州祁川坪北倚高山,南蒞茹水,峰環溪繞,地勢險峻,有其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便驅民酷役,於此修築了赫連城。

歷史記載

據史料記載,赫連勃勃性強悍而酷烈,驅民築城,務求堅固,如若錐入寸許,則誅斬工役;如民役稍有不滿或怠工,則即刻活埋。連樹木、水、鼠都讓他三分。有這樣的傳說,在抓捕民工時,他的戰袍被酸棗刺掛住,他一氣之下連砍了幾十棵,嚇得這裡的酸棗刺都伸直了,現在祁家川的酸棗刺的確是直的,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彎鉤狀;入夜,為茹河水濤聲的驚擾,他騎馬持劍沿河水大吼大砍,使這裡的河水落入峽谷,方圓五六里聽不到濤聲,連鼢鼠也逃避原上,躲開赫連氏。至今,這裡棘無倒刺,水無濤聲,田無鼢鼠,實為經世罕事。這裡還流傳著一個使人聞之膽寒的傳說。赫連勃勃為求穩固他的統治,數處抓捕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者進城,商議固城防禦大事。因其是北方少數民族,加上多年的兇殺擄掠,已經民怨沸騰,敢怒而不敢言,老人們便都個個裝聾賣傻,一言不發。赫連勃勃大怒,下令將此地的老者全部活埋,如發現窩藏者即滿門誅殺。這樣一來,赫連城外(今祁家川學校西)埋起一座座墳冢。七十年代,祁家川大隊搞農田建設時,在此處發現過大量的屍骨。
赫連勃勃據守臨涇,又多次擁兵南下,擾後秦平涼、隴右等地。義熙十四年(418年)終於平定西北,入長安稱帝。之後,因多次遭到北魏的攻擊,赫連氏退守安定,其間雖往復征返,互有勝負,終不能固其根本,於431年被吐谷渾戰敗,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至此滅亡。
赫連勃勃從臨涇發跡,繼而入主長安稱帝,按常理說他死後就應安葬在國都長安,但卻有悖於常理,在鎮原縣南13公里、南川鄉河李王家灣村的“枕頭山”上,有一座被民眾稱為“黑臉天子”的赫連墓,從而留下了一個難解的歷史謎團。該墓為自然形成的一個圓形山峁,聳立於山谷之中,底徑約百畝之大,孤峰挺拔,樹木蔥蘢,臨河傍山,層巒護障,掩映在溝壑山谷間。當地傳說,赫連勃勃稱帝不幾年,受到北魏、吐谷渾的軍事打擊,看到大勢已去,無力挽救危局,愁傷過度,死在赫連城。吐谷渾因為他沒有抵抗就死去了,遂命將他葬在“枕頭山”上。現在,枕頭山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民眾履行起保護的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