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地名]

赤壁[地名]

現代指1998年改名為赤壁市的原湖北省蒲圻市,位於其境內的赤壁古戰場(三國赤壁、武赤壁)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三山組成。三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發生於此。另一處著名的“赤壁”指位於湖北省黃州城西,又名文赤壁。因山石顏色赤紅,故名“赤壁”。因著名文學家蘇軾在此寫成流傳千古的一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兩賦(前、後《赤壁賦》)和其他名篇佳作,而名日東坡赤壁。《湖北通志》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相傳為周瑜所書。

基本信息

簡介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兩處。其中文赤壁(東坡赤壁)在湖北省黃岡市境內,武赤壁(三國赤壁)在湖北省赤壁市境內。

溯源

相傳漢高祖劉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斬蛇起義定下漢朝四百年基業,雖是沿襲秦制,卻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規矩。當時這個規矩就是以陰陽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為上乘。漢高祖六年治沙羡縣,縣令梅赤就著手調查境內山川河流,發現許多無名地名,於是就按朝廷旨意命一批地名。當時,朝廷以陰陽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加以擴大推演,以天人相應,將星空與地面配合,將二十八宿對準地面九州,各有所指,分出星野。按星野,沙羡當屬東南朱雀的翼、軫之間。
那么一個小方城內,如何以五行、星宿命名呢?梅縣令於是拜訪陸水南岸修持百年的老道長駱文聰,他上知天文,下窮地理。道長擺開羅盤、八卦,推演一番後,描了地形,標註了名號,中央一山屬金,名曰金紫山,五行以金為首。金紫山之東為蒼龍之象,取其坑,“坑為疏廟,主疾”,取其名曰:“石坑”。南為朱雀之象,取其柳,“柳為鳥注,主草木”,在金紫山之南取了地名“柳林”。西為白虎之象,取其“奎”、“觜”,稱“奎曰封豸,為溝瀆”,“觜為虎道”,於是在金紫山之西取了地名為“奎觜”。北乃玄武之象,取其壁,“玄武之壁也”,取了個地名為;“赤壁”,四方的四個地名各距金紫山六十里,就這樣,“赤壁”的地名就出現了。漢高祖崇尚赤色,除了“赤壁”外,駱道長又取了幾個帶赤字的地名,如赤博林、赤博林湖、赤岡畈、赤馬港等。梅縣令就根據老道長的這幅帛子圖,定了縣境內的重要地名。就這樣,“赤壁”一名載入了歷史史冊,僅《三國志》一書就有五十多處提到赤壁。其後代史籍、方誌更是屢屢出現,這不能不說是梅縣令和駱道長的一大功勞呢。

武赤壁

赤壁市位於湖北省南部,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13°32′~114°13′,北緯29°28′~29°55′。北倚省會武漢,南臨湘北重鎮岳陽,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現轄1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個國有林、茶場。全市東西長68.9千米,南北最寬、最窄處分別60千米、26千米,總面積1723平方千米,人口52萬。赤壁歷史悠久,四海知名,有著1700多年沿革。赤壁古稱蒲圻,緣起於三國東吳黃武二年設定蒲圻縣,因湖多盛產蒲草(古時編織蒲團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198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蒲圻縣撤縣設市,由鹹寧市代管。1998年6月更名為赤壁市。

赤壁古戰場

赤壁古戰場位於長江中游南岸赤壁市境內,沿江而上,通洞庭巴蜀,經武漢東下可達吳越蘇杭,北望漢沔千里沃土,隔江就是洪湖烏林。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曹操於此。

赤壁古戰場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三山組成。其主要景觀有:

赤壁摩崖石刻

赤壁[地名]赤壁市赤壁山

在赤壁山臨江懸岩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長150厘米、寬104厘米,據說當時赤壁大戰,孫劉聯軍火燒曹軍戰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邊崖壁映得通紅,周瑜率兵大敗曹軍後,把酒慶功,酒酣之餘,提劍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因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竟透過石崖到了山後,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其實二字為唐人所題刻,雖經千年風雨的侵蝕,驚濤駭浪的拍擊,字跡至今清晰完整。二字之上有唐代道人呂洞賓刻“鸞”字形符號。兩側刻有遊人詩賦,其下有明初王奉《過赤壁偶成絕句》二首,詩曰:“赤壁橫岸瞰大江,周瑜於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勢,可嘆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實啖吳,皇天未肯遂其圖。水軍八十萬東下,赤壁山前一火無。”據宋人謝枋得《赤壁詩·序》載:“予自江下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岩有赤壁二字”。明正統《嘉魚縣誌》載:“赤壁……削壁面西,上有‘赤壁’二字見存”。唐代詩人李白在遊覽赤壁時寫出下了“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的著名詩句。
翼江亭
在赤壁山臨江磯頭。建於1936年,系麻石構成,上蓋琉璃瓦,六柱六角,塔狀尖頂,以赤壁山、鐵山似昆鵬兩翼而得名。相傳赤壁大戰時此處為周瑜的指揮哨所,站在此亭中,可憑欄遠眺隔江烏林,為當時曹軍駐紮的大本營。此亭六柱六角,仿明清建築風格,重建於1936年,亭柱有民國蔡漢卿手書前人的楹聯一副:“江水無情紅,憑吊當年,誰別識子布危言,興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跡,憂懷想周郎聲價,陸弟風徽。”我們看上聯:江水無情紅,賃吊當年,誰別識子布卮言興霸良策。這是說水火無情,戰爭無情。赤壁之戰時,這裡的江面都被那場無情的大火映紅了,現在我們追憶當年,自然會想起這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子布是指張昭,東吳的三朝老臣,官封長史。興霸是甘寧,東吳年輕的水軍將領,原是江夏黃祖部下,投奔東吳後向孫權獻策,先奪江夏再取荊州,以鞏固江東基業。此主張卻遭到了張昭的強烈反對,關鍵時刻孫權明辨是非,力排異議,採用了甘興霸的良策。此聯以甘寧、張昭之爭,盛讚孫權善納良策。我們看下聯: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跡,猶懷想周郎身價陸弟風徽。周郎是指周瑜,赤壁之戰時,他以火攻為主,火燒曹軍連環水城,把曹操統一天下的宏偉藍圖燒得灰飛煙滅。陸弟是指陸遜,據《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載:建安24年(公元219年)陸遜與呂蒙用計奪荊州,東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率蜀國七十萬大軍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陸遜領兵在夷陵,利用火攻,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劉備退守於四川奉節,死於白帝城。他們二人功載史冊被人稱為“三國兩把火”。下聯即贊孫權在立國後,兩次面臨危局皆以周瑜、陸遜二人力挽危艱,始得鞏固東吳基業。又因二人建功立業時,皆年在弱冠,均遭張昭等人反對,而孫權獨能力排眾議,重用青年將領,方建萬世奇功。《三國志·吳志》對孫權的評價是:“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賢,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整副對聯融寫景、抒情、詠史為一體,借東吳歷史上幾位文臣武將為東吳政權建功立業的故事,讚頌了孫權在關鍵時刻能知人善用,是一位英明君主。
拜風台
又名武侯宮,坐赤壁山東南處的南屏山頂,是紀念赤壁之戰時諸葛武侯在此"設壇台、借東風、相助周郎"而建。建築面積有310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廟堂,內殿供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全身塑像,袍帶飄逸,栩栩如生。左側有文物陳列館,建於1979年,館內陳列赤壁出土文物1000餘件,有刀、槍、劍、戟、鏃、戈、帶鉤及東吳銅幣(“大錢當千”、“大泉五百”、“大泉當百”),並有東漢銅鏡和“剪輪五銖”錢及大量東漢、三國時的陶器等。右側於1975年建有“東風閣”,供遊人歇憩。據清同治《嘉魚縣誌》、《蒲圻縣誌》載,拜風台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嘉魚知縣劉秉政主修,稱關主廟。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嘉魚知縣葛中憲重建拜風台。今拜風台系1935年重建,1948年維修。
周瑜石雕像
赤壁磯頭,一處開闊平地上,矗立著三國東吳都督周瑜的石雕像,這座塑像是1991年元月豎立起來的,其身像高6.5米,連基座高9.2米,由26塊花崗岩巨石組雕而成,是湖北省最大的人物石雕像,充分展現了周郎當年雄姿颯爽、血氣方剛的英雄形象。。周瑜雕像造型揉合了漢畫像石刻、北魏石刻和現代建築藝術的雙重優點,寫實結合寫意,既考慮歷史環境,又為旅遊服務,而且偏重後者。周瑜的戰袍設計就體現了這種特點,從正面看,東風吹來,戰袍飄向西北與孔明設壇祭風的東南風向相吻合;反面看,象一面石壁,和“赤壁”意合。底座設計別具匠心。那刀劈斧刻的紋絡象徵拍岸的驚濤,三個層次比喻“捲起千堆雪”,從蘇軾的詞中取意,同時也隱喻了三國鼎立。雕像底座寬高各2米,長3米,人像高6.85米,由26塊花崗石雕砌而成。全高8.58米的石像,有5個成年人加起來那么高。您看周都督手持利劍,目光英武,面對曹軍的二十多萬強敵毫不畏懼,整個雕像把周瑜“欲與曹公試比高”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鳳雛庵
位於南屏山東南的金鸞山上,相傳為赤壁之戰時,號風雛先生的龐統披閱兵書處,後人於此建鳳雛庵。現庵堂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為九重大殿,今僅存最上一重,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分三個殿室:第一室供奉有龐統全身塑像,第二室為赤壁圖書館,第三室為接待、休息室。鳳雛庵外有千年銀杏樹一株,其枝葉如一巨大傘蓋,蔭蓋著鳳雛庵。鳳雛庵的右側門牌上有“絕甘兮少”四個字,傳說是赤壁之戰時諸葛亮題贈給龐統的。那時庵外有一塊小菜地,龐統在菜地里種上了鮮嫩的馬蹄菜,菜園正中有一個古井,裡面的水清澈乾冽,龐統還在山坡上栽了些色味甘美的香茗,每次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來了,龐統總是炒上一大碗馬蹄菜,拿出糯米酒來招待,酒後又給人客人用井水和香茗泡一杯濃茶,客人們受到這種招待無不嘖嘖稱讚。一天,諸葛亮、周瑜、魯肅、闞澤等人又來到了龐統的茅庵中,龐統同樣給大家炒了一碗馬蹄菜,給客人斟滿了香甜的糯米酒,酒足飯飽後,龐統又給各位泡上了香茗,大家的心情舒暢極了,高談闊論,天南海北的閒聊著,魯肅說:“像仕元兄這樣雄才大略,歌賦吹彈樣樣會的人可謂古今少有了”。周瑜說:“仕元兄不獨如此,就是應酬客人也是十分周到的,《史記》上記載李陵這個人也喜歡結交社會名流,有什麼東西總是和大家分了吃”。諸葛亮忙說:“故樂司馬太史公送給他‘絕甘兮少’的美稱呢。魯肅和闞澤說:“果然二位老兄博古,我們今天何不也將此名號送與仕元兄呢”?周瑜、諸葛亮都表示贊同說:“有理!有理!”龐統連忙說:“各位過獎了”。諸葛亮對周瑜說不得:“那都督請執筆吧。”周瑜忙謙虛的說:“還是先生寫”。諸葛亮說:“村夫的字可沒都督的剛勁有力啊”。周瑜說:“先生休要推辭,當年我在廬江便聞先生作《梁父吟》,那字可是古今無雙啊”。大家一齊說:“還是先生寫吧”。諸葛亮只好提了筆說:“如此,村夫就獻醜了。
赤壁碑廊
位於拜風台右側,東風閣後。1985年動工籌建,碑廊有建築面積277平方米,1986年5月竣工開放,為四合迴廊式、鋼筋混凝土及木石結構。門楣有李爾重題“赤壁碑廊”四字,廊內鑲嵌有25塊石碑,石碑與牆面聯為一體。碑上有歷代詩人關於赤壁之戰的詩、詞,由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揚州等地的王遐舉、沈鵬、任政、關山月、徐久達、吳丈蜀等全國著名書法家所書,赤壁碑廊後牆的正中還有一塊長4.7米,高1.5米的黑色大理石碑,碑文乃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手跡,內容為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這些碑刻,行、草、篆、隸,各具千秋,精雕細鏤,堪稱不朽之佳作。
千年銀杏
在三國赤壁古戰場景區內的鳳雛庵前,有這么一顆千年古樹,此樹高數十米,主桿挺拔,枝繁葉茂,甚是壯觀,為周圍景區增色不少。據說這顆銀杏樹距今已有1800多年了,是龐統當年自己親手栽種的。這顆古樹估計是當年親眼目睹赤壁之戰的唯一有生命的倖存者。龐統死後有說變鳳凰,有說變金鸞後棲息於這顆銀杏樹上。
銀杏為落葉喬木,是一種孑遺植物。銀杏樹又名白果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銀杏從栽種到結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因此別名“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是樹中的老壽星。銀杏樹具有欣賞,經濟,藥用價值,全身是“寶”。是世界上十分珍貴的樹種之一,因此被當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銀杏在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大量分布。銀杏出了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外,還有很強的美容效果。
望江亭
望江亭位於構成古戰場景區三山(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中的赤壁山的山頂。於亭內,放眼向長江對岸望去,那就是當年曹操八十萬部隊屯兵的地方——烏林寨。赤壁山像一把利劍直插江心,是觀望曹營最好的位置。此次退可守,進可攻,可算的上孫劉聯軍占的了地利這一絕對優勢。
望江亭據說是黃蓋當年觀望曹營的地方,赤壁之戰前,他發現曹軍戰艦首尾相連,穏如平地。黃蓋暗自竊喜,覺得此乃天賜良機,於是向周瑜獻計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曹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繞而走也。”之後又建議周瑜用火攻,詐降策,苦肉計。周瑜也覺得此計甚妙。周瑜當時苦惱於沒有恰當的人選能擔當此重任。派年輕些的將領,不放心,此計不成將直接影響整個戰局。黃蓋為東吳三朝元老,是最好人選。可有不好直說,黃蓋是東吳的三朝元老,早年就跟著孫堅一起打天下,為孫氏基業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吳人人都敬重他。於是周瑜約黃蓋一起下棋,周瑜每走一個棋子,就被黃蓋吃掉一個,黃蓋甚是吃驚,周瑜假裝無奈說到:我無將可用矣。黃蓋立刻明白了大都督的意思。慷慨地說:“我受東吳三世厚恩,都督用得上我的地方,粉身碎骨,死而無撼。”赤壁之戰,黃蓋果然不負眾望,一把火燒的曹軍不見天日,曹操倉皇而逃。為孫劉聯軍最終的勝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之後孫權論功行賞,將黃蓋練兵的太平湖賜給了黃蓋,並改名叫“黃蓋湖”一直沿用至今。

名稱由來

“赤壁”二字位於赤壁磯頭臨江懸岩,南距市區38公里。《湖北通志》載: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書。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月十三日,孫、劉聯軍藉助風勢,動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萬兵馬,東吳和劉備的軍隊乘勝追擊,直到南郡,曹操率殘部北歸鄴城。

周瑜大軍高奏凱歌,回軍赤壁,在那大帥部樓船上舉行得勝宴會,把酒慶功,酒醉之餘,拔劍起舞,邊舞邊歌曰:臨赤壁兮,敗曹公,安漢室兮,定江東,此山水兮,千古頌,刻二字兮,紀戰功。歌罷,提劍在懸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這一劍刻過萬重山,據說江西廬山有反寫“赤壁”字樣。

赤壁溯源相傳漢高祖劉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斬蛇起義定下漢朝四百年基業,雖是沿襲秦制,卻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規矩。當時這個規矩就是以陰陽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為上乘。
漢高祖六年治沙羡縣,縣令梅赤就著手調查境內山川河流,發現許多無名地名,於是就按朝廷旨意命一批地名。當時,朝廷以陰陽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加以擴大推演,以天人相應,將星空與地面配合,將二十八宿對準地面九州,各有所指,分出星 野。按星野,沙羡當屬東南朱雀的翼、軫之間。那么一個小方城內,如何以五行、星宿命名呢?梅縣令於是拜訪陸水南岸修持百年的老道長駱文聰,他上知天文,下窮地理。道長擺開羅盤、八卦,推演一番後,描了地形,標註了名號,中央一山屬金,名曰金紫山,五行以金為首。金紫山之東為蒼龍之象,取其坑,“坑為疏廟,主疾”,取其名曰:“石坑”。南為朱雀之象,取其柳,“柳為鳥注,主草木”,在金紫山之南取了地名“柳林”。西為白虎之象,取其“奎”、“觜”,稱“奎曰封豸,為溝瀆”,“觜為虎道”,於是在金紫山之西取了地名為“奎觜”。北乃玄武之象,取其壁,“玄武之壁也”,取了個地名為;“赤壁”,四方的四個地名各距金紫山六十里,就這樣,“赤壁”的地名就出現了。漢高祖崇尚赤色,除了“赤壁”外,駱道長又取了幾個帶赤字的地名,如赤博林、赤博林湖、赤岡畈、赤馬港等。梅縣令就根據老道長的這幅帛子圖,定了縣境內的重要地名。

就這樣,“赤壁”一名載入了歷史史冊,僅《三國志》一書就有五十多處提到赤壁。其後代史籍、方誌更是屢屢出現,這不能不說是梅縣令和駱道長的一大功勞。

文赤壁

東坡赤壁位於湖北省黃州城西,又名文赤壁。出黃州古城漢川門,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因山石顏色赤紅,故名“赤壁”。早在晉代北宋初,這裡就建起了橫江館、涵暈樓、棲霞樓、月波樓和竹樓等著名建築。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因烏台詩案貶來黃州,常在此逸興吟喔並寫崐有流傳千古的一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兩賦(前、後《赤壁賦》)和其他名篇佳作,後人因此將赤壁和蘇東坡的名字聯在一起,名日東坡赤壁。

此地非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所說的“故壘”就是指的黃州城。蘇軾給他的朋友范子豐的書信中解釋說:“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雲曹公所敗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與范子豐書》)這段話明白表示,曹公所敗的赤壁在黃州之西的說法,是取用“傳雲”,也就是當地人的傳說,並非依據史料記載。而真正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卻是在今蒲圻縣(現更名為赤壁市)境內。

古往今來有無數名人遊覽過赤壁,唐代大詩人李白,黃州刺史杜牧;宋代黃州刺史王禹偁,韓琦、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陸游、辛棄疾、文天祥;元代元好問、趙景文、李純甫;明代張以寧、方孝孺、杜庠、解縉、李夢陽、何景明、王世貞、袁宏道、杜茶村;清代黃州知府于成龍,狀元劉子壯、陳沆,何紹基、張之洞,近代的秋瑾、宋教仁、吳佩孚、王葆心、蔣介石等歷代名人遊歷赤壁,並創作大量的詩詞歌賦,形成了傳統文化與山水名人情感的獨特東坡赤壁文化。

2006年05月25日,東坡赤壁作為唐至清時期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主要景點

二賦堂

始建於清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因紀念蘇軾赤壁二賦而得名。黨內正中木壁高約兩丈,正面刻有前《赤壁賦》,楷書,由清人程之楨書寫;背面刻有後《赤壁賦》,漢隸魏碑二體相兼,由近代著名書法家李開重寫。兩幅木刻每字直徑三寸有餘,前者豪邁俊逸,後者蒼勁有力。“二賦堂”匾額為清人李鴻章題寫。堂前對聯為辛亥革命領袖黃興所撰。堂內嵌有民國臨時總統徐世昌書寫的二賦與楹聯,亦為世人所重。
留仙閣
清代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修建,12月19日蘇軾生日那天落成,閣內原塑蘇軾坐像,取坡仙長留閣內之意,名之“留仙閣”。此閣中嵌有歷代名人書畫碑刻12塊,素為書畫家注重。
挹爽樓
建於1925年。蘇軾弟弟蘇轍在《黃州快哉亭記》中曾有“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雲”的描繪,樓由此得名。
坡仙亭
坡仙亭坐落在赤壁磯頭,亭內三面壁上嵌有歷代名人的書畫碑刻26塊,其中蘇軾的書畫碑刻14塊最為世人注重。正是由於這些珍貴的書畫碑刻,使得坡仙亭成為東坡赤壁最重要的亭閣之一。
酹江亭
酹江亭始建於宋代,原名酹目亭,取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一樽還酹江月”之意。酹江亭內嵌有歷代名人的書畫碑刻14塊,其中以康熙御書《赤壁賦》與清人葉志詵“一筆壽”最為知名。此亭為清同治七年重修。
碑閣
碑閣內四壁嵌有清人楊壽昌創意、楊守敬選刻的《景蘇園貼》石碑126塊而得名。《景蘇園貼》石刻分為六卷,其中119塊為蘇軾手書,另外7塊為歷代名人題跋。《景蘇園貼》石刻是目前我國蘇軾手書作品最多、摹刻質量最佳、保存最完好的蘇書碑林。
棲霞樓
棲霞樓系宋代黃州四大名樓之一,位於赤壁最高處,有“江淮絕勝”之譽。因樓背山面江,落日時晚霞染紅大江,照映樓身,如霞歸棲,故名棲霞樓。今樓名系茅盾親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