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檢驗

質量檢驗

對實體的一個或各個特性進行的,諸如測量、檢查、試驗和度量,並將結果與規定的要求相比較,以及確定每項特性合格情況等所進行的活動。質量檢驗就是對產品的一項或多項質量特性進行觀察、測量、試驗,並將結果與規定的質量要求進行比較,以判斷每項質量特性合格與否的一種活動。質量檢驗的具體工作包括:度量;比較;判斷;處理。質量檢驗是質量管理所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它要求企業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即:足夠數量的合乎要求的檢驗人員;可靠而完善的檢測手段;明確而清楚的檢驗標準。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質量檢驗質量檢驗證書
質量檢驗是指藉助於某種手段或方法來測定產品的--個或多個質量特性,然後把測得的結果同規定的產品質量標準進行比較,從而對產品作出合格或不合格判斷的活動。通過觀察和判斷,適當時結合側量、試驗所進行的符合性評價。
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對質量檢驗所作的定義是:所謂檢驗,就是這樣的業務活動,決定產品是否在下道工序使用時適合要求,或是在出廠檢驗,決定能否向消費者提供。現代工業生產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客觀存在的隨機波動,要絕對防止不合格品的產生是難以做到的。因此,質量檢驗是很有必要性的。在工業生產的早期,生產和檢驗是合二為一的,生產者也就是檢驗者。後來,由於生產的發展,勞動專業分工的細化,檢驗才從生產加工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工種,但檢驗仍然是加工製造的補充。生產和檢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檢驗是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從質量管理髮展過程來看,最早的階段就是質量檢驗階段,質量檢驗曾是保證產品質量的主要手段。後來的統計質量管理階段和全面質量管理階段都是在質量檢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我們全面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和實施。IS09000系列國際標準時,決不能削弱質量檢驗工作和取消質量檢驗機構

職能

質量檢驗質量檢驗報告
質量檢驗的基本職能,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把關職能
即根據技術標準和規範要求,對原,輔材料(包括面料,里料,襯,線,扣,拉鏈,商標,包裝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產成品和設備,工裝等進行多層次的檢驗和實驗,以免將不合格品投入生產或轉如下道工序或出廠,從而保證質量,起到"把關"的作用。只有通過檢驗,實行嚴格把關,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轉序,不合格成品不出廠,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
2、預防職能
預防和減少不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這種職能可以通過下列活動得以實現:
a、首件檢驗和巡迴檢驗
b、進貨檢驗,中間檢驗完工檢驗
c、工序能力的測定和控制圖的使用
3、報告職能
報告職能也就是信息反饋的職能。通過對質量檢驗獲取的原始數據的記錄,分析,掌握,評價產品的實際質量水平,以報告的形式反饋給管理決策部門和有關管理部門,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採取有效的決策措施。報告職能為培養質量意識,改進設計,加強管理,提高質量提供必要的信息。
檢驗的把關,預防和報告職能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有充分發揮檢驗的這三項職能,才能有效地保證產品質量。

步驟

1.根據產品技術標準明確檢驗項目和各個項目質量要求;
2.規定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藉助一般量具或使用機械電子儀器設備等測定產品;
3.把測試得到的數據同標準和規定的質量要求相比較;
4.根據比較的結果,判斷單個產品或批量盧品是否合格;
5.記錄所得到的數據,並把判定結果反饋給有關部門,以便促使其改進質量

過程

理解標準要求。熟悉和掌握產品的質量標準和測試方法,作為檢驗和判斷的依據。
確定抽樣方案。規定樣本量和有關接受準則的具體方案。
測量和試驗。用一定的計量器具、監測設備或理化分析儀器和一定的測量方法,對質量特性作定量評定。
比較與判斷。將測量結果與標準進行比較,確定其是否符合。
處理。對合格品打合格標記,填發合格證並放行。對不合格品做出返工或報廢、拒收的結論。
記錄反饋。將檢驗結果填入原始記錄表,向有關部門傳遞、反饋質量信息。

質量檢驗的方式

質量檢驗的方式可以按不同的標誌進行分類。
(1)按檢驗的數量劃分為全數檢驗;抽樣檢驗
(2)按質量特性值劃分為計數檢驗;計量檢驗
(3)按檢驗技術方法劃分為理化檢驗;感官檢驗;生物檢驗
(4)按檢驗後檢驗對象的完整性劃分為破壞性檢驗;非破壞性檢驗
(5)按檢驗的地點劃分為固定檢驗流動檢驗
(6)按檢驗目的分:生產檢驗、驗收檢驗、監督檢驗、驗證檢驗、仲裁檢驗
(7)按供需關係分:第一方檢驗、第二方檢驗、第三方檢驗

作用

1.把關作用
把關是質量檢驗最基本的作用,也可稱為質量保證職能。這種作用存在於質量管理髮展的各個階段。如前所述,企業的生產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人、機、料、法、環等諸要素,都可能對生產過程的變化產生影響,各個工序不可能處於絕對的穩定狀態,質量特性的波動是客觀存在的,要求每道工序都保證100% 的生產合格產品,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通過質量檢驗把關,挑出不合格品以保證產品質量,是完全必要的。當然,隨著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的完善化,可以減少檢驗的工作量,但檢驗工作是不可取消和替代的。只有通過質量檢驗,實行嚴格的把關,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轉序,不合格的零部件不組裝,不合格的產品不出廠,才能真正保證產品質量。
2.預防作用
質量檢驗不僅起著把關作用,而且起著預防作用,這是現代質量檢驗區別於傳統質量檢驗的所在。廣義說,原材料和外購件的入廠檢驗、前工序的把關檢驗,對後面的生產過程和下工序生產,都起到了預防的作用。此外,這種預防作用還表現在: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檢驗收集一批或一組數據,進行工序能力測定或繪製控制圖,以了解工序能力狀況。如發現工序能力不足或生產過程出現異常狀態,則要及時採取技術組織措施,以提高工序能力、消除生產過程的異常狀態,預防不合格品的發生。實踐證明,這種檢驗的預防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再有,在一批產品投產前、一個輪班開始加工一批產品時,或當設備進行修理或調整後開始生產時,都要進行首件檢驗;在正式成批生產後,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生產出的產品進行巡迴抽查(即巡檢),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加以解決,以預防不合格品的發生。
3.報告作用
報告作用也就是信息反饋作用。為了使各級管理者及時掌握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狀態,評價和分析質量體系的有效性,做出正確的質量決策,質量檢驗部門必須把檢驗結果(特別是計算所得的指標),用報告的形式,反饋給領導及有關管理部門,以便做出正確的評價和決策。
4.改進作用
充分發揮質量檢驗的把關和預防作用的關鍵是質量檢驗參與質量改進工作,這也是質量檢驗部門參與提高產品質量活動的具體體現。質量檢驗人員一般都是由具有一定生產經驗、業務熟練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擔任。他們經常工作在生產第一線,他們比設計、工藝人員更了解影響生產的各種因素,質量信息也最靈通,能提出更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這正是質量檢驗人員的優勢所在。在管理中實行設計、工藝、檢驗和操作人員相結合搞質量改進,對加快質量改進步伐,取得良好的質量管理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行業現狀

近年來,我國質量檢驗檢測市場快速增長,成為服務行業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中國質量檢驗檢測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顯示,近六年來我國質量檢驗檢測行業複合增長率保持在15%以上。2013年,我國質量檢驗檢測行業市場規模約1009億元。連年增長的市場規模顯示我國質量檢驗檢測市場需求旺盛,而旺盛的市場需求並未規範行業良好發展。

主要制度

質量檢驗質量檢驗工作流程
1.三檢制
三檢制就是實行操作者的自檢、工人之間的互檢和專職檢驗人員的專檢相結合的一種檢驗制度。
2.重點工序雙崗制
重點工序雙崗制就是指操作者在進行重點工序加工時,還同時應有檢驗人員在場,必要時應有技術負責人或用戶的驗收代表在場,監視工序必須按規定的程式和要求進行。這裡所說的重點工序是指加工關鍵零部件或關鍵部位的工序,可以是作為下道工序加工基準的工序,也可以是工序過程的參數或結果無記錄,不能保留客觀證據,事後無法檢驗查證的工序。實行雙崗制的工序,在工序完成後,操作者、檢驗員或技術負責人和用戶驗收代表,應立即在工藝檔案上籤名,並儘可能將情況記錄存檔,以示負責和以後查詢。
3.留名制
留名制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從原材料進廠到成品人庫出廠,每完成一道工序,改變產品的一種狀態,包括進行檢驗和交接、存放和運輸,責任者都應該在工藝檔案上籤名,以示負責。特別是在成品出廠檢驗單上,檢驗員必須簽名或加蓋印章。這是一種重要的技術責任制。操作者簽名表示按規定要求完成了這道工序,檢驗者簽名表示該工序達到了規定的質量標準。簽名後的記錄檔案應妥為保存,以便以後參考。
4.質量複查制
質量複查制是指有些生產重要產品的企業,為了保證交付產品的質量或參加試驗的產品穩妥可靠、不帶隱患,在產品檢驗人庫後的出廠前,要請與產品設計、生產、試驗及技術部門的人員進行複查。
5.追溯制
追溯制也叫跟蹤管理,就是在生產過程中,每完成一個工序或一項工作,都要記錄其檢驗結果及存在問題,記錄操作者及檢驗者的姓名、時間、地點及情況分析,在產品的適當部位做出相應的質量狀態標誌。這些記錄與帶標誌的產品同步流轉。需要時,很容易搞清責任者的姓名、時間和地點,職責分明,查處有據,這可以極大加強職工的責任感。
6.質量統計和分析制
質量統計和分析就是指企業的車間和質量檢驗部門,根據上級要求和企業質量狀況,對生產中各種質量指標進行統計匯總、計算和分析,並按期向厂部和上級有關部門上報,以反映生產中產品質量的變動規律和發展趨勢,為質量管理和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統計和分析的統計指標主要有:品種抽查合格率、成品抽查合格率、品種一等品率、成品一等品率、主要零件主要項目合格率、成品裝配的一次合格率、機械加工廢品率、返修率等。
7.不合格品管理制
合格品管理不僅是質量檢驗也是整個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不合格品的管理要堅持“三不放過”原則,即:不查清不合格的原因不放過;不查清責任者不放過;不落實改進措施不放過。這一原則是質量檢驗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堅持這種思想,才能真正發揮檢驗工作的把關和預防的作用。對不合格品的現場管理主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對不合格品的標記工作,即凡是檢驗為不合格的產品、半成品或零部件,應當根據不合格品的類別,分別塗以不同的顏色或作出特殊標記,以示區別;二是對各種不合格品在塗上標記後應立即分區進行隔離存放,避免在生產中發生混亂。對不合格品的處理有以下方法:(1)報廢;(2)返工;(3)返修;(4)原樣使用,也稱為直接回用。
8.質量檢驗考核制
在質量檢驗中,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產生檢驗誤差是很難避免的,甚至是經常發生的。據國外資料介紹,檢驗人員對缺陷的漏檢率有時可高達15%一20%。檢驗誤差可分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