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飛佛

賣飛佛

賣飛佛,是一種潮流的語言,意思是指“我的最愛”,為MyFavourite的粵語音譯。賣飛佛出自香港演員吳卓羲在2005年為泰林電器拍攝的電視廣告,吳卓羲以非常重的港式英語口音讀出「Tailin,MyFavourite(泰林,我的最愛)」。

“賣飛佛”這個潮語詞條常見諸報端,意為“我的最愛”,為MyFavourite的粵語音譯。

賣飛佛 扮蟹

出處

賣飛佛「MyFavourite」出自香港演員吳卓羲在2005年為泰林電器拍攝的電視廣告,吳卓羲以非常重的港式英語口音讀出「Tailin,MyFavourite(泰林,我的最愛)」。就好像用粵語讀“賣飛佛”這三個字一樣。而在吳卓羲主演的《學警出更》其中一段宣傳片中,黎萱在末段用準確的英語說出“MyFavourite”,有部分人認為這是對粵式英語及吳卓羲本人的嘲諷。

相關潮語

放飛機:是粵語地區人士都不陌生的一個詞條,由此衍生出來的“飛機師”、“機王”也經常被人們使用。關於

賣飛佛相關潮語
這個詞條的出處有幾個,其中一個出自香港,舊時香港曾邀請國外花式飛機表演團來港表演花式飛行,香港人非常期待,可謂萬人空巷,誰知表演團到港後連日以不同藉口推遲表演,最後,沒有表演就回了國,港人大為失望,從此以“放飛機”形容失約。

扮蟹:裝模作樣,裝腔作勢,裝瘋賣傻。

勁怒喪爆:每個字都可獨立使用,表示“非常、極度”。

潮裂:形容對方非常緊貼潮流,也有嘲笑的意味。

O嘴:由網路表情:o延伸而來,因震驚、驚怕等做出的嘴巴長大的表情。

語癌:語病升級版,表示對方有嚴重的語言語法問題。

十撲:英文support的粵語音譯,表示支持對方的觀點。

賣飛佛:英文myfavourite的粵語音譯,表示“我最喜歡的”之意。

KUSO:日文原意“很可惡”,現引用成惡搞、搞笑。

HEA:做無聊事、四處遊蕩以打發時間,或得過且過地過日子。

KAI:形容對方愚蠢、笨。

中文科以潮流用語設計試題

2006年台灣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中,曾經出現過多個潮流用語。其中一潮文“3Q得Orz”被認為被出題者錯誤引用。此事件在台灣引發了極大的迴響。

潮流用語設計試題引發大辯論

由潮語成為香港中文會考試題而引起的報章潮語大辯論,但是,正統語言支持者和潮語愛好者之間關於潮語是否應該成為學生使用的語言、潮語是否應該被推廣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關於潮語的辯論,早在2006年,台灣也出現過一次,當時台灣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中,潮語“3Q得ORZ”也在台灣引起極大的反應。正統語言支持者認為,潮語過於粗鄙、口語化,不應該成為衡量學生中文水平的一個標準,而試卷中出現潮語,則是在變相地推廣這種粗鄙的語言,非常不應該;支持者則認為“潮流用語隨處也是,不能像鴕鳥般逃避它們,這試題正好讓學生思考該用什麼態度對待非正統語言,明白這些字詞雖富娛樂性,卻不套用來寫作”。

廣州臨近香港,同為粵語城市,不少人也正在受到這股潮語風潮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開始使用潮語。高中生海悠暑假的時候從香港書展買回了幾本潮語書籍,這成為她最經常閱讀的課外書籍,“潮語好好玩,雖然身邊可能沒有什麼朋友用這些詞來表達,但是還是很有趣”。海悠自己和朋友交流的時候,也很少用潮語,爸媽、同學都不太了解這些詞的意思,她更願意在說話的時候夾雜英文單詞,“用潮語寫部落格多一點,因為網上很多人都能看明白我在說什麼,生活里就未必”,海悠說。當潮語成為香港潮人追捧的一種標籤符號的時候,對廣州的80後和90後來說,潮語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更甚於使用性。

對潮語感到最頭痛的應該是學校老師。當很多學生都用網路語言或者外來辭彙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感想的時候,正統書面表達方式的教學則變得相對困難許多。“很多學生習慣用網路語言表達或者書寫,他們覺得這樣很酷,而且經常是這一陣子集體用這個詞,過一段時間集體又換一個,他們都樂意接受新詞,並以此為自己某種特定的標籤,但是,我更擔心的是,這種集體有意識地使用一個詞,在更深的層面上說,是這個年代的人在表達上的一種匱乏”一名高一老師這樣寫到。

潮語調侃了正統語言,潮語的娛樂、隨意和形象吸引了相當一大批的青年——他們抗拒傳統的生活方式,反對一切規則,也反對正統語言,潮語熱,說到底,還是難以和叛逆二字脫離關係。
編輯本段回目錄潮語-短暫性潮語以其“潮”,是一個集體現象,有其來勢洶洶之態;另一方面,“正經”的官方說法則一直極度保守,對於中英夾雜、粵語入文、火星文、潮語等等,視為洪水猛獸(其態度可追溯到五四時期古典派對於白話文的攻擊),警告家長和學生不可被這些混雜的語言變體迷惑,多浸淫鐵定會令語文能力下降——那就是將來搵唔到工!這種態度彷佛與世隔絕,所以對青少年的影響也有限。我教寫作班時見過很乖的學生,他們緊記課堂作文不能用粵語,但辭彙仍然貧乏,規訓只令他們表達自己的方式更單調。

香港的潮語現象,及其敵對的權威,都以為自己是大多數,然後互相攻伐。歷史是流動的,大眾是分散的,但歷史和大眾在香港這個單元社會裡都被固體化為打人的棒子。為何不能看到自己也是一個小眾,轉以對小眾抱以同情和興趣?

潮語的短暫性

潮語雖被不少學生當作溝通工具,但這些詞語往往是“短暫性”,或很快被遺忘,學生未必明白箇中含意,因此用潮語出題存有極大局限性,學生容易誤解意思,影響學生的考試表現,曾經有同學生討論過,發現十個學生對同一個字,可能有八個解釋。

這些潮語太粗俗、不正宗,強調考試應著重考核學生運用規範中文的能力,並無必要以潮語作為考試題目,亦低估了學生的語文水平。

較單純的學生根本未接觸過這些粗鄙的字眼。

海報上寫上一句“見鬼勿O嘴,潛水怕屈機”,令眾學生摸不著頭腦……“潮語文化”和“食字文化”,雖然被大眾定格為社會中的一種次文化,但這次文化的力量絕不能輕視,而且這種文化也有自身的一套規格,並不會因其身份卑微就可以無規限地胡說胡用。

相關詞條

扮蟹 勁怒喪爆 潮裂

O嘴 語癌 十撲 

KUSO HEA KAI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