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敕碑

賜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伏以,四海名山,九洲巨鎮,十方淨土,眾姓福田。 疊經台,煉丹台,層巒聳翠;獻果山,鳳凰山,飛彩流丹。 竊計世道之興隆,佛神司命;而山嶽之顯爽,多自修培。

簡介

賜敕碑――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聖旨而建,當時的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對梵淨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蹟、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記載。碑文寫到梵淨山是“古佛道場”,是“天下眾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傾動十三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紛紛湧來朝拜的“極樂天宮”,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內容

敕賜
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
伏以,四海名山,九洲巨鎮,十方淨土,眾姓福田。故東岱、西華、南衡、北常,悉帝王封禪之所;而玄寺、緇廬、青鴛、白馬,皆佛子接引之區。水上聞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飛賜,因開潛麓化城。山以仙名,地關人傑。竊見梵淨山壁立黔南之境,軸連楚蜀之間。仙洞靈台,鹹棋布而盧列;奇峰古剎,俱鳳翥而鸞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龍池、倒瀉銀河,無異臨海之桂鶴;太子石、青陽石、金子石,高標玉筍,不讓陳倉之鳴雞。獨紅雲金頂為最奇,宜白蓮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漲,洪溢江源;日轉雙巒萬壑陰,崇(……)。翻經台下,時看百鳥銜花;選佛場中,更有觴安寄!寧惟遊人斷白薴之響;抑且景物負赤誠之霞。而請曰肆今宇內提衡方岳者,僉謂兩間之巨鎮,所以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者,無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岳之宗也!舊說者以彌勒、釋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金頂,於是一山分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下,而三十三天不為譯音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十九京不為蚴鷚。虬螭結蟠,林木郁蒼;劍氣橫天,仙梯接斗。疊經台,煉丹台,層巒聳翠;獻果山,鳳凰山,飛彩流丹。四時有不謝之花,縭縭然篷萊三島;八節有長生之景,炳炳兮閬苑瑤池。霞光萬道籠金鼎,普天聖真如雲集;紫輝千丈罩玉門,率土明神似雨臨。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說,尤見此山之廣大;寶藏興,貨財殖,囊括天地之萬有以為儲。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險,默令進香鼎禮者履險如夷;岩岩以惡其勢,陰使敬重三寶者率蒙善報。所謂大地乾坤,無邊法界,極樂天宮乎!蓋自開闢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叵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恆見月盛而日新。久已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煩顧於道府,諸侯莫不期以魂交黃帝而夢接安期。古來得道成真,又莫不於斯凝神,於斯蛻穎,他如仙跡所遺,標題所載,種種燦著以殫述。既自播亂之後,傳聞四方,往來朝睹人希,非復舊盛,倘變佛老運數之厄使然!第此山之靈異,千載一日也。竊計世道之興隆,佛神司命;而山嶽之顯爽,多自修培。幸際仁明在位,澤遍八方,恩施還定,百神是依,千載奇遇。以故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們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聖臨鑾。蒙欽命撫按、道府各衙門作興允議,然而山連四府,當與國運俱隆。玉簡金書,佇見與人又並爛山靈。謹序,賜進士第北京戶部郎中李之彥謹題。
太后娘娘李 應天府太師常樂
太監王。國子監林,禮部尚書張,戶部郎中李,欽差巡撫貴州重門張、×、巡按監察御史楊,欽差總鎮都督×、×,貴州布政司謝,欽差出巡撫苗道×、劉,銅仁府知府陳、陳,推官張,思州府知府趙,石阡府知府魯,思南府知府舒、張,坐營司周,欽差平頭守備劉,印江守備趙,印江知縣鄭,銅仁知縣丘。應天府居士朱,同錄陳氏男,孟林江氏。
鄉官:任、周、羅、田、楊。
朗溪司任、田,提溪司楊、張,烏羅司楊,平頭司田,省溪司楊。
賜進士鄉官:喻、肖、徐,舉人:田、魯、姚、楊、陳,
生員:周一登,錢正陽,
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圓通殿、彌勒殿、釋迦殿、通明殿 法徒:真清、圓容、圓真、圓普,圓洪、圓顯、圓賢、圓冰、圓名、圓清、圓聖、圓 、圓庭、圓惠、圓觀、圓霞、圓滿、圓德、圓坤、圓宗、圓善、如清、如會、真祥、圓登、海源、明通、明然、明登、性海。
化主:圓通、海聰、圓盟、法空、圓成、明進。大明萬曆戊午歲仲春吉旦
諸天燭:一藏
金剛尊經:一藏
各方們道、各府官長、各司土官、各洞裡老、平民人等:一切諸人,起盡不善,壞吾此山,領受此願,犯者即還。
承恩寺常住田米二擔,地田楊用勝己、楊勝杖。
天慶寺
朝天寺常住田七斗
天林寺常住田八斗
天池寺
東南至平、省司
東至烏羅司為界
西至提溪司為界
北至朗溪司為界
信善:文理通,劉可富
頭目:楊光國,王界臣、王海雲,平頭把總譚,界牌把總劉,忠進把總王,凱文把總田,滑石把總吳。
石匠:僧真香、胡貴
註:《敕賜碑》位於梵淨山老金頂山腳,邊上建有"蘑菇石旅遊接待站",此處海拔2270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